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繆伯英英雄事蹟讀後感

繆伯英並未給自己30歲的人生留下過多的註腳,世人給她貼上的“標籤”卻不止一個:中國第一個女共產黨員、婦女解放運動的先驅,李大釗最得意的女學生……

繆伯英英雄事蹟讀後感

繆伯英英雄事蹟讀後感【篇一】

曾在女師附小讀書的餘甲男,當時寫了篇名爲《我的痛史》的日記,“抒發了對舊社會的痛恨”。繆伯英提筆寫下批語:“生以青年有爲之日,兼秉中人以上之資,苟能艱苦卓絕,勇往直前,則女媧石也,精衛沙也,愚公子子孫孫也,天可補也,海可填也,天下事何遽不爲乎!”

但時間並沒有給繆伯英“有爲”的機會。

食無定時,居無定所,天未亮出門,深夜才歸。在後人眼裏,是這種長期清貧和不穩定的生活拖垮了繆伯英。

頻繁遷移的生活始於1926年10月,北伐軍攻取武漢,大革命的重心移到長江流域。繆伯英與丈夫輾轉長沙、武漢、上海等地,先後生下兒子何重九和女兒何小英。

繆伯英胞弟繆立三曾回憶說,當時他們住在租界內,一有情況發生,就提前搬家。爲了讓搬家不引起別人的注意,常常需要找藉口,繆伯英就裝作與何孟雄吵架。遇到緊急情況時,乾脆連家也不要了。

1929年10月,她突然患了傷寒病,被送入上海的醫院,因搶救無效辭世,時年30歲。

“未能戰死沙場,真是恨事!”繆伯英病危時,拉着何孟雄的手說道。

她的靈柩存在上海揚州會館,後會館改建時登報通知各戶遷出,但因何孟雄被國民黨逮捕,已在龍華壯烈就義,繆伯英的遺體就不知被會館代遷何處了。

而她的兩個孩子,後被監禁於上海龍華監獄一年多,何孟雄罹難後被送入上海孤兒院收養,一·二八事變日軍進犯上海時均失散於戰亂,至今下落不明。

繆伯英英雄事蹟讀後感【篇二】

繆伯英故居於2005年修繕完成,對外開放。

1921年秋天,北京一年中最好的季節,景山西街的中老胡同5號,迎來了一對新人。

在鄰居眼中,這是一對普通的大學生夫妻。然而,不時來訪的陌生面孔則表明,這個家庭不一般。

新郎叫何孟雄,新娘叫繆伯英,是中國共產黨的第一位女黨員。被譽爲"英’‘雄’夫婦”的他們都是湖南人。

“既以身許黨,應爲黨的事業犧牲。”作爲婦女解放運動的先驅,從湖南長沙縣清泰鄉楓樹灣走出的繆伯英從“教育救國”到無政府主義,再到馬克思主義,30年的人生歲月一直在追求“光明的路”,更爲革命犧牲了家庭,丈夫犧牲、兩個孩子在戰亂中失散。

繆伯英英雄事蹟讀後感【篇三】

“中國共產黨第一個女黨員是誰?”一次閒聊中,有人這樣提問。同在場的絕大多數人一樣,《湖南報告文學》雜誌副主編王杏芬答不上來。後來,她寫了一本書,叫《青春·繆伯英》。

出生於長沙的繆伯英,是中國共產黨第一位女黨員,曾擔任中共湖南省委第一任婦委會書記;她與丈夫何孟雄同爲革命烈士,積極投身於羣衆運動,在殘酷的白色恐怖中開展地下工作;長期處於艱苦的險境中,加上居無定所、食無定時,最終積勞成疾,她病逝時才30歲。

英雄是民族最閃亮的座標’,作家有責任爲時代而歌、爲英雄而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