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設計中的設計》讀後感(通用6篇)

讀後感1.63W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這時最關鍵的讀後感不能忘了哦。你想知道讀後感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設計中的設計》讀後感(通用6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設計中的設計》讀後感(通用6篇)

《設計中的設計》讀後感1

這段時間我不僅在爲畢業設計想方案,同時也閱讀了《設計中的設計》這本書,讀了這麼久,突然發現就像原研哉在開篇的自序中所說的一樣,自己越來越不懂設計了。然而“這並不意味着你對於設計的認知倒退了,而是證明你在設計的世界裏又往更深處邁進了一步”,所以歸根結底,這種意猶未盡的感覺是因爲我對設計這個異彩紛呈的世界越來越高漲的熱情,以及對設計的意義更加深刻的思考與感知。

設計是什麼?在我離設計很遠很遠的時候,我一直以爲他是一個非常簡單的名詞。而如今作爲一個初學者,它有些神祕,有些美麗,又有點包羅萬象,意蘊複雜。對於這個最基本的問題,原研哉並沒有在這本書中給出一個明晰的答案。但他給了我們彌足寶貴的啓示。透過創新與交流來認識我們生活在其中的世界,這是我在第一章“設計到底是什麼”中所認識的設計。

“設計的時代將要來臨”。當初的松下幸之助看到了設計發展前景,二戰後的日本產品設計高速成長,並且對質量的追求爲規模化、量化的生產提供了品質保證。日本設計所具有的獨特魅力是因爲,對如何形成真正具有自身特色的設計思想的思索,在於反思什麼樣的東西纔是“日本的”,在於將現代主義的感覺浸潤並融入日本的生活文化中去。

完美是枯燥的。設計不是工業流水線上生產出來的完美但千篇一律、毫無個性的東西。真正的設計應該不受教條、規則的束縛,充滿想象力,永遠在尋找新的、更好的、不同的、不被遺忘的創意。試着透過不同的眼光來看待事物,纔可以尋求新突破。每個人也要有自己的邏輯體系,不人云亦云。

設計在哪裏?設計已經深深的紮根在生活當中,最令我們視而不見、習而不察,而恰恰又離不開的大概就是設計了。因爲生活中的細枝末節,每一個不容忽視的部分,都是設計。設計也爲原本普通的生活,帶來不一樣的溫馨與驚喜,讓生活變美、變放鬆。“生活本身,就是設計的起源地;而設計,歸根結底就是我們對生活的發言。”

什麼纔是好的設計?沒有標準答案。事實上,哪有那麼多好與不好,只要它足夠有趣、足夠有新意;只要你喜歡,哪怕一件有趣的小物件,也可以將不好變成好,給你帶來完全不同的感官享受,讓你怦然而心動。

在現代工業飛速發展的當代社會,物質生活極大豐富,如何退去浮華、迴歸自我,保持一顆平靜寬容的心越來越多的被人追捧。消費者對產品的需求也不僅僅限於好用,他們更願意選擇那些能夠觸動心靈的設計產品。

正如原研哉寫在最後:“我想邀請那些對設計有興趣,在設計入口觀望的人一起來閱讀。設計世界看起來門檻很高,不會讓人將其與流行或者潮流聯想在一起,相信有很多人即使對設計有興趣也不一定會真的認爲自己可以進入設計界,但我認爲,只要腳踏實地,就能走好設計這條路。我期待那些對設計有興趣的人能夠堅定地進入設計界”。

《設計中的設計》讀後感2

曾經看過一本原研哉的《設計中的設計》,後來在圖書館看見一本叫《設計中的設計(全本)》的書,書的容量較之前者多了兩倍,增加了很多新的章節,書名由designofdesign變成了designingdesign,反映了作者在重新編排此書時思想上的波動。原研哉是爲平面設計大師,卻對我們已然習慣了的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產品做了大量再設計課題,書中收錄了他策劃的再設計的很多精彩作品展,當然其目的並不是爲了告訴我們人類自古以來積累起來的智慧所創造出來的產品是多麼的“錯”,他的研究告訴了熱愛設計的.人們不要被束縛於日常生活的高牆中,“從‘無’開始固然是一種創造,而把熟知的日常生活變得陌生則更是一種創造。”他想傳播的也是他一直所追求的設計思想。

夏日炎炎,讀這本從封面到內頁都是純白的書讓人無論從視覺上還是心理上都有一股清涼感,第一章RE—DESIGN——二十一世紀的日常用品是舊內容,阪茂的方形衛生紙筒,佐藤雅彥的出入境章,隈研吾的捕蟑盒,都是我們非常熟悉的作品,“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似乎到處手抖充斥着設計,地板,書籍,燈具,啤酒瓶。這些的確都是設計的產物,將這些東西陌生化,再進一步捕捉到新鮮感進行再設計,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能夠做到這一點,纔是一個真正的設計師。”

Haptic——無感的覺醒,人有五感;視覺,聽覺,味覺,嗅覺和觸覺,這個策劃中原研哉要求設計師們不許畫草圖直接受“觸覺”來激發出物體。Haptic的展覽中有兩個作品我十分喜歡,深澤直人——果汁的肌膚,看到這一系列的作品時頓覺內心一陣清涼,甚至一個荒唐的理念從腦海中飄過:要是能進他的設計公司做設計跟大師一起做設計這輩子就完滿了,好好練口語吧!如同作者所寫,這一系列最出彩是香蕉汁盒,讓人看到後會有從盒子口撕開紙盒大口喝的衝動,因爲那裏有一處香蕉蒂的設計,這樣就會聯想到撕開香蕉的動作,於是讓人不自覺的想要撕開紙盒,我的感觸是不是太大,不知不覺就掉入了設計師的陷阱裏,這就是他的設計哲學“nothought”;草莓汁盒的外部肌理處理的和真實的草莓完全一樣,有讓人想伸手觸摸的衝動,彷彿盒蓋未啓草莓的香甜已經撲面而來,可恨那只是張圖片。夏天光着腳丫漫步是我們這代人童年的回憶,當我們一天天長大越來越追求奢華品質的皮鞋不惜把腳磨的傷痕累累時,是否還記得當年夏天走在草地,踩在泥土上的觸感呢Haptic展上的木屐我很喜歡,因爲直到現在無論春夏秋冬不在特別的公共場合我都有赤腳的習慣,作品在傳統的木屐上有些植入了青苔,有些植入了松樹林葉或是水泥石板,就如裏特維爾德的《紅藍椅》一樣,這樣的鞋子穿在腳上未必舒服,這樣的設計向人們傳達的是釋放腳底的自由,釋放設計師內心的自由。

《設計中的設計》讀後感3

《設計中的設計》告訴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做設計師,因爲你設計的不僅是一般意義上的設計,還有你的生活。設計是從生活中發現新問題的行爲,額環鏡是由具體生活的人構成的,它之所以能走向前方,就是因爲有技術與設計的存在。設計的應用很廣泛,也可以說成包羅萬象,它不是一個獨立存在的物體,與大自然;人類息息相關設計師們所說的設計都離不開我們的生活,從一個很小的細節可以體現一個很完美的設計,當然也離不開設計師的才能。我們的衣食住行都離不開設計,我們的物質享受更離不開設計。

設計是一個很抽象的詞,但當設計師把它剖削了之後,它其實就在我們身邊,有時甚至會擦肩而過,看你有沒有發現而已,設計也如此。設計是促進經濟發展的動力之一,對於企業來說是一種重要的經濟來源。總的來說經濟、政治、文化都離不開設計。比如說;商品是市場的主體,是消費慾望的集合體,無論設計什麼都要適合消費者更能實現具有引導性的設計,作者還從國家的品牌來解析這個設計。因爲每一個國家的形式不一樣、經濟、文化都白一樣,所以設計出來的東西也要人們所接受。

正如作者所說的環保,這是當今世界最關注的問題,需要我們慎重的考慮,其實環境也是設計中的一個環節,設計不是一種技能,而是捕捉事物本質的感覺能力和洞察能力,所以作爲一名設計師不但要對社會的敏感度,而且要順應時代的變化。設計也不能因爲技術的發展而陷入停滯。因爲時代在發展,我們要真正認識到設計本身在世界上所扮演的角色,發揮了什麼技能,以及產生的價值,這些都是我們必須所要知道的。

但我對設計真的一點都不瞭解,但看完這本書後我深刻的瞭解到設計真的很廣泛,而且設計出來的商品都要符合時代的進化,這些都是爲了我們能擁有一個更爲寬廣的視野,更好地觀察世界之美,同時我們要真正瞭解到設計的涵義,設計爲了什麼?怎麼樣設計?這些都是要我們解決的問題。作者之所以一步步邁向設計中心,使自己成爲一名真正的設計師,這都離不開他們的努力,所以我們要腳踏實地的學好設計。

《設計中的設計》讀後感4

坦白的說,在進入大學之前我並不知道設計這個詞究竟意味着什麼,我也一直想知道答案。在十一假期的時候我就在書店買了一本老師推薦的《設計中的設計》這一本書,想從中獲取我想要的答案。於是帶着問題,我就開始了我的“發現之旅”。

我很喜歡這本書的封面,簡單幹淨,雖然只有黑白兩種顏色,不過卻散發着神祕感。這本書的作者是原研哉。他是日本平面設計師、日本設計中心的代表、武藏野美術大學教授、無印良品的藝術總監。目錄的前面是三位設計界的大師:李埃德爾庫特、前田約翰和傑斯帕莫里森對作者原研哉的評價以及對《設計中的設計》這本書的體會,這使我在沒有閱讀之前就明白,我會在這本書中找到我想要的答案,也許我對設計這個詞的意思會有更深一層的理解。

“用語言表達設計是另一種設計行爲”這是原研哉在書的最前面說的一句話,在前言部分,我終於找到了作者對這句話的解釋。理解一個東西不是能夠定義它或是描述它,而是把這個我們認爲自己已經知道的東西拿過來,讓它變得不知,並激起我們對其真實性的新鮮感,從而深化我們對它的理解。所以當作者用語言去表達他心目中的設計的時候,他就是將他心中原有的設計的概念推翻,然後再去從一個陌生的角度去認識設計,這也是一種設計行爲。這句話也同樣是在告訴我們,設計任何東西,不要被其原本的事實規律所框住,一定要打破原有的規律,重新去認識它,理解它,這樣纔會真正的設計出好的作品。

書中圖文並茂,生動形象。原研哉透過一些工業設計產品的圖片,加上他的解說,使其表達出一些工業設計創新、造福於人類帶給人類便捷、的地方。

讀完了這本書以後,我不禁問了自己一個問題:原研哉的設計理念到底是什麼呢?我感覺,他的設計作品顯現出來的不落陳規的清新,在於他找到了設計被需求的空間並存在其中進行設計。在這樣的態度下,他拓展了設計的視野和範疇,使其在設計的領域中邁上了成功之路。而原研哉曾說過:“像設計不應該只看短期反應,而着眼於長遠的教育性理想:若每一個設計師都有一種追求市場的品味、對設計的感受性就會不斷地提升,社會了解設計意義的所在,設計師纔會有更大的發揮。”所以對於設計,對於一個未來可能成爲設計師的我們,一定要在創造的同時,發現其本身的價值,只有這樣,纔會發掘物質其本身的價值。

那到底什麼是設計呢?我認爲,設計不光是一種學問,他是一種體現物品本身價值的必需品,一個好的工業設計產品,可以爲企業創收,但卻不能丟掉產品本身的特徵。就像無印良品一樣,雖然外觀並沒有那麼特別,而且顏色也沒有那麼鮮豔,但是設計師卻用了最樸實的手法將其表達出來,既環保,又可以高度表現出他的功能所在,這也就是設計的最高境界了。

我會追尋着原研哉老先生的腳步,去學習,去體會,去實現我的設計之夢。

《設計中的設計》讀後感5

原研哉的《設計中的設計》,一直是我很想讀的一本書,但讀完這本書後,說實話,我不是很明白,也許是對裏面的內容理解得不夠透徹吧,因此這本書包含的內容都不是很明白,懵懵懂懂的。

設計源於生活,在生活中很多方面都與設計有密切相關的聯繫,是人們生活必不可少的。

原研哉回顧了現代設計的發展歷程,並且策劃了“二十一世紀的日常用品再設計”展覽,透過與許多設計師的互動,共同思考設計與日常生活的聯繫。然而,在設計實踐中,原研哉師試圖建立一種資訊建築的思維方式,讓平面設計不僅能作用於人的視覺,而且能夠觸動人的所有感官,設計其實是我們觀察和認知世界的一種方式,但如果設計師能夠以一個動態的眼光,去判斷所面臨的項目,或許會生出一些更具生命力,更具開創性的想法,去指導設計的行爲,其結果會更好。而在這物慾橫流的社會上,很多人和書都在提醒着我們,人應當保持一種純潔的心境。設計其實也一樣,雖然常常不可避免地與商業相關,卻不能成爲市場利潤的奴隸。因爲只有這樣,設計才能積極地影響社會和人們的生活,設計中的設計纔不會失去它原本的意義。

因此,設計無處不在,時時刻刻地與我們的生活相互聯繫。

《設計中的設計》讀後感6

在拜讀原研哉先生的《設計中的設計》時,每每讀到精彩的語句是,便不由的的引發陣陣感慨,也引得我不斷地就設計問題進行思考。爲了抓住瞬間的靈感,便以隨筆的形式記下自己的所感所悟,邊讀邊記錄。僅爲自己的一點拙見,與大家一同分享交流。

1、解決社會上多數人共同面臨的問題,是設計的本質。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也就是設計的過程中產生的那種人類能夠共同感受的價值觀或是精神,以及由此引發的感動,這就是設計最有魅力的地方。

我認爲設計不僅僅是滿足人們實際物質上的需求或是滿足投資方的經濟利益,其最高的境界是透過設計、或是消費者共同參與設計的過程而讓消費者獲得一份感動、得到精神上一種收穫。例如我曾經看到的一個充氣椅子的設計,若是隻有中間的一個大椅子也可以滿足坐的需求,但是設計師卻在與主體的四周連有一些充氣小動物的造型,當人坐到主體上時,主體椅子內的氣體就會因爲擠壓的原因透過相連的軟管進入到小動物的體內,這些小動物就“站起來”,這樣不乏童趣,爲平日枯燥的生活增添一份活力。

2、阪茂與衛生紙

其衛生紙中間的芯是方形的,在抽取捲上取衛生紙時會因爲阻力問題而發出咔噠的聲音。這種阻力發出的資訊和實現的功能便是節約能源。另外在衛生紙的排列上也可以緊密排列而節省空間。由此而見,設計是具有一定的批判性。針對現狀所存在的一些問題,透過設計這個媒介闡述自己的觀點,或是揭露這個問題,引發使用者的思考。設計也是爲社會而服務。就如同一些大師透過自己的招貼設計號召人們熱愛自然,尊重生命。

3、佐藤雅彥與出入境章

正是因爲對溝通的法則很有心得,又能夠在實踐中很好的應用,他在許多領域都很活躍。我認爲,設計是透過設計品進行的設計師與消費者的心靈的溝通。

出入境章是一個向左或是向右飛行的飛機,這個設計不僅使得出入境手續一目瞭然,而且給人留下了難忘的驚喜。爲這個程式化的手續中增添了一份情趣,從而增加了旅客對這個國家的喜愛。

這個設計就包含一種感動,他的設計給我們提供了一種非常可行且生動的相互溝通的方法。

4、將這些日常用品陌生化,在進一步捕捉到新鮮感進行設計,就是RE—DESIGN。

5、我曾嘗試着從觸覺開始,設計各種各樣與感覺相關的媒介,進行資訊的傳達。

設計可以說是一種設計師思想的資訊傳達的媒介,所以我們要提供給使用者的感受、想法等可以透過多種感官渠道去傳達、從不同的感官去刺激使用者,更加加深他們對於設計的理解。要從綜合感覺形成的這一角度出發。

6、我們應當在適應市場的同時,用心推動消費者的審美意識,爭取實現一個具有引導性的設計。

就是透過我們的設計一步步的提升消費者的審美意識,通俗點說就是提升消費者的品味。

7、“無何有之鄉”莊子的名言。一眼看去似乎是毫無用處的東西,內涵卻很豐富。正因爲容器是“空”的,才能收藏東西。這樣就其擁有的可能性來說,非常豐富。

我們現在的設計是不斷的加上一個個的設計點,不停的做着加法,實質上並沒有體會“無”的內涵與豐富。“無”更會帶個人們以無限想象的可能。

8、人類的幸福並不是只能在持續增長的經濟中找到。我們應該對“異國文化”、“經濟”、“科技”等這些因素進行冷靜的思考,意識到自身文化的長處所在,爭取生成一種成熟文化應該具有的典型氣質。不然的話,日本就會成爲一個無趣的國家,因爲不知道用哪種方式合理運用自己的資源而失去對其他國家的吸引力。這樣的日本式膚淺的,會被遺忘的。也許,再創成熟的文化是很必要的。

一個有內涵的設計就是具有一定的文化背景。若是沒有生成一種成熟的文化的典型的氣質,那麼我們的設計也是無趣的,膚淺的、早晚被時代所淘汰的。作爲設計師,應當不斷地加深自己的文化底蘊、豐富自己的內涵。

標籤:讀後感 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