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馬說讀後感3篇

讀後感6.98K

《馬說》是韓愈的名篇之一,他向我們闡述了“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的一個道理。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收集的馬說的讀後感,希望大家喜歡。

馬說讀後感3篇

馬說的讀後感1

不知是否是因爲屬馬的緣故,或許是因爲自己想成爲一匹千里馬,所以對《馬說》情有獨鍾。既然是“情有獨鍾”,就必定有自己獨到的見解。

《馬說》中闡述了這樣一個道理:世上先有伯樂,才能發現千里馬。千里馬是經常有的,只可惜伯樂不常有。

而我卻認爲伯樂常有,而相中好馬的伯樂極少。爲什麼?

一是因爲稱其爲伯樂,自然就被慕名的人弄成一官半職中。而伯樂們大多都去“經綸事務”了,哪有空餘時間去相馬?

二是因爲惟恐千里馬不聽駕馭。“藝人膽大”,既有千里之能,爲何還像常馬般任人擺佈?

而最重要的原因是因爲識得的千里馬飛黃騰達之後,而自己則貶爲常馬,於心不甘。“人不爲己,天誅地滅”,又有多少人甘願將自己的飯碗拱手讓人?

在人才不被重用的情況下,即使有千千萬萬個伯樂,千里馬還是不能被選出來。所以諾貝爾獲得者遲遲沒有中國人,最多也就是外籍華人領獎。

如果人人都自視爲伯樂,將自己的才能發揮出來,起着伯樂的作用,千里馬又怎能不現身?

馬說的讀後感2

今天我讀了韓愈的《馬說》。

這是一篇關於“馬”的議論文:借議“馬”而論“人”。以“千里馬”比喻“人才”,而且開門見山:“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強調人才是需要有眼光的人去識別、選拔、使用的。然後回到現實,談“千里馬”也即人才的命運。最後提出“天下無馬”還是“不知馬”,即“有沒有人才”、“識不識人才”的問題,正是和開頭呼喚“伯樂”相呼應。

這都是文字本身所表達的意思,但在文字的背後,還隱含着一層些意思,需要我們去琢磨,去體會。比如我在讀“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從這連續的三個“不”中,我分明可以感受到作者“懷才不遇”的無奈和痛苦:他是如何急切地等待着一個“伯樂”。我想,這纔是作者寫這篇文章的動因和主旨所在。

這種寓抒情於議論之中的寫法,很值得我們學習和琢磨。更是一次閱讀方法的實驗:如何在弄懂了文字本身的意思的基礎上,再去體會其“言外之情,之意”。

馬說的讀後感3

看完了《馬說》,突然發現,我與作者韓愈有着不同的觀點。

作者的觀點爲“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而我的觀點則是“世上伯樂與千里馬同在。”讀完《馬說》,我不禁有許多疑問。

爲什麼韓愈會懷才不遇而寫文章呢?而爲什麼他在被拒絕的同時只選擇寫文章呢?他爲什麼不再努力試試呢?就算統治者們不識人才,他不可以做出點什麼事而讓他們刮目相看呢?

許多許多的疑問在我的腦海中產生,《馬說》抒發了作者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憤懣之情。可是他這樣光抱怨又有什麼用呢?我想,當時如果是我,或許我會一次次的`毛遂自薦,不放棄,總有一天,他們會發現我的才華的,也或許我會在被拒絕之後,再次奮發努力,做出點成績出來,讓他們知道當時他們的決定是個錯誤,再讓他們請我做官,那樣,不是比寫文章來訴說更實際麼?但是韓愈兩樣都沒有做。

我認爲“伯樂”與“千里馬”並沒有先後之分,有的只是身份上的差別,“伯樂”是發現千里馬的,而千里馬則是被發現的,當千里馬沒有被伯樂識用時,應該先反省自己,然後加強自己各方面的不足的地方,更加完善自己,再努力學習,讓自己的名氣大增,在沒有那些統治者的幫助下,自己應該做些自己能做的事,就算不被他們所發現,所任用,也可以做出一番事業的,到頭來,你的所做與所爲就會被人民所廣爲傳頌,那樣,你的名氣不就大了麼?名氣大了就自然會傳到統治者的耳裏,那到時,統治者就會自己來找你的,到那時候,你還愁不能施展自己的才華?

在我們現代社會中,伯樂與千里馬都常有。“千里馬”太多,而怎樣才能讓你脫穎而出呢?那最根本的就是好好學習,做出一番小成績,再讓“伯樂”來發現你,那時,就不愁該怎樣施展才華了。

標籤:馬說 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