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呼蘭河傳讀後感400字(精選10篇)

讀後感2.89W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後感了。可是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呼蘭河傳讀後感400字(精選10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呼蘭河傳讀後感1

《呼蘭河傳》,作者蕭紅。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常想出去走走,多些感受陽光、芳草、感受那些單純而溫暖的笑臉。蕭紅——這個內心敏感豐富外表剛強的女子,在寫完《呼蘭河傳》後心中的爐火逐漸無望的熄滅了。

但丁說:“生活於願望之中而沒有希望,是人生最大的悲衰。”我體會着蕭紅心中那個叫“呼蘭河傳”的悲哀:冰冷深入骨髓,籠罩着作家的後半生,然後她滑入黑暗、無邊無際。

蕭紅是以對家鄉小鎮的體驗進入寫作,這種寫作與童年深刻獨特的記憶有關。蕭紅有着真切的鄉村體驗,作品中充滿原始的氣息,這種原始的血氣構成另外一種美學意義上的美。

她的文字是生命的體驗,在作品中滲透的是粗糙的生命體驗,充滿苦難,她的文字很少文學的修辭、粉飾。這種作品風格在五四以來表現啓蒙、小資的作品中找不到。

呼蘭河傳讀後感2

呼蘭河,那是一個既偏遠又熱鬧的寒帶小城,冬天,嚴寒可以凍裂許多許多……只是因爲冷。百無聊懶的生活使人們愚昧無知、麻木不仁,總是希望生活中出現一些小插曲,讓自己像看戲一樣作一位旁觀者,以打發那些無聊與寂寞的時光。所以,交通要道上坐落的那個“大泥坑”,無人問津、無人整治、無人填埋,縱然不斷地有騾馬、小孩、豬禽掉入,縱然要過着提防不幸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提心吊膽的日子。但是,能旁觀、能喝彩,能議論,人們就很滿足了。

除此之外,一些約定俗成的活動也是人們擺脫空虛的絕佳選擇。跳大神的、唱秧歌的、放河燈的、看野臺子戲的、看廟會的……真是熱鬧非凡!但很顯然,舉辦這些活動除了能讓人們聚一聚、露露臉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目的,就是驅鬼求神、祈願幸福生活。而生活真的就會因此而好起來嗎?

“我”和“祖父”是在第三章纔出現的,但其實也不算是小說的主人公吧,但卻是小城裏很多故事的見證人與旁觀者。小說中,“我”所能感受到的溫暖,絕大部分是來自祖父對“我”的關心與呵護。祖父的慈祥與溫和潛移默化地影響到了“我”的童年及成長。這或許是多年後的作者最值得懷想與思念的地方了。祖孫倆相依相伴,有着無窮的快樂……

呼蘭河傳讀後感3

如果說小說一定以情節爲標準的話,那呼蘭河傳的情節實在沒有多少跌宕起伏,但如果從藝術感染力爲標準的話,那本書顯然是一座高峯。譬如作者描寫兒時的那個園子,“園子裏就只有一棵櫻桃樹,一棵李子樹,因爲櫻桃和李子都不大結果子,所以覺得他們是並不存在的。

小的時候,只覺得園子裏邊就有一棵大榆樹。這榆樹在園子的西北角上,來了風,這榆樹先嘯,來了雨,大榆樹先就冒煙了。太陽一出來,大榆樹的葉子就發光了,它們閃爍得和沙灘上的蚌殼一樣了。”畫面總給我以一種真實的溫馨感。

從文藝學的角度,諸多大家都對此書評論諸多,我淺顯閱罷不足言之。但仔細思考,一本文學經典從來便不是以有趣和有用爲目的的,它往往直擊心靈最深處,讓人莫名的爲之感動。

作者在描寫勞動人民的生活,揭示他們的貧苦、愚昧、麻木的時候,諷刺幽致則使人感到悲涼、悽苦。但這種苦中又有種隱隱的溫暖,可能就來自人物的一句笑話,但又不會像看漫畫書一般笑,只是深切地感受到人物所遭受的一切,這也正是作者的諷刺幽默所產生的優鬱的美感效應。這種美感效應,往往使內心的不羈被慢慢馴服,對歷史和現實有更爲成熟的認識。

呼蘭河傳讀後感4

高中的時候讀過蕭紅的傳記,對其悲慘的身世有所瞭解,知道她是“民國四大才女”中命運最爲悲苦的一個,也瞭解到《呼蘭河傳》這部自傳小說飽含作家的人生況味。

然而真當自己翻開這本書細細品讀時,那字裏行間流露出的`無限寂寞淒涼、悲愁無奈,還是着實令我震驚。在小說裏,作者追憶了家鄉的各種人物和生活畫面,融進了作者獨特的生命體驗和情緒記憶;用一種率直的真實、悽婉細膩的筆觸,真實、感人地再現了呼蘭河的鄉土人情、風俗習慣;並透過作者年幼時代的生活和感受,反映出呼蘭河畔人民的生活、思想和精神狀態。

那些林林總總的回憶,在紙上鋪展開來,帶給我們的,並非童年美好懷想,而是一種時隱時現的寂寞感,以及掩藏在這寂寞之下的沉重的悲哀。

呼蘭河傳讀後感5

他不屈服於生活,他說別人在呼蘭河能紮下根能活得好好的,他也一定可以。他雖然也常常因爲生活的辛酸而滿含淚水,但他看到大兒子已經會拉着小驢到井邊飲水了,小兒子也會笑了,會拍手了,他還是很欣慰的。

他當然是欣慰的。他戰勝了自己。這讓人不得不爲他豎起大拇指。他是個內心強大的人,沒有因爲周圍人施加給他的巨大聲音和壓力而屈服。他只做着他自己的事。他也沒有因爲生活的苦難而絕望,反而牢牢地扼住命運的咽喉,微笑着執行着他的使命。

馮歪嘴子顯然是很值得我們學習的。有多少人能真正承受得住外界給他的不和諧的聲音而依然心平氣和。我們總是說“人言可畏”,“輿論可以殺死人”,事實上那是因爲我們內心並不夠強大。一個內心強大的人是不會輕易受外界輿論影響的,他總是篤定的堅持着自己的信仰,做着正確的事,成爲一個獨立的人。

再回頭來審視我自己:我是否也是獨立的人?我的內心是否也是強大的呢?

薄薄的一本《呼蘭河傳》的確可以引發許多思考……

呼蘭河傳讀後感6

小說中的大部份人物毫無人性,敘述慘烈、殘酷。遮避在我們生活周圍的事情太多,我們往往看不到太多的真相,蕭紅讓我們沒有遮避地直接進入生活,不掩飾也不修飾在她看來自然的、有生命的東西——它們構成文學的審美對象。

蕭紅在一篇文章中曾寫道:“這是兇殘的世界,失去了人性的世界,用暴力毀滅了它吧!毀滅了這些失去了人性的東西!”(《同命運的小魚》)。這失去了的人性,我們在蕭紅的作品中俯拾皆是。

人性的冷漠。王寡婦的獨子掉河淹死了,她自此瘋了,但瘋了還忘不了自己的悲哀,隔三差五的哭一場,但哭完仍得回家吃飯、睡覺、賣豆芽菜。人們雖對她有惻隱之心,不過爲時甚短罷了,不久就把這事忘記了,偶爾還有人偷她的菜,但她還是平平靜靜的活着;造紙房裏,私生子被活餓死,因爲是初生的孩子,算不了什麼,也就不說他了;狗在咬一個討飯的,主人問“咬什麼?”僕人答:“咬一個討飯的”說完了也就完了,可見這討飯的活着是一錢不值了。

作者筆下呼蘭河的人性是麻木的人性“人活着是爲飯穿衣。人死了就完了。”人性的冷漠,在作品中成爲一種正常的存在狀態。人生的麻木活着是無望的,生老病死只是人們逆來順受的事情,人們只好把希望寄託在爲“鬼神所做的事上”如:跳大神、放河燈、娘娘廟大會等。

呼蘭河傳讀後感7

讀完小說,有一個問題一直困擾着我,小說的主人公應該是誰。是“我”?是“祖父”?還是根本就沒有主人公呢?或許這不是一個重要的問題,因爲主人公或許就是這座“人吃人”的小城——呼蘭河,當然也可以是小城裏這些深受封建思想毒害的麻木不仁的居民。

真的不重要,因爲,作者爲我們展現的是舊中國的一個縮影,我們看到了;作者想要揭示的是“吃人”社會中人們的愚昧,我們體會到了;作者想要表達的是對祖父的懷念,我們感受到了……

蕭紅的一生是短暫的,她只活到了三十一歲,在戰亂中的香港帶着病痛和驚恐辭別了人世,呼蘭河帶給蕭紅的,或許正是一個真正作家——蕭紅要告訴我們的吧。一座本應該是美麗的小城,卻到處瀰漫着冷漠與孤獨的味道。而我們,最終還是要走出那片黑色的世界,去尋找、去體悟、去珍惜自己身邊這份難得的和諧與安寧!

呼蘭河傳讀後感8

這是一篇散文小說,蕭紅在第三篇之中充分體現出了祖父對蕭紅的寬容,即使她犯了天大的錯誤,也會得到祖父的寬容。蕭紅的童年是快樂的。

在蕭紅的童年中,她認識了許多人,知道了許多事:不斷給別人帶來災難的大泥坑,小城的精神“盛舉”——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燈……還有今人心碎的小團圓媳婦的慘死……各種人和事。

但我覺得讓我最難忘的還是小團圓媳婦的慘死。小團圓媳婦本來好好的一個人,婆婆卻總是打她,罵她。有時候到了深夜也會無緣無故的打她,罵她。結果呢?一個好端端又活潑開朗的人,就這樣給活生生地給折騰死了。

我真的好羨慕蕭紅有着這麼好的祖父啊!哪怕給我今天的時間啊!蕭紅可以跟她的祖父自由自在地玩耍。還有那一個美麗的院子,多好啊!應有盡有,想要什麼,就有什麼……

呼蘭河傳讀後感9

呼蘭河,多美的名字!卻是一個“人吃人”的小城。

整部小說的思想內容圍繞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小城的風土人情,真實而生動地再現了當地老百姓平凡、瑣碎、落後的生活現狀和得過且過、平庸愚昧的精神狀態。“黑暗”、“冷漠”,除了這些詞,我再也不知該用哪些詞來形容了,在那座城,可怕的不是鬼怪,不是戰爭,而是生活在自己身邊的那羣人。

而《呼蘭河傳》中最值得嘖嘖稱讚的是那洗煉精簡、毫無刻意雕飾痕跡的語言。這或許也是我喜歡讀現代中國文學的原因吧。這段時期的作品,語言通俗易懂,毫不晦澀,特別是能融入一些俗語和口語,讓人覺得親切、真實而熟悉,自然也增加了語言的臨摹功能,將人物、事件、景物描寫得生動形象。

小說在結構上也是別出心裁的,其安排脫掉了小說創作的俗套子,採取了由面到點的結構形式。作者先從整體上把握呼蘭河小城,以及小城裏的人和事,使讀者對於背景有一個直觀明朗的感覺,然後再將筆觸集中到一些典型人物的身上以及在他們身邊發生的故事。這樣的藝術手法會漸漸地將讀者帶入小城中,去看、去想、去悟……

呼蘭河傳讀後感10

這個星期,我們整個班都在讀《呼蘭河傳》。這本書頗好看,這是作者蕭紅記錄她美好的童年。

蕭紅住在呼蘭河城,她和祖父一起生活,每天的生活是自由自在無憂無慮的,玩耍,鋤草,學詩……,就連花園裏的植物也是自由的,願意長多高就長多高,若願意長到天上去,也沒有人管它們。蕭紅就這樣快樂的生活着,直到有一天她祖父去世了,家裏一天比一天荒涼,沒有了歡笑聲,沒有了朗讀聲,花園裏的植物也乾枯了,失去了生命力。

這本書讓我記憶深刻的人是馮歪嘴子,他是靠賣年糕爲生,生活很艱難。他娶了一個妻子,妻子又生了一個兒子。從那以後,每次馮歪嘴子去吃飯,人們多會諷刺他說:“少吃些吧,把饅頭留給兒子吃吧!”又過了幾年,他的妻子又要生子,但妻子的身體越來越瘦弱,產後不久便死去。雖然生活更爲艱辛,馮歪嘴子並沒有因此而放棄生命,放棄兒子,他堅強的維持着一家人。

透過這本書,我還了解了很多呼蘭河城的民間風俗文化,如跳大神,放河燈,野臺子戲……,呼蘭河城是個特色濃郁,熱鬧的地方。

這本書有哲理,也富有童趣,含有豐富的情感,全部表達的是作者的心裏話,真實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