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喪鐘爲誰而鳴的讀後感

讀後感2.69W

【篇一:喪鐘爲誰而鳴讀後感

這本書的評論是不是很難寫?那麼多條評論裏沒看到幾篇是跟內容有沾邊的。對西班牙內戰我瞭解並不多。短短三天裏的故事,中譯本洋洋灑灑四十萬字。也可以說是主人公羅伯特·喬丹——一個思想複雜的青年知識分子在三天裏的心靈軌跡。生與死的問題,愛情與戰鬥職責的矛盾,道德倫理與嚴酷現實的矛盾交織在一起。

喪鐘爲誰而鳴的讀後感

你反對一切殺人的行爲,可你既殺過人,而且還要繼續殺人。因爲要打勝仗就必須多殺敵人。

雙方都在屠殺,游擊隊員絞死長槍黨,法西斯分子血洗擁護社會黨的村莊。爲了自由,尊嚴和所有人都有工作而不致捱餓的權利,我們對他們也幹下了令人髮指的暴行,“但那是因爲我們缺乏教養,不知道該怎麼辦,而他們是蓄意地、深思熟慮地幹着。”游擊隊員們射擊,投擲手榴彈,炸火車。可是殺掉的人有幾個是真正的法西斯分子?那些鐵桿兒長槍黨們都躲在後方屠殺平民。而在戰壕裏向我們瞄準的是和我們一樣的窮人。聯合政府內部也是成分複雜,鬥爭重重,軍隊缺少武器裝備,指揮不暢。有着種種官僚主義,工作無能。黨內的清洗鬥爭連在國際縱隊裏也難逃一劫。內部還有第五縱隊活動。奧威爾當年志願參加西班牙內戰,身負重傷後回國,還有他的同志因爲政見不同要追殺他。

儘管這樣,爲了所擁護的一切,爲了這種感情以及這種必要性*,你還是參加戰鬥,爲你接受的教育中所提到的新世界而戰鬥。然而,有誰能像青年牧師和軍人始終保持着忠誠?是我們蛻變了,還是世界並不是我們原先想象的那樣?根本沒有完美的事業,以前沒有,今後也不會有。

我們意識到這一點,但我們並不能心灰意冷,就此投降,還是要接着進攻,繼續殺人。因爲不這樣幹戰爭就要失敗。那些行不通的混蛋命令明明會奪去你的命,你也只能去豁出命來堅決執行。是啊,誰也沒權奪取別人的生命,可不這樣我們自己就要遭到更大的`不幸。誰也不想和愛人分別,白白送死,可不這樣最終的危險就不會過去。這確實是陳詞濫調,但這也是真話。世界上還有什麼事情是比戰爭更壞的呢?

【篇二:喪鐘爲誰而鳴讀後感】

英國詩人約翰·多恩(1572-1631)有一首詩提到喪鐘,頗有名,大意是:沒有人是一座孤島,/可以自全。/每個人都是大陸的一片,/整體的一部分。/如果海水沖掉一塊,/歐洲就減小,/如同一個海岬失掉一角,/如同你的朋友或者你自己的領地失掉一塊:/任何人的死亡都是我的損失,/因爲我是人類的一員,/因此/不要問喪鐘爲誰而鳴,/它就爲你而鳴。有人採舊式譯法翻譯本詩,雲:“人非孤島孑然立,都與神州合而一。土隨水去地基小,山平宅沒大陸低。人若亡故我亦少,我與人人共一體。若聞喪鐘何須問,爲人也是爲你擊。”

這首詩雖然簡短,但含義深刻,表達了一種悲天憫人、推己及人的人生態度。海明威喜愛這首詩,把它放在自己一部小說的正文之前標明主題,小說也用詩中的一句話作爲書名:喪鐘爲誰而鳴(Forwhomthebellstolls)。小說的背景是西班牙內戰,當時美國志願者羅伯特·喬丹奉命去炸燬一座橋,書中描寫了三天中發生的故事。《喪鐘爲誰而鳴》是海明威寫得最長的小說。

數月前,偶然在中央電視臺10套《探索·發現》欄目看到紀實片《喪鐘爲誰而鳴》,該片根據梅汝璈1946年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審判的日記製作,使用大量影像資料,拍得相當成功。幾年前我讀過梅汝璈《遠東國際軍事法庭》一書,讀後感覺收穫很大,今日得睹記述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審判的電視片,當然倍感興奮。不過,片名《喪鐘爲誰而鳴》卻讓我頗感驚訝,看過之後長時間如鯁在喉。我覺得用“喪鐘爲誰而鳴”作片名,是不恰當的。

據編導者自己講:“對於這部記錄片的片名,考慮再三,最終還是採用了最初《探索·發現》主編盛振華提議的名字:《喪鐘爲誰而鳴》。”“之所以採用這個片名,是因爲我自己本來就非常喜歡這個名字所隱含的意味。”可是,它究竟隱含了什麼意味呢?這位編導卻語焉不詳。

其實,這是錯用典故的典型一例,非常礙眼。

“喪鐘爲誰而鳴”這個短語,大概已經成爲西方社會許多人熟悉的典故,甚至已經成爲一句成語。它含有悲天憫人的意味。王小波在《從Internet說起》一文中,揭示說:“海明威在《鍾爲誰鳴》說過這個意思:所有的人是一個整體,別人的不幸就是你的不幸。所以,不要問喪鐘是爲誰而鳴——它就是爲你而鳴。”也就是說,整個人類是個命運共同體,別人的不幸就是你自己的不幸,這就是約翰·多恩這首詩的主旨。詩寫得並不晦澀,不大容易產生歧義。

標籤:讀後感 喪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