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魯濱遜漂流記的讀後感(通用5篇)

讀後感1.43W

讀完一本書以後,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是時候寫一篇讀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你想好怎麼寫讀後感了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魯濱遜漂流記的讀後感(通用5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魯濱遜漂流記的讀後感(通用5篇)

魯濱遜漂流記的讀後感1

《魯濱孫漂流記》是外國作家笛福所寫的一本長篇小說,整本書講述了一個名叫魯濱孫的年輕人是怎樣在荒島生活二十年之後又回到自己的國家。

魯濱孫在1651年那年的9月1日,不顧父母反對,和朋友一起出海。在海上他們遇到了暴風雨,船上的人全部都跌進了漫無邊際的大海里,魯濱孫和船都被捲到了一個荒島上。從此他開始過起了艱苦的生活。他克服了常人所不能夠想到的困難,搭帳篷、採野果、飼養牲畜。

他醒來以後,身上沒有任何工具和糧食,他把船上能搬下的物品搬下來了。他用一塊布搭了一個帳篷,以後他就稱它是“城堡”了。他以爲這島上沒住人,就稱自己是這座島的“國王”。有一天,他遇見了一隻野獸,他馬上用帶在身邊的工具打死了它。後然他又在這島上發現了野生的椰子樹、橘子樹,他採了許多果實帶回家,並又飼養了一隻鸚鵡和一羣山羊,從此他的生活變得豐富多彩了;他在島上竟生活了21年,在第21年,他遇見了一羣愛吃人的野人,他們正要吃一個同胞,魯濱孫看了非常生氣,一下子把野人都打死了,救出了被抓的俘虜,並取名叫“星期五”,因爲這天正是星期五。他又把星期五變成一個文明人“星期五”成了他最忠實的僕人。又過了幾年,他們救下了一位船長,船長把他們送回了英國。

如果是是我,可能早就被這些困難嚇得要死。就拿兩次軍訓來說,我都沒有堅持到底,去的時候都是信心滿滿、勇氣十足,但沒想到每次竟都沒有堅持到底,原因是我自己沒有勇氣,不能夠下定決心去克服困難,這和魯賓遜相比,真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其實一個人經歷的越多,他就會變得更加成熟,我們在和困難做鬥爭的同時,就是在和自己做鬥爭,就是超越自己,要知道,人生最大的敵人是自己,超越自己就是贏!

魯濱遜漂流記的讀後感2

《魯濱遜漂流記》是一部經典的小說。孩子們利用兩個星期的時間已經閱讀六這本書,爲上好這一課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

在教學的過程中,學生在讀前六個自然段後,引導學生找出爺爺的題詞中的話:“這是一本男孩子必讀的書,”又找到了爸爸的題詞:“教我們學會生存的書””還從課文中找到了:“真是一本三代相傳的書””。找到這三句話,爲的是幫助學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作好鋪墊。

“在荒蕪人煙的孤島上,魯濱遜獨立生活28年,這是一件多麼不可思議的事啊!同學們,你能想象嗎?請仔細閱讀課文8—12自然段,聯繫課文內容,想想魯濱遜在荒島上會遇到哪些困難?”注意引導學生開動腦筋想象當時的情景,練習說一說。在教學這一段時,我讓學生透過閱讀魯濱遜的生存方式,結合所閱讀的《魯賓遜漂流記》,來想象他曾經遇到過哪些困難。這樣,學生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他們小組合作學習,仔細研究交流內容,有根據地說出他曾經沒有飯吃,沒有地方住,沒有衣服穿……再聯繫課文得知他是如何解決了這些問題。這樣,課堂教學變得自然、有效。

爲了讓學生了解作者有什麼樣的感受,再次讓學生透過朗讀課文,進一步感受魯濱遜是一個探索者,一個發明家,一個善於創造性勞動的人。我讓學生結合自身實際,理解了笛福的名言“害怕危險的心理比危險本身還要可怕一萬倍””。接着,我引導孩子們迴歸前文,引讀道:難怪爺爺說——生讀:這是一本男孩子必讀的書;難怪爸爸說——生讀:這是教我們學會生存的書;難怪我說——生讀:等我有了兒子,我就把這本書再傳給他。孩子們,我們僅僅傳的是一本書嗎?學生回答,我們傳的是一種精神、一種無畏、一種冒險、一種進取的精神。討論女孩子要不要讀這本書。正因爲小說已經深入人心,後面的教學才能順利地進行,才能讓文章學得有滋有味。

魯濱遜漂流記的讀後感3

暑假裏,由於媽媽的推薦,我讀了笛福的《魯濱遜漂流記》。合上書後,我感觸良多。

書中的主人公魯濱遜,在一次航海中所乘的船在一個荒島觸礁,只有他一個人活了下來。之後,他在荒島上自力更生,奮鬥了28年,終於在他51歲時重返英國。

魯濱遜是多麼堅強啊!面對自己一人流落荒島的命運,他沒有被打倒,而是克服了自己的悲痛與絕望,與大自然展開了鬥爭。他依靠自己的雙手、智慧和他那堅強的意志,建起了一座自己的住宅。因爲堅強與不懈的努力,他不僅有了自己的住所,還有了自己的傢俱、牧場、種植園,甚至還養了寵物。在如此艱難的情況下,如果沒有堅強的意志支撐着他,或許他早就凍死、餓死了。

讀了魯濱遜的故事,讓我想起了曾經發生的一件事。有一次,媽媽帶我去攀巖,一路上我興致勃勃的,發誓一定要攀上頂峯。結果,在工作人員宣佈規則時,我的腿就有些軟了;在攀爬到將近一半時,我的手也有些抖了;在快要接近頂峯時,我的意志已經消失殆盡,沒有了再往上爬的勇氣,之前的攀巖誓言也忘得一乾二淨,大腦似乎停止了運轉,只顧着大喊工作人員,讓他們趕快放我下來。

想起這件事,我不由得對魯濱遜更加佩服了。魯濱遜遭受了那麼大的挫折,都沒有放棄,而我只是遇到了一點小困難,就退縮了,真慚愧啊!

也許我們不可能像魯濱遜一樣身陷險境,但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同樣要用堅強的意志去面對生活,練就生存的本領。無論何時何地,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難,我們都不能被嚇倒,要堅強、勇敢地去面對,去克服,要始終保持一種樂觀向上的心態。只有這樣,才能和魯濱遜一樣成爲人生的贏家。

思及此,我不由得想起了曾經看到的一句話:最美的雪蓮盛開在陡峭冰崖,最美的風景都在險峯之上,我們要伸出勤勞的雙手,堅強不屈、知難而上、迎向風雨。

魯濱遜漂流記的讀後感4

在暑假中,我都了許多書,但《魯濱遜漂流記》我更爲喜愛。這本書是英國作家丹尼爾·笛福的作品,作者受到蘇格蘭水手亞歷山大·賽爾柯爾在荒島上的真實經歷地啓發創作而成。

故事內容精彩生動,引人入勝,書中講述了魯濱遜最初三次航海的經過,在巴西經營種植園,然後主人公因海難,在荒島上獨居28年的情景,最後交代了魯濱遜回國後的'命運及荒島未來的發展。

魯濱遜堅韌不拔的毅力和永不放棄的精神使他在荒島上生存了下來。魯濱遜上島之後便將船上可用的東西都轉移到島上去,找了一個好位置,在那兒搭了一個帳篷,安頓下來。他在帳篷後挖洞,課時沒有鶴嘴鋤,鏟子和籮筐怎麼辦?他永不放棄用智慧化解了爲題。在樹林中找到了一種十分堅硬的木頭,費力地把它做成了鏟子。十八天後,他終於挖出了很大的山洞,但因山洞太大了,造成了塌方,但他毫不氣餒,想到了用柱子支撐的好辦法,做成了山洞。

魯濱遜在船上找到了一個養雞的飼料袋,他想用這個袋子,就把裏面的塵土和穀殼倒在了外面的地上。沒想到竟長出了麥子!但這是在旱季來臨之前種的,所以浪費了許多的種子。麥子長出之後,島上的許多山羊和兔子總是前來光顧。這使魯濱遜很煩惱,他思來想去,想不出別的方法,只能做個籬笆把莊稼圍起來,不久,山羊和兔子放棄了這裏。但鳥兒卻來了,如果不制止,可能就沒有食物供他生存了,在這樣的逆境下,魯濱遜決心整天整夜地守着,可是這些鳥還是照吃不誤,他便開槍趕鳥,反覆了數次,這些鳥仍然不走。魯濱遜又想出了豎稻草人的方法,但鳥兒太狡猾了看見稻草人不動,便又肆無忌憚起來,最後他抱着試一試的心情,打死了幾隻鳥掛在稻草人的身上,鳥看見了,都以爲是稻草人抓的,果然都不敢再來了。

魯濱遜他這種堅韌不拔、永不放棄的精神,讓他在逆境中生存了下來,我們一定要向他學習做一個持之以恆的人!

魯濱遜漂流記的讀後感5

看完這本引人入勝的《魯濱遜漂流記》書後,我不禁有些意猶未盡,因爲魯濱遜不聽父親勸阻,出海經商,結果在海上遇險,流落荒島28年。在島上,他與自然環境鬥爭,收留野人“星期五”,最後救了一艘叛變船隻的船長,終於回到了英國。

書中還敘述了魯濱遜如何在荒島上選擇合適的容身之處:尋找有水源、有樹蔭、能防野獸的地方,然後蓋起簡陋的房屋,解決了生存的重要條件——住所;把捉到的活山羊蓄養起來,用一點麥種反覆播種、收割,終於自給自足,解決了生存的必要條件——食物;不斷摸索着製作陶器、編制籃筐、打造傢俱的方法,爲更好的生存而不斷進行創造,展現了魯濱遜的機智聰明和頑強的意志。

更爲驚險的是,魯濱遜在荒島上生活,必須要面對被野人屠宰的危險。在發現野人的腳印後,他顯得恐懼萬分,非常不安,但這並不說明他貪生怕死、膽小懦弱,而是突出了魯濱遜孤獨無助的困窘。但在恐懼中,魯濱遜依然能做出理智的選擇,採取了種種防範措施,不斷壯大自己的隊伍,甚至到後來面對人數衆多的野人奮勇出擊,充分表現了他的勇敢和理智。

魯濱遜在荒島爲生存所做的種種努力,包括解決食物、住所、安全和孤獨四個最基本的問題。而在與世隔絕、荒無人煙的島上,一個人要解決這四個問題,無疑是極其嚴酷的挑戰。魯濱遜面對困難毫不畏懼,自己想辦法,利用周圍可以改善環境的一切。這種生存的勇氣和經驗,對於現代社會中面臨着日趨激烈的人們來說,也是一個很好的啓示。

魯濱遜孤立無助,面臨的是嚴酷的生存問題。這不是一般的困難。不僅如此,“難”,還處處透着“險”,有天災,也有人禍。要在這樣一個極其惡劣的環境中生存下去,需要的是怎樣的意志力啊!需用要的是何等的創造力啊!生命被拋至如此絕境,又頑強地生活下來,讓人感嘆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