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三國演義》450字讀後感

讀後感2.11W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後感吧。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三國演義》450字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三國演義》450字讀後感

《三國演義》450字讀後感1

《三國演義》是中國四大名著之一,這是羅貫中的畢生心血,裏面有不少教育意義。

曹操這個人物帶給我的啓示。曹操一生都屬於十分大膽型的人物,也是十分奸詐的。他誤殺了呂伯奢一家人,最後明知錯了,還要繼續殺了呂伯奢,其無情無義至此,陳宮便離他而去,曹操後來說的那句話耐人尋味:“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與曹操截然相反的一個人物就是劉備了,他以仁義當先,他熱愛百姓。劉備在落難時,還帶着百姓逃命,他管理一個新野,或是徐州,都是佈施仁政,得到百姓的愛戴。

但不論是曹操還是劉備,他們都有一個特點,那就是非常注重人才,曹操失了一個呂韋,祭奠時他不哭自己曹家的人,獨哭呂韋。徐庶被曹操“拐騙”到那邊,在送別時,劉備哭着送別,還要砍掉擋在前面的竹林,後來徐庶才又回來推薦了諸葛亮。劉備三顧茅廬更是成爲聘用人才的典範。

其實有時伯樂比人才更重要,如果沒有伯樂,一個人有再大的能力也空有力而心不足,而曹操與劉備讓許多人的能力得以施展。只有遇到一個合適的伯樂,才能讓自己的道路好走一些,願每一個人都能遇到懂自己的伯樂。

《三國演義》450字讀後感2

小說家羅貫中老先生寫的《三國演義》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是一部流傳至今的文學名著。讀了《三國演義》,我覺得小說主要寫了人物之間鬥志鬥勇、使用人才以及戰場上的隨機應變,今天我就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對這三方面的理解。

在戰場上,有一身好的武藝固然重要,但如果沒有學富五車的知識也不行。有時我們需要分析是否有埋伏,推測敵人使用什麼戰術……就像諸葛孔明,他憑着自己滿腹的經綸,在出徵北伐時說了一番大道理,竟然活活把王朗氣死了。雖然這件事有點不切實際,但從中也能看出諸葛亮的才學,所以我們要好讀書,讀好書。

我還十分敬佩諸葛亮有一雙“火眼金睛”,能分辨賢士。當時北伐時,曹睿命夏侯帶兵出征,諸葛亮慧眼發現姜維是個難得的人才,就用計收了姜維。過程中不去追夏侯,衆將很不解。孔明哈哈大笑:“我放走夏侯,好比放走了一隻鴨子,得到姜維纔是得到了一隻真正的鳳凰啊。”這件事說明諸葛孔明懂得丟了芝麻,撿了西瓜的道理。

在戰場上,敵人用計有可能自己想不到,以至於自己有可能被逼入困境,所以我們應該學會隨機應變。記得有一次記者叔叔來採訪我們,可是採訪的內容跟我們準備的完全不一樣,這就要我們不要緊張,冷靜地去思考,沉着地去面對。

我相信閱讀《三國演義》這本書,可以讓我們生活得更加睿智,更加高尚,更加健康。

《三國演義》450字讀後感3

在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總有一些承載着中華古典文化和燦爛文明的東西泛着耀眼奪目的光芒,猶如沉澱在河中的金子,底蘊深厚,吸引着無數人灼熱而堅定的目光,它就是流芳百世的千古絕唱---《三國演義》。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一首大氣磅礴卻飽含歷史滄桑的英雄讚歌拉開了三國的序幕。羅貫中將一部豪傑四起、羣雄逐鹿的歷史話劇展現在我們的眼前。忠厚的劉備不僅佈施仁政,廣得民心,還禮賢下士,三顧茅廬更是他的佳話;“智絕”諸葛亮有膽有謀,未出草廬便知天下三分之大勢,作戰時洞察敵我,利用司馬懿多疑的性格巧施“空城計”,一人撫琴獨退百萬雄獅;曹操雖有時奸詐狠毒,但所擁有的雄才大略和高瞻遠矚卻是其他人所比不上的;義重如山的關羽,對先主忠心耿耿,一顆赤誠之心,博得無所讀者的敬佩。

《三國演義》是四大名著之一,它告訴了我們許多爲人處事的道理:只有謹慎,才能獲得成功。劉備告訴我只有仁德寬厚,爲人大度,才能受到大家的愛戴;曹操告訴我爲人奸詐不會有好下場;關羽告訴我對待朋友一定要真誠,在別人困難時伸出援手,別人也會回報你。這些深刻的道理無不使我受益匪淺,這本書教會了我如何做人。

《三國演義》是一幅輝煌的歷史畫卷,作者嘔心瀝血,將一個個形態各異的人物勾畫的栩栩如生。這部小說,承載着作者的靈魂,屹立在文學的巔峯,實爲中華文化中的瑰寶,萬世不朽。

它催人奮進,激勵我在學海中竭力探索,爲了心中的目標,砥勵前行,不懈奮鬥!

《三國演義》450字讀後感4

“不是英雄,不讀三國。”這不僅僅是一句歌詞,更是對《三國演義》的讚美。一部《三國演義》,留下了三英戰呂布,千里走單騎的美談;有隆中對,定分天下,助劉皇叔成就帝業的智謀;有借東風,火燒赤壁,大破曹軍的巧用天時;有劉關張,桃園三結義的“忠”和“義”;有呂布愛貂蟬,衝冠一怒爲紅顏,斬殺義父董卓的癡情……在這麼多英雄人物之中,我最喜歡關羽。

關羽有忠、有義、有勇、有謀。“千里走單騎”,“華容道釋曹操”,“過五單斬六將”,“水淹七軍”……將他的忠義勇謀展現得淋漓盡致。

關羽更是被稱爲“義絕”,不管曹操給他再多金銀財寶,讓他吃再多山珍海味,他都不肯歸順曹操、背叛他大哥劉備。這不正是現代人缺少的“忠”和“義”嗎?想到這裏,我自己也感到很慚愧。

我們班的班長很愛幫助人,他也幫了我不少忙。一次,班裏同學都在吵鬧,班長讓我幫他管理一下,可那天語文老師下午因爲有事便把當天的家庭作業提前佈置了,我爲了回家早點寫完作業出去玩,便毫不猶豫地拒絕了他。想到這裏,我真的感覺很慚愧。關羽沒有爲了金銀財寶而背叛劉備,而我卻因爲自己的利益拒絕了幫助過我很多次的班長,實乃不“義”啊!

現代人最缺少的就是古代人的“忠”和“義”了,所謂“黃金萬兩容易得,知心一個也難求”,只有對朋友有“忠”有“義”,才能覓得知己。

讀《三國演義》,得友人相處之道。

《三國演義》450字讀後感5

小學二年級起,我就特別喜歡看四大名著,尤其是《三國演義》。它講的是曹操、劉備、孫權三個英雄爭奪天下的故事。我看了這本書,真是受益匪淺。

我知道無論什麼時候,智慧是最重要的。要是沒有智慧的力量,劉備就不會有強大的勢力,曹操在“青梅煮酒論英雄”時就會殺掉劉備。要是沒有智慧的力量周瑜在赤壁之戰中也就難以少勝多……到現在,一個人如果沒有智慧,就會被社會淘汰,他就不可能在社會上立足。但是相反,一個人要是有智慧,就可事半功倍,而且可以掙很多的錢。

同時,我也認識了到嫉妒別人的危害。在《三國演義》中,周瑜十分嫉妒諸葛亮的才華。他在世時,曾說過:“既生瑜,何生亮!”結果被諸葛亮活活給氣死了,使得一個有用之才就這樣浪費了。在這個方面,我有一些親身體會,那是發生在上四年級的一件事。在一次考試中,一個同學的成績超過了我。我心中就有些嫉妒,和他的關係也漸漸疏遠了,結果我在班上的朋友也漸漸少了,成績也沒有多大進步。

自從讀了《三國演義》這本書之後,我慢慢地改掉了這個壞毛病。從這以後,我在班上的朋友又多了起來,成績也進步了一些。還有一點,我意識到沒有一顆真誠的心和坦率的態度是難以交到很多朋友的。《三國演義》中,劉備正是有一顆坦率的心,纔得到了關羽和張飛兩位大將,才能請諸葛亮幫他爭奪天下,正是有了這三位難得的人才,劉備怎會如此強大?一個人若有真誠的心和坦率的態度,就會有很多的朋友,就會進步。

智慧是重要的,嫉妒對別人是有害的。要有真誠的心和坦率的態度。

《三國演義》450字讀後感6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逝去的是三國曆史,留下的是諸葛智慧。

《三國演義》講述了英雄輩出的年代,各路勇士捨生忘死,爲了國家而拼殺的故事。無論是狡猾奸詐的曹操、忠厚老實的劉備,還是有勇有謀的孫權,都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或許只是寥寥幾筆,一個清晰透徹的故事就這樣呈現在你眼前,那就是《三國演義》的魅力。

我曾爲諸葛亮的聰明才智感嘆過,每次捧起手中那本輕盈卻珍重的書,眼前總飄蕩着他的身影。他足智多謀,剛出山就燃起了三把大火;他能言善辯,曾在江東舌戰羣儒,連周瑜也略輸他一籌;他洞悉敵友,利用敵軍多疑的特點,用一招“空城計”避免了全軍覆沒的慘遭。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爲了使劉備打下天下,他嘔心瀝血,寫出一篇千古名作《出師表》,這種忠心耿耿的人才怎不叫人讚歎!

諸葛亮的能言善辯,是值得我學習的!記得,我站在演講臺上參加比賽,剛開始戰戰兢兢,腦袋裏一片空白,手心竟捏出了一把汗。我深呼吸了一口氣,想起了諸葛亮舌戰羣儒的畫面。臺上的我,彷彿就是手拿羽扇,威風凜凜的諸葛亮,滔滔不絕,妙語連珠,最後出色地完成了比賽,博得連連掌聲。

諸葛亮的智慧像一把明燈,時時在我的生活中閃現,指引我不斷前進!

《三國演義》450字讀後感7

暑假閱讀了一篇古典名著,叫《三國演義》,雖然之前四年級的時候已經初略的看過,但這次,我花了很多的時間好好的把這本名著再一次品味了一遍。

春秋戰國時期,整個中國被分成三個國家,分別是由孫權、曹操和劉備掌管的吳、魏、蜀。劉備從初始時在鄉村中召集而來的500人慢慢發展成文三國期間最強的一國,期間付出的艱辛可想而知。可是在東吳派人暗殺劉備的二弟三弟之後,劉備悲憤交加,決定帶領軍隊討伐東吳,但復仇心切的劉備卻被東吳的軍師設計火燒軍營。雖然劉備一心爲民,仁慈待人,可是卻被仇恨矇蔽了雙眼,因爲一個小小的決策失誤,導致了蜀國受到如此的重創。儘管諸葛亮獨樹一幟,聰穎無比,但還是無力迴天蜀國的滅亡。尤其是在孫權去世後,他的兒子劉禪繼位,他不但不理軍事,在曹軍來襲的時候懦弱地選擇了投降,把長安拱手相讓。讓我想起了那句著名的:扶不起的劉阿斗。蜀國的消亡是從一個小小的錯誤開始,但它對整個蜀國的發展起的影響是巨大的,使得之前很多年的努力都白費了。

我們學習中也會碰到各種的小事,小到就一個公式沒有理解,一個單詞不會拼,一個詞語不會寫。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我們只有把每一個公式都理解了,每一個單詞都會拼會讀了,每一個漢字都會寫了,才能積少成多,才能真正的學好。

《三國演義》450字讀後感8

《三國演義》是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我最早看《三國》是在少兒頻道,看的是動畫版《三國》,不僅知道了劉備、關羽、張飛、諸葛亮、孫權、曹操、趙雲衆多英雄好漢,還了解了桃園三結義、三顧茅廬、火燒赤壁、草船借箭等許許多多精彩的'歷史典故。從那時起我就迷上了《三國》。

暑假裏我認真看了《三國演義》這本書,它又名《三國志通俗演義》,是中國第一部長篇章回體小說,書中講述了東漢未年至三國歸晉發生的故事。

書中講述的人物我最崇拜諸葛亮了。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足智多謀,他空城計嚇退了司馬懿的十五萬大軍、還以雕像嚇退了司馬懿、借東風草船借來了十萬支箭、用計謀三氣周瑜、以錦囊斬殺魏延。他的神機妙算是無與倫比的。

看《三國》我還學習了歇後語和成語

周瑜打黃蓋——一個願打,一個願挨。

張飛吃秤砣——鐵了心。

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

劉備摔阿斗——收買人心。

劉備借荊州——有借無還。

……

說曹操曹操到樂不思蜀、望梅止渴、三顧茅廬、錦囊妙計、明修棧道、暗渡陳倉……

這是我第一次讀《三國演義》這本書的收穫,我以後還會再看《三國演義》的。

《三國演義》450字讀後感9

我看過電視劇《三國演義》,小時候還讀過《三國演義》的小人書。今年寒假,我又一次閱讀了小說版《三國演義》,我一邊一邊想,有時甚至會情不自禁地問問父母和弟弟:三國裏誰是好人?

曹操是好人嗎?爸爸說他雄才大略,以弱勝強,打敗了袁紹,平定了北方。媽媽更是把他的那句“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墓年,壯心不已”常掛嘴邊,說他是個大詩人。可我認爲曹操並不是一個好人。他“挾天子以令諸侯”諸侯的行爲是一個好人的行爲嗎?他常說:“寧教我負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負我”這句話應該出自一個好人之口麼?

周瑜心胸狹窄,幾次要加害諸葛亮;孫權今天和劉備要好,明天又與曹操聯手去攻打劉備……

弟弟說:“劉備有婦人之仁,是個好人。”是個好人。我說不見得。呂布武藝高強,號稱“天下第一”,在當時有“人中呂布,馬中赤兔”馬中赤兔的俗話,他曾經救過劉備一命,當時劉備對他十分感激。後來,呂布被曹操捉住,曹操愛惜他的才能,不像殺他,回頭問劉備怎麼辦。呂布聽見,心中暗喜,以爲劉備會爲他說情。可劉備卻冷冷地拋下一句話:“別忘了董卓是怎麼死的?”曹操一聽,抱着腦袋大聲喊道:“快推出去斬了!”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三國演義》裏塑造了一個個活生生的人物,令我百讀不厭,但裏面多數人物都是爲了自己的利益不惜出賣朋友,濫殺無辜。看來,《三國演義》中的好人真是稀少!!

《三國演義》450字讀後感10

這個寒假,我在媽媽的推薦下閱讀了我國的四大名著之一——《三國演義》。剛讀了開頭,我就被這本書深深吸引住了。

三國鼎立,天下紛爭,一切的一切,都被捲進了那戰爭的硝煙之中。我見識了諸葛亮的神機妙算,關羽的勇武,張飛的豪邁,姜維的文武雙全,趙雲的膽量……“亂世出梟雄。”風起雲涌,我沉浸在那個久遠的年代久久不能自拔。

但是,英雄也有弱點。周瑜他才華橫溢,被孫權器重,又有小喬做賢內助,可謂是幸福美滿,但小氣、自私卻是他的弱點,使諸葛亮藉此擊敗了他。再比如武聖關羽,因爲他的驕傲,讓他萬劫不復。而張飛,則是他衝動才讓他的人頭落在在下人的手中……

縱觀三國,它譜寫了一闋一闋英雄的生命之歌。他們或勇敢、或機智、或豪邁,但最終,他們都走向了生命的盡頭。可是在百姓心中,曹操雖得大統,但卻被評爲奸雄;劉備雖然沒有奪得江山,但他在百姓心中卻有良好的口碑。由此看來,一個人就算取得不了太高的成就,但是日常的點點滴滴,都能影響、感動身邊的人,從而人皆稱讚。不是麼?

三國,如此豪邁,如此蕩氣迴腸!他讓我懂得了許多人生的道理。

《三國演義》450字讀後感11

在暑假裏,我又詳細地品讀了一遍白話文《三國演義》,把從頭到尾一些細節都記住了,從而有了更多的感受。

《三國演義》主要講了東漢末年,三國時期三個國家互相爭鬥,最後被統一歸爲西晉的故事。故事描寫了許多鮮活的人物,有義薄雲天的關公,有關愛百姓的劉備,有驍勇善戰的呂布,也有神機妙算的諸葛亮……

這些人物讓我印象深刻,有幾個人物更讓我無法忘懷。首先是劉備。在曹操揮軍南下,正要到新野是時,是劉備心繫百姓,帶領百姓和衆人一起走到了江夏。後來抓住敵將時,都是仁德爲先,殘忍爲後。爲匡扶漢室,經歷千辛萬苦,但最後因阿斗懦弱無能,讓劉備的基業毀於一旦。

其次是諸葛孔明,他神機妙算,重情重義,爲劉備打下了三分天下的基礎,在諸多戰役中屢建奇功。諸葛亮一生鞠躬盡瘁,精忠報國,將畢生的能力傳授給了姜維,在最後的六出祁山,五丈原之戰中歸天。

《三國演義》讓我知道了怎樣做人,怎樣取得別人的信任,怎樣名揚四海。我以後也要向諸葛亮等人一樣:不要放棄,不要輕易嘆氣,要堅持到底,好好學習,將古人的這些美好品質發揚下去。

《三國演義》450字讀後感12

在一次兒童節,我收到了一本我朝思暮想、夢寐以求的書——《三國演義》。這是我的媽媽當做兒童節禮物送給我的,收到這一件禮物時,我開心得手舞足蹈。剛回到我的房間,好奇心就驅使着我趕快翻開書看。

一開啟書,我就沉迷在了書的海洋中。我花了近一個星期的時間看完了《三國演義》。在其中最吸引我的故事就是《草船借箭》了。

其中將周瑜的心胸狹窄、富有心機描寫得淋漓盡致,如周瑜因爲妒忌諸葛亮的才華而以軍事爲理由,讓諸葛亮在十天之內造好十萬支箭。還故意讓軍匠們延遲造箭的材料供應和造箭速度。而我們在生活中絕對不能學習像周瑜,不能做像他那樣因爲妒忌別人的才能而想方設法去陷害別人的人,不僅如此,我們還要提醒周圍的人也不要做這種人。而諸葛亮則截然不同,他不僅不怕周瑜的陰謀詭計,還裝作不知道周瑜的計謀,讓周瑜認爲諸葛亮已經上了他的圈套,並且巧妙地破解了周瑜的各種計謀。我不禁佩服諸葛亮的有膽有識、足智多謀、。而在後面諸葛亮巧妙地利用了曹操多疑的性格來“借箭”更是令我佩服地五體投地,諸葛亮真是神機妙算、才智超羣啊!我們在生活中就是要學習諸葛亮做事認真仔細,多觀察思考,有計謀策略,不能馬大哈,粗心大意。

讀了這個故事後,我深深地體會到:我們不要像周瑜那樣心胸狹窄,高傲自大,而要像諸葛亮那樣專心鑽研、仔細觀察、認真思考、刻苦學習,更重要的是要像他那樣胸懷寬闊,用自己的智慧證實自己的能力,只有這樣才能使自己早日成材,將來爲祖國作出貢獻。

《三國演義》450字讀後感13

在《三國演義》這本書中,我看到了惟妙惟肖的人物,有神機妙算的諸葛亮,有英勇的劉備、關羽和張飛,有小心眼的周瑜,還有惡貫滿盈的董卓,更有忠實國家的王允……

我最喜歡諸葛亮了,因爲諸葛亮足智多謀、神機妙算,他是天文家、教育家、政治家。

在《三國演義》這本書中,我還最喜歡“草船借箭”這個故事,因爲諸葛亮神機妙算、足智多謀,所以周瑜很是嫉妒,周瑜用馬上就要領兵打仗,但是兵器——箭卻是很少爲藉口,讓諸葛亮十天造十萬支箭,也就是一天造一萬支箭,但諸葛亮卻胸有成竹地說:“我三天就可以造好。”之後,帶諸葛亮走了,周瑜就祕密吩咐手下,不給諸葛亮準備造箭的材料,所以,諸葛亮就問魯肅借了寥寥無幾的船和草把子還有兵。儘管這樣,諸葛亮還是不費一兵一卒的向曹操借了十萬餘箭,是這個故事讓我體會到了諸葛亮的神機妙算、足智多謀的特點。

我很是佩服劉備、關羽、張飛、諸葛亮還有王允……因爲他們都是忠實於國家,都是正人君子,都是爲了自己的國家而拼命。

我以後也要像劉備、關羽、張飛、諸葛亮還有王允他們一樣,爲國家着想,忠實於國家,絕不背叛國家,好好學習,爲國家效勞。

《三國演義》450字讀後感14

我最近讀了中國四大名著之一《三國演義》,我受到了許多啓發。《三國演義》刻畫了一百多位人物形象,是我國曆史上重要的名著。

《三國演義》講了東漢末年,黃巾起義,羣雄割據,漢朝逐漸衰弱了。劉備、關羽、張飛桃園三結義,發誓“匡扶漢室,統一天下”。董卓又佔了京城,橫行霸道,一些諸侯聚集在一齊,結成同盟,討伐董卓。董卓死後,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統一了北方。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做了他的軍師,與吳國聯盟,把曹操在赤壁打得大敗而逃。魏、蜀、吳三國鼎立,打了幾十年的戰爭。最終,魏國大臣司馬昭奪權,滅了蜀國。他的兒子司馬炎廢除魏國皇帝,成立晉國,滅了吳國,天下最終統一。

我很喜歡《三國演義》中的一句名言:“強中自有強中手,用詐還逢識詐人。”這句話的意思是:強手之中,還會遇見更強的對手,善於使用計謀的人也會遇見能識破計謀的人。當我們認爲自我哪裏出色,不要驕傲自滿。

我很喜歡諸葛亮這個人,他神機妙算,曉天文,通地理。他草船借箭,在赤壁之戰中巧用東風,和周瑜用火攻把曹操打得大敗而逃。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一心爲蜀國。

《三國演義》裏的故事十分精彩,家喻戶曉,是一本值得去看的書。

《三國演義》450字讀後感15

詞曰: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這首詞刻畫了一副文武雙全的周瑜形象。年輕的周瑜,英俊瀟灑,胸懷韜略,足智多謀,是《三國演義》中明星級青春偶像代表。周瑜最傑出的成就體現在赤壁之戰中。東吳年輕的水師都督周瑜統帥五萬軍隊,在長江邊上的赤壁抗擊號稱雄師百萬的曹軍,他不畏強敵,團結官兵,不斷使用反間計、苦肉計、連環計等奇謀計策,再利用火攻,徹底擊潰曹軍,讓曹操僅率幾百人逃竄,一舉成就了他在《三國演義》中名將的地位,爲《三國演義》中吳國的建立與鞏固立下了汗馬功勞。

然而,《三國演義》中周瑜卻以悲劇結尾。赤壁之戰後,周瑜不顧吳蜀聯盟,連連使出美人計、假途滅虢等計策,想從蜀國奪取荊州和南郡。然而,他這些看似高明的計策卻被技高一籌的諸葛亮看破,步步被動,招招失利,落得“賠了夫人又折兵”,最後只能高喊“既生瑜何生亮”含恨而死。周瑜雖然年輕有爲,才華出衆,但他的教訓給人尤爲深刻。他不顧大局,心胸狹窄,嫉賢妒能,最後反而害了自己。如果他心胸能平和一些,多多忍讓,能以吳蜀聯盟的大局爲重,至少他不會那麼年輕就死去。反觀後來的司馬懿,他雖然才能不及諸葛亮,但他能從容接受諸葛亮送給他婦女服裝表示怯戰的侮辱,堅持持久戰,同諸葛亮鬥智鬥勇,以時間換取了最終的勝利。

因此,在現實生活和學習中,我們切忌再犯周瑜那樣類似的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