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張祖慶講語文》讀後感

讀後感2.6W

想象力是從人的生命根性中汩汩流出的,不需要刻意培養,只能靠悉心“牧養”。就像牧民們讓小羊羔打小在精心養護的草原上自由馳騁,羊兒就會主動地吃到很多鮮嫩的草,久之,羊兒就長得壯壯的。孩子一生下來,他就有與生俱來的想象稟賦,只要我們不給孩子太多的束縛,讓他們在想象的草原上自由奔跑,學生的想象力也會與日俱增!所以說學生想象力要“牧養”。當然,“牧養”不同於“圈養”,更不是“放養”。對於孩子的想象力發展,語文老師最需要做的,就是還兒童一片牧養想象的草原。

《張祖慶講語文》讀後感

每一個兒童都是天生的詩人。“兒童寫詩,詩寫兒童”。兒童的語言也許缺乏成人的邏輯、成人的深度、成人的圓融,但那些幼稚的話中往往流淌着汩汩的詩情,這是成人所不具備的。

兒童的表達方式,有時候是天馬行空不着邊際的。這種不着邊際的話語,卻極富想象力,有時就是一首無須雕琢的詩。如果我們老師從事理邏輯角度對兒童的語言進行修改,規範則規範矣,但是靈性卻蕩然無存。

兒童是天生的詩人,他們的“詩”勃發着瑰麗的想象。但是他們的詩性也很容易摧折,需要成人小心翼翼地呵護。我們要千方百計地爲兒童守護牧養想象的草原,因爲草原是很容易被沙漠化的。而事實上,有時候我們一不小心就成了侵蝕、破壞草原的罪魁禍首。

學生的想象只能喚醒。教師要靠自己充滿啓發性的語言,靠學生之間的相互碰撞,靠留出整塊充裕的時間,去喚醒學生沉睡的想象之神,而不是用教師的告訴與解說去替代、束縛甚至扼殺學生的想象。這種召喚,就像是一味味藥引子,酵化出學生想象世界的生動圖景;又像是一塊塊吸鐵石,吸附起學生心靈空間的每一個可資玩索的細節。

憑藉直觀形象的材料,藉此展開想象寫作,是具象類想象作文的`共同特徵。教師要善於選擇色彩明麗、形象生動、衝擊力強的音畫或實物,勾起孩子強烈的想象衝動,促使他們融通斑斕的生活世界與奇異的想象世界,進而開啟美妙的想象之門。此刻,孩子們就會經歷前所未有的想象體驗,他們不覺得這是在作文,而是在體驗生活,豐盈心靈,創造人生,作文成了他們留駐美好的副產品。作文完成之時即是高峯體驗之刻。

我一直有這樣一個主張,語文老師不要輕易在想象作文指導的時候,過早對孩子提出“想象要合理”。若如此,孩子們就會太多地揣摩想象是否合理,這樣一來,他們的想象便會變得沉重而缺乏靈動。我想,只要孩子們的想象不是反人性的,不是極爲低俗無聊的,就隨他去。若真出現類似的傾向,老師可以透過評改與孩子對話,適當引領。我們要寬容孩子們的異想天開,寬容,有時是能夠造就天才的。

只要語文老師走近兒童,尊重兒童,蹲下來傾聽來自兒童心靈深處的聲音,慷慨地還兒童一片牧養想象的草原,那麼,兒童的想象之門,就會悄然洞開。

體驗式作文,讓學生透過體驗,在體驗中發現並揭示生活、生命的意義,獲得內在的充盈,甚至是自我的解放,自我的實現,自我的發現。

都說“失敗是成功之母”,而在習作教學中,我更願意說“成功是成功之母”。

老師要把自己當作孩子習作的“第一讀者”——在第一時間,用我們的讚美,點燃孩子的習作信心。我們是“第一個”讀者,肩負“第一重要”的責任;我們在“第一時間”發出的信號,將有可能影響孩子終生。我們不反對精批細改,我們更倡導在孩子的習作後面寫“讀後感”。簡單的“讀後感”,其實並不簡單。因爲,這是一種呵護:好好地欣賞而不是武斷地指責;這是一種分享:熱情地鼓舞而不是漠然地無視;這是一種尊重:平等地建議而不是粗暴地篡改。

人生就是一部用行動不斷書寫着的書,學生的每一步,都是人生之書的具體章節。假如每一位老師都能以“第一讀者”的身份出現在孩子們面前,都能熱情洋溢地讚賞每一次超越,分享每一次成功,尤其在他們遭遇人生第一個六年學習的時候,給予最熱烈的讚美,那麼,孩子們便會在“第一時間”獲得前行的信念和動力!

成長與感悟

只有內心真正靜下來,一個人纔會優雅地活着。

在艱苦的環境中,如果我們始終揣着一顆感恩的心,保持一種昂揚的生命狀態,珍惜每一次機遇,就會在機會來臨的時候脫穎而出。

人在最無力的時候,點亮自己的,唯有自己!

即便窮得什麼都沒有,我也擁有整個西湖!

在美麗的天堂生活,是一種莫大的幸福;而在崇拜的大師身邊工作,則是一種無以言表的幸福。

在這個網絡已經成爲生活一部分的年代,在這個忙碌成爲生存表徵的時代,努力做到和着時代的脈搏,觸摸時代的心跳,有所節制地讀網,沉靜優雅地讀書,耐住寂寞,甘於沉寂,享受寂寞,超越沉寂,也許是每一個理性者的自覺追求。

我知道成長的路途上,不只是鮮花和掌聲,我們需要“精彩極了”的肯定,更需要“糟糕透了”的鞭策。否則,人容易自我膨脹。

一個人如果常回頭看看,那麼,也許他會走得更自信、更從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