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高效能人士的7個習慣》讀後感(精選5篇)

讀後感1.92W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後,你有什麼領悟呢?需要寫一篇讀後感好好地作記錄了。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高效能人士的7個習慣》讀後感(精選5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高效能人士的7個習慣》讀後感(精選5篇)

《高效能人士的7個習慣》讀後感1

讀完書中的一段墓誌銘,想起小時候經常掛在嘴邊、寫在日記裏的豪言壯語,如今已畢業參加工作三年,沒能活出理想中的狀態,眼睜睜地看着自己與身邊人的差距越來越大,距離越來越遠,免不得心生焦慮。時至今日,曾經的美好願景已差不多成了白日夢。

嘆息。何嘆息?只要想做,什麼時候開始都不晚,更何況此時的你必然還有心有力。重要的是敢不敢拿出歸零的心態以全新的自己去開始。人生就是一個不斷遇到問題、不斷解決問題的過程。若想改變你的人生首先從改變你自己做起。

如何改變自己呢?這也是我近來經常思考的一個問題。本週閱讀了朋友推薦的這本《高效能人士的7個習慣》,關於自我管理和人際管理等方面,獲益很多。不管做什麼事情,首先心態很重要,其次目標要明確,最後搭配工具技巧,往往事半功倍。

改變自己要改變思維定式。“要想改變現狀,首先要改變自己;要改變自己,先要改變我們對問題的看法。”怎樣看待世界,怎麼對待生活,怎麼和他人相處等等這些問題的解決方式都取決於我們的思維定式。

思維定式是什麼呢?它是關於某種事物的理論、詮釋或者模型,由每個人的成長背景、學習知識、生活經驗及選擇混合加工構成的認知上的固定傾向,影響着你對事物的分析、判斷,決定着你的行爲和態度,即使最後做出的決策可能不是正確的,得出的結論與現實不符。想起窮人思維和富人思維的對比來,從中可發現窮人思維更多的是消極心態以及由此產生的消極行爲,而富人思維則相反。由此可見,如果想要生活發生實質性的變化,我們要學習積極樂觀的思維,學會思維轉換。人往往在生死關頭、生活困窘面前容易頓悟,或者在人生當中的重要階段,比如高考、畢業、結婚、有自己的孩子等等人生角色轉換之際,思維突然發生轉變。平時,我們也應該注意思維鍛鍊,多讀書,多關注社會新聞,多聽聽身邊人的意見,多思考事情發展的規則,主動打破常規,打破舊的思維模式,讓生活朝着你想要的方向發展。

改變自己要樹立以原則爲中心的思維定式。以原則爲中心,以品德爲基礎的思維定式,更能“由內而外”地實現個人效能和人際效能。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爲人處事原則,然而並不都是清晰可知、正確無誤的。這裏的“原則”是指什麼呢?

原則如燈塔,是不容動搖的自然法則。

原則是不辯自明的真理,任何人都可以心領神會,就好像人類與生俱來的良知,不分種族膚色,人人具備。即使被社會流俗或個人否定而隱晦不彰,但它們依然存在。

原則不同於實踐。實踐是個別的、具體的,而原則是深刻的、基本的和普遍的。

原則不是價值觀。一羣盜匪可以有相同的價值觀,但卻違背了良善的原則。如果說原則是地域,那麼價值觀就是地圖。唯有尊重正確原則,才能認清真相。

原則是人類行爲的指南針,歷經考驗,長盛不衰,不證自明。

作者提出了7大原則,也就是7個習慣,分別是積極主動、以終爲始、要事第一、雙贏思維、知彼解己、統合綜效、不斷更新。當我們堅持做到這7個原則,必然對我們的生活產生積極向上的影響,即使不能實現絕對的成功,也一定能獲得一定的成就。

讀一兩遍,總感覺還是不甚理解,不知如何抒寫,此類書籍,文中所寫7大原則,重在實踐,達到知行合一,學以致用,方能真正明白吧。

《高效能人士的7個習慣》讀後感2

本書是哈佛大學企業管理碩士,楊百翰大學博士史蒂芬柯維(Stephen R。Covey)所作,爲一本經濟與管理類圖書,雖說,人的高效能以及成功與否不可能僅靠書中的七個習慣就能實現,而且,作者所論及問題尚存在不嚴密的地方,作者所爲方法也不可避免的存在地域差異性問題,尤其是在中國,這個不同於其他任何國家或地域的地方,正因爲如此,“中國管理哲學”應運而生,而且國人如“曾仕強”老師已經在這方面做出突出貢獻,國內各大企業高管以及業界人士也都在充分學習,可見其影響並非一般。但不管怎樣,對於人的成功與高效都有一些共通的地方,此書論述的觀點及方法對我們也不無借鑑意義。縱觀整本書,本人對“忙要忙的有意義——掌握重點的個人管理”最爲感觸深刻,下面就自己以及所處情況做了一些感想。

本章題目雖是“掌握重點的個人管理”,其說“不在時間管理而在個人管理”,但實質上講的還是時間與效應的問題,並對以往面對此問題的不同應對方法與其倡導的方法做了比較。

作者首先提出觀點:個人管理的前提爲獨立意志,進而引深爲“自制力”,因爲在我們生活和學習的過程中,經常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干擾,而往往這些干擾是沒有提示而又多具誘惑力的,若是自制力不堅定肯定會放下自己手頭事情而事其他。即使你一切感覺者安排好了,所需的資料都準備齊全,日行事曆也一整盒彩色筆的色彩都用上了,你還是能發現自己兩眼盯着窗戶,想着某個男孩或是女孩、某個週末、某次旅遊、某個節目,或只是看着陽光在水面反射的樣子。生活中的你我往往會這樣,你要怎麼辦?在此,作者有一個觀點非常好:不是缺乏自制力,而是確定目標的功夫還沒到家。事實證明也是這樣的,我們總以爲我們的目標已經確定了,然而,這不是一個目標而只是一個任務罷了,因爲即使有時你沒有完成也不會怎樣,因爲它不是最重要的,這也就不能引起人對其的強烈慾望,一個沒有慾望的目標怎麼可以讓人心甘情願的去完成呢,不過,作者在此也有另一個觀點,“成功者能爲失敗者所不能爲,縱使並非心甘情願,但爲了理想與目標,仍可以毅力克服心理障礙”。作者用另一個詞—————“企圖心”代替了“慾望”一詞,他強調“強烈的企圖心可使人勉爲其難,排除不急之務的牽絆”。其實上面所說的兩種情況並不相悖,它們的最終目標其實是一致的,就像,誰都不願意去複習煩雜的資料,但爲了考個好成績也硬着頭皮去做,“複習”這一事實雖是勉強爲之,但“取得好成績”纔是最有慾望的目標,所以說“明確而有慾望的目標”才能發揮效應。工作上也是如此。

由上面的問題,作者又引出另一個問題,關於事情的急迫性與重要性的問題,這也是本章我認爲最重要的問題,但作者並沒有給出過於具體的論述,不過作者有言:“如何分辨輕重緩急與培養組織能力,是時間管理的精髓所在”。我們生活中往往會遇到這樣一類人,他們看上去整天忙忙忙碌碌、風風火火,對上級惟命是從,不過仔細檢視其成績並不理想,大多數人也不會得到很大晉升,這個問題作者也有提到,上面那種人屬於“下達指令授權”的目標人物,用不太恰當的詞來形容的話,可以把他們比作“機械”,一會我會論述這個問題,時間管理要求的是整體時間的使用最佳化,也就是說,讓該時間所製造的生產量最高,而不是僅考慮可使用的時間之長短,這也是作者所說的產品與產能的問題,不過作者沒有給出具體解釋。本章想要解決的問題,是如何確定事情的重要性。作者以鮮明的觀點指出:急迫的事情不一定是最重要的。如同突出其來的電話,雖然很急迫,但並不是最重要的,往往這類事對別人重要,對自己並不是太重要。那麼如何確定事情的重要與否呢,作者認爲與目標有關,而落實到實際上,應該是計劃安排“時間管理”的問題,與目標最爲密切的爲最重要的事,依次往下排。

哈佛大學研究“時間管理”提出過建議:採用“等級分配”方法,將2天或1個月內所要做的事項(工作學習及其他)列出來,依輕重緩急安排好。將最重要最迫切的事例爲A等;次者爲B等;可做可不做,沒什麼重大意義的事例例爲C等。A等的事,安排較多的時間和精力最充沛的“頂峯期”去做;B等次之,C等可安排一些零星時間,或者乾脆不做具體安排,有時間就做,沒時間就算了,其上提出的時間安排“頂峯期”做最重要的事較作者更有作用。注意上面所計劃爲近期的並不爲長期,長遠的計劃當然重要,但長遠的計劃大多會使人消沉,如果想使目標早日實現,除長遠計劃外,你還必須制定短期計劃。使生活組織化、規律化。人非常容易倦怠,也非常健忘。所定的計劃太遠太大,一時實現不了,就會失去新鮮感,使人厭倦、消沉。

常常有這樣的現象發生:一個星期或一個月的計劃,因爲一天兩天的耽誤,無法如期完成。於是越拖越久,越積越多,終於變成爲計劃而計劃,完全忽略了計劃的目的是什麼,計劃要幫助我們達到哪些效果?這樣的計劃就變成了紙上談兵,失去了本來的意義。然而歸根結底還是沒有分清事情的重要性,不懂得逐日調整,最終使整個計劃已經偏離了原來的目標。作者在“個人管理四步驟”裏也提出了相關的問題。其也主張確定角色,選擇近期目標,然後安排進度,逐日調整。當然,短程目標一定要與終極目標有關聯,短程目標是實現終極目標的手段。“掌握重點是透過獨立意志的發揮,建立以原則爲重心的處事態度進而達到目的有效的自我心理。”掌握重點當然重要,但一定要建立在原則之上,違法的事即使能夠幫助達到目的也斷然是不能去做的。

然而,再明確的目標,再正確的時間安排,如果不去實行也是無用的,沒有結果的。“順從別人的意願完成他人眼中的要務,或無牽無掛的享受不緊張又不重要的活動,豈不輕鬆愉快。至於執行,或多或少考驗着自制力,此時就得靠誠意正心的修養工夫,堅定意志。”當然這並不是那麼容易做到的。爲什麼有人一直做員工,而有人能夠不斷的得到晉升,問題就在這裏。沒有勇氣拒絕是不可能集中精力於當急的要務的,現實生活中,表面上我們最多是要拒絕他人,而實際上,更多的是我們要能夠拒絕自己,拒絕自己的貪婪與懶惰,這要比拒絕他人困難的多,這種魅力或說習慣有時需要一生去培養。在實行計劃的時候,一定要學會變通,人和事都是活的,上面已經提過這個問題,不再多述。

作者還提出了一個值得大家注意的觀點,要承認人比事重要,芸芸衆生,首要顧及的便是自己。確定好自己的位置才能去管別人,對事講效率,對人講效用,作者並沒有給出“效用”的具體解釋,效用(英文:Utility),是經濟學中最常用的概念之一。一般而言,效用是指對於消費者透過消費或者享受閒暇等使自己的需求、慾望等得到的滿足的一個度量。實際上並不只對於消費者是這樣,對於每個人都一樣,只講求效率,而得不到完成計劃的滿足感是不能夠長久的。

作者論及題目雖說是個人管理,但並不侷限於個人,由“高效率的祕決————授權”一節引出,每個人的能力和精力都是有限的,窮其一生,一個人不可能把所有本事都學到,只能在某個領域或某些領域做到比較好,一個善於管理的人並不一定懂得生產技術,所以纔有領導與員工之分。然而,一個不懂得或說不捨得沒有膽量授權的管理人並不是真正的管理者。樣樣事必躬親,最終的結果必定是身心憔悴,管理層混亂不勘,生產緩慢甚至是停滯,導致整個業績衰退。

一個有能力有智商的管理者必須敢於授權,充分利用他人能力爲我所用以達到我所期望的目的纔是管理者應當做的事,這需要一定的膽識與魄力。按作者的觀點,授權化分爲兩類,一類爲下達指令授權,上文已經提到,這類授權雖說能夠起到一定的作用,對於部分員工來說,也必須對其採用此種授權,一般存在於整個管理層的下級部分或是直指底層員工,然而如果高層管理者對下一層較高管理者也採取此種授權方式並不會達到很好作用,減少對次要問題以有時間處理大局的目的並沒有達到;另一種授權方式爲充分信任授權,這種授權方式纔是真正有效的管理方式,這種授權注重結果而非過程,接受授權者可自己安排下屬或擬定解決方案,但實行的具體形式由自己而定。

對於高層管理者只要爲其確定可行目標即可,可見,這種授權方式將大大提高管理者的管理範圍,既可以推進整體目標的實施,又有助於爲自己節省出大量時間來確定下一步的目標,當然,這之中存在一個問題,那就是對授權對像的選擇問題,這就需要考驗進階管理者對下級的認識與掌控能力了。實現合理的授權並達到預期效果需要兩種授權方式綜合運用,越到底層“下達命令式授權”所佔比重越大,當然也要據具體情況而定。

授權能否執行也與人的人際關係成功有關,人際關係好,可以把命令的意味弱化,而使其心甘情願去做,反之機械的執行而沒有激情的投入必定不會好過前者,還有可能打折完成任務。更進一步說,這是在處理一個團體與個人的關係,其中包括高、中、低層的關係,高中低層各個人與每層的關係以及整個團體與個人的關係,當然起主導作用的還是各階層的管理者,能否建立一個和諧的團隊,達到集思廣益,有時是一個公司經營成敗的關鍵。

作者所講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也不併不是獨立的,要真正做到高效能必須把各個習慣融會貫通,當然也並不絕對靠這七個習慣就能做到,還需要各個方面的整合運用才行,本文僅僅就書中一個方面做了簡單的闡釋,不免有偏頗的地方,希望得到更人士的批評指證。

《高效能人士的7個習慣》讀後感3

高效能人士的7個習慣,這本書可能有些人覺得就是一大堆廢話,有些人覺得對自己很有用,值得反覆的看。看這本書,我覺得要結合自己所處的社會、工作、人羣、環境中去看待書中的一些故事,以及作者想表達的一些思維方式。至少我覺得書中的一些大道理再加上一些通俗易懂的故事想結合,還是有點幫助的。至少比一般的雞湯文好一點吧。我在看的時候,是邊看邊寫的,把某些好的地方用自己的思維語言結合起來,雖然看起來有點凌亂,但不失爲一種方法吧。

這本書中所說的每個原則不僅適用於個體,也適用於團體。作者在文中寫道的愛默生曾說:“大聲喧譁反而難以入耳”內在本質比外在言行更具說服力,有人能獲得完全的信賴,因爲我們瞭解他的本性。所以不論他是否辯才無礙,或是否長於人際關係,我們依然信任有加,而且與他們合作無間。文學家喬登曾說:人性可善可惡,冥冥中影響着我們的一生,而且總是如實反映出真正的自我,那是僞裝不來的。

書中的一個卡片測驗“老婦與妙齡女子”我們每個人都是帶着有色眼睛去看待這個世界,觀念很重要,看待事物的本質,轉移自身觀念。故事“濃霧中的燈塔”,是改變讓對方改變航道還是你自己改變航道呢?燈塔是準則,船長是你自己。

知識(做什麼、爲何做)、技巧(如何做)、慾望(想做)——習慣。

人們口中所說的習慣,其實要養成好的習慣,就如書中所說的這三點。

1、依賴—獨立—互賴

2、個人價值太過強調,溝通、團隊更爲重要

伊索寓言——鵝生金蛋,一般人往往用金蛋的角度來衡量效率,“金蛋”是一個酒店希望獲得的結果,但是“鵝”一個酒店用以達到效果的東西,就是員工,往往忽視。只重視“金蛋”而忽視“鵝”的結果就是“鵝”會流失掉,金蛋也就沒有。所以以這個書中所提到的故事,“金蛋”與“鵝”之間的“關係”必須要平衡,是一個酒店人力資源(員工)這一塊最終的結果。

3、確立人生的目標

看到這個小節的標題我感覺很好笑,一本書就能讓我或者別人確立人生的“終極”目標了嗎?繼續看看吧。

管理是有效的把事情做好,領導是確定所做的事是否正確。一個是行動,一個是行動的方向。當我自己找到行動的方向的時候,也許就確定了人生的'“終極”目標了吧……

生活重心:配偶、家庭、金錢、工作、名利、享樂、敵人或朋友、宗教、自我。生活重心搖擺不定。

以原則爲重心,是以上所有生活重心的結合,書中所提到的音樂會與加班,注重原則的人會以一個客觀冷靜的態度,不受到情緒與外在環境的干擾,用某種“深思熟慮”做出的正確的選擇。不過我想說的是,不外乎就是兩種結果,要麼加班,要麼去音樂會。可能是書中所說的是你自己的選擇,是主動的而不是被動的,是結果深思熟慮的,是根據原則所做的最好的決定。感覺就是在自我安慰。只是找到了一個好的方法而已。當自己某天遇到了“加班”與“音樂會”的時候,可以試一試所謂的“原則”能帶來多大的影響力。

要合作,一面卻以旅遊爲誘惑,實際上是鼓勵彼此競爭。許多企業都有這個問題所在。酒店中,部門與部門之間,員工與員工之間的本位主義(損人利己)往往存在,一個酒店的發展是需要各個部門之間相互協作,相互配合,而不是各管各的。比如在會議室開會的客人待會要上臺演講,但是衣服有褶皺,需要熨斗熨平,去借熨斗,客房部不讓借,讓客人自己來借,餐飲部的不能借。最終的結果就只有客人的投訴以及對這家酒店的差評了。所以利人利己的人際關很重要。

個人與團隊之間要達到一個平衡點,書中所說的一家公司的年度表揚大會,只有40人受到了“業績最高”等獎項,但是參會的700人,表面上都在鼓掌,內心冷暖自知。很可能產生損人利己的競爭關係。說的嚴重點就是直到這家公司分崩離析。如果增設團隊獎,樹立利人利己的觀念,在表揚大會上,達成目標的團隊共同獲獎,那會是另一種結果,公司只會越來越好。所以個人固爲重要,但是團隊的力量更重要。

《高效能人士的7個習慣》讀後感4

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已,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一個優秀的人除了努力,必是常常自我審視的,必是凡事會思索高效方法的。而盲目依靠本能行事的人,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令人無奈的是,人們往往身陷囫圇而不自知。故而每日睡前的自省,我認爲非常必要:我今天做了什麼重要工作?有沒有什麼方法能讓這項工作變得更簡捷高效?今天其他同事的工作有沒有值得我學習和反思的地方?前人常講謀而後動、三思而後行,說的就是這個道理。所以,學會自省是提高自身效率的必要前提。

工作是一座圍城,在裏面的人想出去,對外面和陌生的環境充滿幻想;在外面的人想進來,總想逃避現實尋找世外桃源。有句歌詞講得好: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被偏愛的都有恃無恐。切身處地的想,我們何不是如此?一線員工苦氣連天,既要面對客戶小心翼翼,又要揹負任務指標,更要應付二線部門的各種指示,幾乎人人想去二線工作。而二線員工羨慕一線員工工資獎金多、受到褒獎多、受到重視多、能幹出成績。

根源在哪?是人們常常把自己想象成“受害者”而不是“參與者”。在其位,謀其政,話雖簡單,道理卻深。我們都在爲中行這個大集體服務、奉獻,在當前既複雜又透明的工作環境下,沒有一個崗位可供我們投機取巧,不付出超出他人的努力而憑白獲得榮譽、晉升。單位不同於家庭,我們本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不勞而獲的時代早已遠去,想得到就要付出,想安逸就不要不知足,一味抱怨索求,只會讓自己永遠活在自己的幻想中,碌碌一生。

別人罵你一句,你回罵他一句,這叫吵架。別人讚美你一句,你回一句讚美,這叫社交。人總是不能免俗的。我們面對客戶也好,面對同事也罷,想要達到高效的目的,熱情洋溢的讚美要優於平靜的陳述更要優於冷漠的指示。我總是思考幾個問題:在我們的工作中,爲什麼有的理財經理掌握着上億元甚至上十億元的客戶而有的人只有寥寥幾十萬?爲什麼有的客戶經理掌握着項目,而有的客戶經理只能機械的做件、錄機、放款?爲什麼有的領導能夠不必親力親爲卻網點成績、部門工作優秀突出,而有的領導則終日疲憊奔波而達不到既定目的?我認爲,溝通就是核心所在。

我們每天面對的人形形色色,說話之前要先過腦,要重視說話之道。說話之前要站在“他人”的立場,試圖瞭解對方想要什麼,從而簡單制定溝通策略。有的人喜歡讚美,有的人喜歡直白,有的人需要恩威並施,有的人需要點撥解惑。“話多則失效”,如果說不到點子上,不如不說。只有找到對方的“痛點”,以短路徑解決,方是高效之道。所以,我認爲有效的溝通,智慧的說話之道,是成爲高效能人士的捷徑。

古也有志,克己復禮。人無完人,豈能沒有情緒?但能控制自身情緒的人,纔是臻至達境。孔子認爲“克己”是修身而平天下的必要素質,是人和人之間互相尊重的前提。在當代社會同樣適用。面對榮辱,不忘初心,廉潔自律是克己;在工作中,今日事今日畢,克服拖沓懶惰,得過且過的情緒,是克己;在營銷中,放下身段,誠懇真誠,笑臉相迎是克己;面對同事,說話委婉,尊重理解,不非議他人是克己;面對單位困難的經營環境,積極努力,互相鼓勵,患難與共是克己;回到家中,不將工作中的情緒帶給家人,不抱怨不牢騷,也是一種克己。

簡而言之,自省修身,克己努力,不忘初心,傳播正能量,是成爲高效能人士的通達之路。

《高效能人士的7個習慣》讀後感5

我也曾徘徊在探尋自我真理的路上,我也曾深深渴求有一種方式可以教會我勇敢而正確的處理我所面對的每一個困惑,我以爲,這個世界,這個生活,都是以我爲中心在轉,從不曾去顧及圍繞在我周圍的人們的心靈——走進心靈。

我以爲,這是成長的一個必經階段,上蒼早已安排好等待我們去追求的路程,微笑或者掙扎都是最美而又最悲的陪襯。無奈總有完結不了的糾結,一直以爲只有自己在小心翼翼的走每一步路,渴望與人爲善,渴望生活安定。爲了實現這樣一個小小的夢想,我依靠過無數激情澎湃足夠勵志的書,然而,當短暫的輝煌消逝,留給我的依舊是深深自責,其實,我什麼都沒有真正擁有過。

突然想起了曾經對舍友許下的承諾,在她們面前深深懺悔自己所犯下的錯,不夠大度,有猜疑心……這是由一個動機所驅使的,那年聽完老師講的佛學文化,我竟讓自己深深陷進去,而且立志成爲一個虔誠的佛教徒。那段日子,是大學裏最困惑的日子,人際關係並沒我設想的完美,逢着下雨天就總會莫名的心情不好,花了好長時間去尋找矛盾的根源。然而,自我的懺悔並沒有帶來多大的效果,一切還如當初。

3年過去了,我再也不相信所謂的勵志書了,名言警句只是曇花一現,沒有行動,談何改變?

值得人慶幸的是,事情總歸是有解決方式的,當《高效能人士的7個習慣》第一次出現在我耳邊,我便堅定的感覺到我會在這一刻改變。看過書後的日子並沒有太長,實踐了不多日,但是我可以體會到,我已經開始沿着正確的方向去找尋我所企盼的答案。

誰也不能說服他人改變,因爲我們每個人都守着一扇只能從內開啓的門,不論動之以情或說之以理,我們都不能替別人開門。這是本書開篇我所看到的一句話,那一刻,世界足夠清晰,原來,是這個意思。我總是拋棄自己,費勁的去開闢一條通往他人心裏的路,殊不知,那是一道永遠都走不通的路,因爲我自己的心已經嚴重堵塞。我小心翼翼的去反省自己,我要的究竟是一個人的幸福還是整個世界的狂歡。當我學完七個7個習慣之後,便去真正的狠下新來去實踐這能帶給我感受的力量,它改變了那麼多人,也一定可以爲我開啓希望之門。

下面,我將分別談談我在處理具體問題時用的方法。

我和XX是相跟了3年的舍友,此刻,我尚未有足夠的底氣來用“好朋友”來形容我們的關係,這些年來,我收穫的太多,付出的幾乎爲0。我們都是性格比較爽朗的人,做事風風火火成了我們共同的特徵,但我們總不能踏踏實實的埋在彼此心裏。喜歡爭分奪秒的我將每一分鐘都看的太寶貴,在我眼裏她幾乎可以用“懶散”來形容,以至於考試之前總是愁眉不展的狼狽複習。我以我的想法規劃着她的生活,然而她竟有足夠大的耐力去忍受我,直到她再也控制不住的時候,一場戰爭在所難免。我現在還記得一句話“XX,有一天我若真死了,那都是被你氣死的。”我意識到了自己給她帶來的創傷,於是我開始小心翼翼的躲避,讓自己與她隔絕,不再說話。結果是可想而知的,熱戰會演變爲冷戰。我以一個消極避世的心態去掩護自己。現在,我開始積極主動的去解決問題,我以她的身份來思考她的世界。愛一個人就要愛她所愛的東西,真誠是贏得幸福的必須。當意識到自己的錯誤給這份友誼帶來的苦難之後,我便積極踐行我的原則。我學會了傾聽,瞭解她的真正所需,我改變了以往命令式和經驗式的說教,第一次心平氣和的注視着在我身邊着她。從來都不知道她這樣可愛,這樣無私。原來,她也只是一個需要我保護的小孩子,她開始有勇氣對我撒嬌,因爲我不再覺得那是一種幼稚。我開始正確的反應她的正面形象,讓她體會我能給她帶去的價值。於是,她樂了,我也笑了。

報編課上,因爲和同學共用一臺電腦而沒有跟上老師的節奏,彼此開始互相埋怨。表面的戰火已經瀰漫,我氣的她拿着書包只想躲我遠點。當初幾秒我也不服輸,爲什麼等着我去認錯?7個習慣又出現在腦海裏,我想試試它是否奏效。我闡述了一切,並且大膽對她說,剛纔這一切是我不好,我不該強霸着電腦不讓她操作。我對她說我希望她原諒我。事情好簡單,她的臉上一下子顯出了微笑,我開始有機會了。只見她開始耐心的教我,只聽我也讚美她的大度。下課後,我們彼此再見,那一天,我莫名的感到渾身一陣力量,原來幸福好簡單。那一天,陽光溫暖了我的整個世界。

以終爲始的原則是我一直在實踐着的,而且現在我也得到了它給我帶來的好處。日記本里記載的都是我對自己許下的承諾,而每天的表現也是我給自己的兌現。聽到同學們又開始讚美我的生活方式,我給予了自己更大的肯定。一天的學習有了計劃,就總覺得時間不夠用,於是拼命的去充實它;滿身的橫肉看着是如此的礙眼,於是寫個宣言勵志去減肥,我要瘦成一道閃電;我告訴自己要心平氣和,要足夠淡定,我把計劃寫在手上,寫在牆上,然後,我真的做到了。我開心我的性格,我知足我的當下,我更愛我的生活。

人並不是在獨處中才會感到孤獨,而是在許多人當中感到自己的無足輕重,或是受到周圍人的奚落,才更覺孤獨,所以,大部分的時間,我都用來戰鬥。但雙贏思維徹底顛覆了我的思維,原來,世界真的足夠大,人人都有足夠的立足空間,他人之得也絕不意味我的失去。我拋棄了你死我活的心態,不再讓自己那麼極端而又拼命的掙扎在刀山血海中,不再把人只簡單的描述爲競爭對手,不再設想只屬於一個人的喜悅。我學着去分享,想讓別人怎麼對我,就怎麼去對別人。開始的路很難,畢竟曾經的我是自私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希望我的堅持不懈的改變足夠給身邊的人們帶來與衆不同,讓時間鑑定。

現在,運動,學習,已經成了我每日的必需,我懂得自己該去做什麼。我相信,我是一個連接着過去和未來的轉型者,我自身的變化可以影響到許多人。我會面臨很多困難,但決不放棄。預測到的阻力不會讓我停下,我要有耐心。自我的成長是神聖的,同時也是脆弱的,這是一項人生中最大規模的投資,我可以等待。

人到哪兒都有生存的障礙,人在哪裏都有苦有樂。人總要面臨取捨。我已不是小青年,我已懂得該拋棄什麼,該真愛什麼。一個人不一定適應每種土質,但總有一種土壤最適宜於自己生長。我希望的不多,我只期盼所有的夢想都會實現。這一個奢侈而豪華的夢,告訴我一定要堅持自己的原則。在生活的道路上,做一個能喚起每個同志,對生活柔情與熱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