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父親》讀後感600字

讀後感1.11W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總結呢?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後感了。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父親》讀後感600字,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父親》讀後感600字

《父親》讀後感600字1

故事發生在魯迅年輕時的紹興城,父親的病讀後感。那時候魯迅的父親患了水腫,已經很長時間了,都無法康復。魯迅的家人用重金請來兩位“神醫”給魯迅的爸爸看病。第一位“神醫”開了不少的藥方,用了不少奇特的藥。

但是這些藥對魯迅父親的水腫沒有一點兒效果,結果魯迅的父親還是去世了。而且治死人的庸醫卻還在那兒坐着轎子洋洋得意呢,並且生活和健康都很好,誰聽了都會怒髮衝冠。他們明明知道了病人無藥可治了還給將死之人開下看似靈丹妙藥,其實那只是濫竽充數,以此來騙取錢財。

那位“名醫”用了大量無效的藥物來醫治魯迅的父親,當他被魯迅的家人看出破綻來的時候,卻立馬改口,說自己的知識已經用盡,將醫治魯迅父親的任務推到另外一個“名醫”身上。第一位“名醫”爲了名譽而不管病人的死活,而且事情過去了之後,他們就一如既往地過着生活,完全不用爲自己治死人的後果負責。

另一位醫治魯迅父親的“名醫”也不是什麼好東西,他的腦子裏裝的不是知識,而是藉口,具有代表性的一個藉口是 “醫能醫病,不能醫命,對不對”。 再看看他用的藥:河邊的蘆根、經霜三年的甘蔗、原配的一對蟋蟀、舊鼓皮製成的敗鼓皮丸。看到這,我都非常氣憤,這些要不是沒用的就是找不到的,更別說是救人了。

當時的舊社會就像這兩個庸醫一樣無能,剝奪勞動人民的勞動成果,官兵打劫老百姓的貴重物品,日本人在中國的土地欺負中國人等事情隨處可見,可是當時的政府連眼睛都不眨一下,可見,當時的舊社會就像魯迅爸爸病的一樣重。

魯迅是一個大文豪,他巧妙地用他的文章和他的小說來反映當時的舊社會的腐 敗無能。他用他的文章來提醒後人,要像打倒庸醫一樣推翻無能的舊政府,醫治患了重病的舊社會,振興中華。

《父親》讀後感600字2

月色已經朦朧了,孤獨的風默默地從我的窗前走過。看着那早已泛黃的照片,眼淚不禁涌出了早已溼潤的眼眶。或許時間的輪軸真的可以壓去慢慢變淡的感情。讀不懂父親的我,感到異常苦悶。

從前,您總會做些搞笑的動作來哄逗我,有時甚至還和我一起捉迷藏,那時的您像孩子一樣,沒有脾氣,更沒有煩惱。那時的您總是起得很早,捏着我的鼻子叫我起牀,有時您還會騎着自行車,即使下雨,您還是很高興地哼着小曲送我上學,您說那是快樂。現在想想,那似乎是遙不可及的事了。

有人說女兒大了會疏遠父親,從前我還不信,可現在又不得不信。是他無語的態度,默然的行爲,讓我相信了我們之間真有不斷變遠的距離。

我已經記不清是哪年哪月開始,父親不再和我說話、聊天了,也記不清他是怎麼開始不對我笑了。於是,我們開始了無端的吵架。我們經常會因爲外界的事情而爭吵,甚至有時候父親會動手打我,對於父愛,我只覺得越來越淡。

可是,直到媽媽告訴我一切時,我才知道父親是愛我的。每當我忘記帶雨傘時,是父親悄悄地把雨傘放在我的座位上;每當我熬夜忙於考試時,是父親將牛奶放在門後面;每當我遇到困難時,是父親偷偷地將紙條放進門縫裏。可是,這一切我都不知道。

或許生活的重擔,工作的壓力,使您只能以沉默來表達對我的愛,而我卻沒有發現,一味地認爲親情似乎少了,淡了。其實沒有。雖然方式不同了,但您依然儲存着原來的愛。

倘若父親您能看到這篇文字,我想對您說,我依舊愛您,我會用新的眼光來審視您對我與衆不同的愛,我會用以前兒時的態度度過以後的日子,請相信“真愛無敵”!

不要用冷漠掩蓋真愛,不要用冷漠回報真愛!

《父親》讀後感600字3

“父親”,這個詞是多麼的親切。他是什麼?每個人心中的答案不同。而樑曉聲把他的所有理解寫成了一篇小說——《父親》。

第一次看這本書是在一個陽光的午後。可看完了我的淚水滴在了書上,外面也下起了傾盆大雨。,恰巧作者也在書中寫道:這個雨夜又使我回想起了幾年前那個雨夜。我躲在我們連隊木楞堆之間大哭過一場的那個雨夜……

這篇小說運用了總分的結構,生動活潑地寫出了對父親的感激、思念之情。最後一段只有短短十幾個字,但裏面卻裝了無盡的孩子對父親的愛,字裏行間都是愛,可這些字並表達不出作者心中的愛的多和廣,所以就有了一個省略號,它代表了很多很多的愛。而且我認爲這段寫的很傳神,特別是“由紅變綠了”這幾個字,可以看出作者是個很注重細節的人,從美術角度中紅和綠是對比色,也代表“我”與父親現在與過去完全不同了……

記得那是一個下午,天陰沉沉的,而且還颳着大風,非常的冷,站在外面過五分鐘就要牙齒打顫,可是馬上就要放學了,我要自己一個人站在公交站臺喝西北風,等公交車,真希望太陽能夠出來。

可是老天爺好像有意跟我作對。居然下起了雨。我沒帶傘,本想在公交站臺避雨的,可是一出校門遠,看那邊站滿了人,看來是要淋個“落湯雞”了,我剛準備向公交站臺跑去,就聽見有人喊我,一回頭仔細的尋找,在父親發現父親的這把傘,站在身後默默地看着我臉上滿是雨水……

那是何等何等冷的天啊,而且還下着雨。回家的路上,父親一直把傘往我這邊挪。回到家他身上都溼透了,而我身上只是手背上有幾滴小雨滴。我無法想象那是多麼的冷啊!

這就是愛,只不過每種愛不同,俗話說“父愛如山,母愛似水”,父愛比母愛更深沉更堅硬。

《父親》讀後感600字4

散文《永遠的歌溪》讓我愛不釋手,特別是裏面的一篇《認識父親》讓我感慨萬端:我們的生命不僅屬於自己,還緊連着我們的父母。

文中講述了這樣的故事:一位姓陶的年輕工人,在施工時不小心從高樓上摔了下來。十多天後,他醒來時看到一位白髮蒼蒼的老人坐在牀邊,便問:“你是誰?”老人竟回答:“我是你父親。”“父親?”小陶苦苦思索。因爲在他的印象中,父親可是一位有着一頭黑髮,很精神很健談的壯漢,怎麼變成憔悴寡言的白頭老翁了呢?原來當小陶徘徊在死神門檻前的時候,自己五十不到的父親竟然急成了一位白髮老翁……

這樣的故事,不由得讓我聯想起自己的父親。記得我剛剛上一年級的時候,也許是因爲遠離父母的緣故,也許是因爲我不適應小學的環境,也許是因爲本身身體比較嬌弱,開學不久就接二連三地發燒,咳嗽,後來還染上了水痘。在那段時間裏,爸爸天天奔波於家、學校、醫院之間,不是帶我上醫院掛水,塗藥,就是送清談可口的飯菜給我,時間長達將近一個月。當我有時鬧脾氣不肯配合治療時,爸爸會不厭其煩地向我解釋,不停地逗我開心。我看得出來,我的每一聲咳嗽,都帶給父親深深的自責,因爲他總覺得自己是一名醫生,卻不能馬上醫好自己的女兒,是自己的責任。現在想想,當時自己是多麼不懂得父親的那顆心啊!

“我們的生命是父母親用血肉鑄成的,它屬於我們,屬於父母,更屬於整個人類!只有能將自己的生命,父母的生命,以及整個社會連接起來的人,纔是最幸福的!”這是歌德的名言,也將成爲激勵我前進的座右銘。

父親這本大書,少不更事的兒女們常常不去弄懂,而我在以後的歲月裏將要經常翻閱,經常品讀它了。

《父親》讀後感600字5

小保羅是個三年級的小學生。他父親雖然空閒時間不多,但晚上卻經常同他的孩子在一起。父親喜歡孩子,總是津津樂道、不厭其煩地給他們講些富有教益的寓言和別的故事。

一個星期五的晚上,保羅和姐姐瑪莎在忙着刷保羅的田徑鞋,因爲他要參加學校明天舉行的一場短跑比賽。坐在沙發裏讀報的爸爸摘下眼鏡,湊過身子,又嘮嘮叨叨地講起了他的寓言來,他講的是龜兔賽跑的故事,小保羅記得自己己經聽過好些遍了,實在叫人膩味。

末了,爸爸對似聽非聽的保羅語重心長地說:“孩子,你一定要記住,動作緩慢的烏龜之所以能跑贏兔子,是因爲它的踏實和韌性。”然而保羅還是低垂着頭,默不作聲地弄他的鞋子。爸爸的口吻變得有點嚴肅:“難道你不覺得應該從烏龜身上獲得-些教益嗎?”

保羅神情困惑地朝天花板呆望了一陣,然後回過頭來看着爸爸:“這麼說,你是要我指望貝利、託尼、薩里在明天的印米賽跑中會像兔子那樣躺下來睡覺囉?”

爸爸心裏頗感驚訝,怎麼也想不到兒子會突然冒出這樣的話來。他沉默了一會兒,略爲發窘地回答:“我沒有說烏龜會指望兔子在中途睡覺。”

“烏龜一定事先知道兔子在比賽時會睡覺的。”保羅反駁道,“要不然傻烏龜就是不自最力,竟敢和兔子較量。誰都知道,兔子的速度起碼要比烏龜快上100倍”

“烏龜壓根兒就不知道兔子會睡覺,”爸爸堅持道,“它是靠堅持不懈的努力,踏踏實實,一步一步向前爬才取得勝利的。”

小保羅把兩隻小手的手指勾在一起,認認真真地思忖着。“我可不相信。”他倏地站起身來,“烏龜的勝利完全是靠運氣,要不是碰巧兔子中途睡覺,它無論如何也不可能跑贏兔子。即使烏龜比你說的踏實還要踏實100倍,它仍然跑不過兔子!”。

爸爸的臉上露出一絲難以名狀的笑容,捏着報紙的手頹然落在膝蓋上……

《父親》讀後感600字6

  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人們讚美最多的是母愛。因爲人們認爲母親是最偉大的,母愛是無私的,可是人們往往忽略了父親,其實父愛也是偉大而無私的。讀了《奇蹟的名字叫父親》這篇文章後,我更深的體會到這一點。

這個真實的故事發生在一艘橫渡大西洋的船上。一位父親帶着自己的女兒,乘船去跟美國的妻子會合。這位父親在船上用腰刀削着一個蘋果。突然,船猛烈地震動,因爲父親毫無防備,所以那刀無比精確地洞穿了他的心臟。頓時,父親臉上蒼白,小女兒被父親瞬間的變化嚇呆了,而父親卻不經意地擦去刀子上的血跡,對女兒說:“我沒事,只是摔了一跤。”

也許有人會問:“刀子刺到了心臟,那這位父親不是就要死了嗎?”是的,但這位父親卻奇蹟般多活了三天。父親每天照常照顧女兒,直到女兒見到媽媽。當醫生解剖屍體時,發現那把刀洞穿了這位父親的心臟,而他卻出乎意料的多活了三天。這在醫學史上是一個奇蹟,一位年長的醫生對這奇蹟說了這樣一句話:“奇蹟的名字叫父親。”我想同學們讀到這兒就會明白,是父愛支援這位父親多活了三天。那麼此時你們有沒有體會到父愛的偉大和無私呢?

“奇蹟的名字叫父親”這話語一直迴響在我耳邊,此時我想起自己的父親。他總是無微不至地照顧我,有這麼一件事讓我至今難忘。一天晚上,我突然肚子痛,說來也巧,那天剛好下大雨。我躺在牀上哇哇直哭,可是老天好像跟我比賽似的,雨越下越大,那雨聲幾乎壓住了我的哭聲。還好,我那細心的父親聽見了,他跑到我的房間,瞭解我的病情後二話沒說,背起我就向醫院跑。父親把雨衣披在我身上,在雨中跑步,我趴在父親的背上,父親的喘氣聲我聽得一清二楚。不知不覺中,我進入了夢鄉。第二天,我一覺醒來看見父親正趴在牀頭睡着了,原來父親照顧了我一夜,想到這兒,我的眼睛溼潤了。

母愛是偉大的,父愛也是無私的,這是我讀了文章後的感受。

《父親》讀後感600字7

最初,是被這一小說名字給吸引住了,札記意爲念書時摘記的關鍵點及其所作的感受。我的心裏由不得地造成一個疑惑,並不是大家讀他的書嗎?因此不應該是大家寫札記嗎?因此我帶著這一疑惑開啟了書籍。丫丫是一個討人喜歡、討人疼惜的小孩,她一出世就得了眼底黃斑母細胞瘤,這類病在寶寶中的患病率只是僅有一萬二千分之一,就這類不夠萬分之一機率的病讓她的一生蒙到了一層很厚黑影。

從那時起,他的爸爸媽媽也在爲她做手術還是不做手術中間彷徨。剛發覺這一病的情況下,也是做手術的黃金時間,但她的爸爸媽媽看過許多傷殘人在社會發展上無法日常生活的報導,及其醫師提議不做手術,因此她們錯過最好的機會。以後,她們發覺丫丫可能是具備音樂天賦,剛想要做手術的方法來拯救她的生命時,卻早已晚了。

大家都知道,癌是身亡的代表,並且患了癌病的人要承擔着極大的痛楚,但丫丫很頑強。痛疼能忍的情況下,她便會強忍,一個人坐着牀邊靜靜地承擔着。確實禁不住時,她纔會忍住不哭並喊着:“磕着了!磕着了!”她對歌曲非常的鐘愛,對文字非常的比較敏感,每一次聽歌時都能精確地氣象預報下一首,每一次爸爸媽媽講出一個全新升級的短語,她都能記牢。看詳細這書,我終於瞭解了題型,或許周國平老先生是將丫丫當作了一本書,而他從丫丫中明白了非常多,因此纔會起名叫“一個爸爸的札記”。

我認爲不管大家處於如何的窘境中,都應當像丫丫那般頑強,能忍就忍,禁不住也僅僅細聲哼一兩句。在遭遇挑選時,應當儘早作出適合的挑選,而不是以後來後悔莫及。丫丫,再見了!我希望在天堂過得愉快!

《父親》讀後感600字8

“勤學如春起之苗,不見其增,日有所長。”這句話,是我讀了《父親與樹》後才深刻體會的`。

文中的父親原本是一個目不識丁的農民,只念過半年私塾。儘管他已年逾花甲,但是他對書始終保持這滿腔的熱情,只要一有空變捧着書看。正因如此,老人的文學水平也不斷攀升,由一個原本“不知道隋朝的”人蛻變成爲一位“一段一段說出各種名著”的文學高手,不禁讓我讚歎。

人生有涯,學海無涯,更何況在今天這個日新月異的時代,知識每天都在進步,我們唯有不懈的學習,才能緊跟時代的步伐;只有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才能滿足自我發展的需要。正如文中的老人,從當初不認識幾個字到後來能讀懂並老及各種名著,着實讓我感動。正如一位農夫守着一塊貧瘠的土地,幾十年如一日地反覆耕種,不棄不捨,一定能讓土地結出豐碩的果實。

春秋時期的著名音樂家師曠更是“學到老,活到老”的愛學之人。一天,他正爲晉平公演奏樂器,只聽晉平公唉聲嘆氣道:“如今我年紀已大,雖說很想學習,但畢竟已經來不及了。”師曠便笑道:“那您怎麼不趕緊點蠟燭啊?我聽人家說過,少年時期就刻苦好學的人,好像早晨的太陽,前途無量;壯年時期開始刻苦學習的人,好像是烈日當空,雖然只有半天,可是銳氣正盛;老年時期纔開始刻苦學習的人,好像是蠟燭的光,雖然遠遠比不上太陽,但是比在黑暗中瞎碰亂撞,可要好上多少倍啊!”晉平公聽了,連連點頭稱是,從此便發憤圖強,努力學習。

學習便是這樣,即使自己實力較弱,但只要有信心,不怕吃苦,持之以恆,沉下心來,踏實用功,就一定會有所成就。

書山有路勤爲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卓越的成績永遠與學習隨影隨形。讓我們一起捧起書本,跟上時代的腳步!

《父親》讀後感600字9

父親的老師是溫琴佐·克羅塞蒂先生,他已經八十四歲了。辛勤耕耘教書的他,共教了六十多年。但最後因爲手抖得厲害而不得不離開學校。他愛學生以至於珍藏了每一位他教過學生的一份作業,作爲紀念。父親則因老師一個飽含保護、寬容、疼愛的手勢而對老師終生難忘,所以要帶“我”一同去看望老師。

父親的老師用一生熱愛他的工作,熱愛他所有的學生;而父親也因爲一個細節對老師永生難忘,讓父親倍加尊敬老師。

這個故事選自《愛的教育》,文章真實感人。我在讀故事時彷彿自己就是小主人公恩里科,跟隨父親拜訪年邁的老師,被父親和老師之間的深情所感動,每看一次都讓我熱淚盈眶。

書中,因爲一個手勢讓恩里科的父親對老師永生難忘。對此,我感同身受。老師,您可曾知道,時至今日,讓我難忘的不是您精彩的授課,也不是您在我作文本上留下的行行評語,而是當我不經意犯錯時,您春風化雨般的愛滋潤着我。

記得,剛升入三年級第一次拍集體照,我忘記了穿統一服裝。我怎麼竟忘了這麼重要的事呢?照片是要刊登在學校月報上,全班就我一個人服裝特殊,多影響班集體呀!因此,整個上午老師的講課我沒有聽進去。中午,我懷着忐忑的心情向呂老師道歉。本以爲老師會狠狠地批評我,卻沒想到老師平和地說:“沒關係。看,我也穿藍色,你和我站在一起吧!”我長舒一口氣,提到嗓子眼的心終於放下!

您可能早已忘記這件事,但卻因爲觸動我內心而讓我難以忘懷。我想這就是我到目前爲止最難忘的一幕。

我想引用書中的一句話作爲這篇文章的結尾,“除了‘父母’,‘老師’是一個人和另一個人之間可能有的最無私、最美好的稱呼了。”老師,我們愛您!

《父親》讀後感600字10

當翻開作業本,便看見了這一篇文章——父親不懂愛,當我細細的“品味”完時,我也深有感觸,從中領悟到了一些東西,但又不知是什麼……

文中曾經說“父親不知該如何表達自己的愛”,比如說過生日時,父親只是在裝扮而已,母親則把蛋糕推給我;結婚時,母親不停地抽泣,父親卻擦了擦鼻子,走了……像這樣的例子數不勝數,但是我還是要說——父親依然愛着你,只是不太會表達自己心中存了很久的愛,因爲我也有過親身體驗,這就是父愛的不同。

記得在小時候,我經常跟爸爸在一起,他幹什麼我也幹什麼。但後來不知怎麼搞得,我與爸爸之間的話題越來越少,似乎我們倆之間隔着一塊木板。每次放學回來的路上,我們基本上都是默默無語。但每次媽媽在時,話就變得更多了,路上有說有笑的。

每一次生日,我同作者一樣,是媽媽把蛋糕推向我面前,爸爸卻坐在那兒,可我有時候偷偷看了他一眼,他的臉上洋溢着喜悅的笑容,此時我便知道他也在暗暗地爲我而高興吧!

在生活裏,當我生病時,媽媽十分地着急,爲我拿藥,雖然爸爸只是在一旁,但我從他的神色中看出了一種不知名的愛。有時候,爸爸的腿不小心碰了一下,我心裏是多麼想說一句:“沒事吧?”當爸爸爲我和媽媽買的時候(那時在下雨),我又是多麼想說一句:“帶把雨傘去吧!”可又不知什麼力量,使我把這句話吞了下去……

爸爸,不是我不愛你,而是我不知該如何表達這一份愛,你也不會;請不要怪我平時一直與媽媽談心,其實我也希望與你一起分享我心中的酸甜苦辣。在我心中,爸爸與媽媽所付出給我的愛都是一模一樣的,沒有誰比誰好。

在這裏,我要向所有人說:“父愛也是與母愛是不一樣的,但他們都是世界上最珍貴的一種愛。請不要說體會不到這種無私的愛和對自己無微不至的關心,因爲我們並沒有用心去體會。”

《父親》讀後感600字11

《父親的病》這篇文章十分生動地體現了當時舊社會庸醫的無能,他們明明知道病已經沒法治了還故意矇騙,看似開的是神丹妙藥,其實就是故弄玄虛,使用障眼法,對病是沒有一點療效,搞得家人東奔西走到頭來還是白忙活一場,並且對治病只是忙於應付而草草了事,給人看病都只爲的是那些身外之物——金錢。

落墨的部分是很令人驚詫的。“名醫”居然對臨之將死的人說“不要緊的”果不其然治死了人,卻仍然提筆寫下百元的藥方爲死人服下。荒唐!而那主人仍舊很客氣地送他出門。魯迅先生真的是很偉大。

接下來,就是“名醫”用大量雜亂的藥治了魯迅前輩的父親兩年,沒有醫好,就介紹別人來醫治。“名醫”的形象如雕刻般越刻越深,爲了保全名聲不顧病人的死活。

可惜,第二位又是“名醫”。依我看來,他滿腦子裝的不是學問,而是藉口。尤其是最後一個,特別具有代表性“醫能醫病,不能醫命,對不對”,好小子,有一個推卸責任的泥鰍,居然還有顏面問“對不對?”再看看他們用的藥:河邊的蘆根、經霜三年的甘蔗、原配的一對蟋蟀、舊鼓皮製成的敗鼓皮丸。看到這裏,我已經快說不出話了。

魯迅先生似乎就是在吶喊着,對當時封建、腐敗的社會作批判!而現實社會中這種現象也不少見。對於社會上游蕩、坑蒙拐騙的行爲我們一定要抵制、禁止他們的發展。而且要從小懂得追求真理、學會看穿事物的本質、辨明是非。

父親被江湖庸醫治死,一直是埋在魯迅心中的痛苦。文章重點回憶兒時爲父親延醫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幾位“名醫”的行醫態度、作風、開方等種種表現,揭示了這些人巫醫不分、故弄玄虛、勒索錢財、草菅人命的實質。

作者用諷刺的筆調寫了庸醫誤人。以兩個“名醫”的藥引一個比一個獨特,表現了某些中醫的故作高深,透過他們的相繼藉故辭去,表明父親的病一步步惡化。透過家庭的變故表達了對庸醫誤人的深切的痛恨,在感嘆中讓人體會人生的傷悲。

《父親》讀後感600字12

認真地看完這本書,我的內心有很多感慨,我的年齡不算太大也不算太小,或許有很多人世間的道理還無法理解,但這本書深深的戳中了我的內心。

對於健康成長到15歲的我,妞妞相對來說是非常不幸的,一出生就患有絕症,只活到了一歲半。這本書以一個父親的角度,講述了作者從成爲一名父親的喜悅,到失去女兒的痛苦與悲傷。沒有那種呼天搶地的大喜大悲,它就是像是拉家常式地娓娓道來,不過於煽情的渲染,不過於誇張的溢美,它用自己直擊心靈的語言,表達了作者對生命的追問,對死亡的思考。這不僅是一本不幸的父親悼念他早夭愛女的書,更是一本頌揚生命,緬懷和反省生命的一本書籍。

迎來了一個小生命,卻沒有能夠好好的守護她。失去了女兒,再是失去了妻子,失去了以往的那個家庭,更是失去了以往的日子。周國平用他的言語道出了生活的殘酷,但是在他的筆下,妞妞不僅是他的心肝寶貝兒,更是他所欽佩和敬畏的生命。但是他所賦予期盼的生命,卻被殘酷的現實奪去了。人們爲妞妞而感到痛苦,但是換個角度來想,孩子不明白什麼是死亡,什麼是痛苦,這不是更好嗎!單純而快樂的享受這個世界,哪怕時間並不長久,那種感受卻依然溫暖在心。對於妞妞父親所做出的那個決定,我是贊同的。做手術或許能夠延長妞妞的生命,但卻不能給予她光明的世界,不能給予她生命中最美好的時光。這是很悲傷的。

生命其實並不脆弱,脆弱的,其實只是我們的心靈,享受這個世界,以樂觀的狀態,去面對世界,你會比想象中的,更快樂!

《父親》讀後感600字13

我多麼懷戀父親那時的笑,也期待再看父親的笑。這是林清玄在?期待父親的笑?中的結尾。回憶父親的笑,這其中有溫暖,也有悲傷;有希望,也有遺憾

都說父愛如山,父親就是我們的後背,在背後默默地支援着我們,雖不語,但在心裏爲我們加油。父親是我們的第一恩師,教會我們許多知識和爲人處世的道理。在文章中,林清玄的父親就教會他樂觀向上,永遠向希望前進!

林清玄是一個懂得感恩的孩子,總想孝順父母,爲他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回想我們對父母的態度:對待父母就像對待家中的僕人一般,一點兒沒做好,就對父母大吼大叫;什麼事都要父母幫我們做,看着父母忙過去忙過來,我們根本不會去幫忙,只知道躺在沙發上玩手機、看電視想想,還真是慚愧呢。以後,我們要多幫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多孝順父母。

父親不知道如何表達自己對子女的愛。他給我們講道理,我們卻總以爲在批評我們,只管點頭稱是,其實,我們一句話都沒聽進去。當父親走後,回憶起往事,才知道,這是父親對我們的關心與愛。那時,我們才恍然大悟,我們應該認真傾聽,把父親對我們的教導都牢記在心。

父親就是這樣的一個人,他是我們身後一座巍峨的大山,每當我們回頭,他高中生作文在那裏靜靜地微笑着看着我們,目送着我們走到人生的拐角處,直到消失在看不見的地方。他在背後默默地支援我們,每當遇到困難時,心裏總會想起那個微笑。

父親總是對我說:要認真學習,考試考好了不能驕傲,考差了也不要灰心,要繼續努力。要與室友處理好關係哎,真像一個媽媽一樣嘮叨!可我深深明白這就是父親對我的愛呀!

《父親》讀後感600字14

今天,我讀了莫言的《拾饅頭的父親》,受益匪淺。

莫言在上高中時,因爲父親每天去學校拾撿饅頭和剩飯剩菜,所以招來了同學的嘲笑,莫言很自卑。但在一次家長會後,他的父親的一番話使莫言心中的堅冰融化了。

“你其實沒必要自卑,別人的歧視都是暫實的,男子漢,只要努力,別人有的,咱們自己也會有。”這句樸素的話,有着含義深刻的道理。它告訴人們,不要嫉妒別人的衣食住行,不要自卑自己比不上別人,只要奮勇拼搏,纔會比別人更好。

我有一個上九年級的表姐,因爲她家裏以前發生過一點事,如今家裏經濟條件很困難,爸媽感情又不合,所以她現在非常羨慕慕別的家庭。在羨慕的同時,還有自卑,她羨慕別人家有許多金錢,而自己家卻連買菜都得發生爭吵;羨慕別人家有一套別墅,而自己家人只能暫居親戚家;她羨慕別人家有滿滿一書櫃的書,而自己家卻只有一兩本破舊的教輔書……在學校裏,她是安靜乖巧的好學生,可誰也不瞭解她的內心世界。下課時,她總是孤獨地坐在角落裏的內羨慕地看着那些三五成羣的同學說說笑笑,自己卻不敢和他們一起聊天,怕受到別人的歧視。上課時,她從來不主動回答問題,等老師叫到她了,她纔敢站起來,用蚊子一般大小的聲音回答問題,生怕一答錯,同學們就會取笑她。所以,她的自卑感與日俱增。

斯賓諾莎說過:“最大的驕傲與最大的自卑都表示心靈的最軟弱無力。”沒錯,自卑過度就會不擅長於人交流,甚至導致自閉,所以,遠離自卑吧,做一個健康開朗的人。

《父親》讀後感600字15

統編版語文課本三年級上冊第22課《父親、樹林和鳥》,是牛漢先生的文章。我很喜歡,讀了多遍,想寫點什麼,卻墜在“雲霧”中,不知如何下筆,心頭繞過陶潛詩“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但文章總還是要寫的,還要從閱讀指向寫作。這麼好的文章,要讓學生讀好。

《父親、樹林和鳥》,光看題目,就知道了本文的主角。這是取題目最簡單的方式,如寓言《狐狸和烏鴉》、童話《鞋匠與精靈》。但是,在《父親、樹林和鳥》中,我感覺這三者形成了一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場,是繞在一起相互擁抱着的。甚至說,在“我”眼中,在父親眼中,是沒有那麼多分別心的,大家都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彼此能夠欣賞彼此的美,和諧相處。——當然,你也可以說,我這麼思考是“多慮”了。閱讀感受是很私人的事情。

整篇文章,給我印象很深的有三點感受:

一是語言優美。牛漢先生的語言,帶有詩性,不可學。緩緩道來,如初升暖陽,將人包裹起來,周身舒暢。

二是父親與“我”之間的融洽,父子之情也是暖暖的。

三是父親能聞到鳥味。這對讀者來講,是很新鮮的。我們多數人,肯定沒有這樣的體驗。甚至說,這可以算是一項“特異功能”吧。

每每讀至此,我很自然想起小時候去雞窩撿雞蛋的事、見母雞孵蛋的事,雞蛋是被母雞焐熱的。早上公雞母雞從雞窩擠出來吃食,扇扇翅膀、伸伸懶腰確實散有一股焐熱的味道。——我只能以此相似地去想象文中父親聞到的鳥味。

這一二三,是很合拍的,都是暖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