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寫《朝花夕拾》的讀後感

讀後感1.45W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後感了。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寫《朝花夕拾》的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寫《朝花夕拾》的讀後感

寫《朝花夕拾》的讀後感1

之前在語文課本上,陸陸續續讀過一些《朝花夕拾》裏的一些文章,這些文章讀起來特別有味道,往往讀過之後就很難忘記。這次,我翻開《朝花夕拾》這本散文集,細細地讀着,裏面的每篇文章都特別精彩,讀後令我有感而發。

童年是美好的,魯迅的童年卻特別精彩,每讀裏面的一片文章,就讀出了真實的感情,猶如親身經歷着魯迅童年裏發生的每一件事。而且,我將魯迅的同年和我的童年相對比,發現我們的童年有一些相似之處。

魯迅童年的時候,家道已經衰落,大人們必須爲生活奔波。魯迅由於做錯事情,經常被長輩責備,這些都讓他感到難過。

《朝花夕拾》

我出生在平凡的家庭,爸爸媽媽必須爲柴米油鹽、衣食住行而辛勤工作,根本沒時間陪我,在我做錯事後,他們會大聲責備我。魯迅,在文中流露出渴望得到家長的理解,我也希望家長理解我。

這坌書中,最吸引我的一篇是《狗、貓、鼠》,魯迅沒有朋友,只有小狗、小貓、小老鼠陪他玩。文中寫道,魯迅和一隻貓結仇,其實,和魯迅憂愁的不是貓,而是他生活的那個家庭環境。

讀了這本書,我讀懂了魯迅的童年生活,也思考着自己的童年生活。這是一本值得一度的好書。

寫《朝花夕拾》的讀後感2

《朝花夕拾》原本叫做“舊事重提”,收錄了魯迅先生記述他童年和青年生活片段的10篇文章。在《朝花夕拾》中,魯迅大量使用了對比和諷刺的手法。如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魯迅首先使用了許多鮮亮的文字記敘在百草園無憂無慮的生活,接着再寫道“我”不得不告別百草園去三味書屋上學。前邊寫的百草園很好地反襯了後來在三味書屋讀書的乏味生活,體現了魯迅對舊社會私塾的不滿。在《藤野先生》中,魯迅日本的醫學導師藤野先生是一位穿着不拘小節的人,“這藤野先生,據說是穿衣服太模糊了,有時竟會忘記帶領結;冬天是一件舊外套,寒顫顫的……”。

但藤野先生對工作是極其認真的,他把“我”的講義都用紅筆添改過了;血管移了一點位置也要指出。這個對比手法,較好地寫出了藤野先生的高貴品質,寫出了魯迅對他的景仰。另外,藤野先生對中國留學生孜孜不倦的教誨及對學生的一視同仁,這與日本學生對中國學生的輕蔑態度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體現出藤野先生是個真正的君子。

《朝花夕拾》用平實的語言,鮮活的人物形象,豐富而有內涵的童年故事,抨擊了囚禁人的舊社會,體現了魯迅先生要求“人的解放”的願望。

寫《朝花夕拾》的讀後感3

這本書是魯迅先生晚年的作品,而這部散文集中所寫的,又全是先生幼年時期的事情。在《朝花夕拾》中,魯迅大量使用了對比和諷刺的手法。讀着魯迅先生這些對童年回憶的散文,我不由得想起自己的童年,那麼真實。頓時,貪戀起童年的味道。也體會到了魯迅先生散發內心對童年的熱愛。讓我感到無比的親切,內心充滿激情。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童年,在童年裏,有歡笑有淚水。然而魯迅的童年雖然也有不愉快的事情,但他表現出了不一樣的心態。在閱讀魯迅先生的朝花夕拾時,就感覺在和魯迅先生聊天。從魯迅的文章中讀出了樸實。就是以爲內這份樸實,讓讀者感覺十分親切。魯迅那種輕鬆而生動的語言,讀着讀着,你彷彿就看到那個人就站在你面前一樣。

魯迅先生是懷着真摯的情感懷念他童年的一切。第一次《朝花夕拾》時,不明白書名的含義。爸爸說,《朝花夕拾》指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晚年的人回憶起兒時的點點滴滴。

魯迅的童年回憶就彷彿一篇感人的日記,不經意一翻會讓你感到流連忘返。

那一點一滴的歡笑與喜悅,在我們有空時,不放翻出來品嚐。

寫《朝花夕拾》的讀後感4

在暑假裏,我看了《朝花夕拾》這一本書。這是魯迅唯一的一本散文集,裏面講了魯迅小時候的故事,讀着這些故事,使我想起了自己小時候,字裏行間洋溢着真實的情感。

魯迅原名周樹人,浙江紹興人,我國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世界十大文豪之一。

魯迅的爺爺——周福清是皇帝點中的翰林,全家都以此爲榮。但是後來他的爺爺犯了罪,被抓到了京城,判了個死刑。從此,周家敗落了,魯迅父親的病也就因此越來越嚴重。魯迅從此在家、三味書屋、當鋪之間來回跑。在這期間,魯迅也曾想過從此不讀書,因爲他想到了他的爺爺、父親、三味書屋的壽先生都讀了一輩子的書,結果到頭來什麼也沒有。但是,魯迅的父親就希望他們三兄弟能讀好書,將來好給周家增光。結果真的給他盼到了,魯迅成爲了一個了不起的人物,一個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成了中國新文化運動的主將。

有一部電影叫做“風雨故園”,它講的就是魯迅小時候的事,大家有機會可以看看。

《朝花夕拾》共十篇,我最喜歡的一篇是《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一篇文章透過對百草園和三味書屋的回憶,表現作者兒童時代對自然的熱愛和對知識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歡樂的心理。很受我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