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組織部來了個年輕人》讀後感

讀後感2.41W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後,你有什麼體會呢?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後感了!怎樣寫讀後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組織部來了個年輕人》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組織部來了個年輕人》讀後感

看完當代著名作家王蒙的短篇小說《組織部來了個年輕人》,我認爲這是一部非常優秀的文學作品,這部作品不僅僅是十七年文學的代表作品,更是一個時代的縮影與反映,書中形形色色的人物讓我彷彿看到了一個社會的萬花筒,去欣賞了那個年代一個叫林震的年輕人“娜斯嘉式”的內心獨白和靈魂深處的吶喊。

林震這個人物是小說的主人公,他的身上既有年輕人的共性,又有他獨特的個性。他是一個初入社會的陽光青年,在進入組織部之前,他的所在之處也是充滿了陽光與明媚的。他工作之初是一名教員,和天真爛漫的孩童打交道,這都使他的理想主義開始發芽綻放。後來進入了組織部,他纔開始慢慢感受到當時那個社會的黑暗,這也使他不再像以前那樣明媚燦爛,只是肩負着更加沉重的負擔,卻依然在成爲人民的勇士這條道路上前進着。

在閱讀小說的過程中,我慢慢發現,在大時代的洪流中和官僚主義盛行的那個年代,能夠使得林震依然奮力前行的不僅僅是他無畏的品格和從未被磨滅的理想主義,更是他遇到的每一個人。

詩人臧克家曾經高聲呼喊:”有的人活着,但他已經死了。”無論在哪個時代,都有着只靠着虛僞的外殼而苟且活着的人。小說中的韓常新就是這樣的代表。他雖然比林震並大不了幾歲,但是他的靈魂已經被官僚主義污染的惡臭。或許他也曾經有過理想主義,但是最終低頭於苟且,就算是背得功名,也成爲時代與人民的唾棄者。這就與林震產生了本質的區別,他的錯誤形象也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林震,使林震更加堅定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

有一類人,他們身處深淵,他們試圖掙扎,但終究沒能抵抗過時代的重壓。但是隻要有更多熱血的靈魂將其拯救,這樣時代的靈魂終究會發出光芒。林震與趙慧文就是這樣一種拯救與被拯救的關係。他們都是從蓬勃向上的年輕人爲出發點,開始向社會的黑暗角落邁進的。趙慧文在林震沒有到來之前也慢慢變得麻木,生活也沒有生機。她反抗過,只是力量太弱小而已。作爲女性,她也有她難言的苦衷。但是林震的出現,使他的天空開始看得到星星,她也慢慢開始堅信,平凡的小白花,比牡丹清雅,比桃李濃郁,但也只有心懷理想主義的人,只有心中有勇氣的人才能夠品味到這細微之處的芬芳。

林震在剛進入組織部時手裏拿了一本書,是《拖拉機站長與總農藝師》,這本書描寫了俄國一個剛剛進入社會的的女農業技術員娜斯嘉不妥協與一切陰暗現象作鬥爭,改變了集體農莊舊面貌的`故事。她和林震很像,她是書中的理想主義。後來劉世吾向林震借走了此書。有一次林震在與劉世吾的交談中才得知,身上充滿官僚主義的他曾經在革命中受過傷,劉世吾也曾經是時代的奉獻者。我也終於明白,在每一個時代中,每一個人都會有不同的選擇。但是不同的時代裏,成爲時代的奉獻者的標準卻不同。我們的目的並不是一定要成爲英雄,儘管曾經是英雄,但英雄不能隨着時代的步伐繼續昇華內心的高度,也只能成爲麻木不仁的代名詞,成爲時代前進歷程中的一粒灰。

魯迅先生說:“願中國青年都擺脫冷氣,只要向上走,不必聽自暴自棄者流的話。能做事的做事,能發聲的發聲。有一份熱,發一份光,就令螢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裏發一份光,不必等候炬火。”我想,這應該成爲我們每一箇中國青年的使命與擔當。

其實發揚理想主義很簡單,當我們看到香港被暴徒傷害的時候,我們流下眼淚的同時,堅定的發聲,對港獨說“不”,他們便沒有了被支援的基礎。這次新冠肺炎疫情,成千上萬的醫護人員和社會工作者來到抗疫前線,他們是英雄,但他們本可以不是英雄。我想,很多年後,我們也一定不會忘記火神山雷神山拔地而起之初的“小黃”“小藍”,夾雜着鄉音的工地上是一顆顆炙熱的靈魂。當我們看到這樣充滿理想主義和犀利眼光的文學作品時,可以在心中激盪出強烈的共鳴,並且更加堅定的堅守自己內心的想法和更有勇氣時,我們就已經慢慢朝着林震的那條光榮的道路上行走了。理想主義從不是虛無縹緲的,這種家國之愛是真實存在的,時刻滌盪着我們的靈魂。

只有對國家民族懷滿深沉摯愛的人,纔會有勇氣去正確的批評社會的陰暗面,只有懷揣光明的人,纔會敢於發現和揭露生活中的齷齪。我深深的相信,沒有一個“我們”,不與“他人”相關,沒有一種“命運”,不與“國運”相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