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文學作品瓦爾登湖讀後感

讀後感2.21W

《瓦爾登湖》是美國作家梭羅獨居瓦爾登湖畔的記錄,描繪了他兩年多時間裏的所見、所聞和所思。該書崇尚簡樸生活,熱愛大自然的風光,內容豐厚,意義深遠,語言生動。文學作品瓦爾登湖讀後感,我們來看看下文。

文學作品瓦爾登湖讀後感

【篇1:瓦爾登湖讀後感】

《瓦爾登湖》記述了梭羅在他兩年中的湖邊隱居生活。他描繪了大自然的新奇與完美,延伸了無限的感慨與思考。他將兩年的觀察與思考合成一年來寫。自然的規律是恆久不變的。梭羅是一個自由的人,他擁有非凡的生活技能,能擺脫世俗的羈絆。最重要的是,他樂於探索未知世界——這個世界還包括他的內心。他鼓勵人們純潔與簡單,勇於按照人們更高的天性行事。

瓦爾登湖的寂靜給了作者思考的空間,使作者必須程度上擺脫了無聊的應酬和社交活動等。他在湖邊似乎孤身一人,但他其實並未斷絕與外界的聯繫。準確地說,梭羅所厭惡的是毫無真誠與熱情的社交活動,而且它們常常與豪奢聯繫在一齊。相反地,自然往往更接近真理。

立在清澈的碧藍色湖水旁,那幢他親手建造的木屋是他思考的居所。他憑直覺和自己的意願,來到那裏進行他的生活實驗。整整三百頁的紙張,都透露出對“我”這一種生活方式作爲固定的習慣。作者在湖邊隱居的確——正如他所說的那樣——是一個生活的實驗。並且帶領讀者同他一道,在情節的發展之中,獲得無法言喻的啓迪。入殮師影評

限於人生閱歷和學識的淺薄,我不敢說這十幾萬字我都能讀透,更何況它囊括了太多的資料。然而無論如何,每個人結論都會是相同的,只但是明白的程度深淺不一而已。的確,這本書很難讀,凡是浮躁的情緒都不得不拋棄這本書。另一方面,唯有沉靜的人在沉靜的時空中方可與這高尚的思想共鳴。一旦沉靜的心讀進來了這本書,必獲益匪淺。

我們所閱讀的,並非是褒貶“仁義道德”之流,而是真理。書中描述的全部是真實的大自然,與城市中燈紅酒綠的嘈雜迥異,湖邊的鳥獸蟲魚鳴叫的喧囂更接近於自然的真理。更廣義地來講,作者竭力強調的心靈和精神上的寧靜和探索,並非簡單的遠離世俗退居山林。有人渴望像他一樣,擁有一片屬於自己的山林。這顯然不貼合他的思想境界。真正的瓦爾登湖是一種生活方式,存在於作者以及每個人的心中,不是一成不變僅存在山林中的,並且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瓦爾登湖邊始終是一位佔住者。即使作者生活在一座大都市中,他同樣能夠憑自己的意願,到內心的海洋中探索。

儘管如此,作者還是可惜地感覺到,城市離真理太遠了。城市在人們的意識中建造起來,早已被人類狹隘的觀念充滿了。作者逃離都市,隱居湖畔;同樣他也逃離固定的思維模式,隱居到自由、孤獨的思想中去。作者正因貞潔,以至於他都感到自己永遠不能擁有絕對純潔了;來不及爲自己的**哀悼,他又向自己提出了新的要求,要以人類更高的天性去生活。

他不去追名逐利,又困惑於我們頑固的思維方式。有時你感到他在顛倒是非,其實每次都有一個思維敏捷的人緊跟他的思想,躍過腐朽思想的柵欄,體悟到其中真正的含義。因此,貧窮能夠是富有,勞動能夠是苦役,虛度光陰、野蠻能夠是高尚,聰明能夠是愚蠢,購買能夠不花費任何錢財,最終複雜也能夠是簡單。要想做到這一切,就得迴歸到最基本的精神實質。齊組詞

水的簡單賦予了它最豐富的內涵。就好像科學家合成出的物質,無論多麼複雜,都不可能超越水的簡單一樣,《瓦爾登湖》也是一座不能逾越的巔峯。

【篇2:瓦爾登湖讀後感】

淡泊人生——讀《瓦爾登湖》後感

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

——題記

輕叩一本名着,細細地與梭羅促膝談心;翻開一卷墨香,輕輕地聆聽瓦爾登湖彈奏的梵歌。

迴歸自然的純潔,迴歸淡泊的境界。我,作爲一名浮躁的都市人,有幸拜讀這由貴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瓦爾登湖》,爲我除去那躁動的灰塵,披上那自然的清新。

白居易曾說:“水能性淡爲吾友,竹能心虛即我師。”這恰似這坐落在康科德的小木屋,梭羅就是在那裏進行了兩年兩個月又兩天的獨居生活。他記錄從春到冬的這一輪的風景,他的超驗主義實踐建立了一種與現代物質生活日益豐富對立的簡樸方式,還原生活的原始狀態。

真的很難想象,梭羅是如何生活下去,他將自己放在一個杳無人煙的地方,他擁有的只有一個簡陋的小木屋,一張小小的牀,一張普通的書桌和一些零落的稿紙,僅僅只有簡單的陳設,僅僅只是他執着的信念,僅僅憑藉着人對自然的慾望和熱愛,他,完成了這偉大的實踐,完成了這對自然的追求,完成了這本傑作,這不得不讓後人稱他爲“自然隨筆的創始者”。

淡泊是人生的一種至高的境界。當時正處於工業時代,物質的優越並沒有讓梭羅迷失,隨波逐流,他曾在《經濟》中寫到:

“……人最完美的部分,不久也會被梨入土壤,化作糞肥……”

將所謂的經濟與自然對立,當人們奢侈地享受生活時,卻忘記這浮華世界背後的陷阱,難道就不怕醒來之後會是一場噩夢?似乎從原始時代開始,那些能夠被稱得上是“智慧”的東西早已被這社會的發展所拋棄,人們對於自然只剩下貪婪,總是渴望獲得什麼,有時像是一個無底深淵,永無止境。

梭羅總愛引用,記憶中影響最深的就是羅利的英譯對句:

“既然人人樂道肉身本具頑石性,慈善心腸何能不將煩惱痛苦忍。”

帶着諷刺去批判着人類的盲目,帶着幽默去痛斥人類的無爲。對於人,他的信仰除了所謂的上帝就是那些所謂的統治階級,這對生活在基層的人民而言,生來位卑,他們活着就像一部機器,爲了不讓自己在勞動市場上貶值,拋棄了氣概,拋棄了自尊。是的,他們的勞動力升值了,可悲哀的是他們的智慧卻在貶值,難道這就是“安逸者”?這正如梭羅所言:“你剛走出了失望之城,又走進絕望之鄉。”

上帝沒有賦予任何人任何權力,自然自有它的公道。你,生來未帶一草一木,死後又不帶走一縷一線。奴隸的生涯終究是由失望壘成的城堡,有的甚至是由絕望築成的荒墓,與其這樣,爲何不摒棄這些浮躁,還靈魂一份通透,迴歸自然的寧靜呢?設想一下,當你應對這博大的自然,它給予你的是新鮮的空氣,甜美的果實,突然間,你是否感覺自己成爲了天真浪漫的孩童,不知疲憊地奔逐在它的懷抱裏。

這些如水晶般的思想,梭羅還記錄了很多很多,終點就是起點,四季的輪迴正是生命的甦醒沉睡,這些文字就像是一杯溫水,讓人沉浸,心靈正被一點一點洗滌,靈魂正被一點一點安靜。

淡泊是智者的動力,像是一把摺扇,送來徐徐清風,拂去一片焦慮;又像是一面鏡子,照清嬌容的面貌,看清人性的本質;還像是一首詩詞,念時如癡如醉,回味時百感交集。

月下共飲,湖邊共賞。邀君在這片湖水前共冥,邀君在這份淡泊中共尋那份靜謐!

【篇3:瓦爾登湖讀後感】

下午,反反覆覆地讀着梭羅的《瓦爾登湖》,真的很感動。他的文字是樸素的,但他的思維是獨特的。我確信那是一個睿智的老人。我知道他在瓦爾登湖獨居時年紀並不大,即便死去時也稱不上“老人”,但他卻給我一種唯有老者方有的廣博、沉穩和智慧的感覺。他與孤獨爲伴,但並不消沉。他那麼熱烈地愛着自然,用孩子般的想象遨遊並描繪着自然。他用心地探索着人與自然的關聯,堅定地維護着自然的古典生態。他堅信:人類唯有在大自然中才能保有自己的純美天性。因此熱情地謳歌着心中的女神——瓦爾登湖,這又何嘗不是每一個人心中應保留的一塊聖地呢?

關於梭羅,我是很矛盾的。我在認定他有着老者的平和睿智的同時,腦中又時時會浮現出這樣的一個身影:一個孤獨的孩子,獨自漫步湖邊或徜徉林中,沒有驚慌,也不顯無助;看着那蓬勃華麗的生長着一切,內心充滿着喜悅,似乎他也參與了創造,他也能夠隨之生長起來。那份自在自得讓他儼然成了山林之王;然而他又斷不肯凌駕於萬物之上的,他只想做自然永遠的孩子。

是啊,他是自然的孩子,但這不是一個對世界的新奇嘰嘰喳喳叫囂個不停的孩子。我常常驚詫於他的那份好奇與平靜,他靜靜地打量着一切,不管是喧囂的城市,還是靜謐的山林。他靜靜地思考,思考着人類偉大的創造力,也思考他們唯我獨尊的行徑。他是人類的尊者。他以一顆安靜而純粹的心靈,以一顆高貴而智慧的頭顱俯看着茫茫衆生。他在工業革命初期便預見到了一兩百年後的這天的現狀。他關懷着人類,又蔑視着人類。他擔心一切完美的事物都會隨着人們功利目的下的發展而消逝,瓦爾登湖也將要成爲記憶之湖。甚至記憶都會淡去,直至不復記憶。

以前,我一向以爲我能夠如梭羅般的生活。我甚至也在嘗試着那樣做,只可惜我生活在一個說不上繁華卻也絕非寂寞的小城。我無法弄到一塊屬於我的地,當然更不可能有一方真正的山水,除了把高樓的陽臺安置滿各種綠色植物。儘管我生活素淡,在簡單中體味着生命的純粹,但塵世中凡俗事物依然能夠令我焦頭爛額;我喜愛山野,卻不必須能夠真正歸隱身田園。

梭羅是把瓦爾登湖當作情人來愛的吧。正因愛之深切,因此不容許破壞;而生活在禮貌社會裏的我們,無非是想儲存着一種清野的夢幻慰安自己罷了。因此梭羅便具有了獨一無二的氣質和迥異於常人的偉大。

【篇4:瓦爾登湖讀後感】

在某種程度上說,《瓦爾登湖》就像是康科德地方誌中的動植物篇。誠然,梭羅大半輩子在康科德與瓦爾登湖邊度過,始終致力於觀察與研究飛禽走獸和草木花果,以及一年四季的變化進程。

梭羅不論對紅黑螞蟻大戰,還是對灰背隼、紅松鼠以及獵狐犬等的描述,總是如此繪聲繪色,如此引人入勝,真能夠說是曠世罕見的華章。

梭羅在本書中用很大篇幅談到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人與草木鳥獸的和諧相處有許多精彩片段

不但如此,他還主張社會內部各族羣之間和諧相處。自古以來,北美大陸的主人、原住民是各部落的印第安人,歐洲殖民者到達新大陸後不僅僅肆意殘殺無辜的印第安人,使其瀕臨種族滅絕的境況,而且徹底毀掉了悠久的印第安文化與生活方式,還對印第安人持極端歧視的態度。殊不知,梭羅乃是狷介之士,卻反其道而行之。

梭羅在書中談天說地和縱古覽今時,一邊立論公允,痛斥時弊。一邊又提出不少用心性的批評與推薦,其資料十分廣泛,涉及飲食文化、住房建築、生態環境、學校教育、農貿漁獵等。梭羅諸些舉動和言論,引起我的一些思考。

當今中國,到處能夠見到人們侵犯生態環境,環境治理成了社會和諧的一大問題,且不論其它生態物種,就說樹吧!

樹,是我們人類最先的寄託,在樹上吃住行,樹爲我們人類帶給了最根本的家園;樹能如此,那些其它動植物呢?我想它們生態作用必須也很巨大。那人類還要肆無忌憚的去破壞、殺害們呢?

自然給予人類那麼多,人類當予反思,來感恩這地球上最偉大的母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