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讀《蘇東坡傳》有感(15篇)

讀後感1.53W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需要寫一篇讀後感好好地作記錄了。千萬不能認爲讀後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讀《蘇東坡傳》有感,歡迎大家分享。

讀《蘇東坡傳》有感1

他像一陣清風,從四川眉山伊始直至消散於江蘇常州,都是不沾染惡俗的。他像一輪明月,照耀華夏,歷經千年,都是不沾微塵的。清潔如霜,上善若水,即是蘇子!——題記

今夜,點一盞心燈,掛一彎醉月,手中一捧林語堂先生的《蘇東坡傳》靜靜地合上了最後一頁。而此刻,心燈未熄,醉月依舊,思緒遨遊在蘇軾的宦海沉浮,詩詞酒畫……我忘不了,我永遠忘不那蘇子芒鞋竹杖敲踏過的青山依舊。

試想,多少月夜,東坡或步踏青山,或舟中舉匏,或空對妝影,於是他的一生也便離不開了月。中秋之夜,想起了弟弟子由,“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蘇軾欲與嫦娥共舞,卻捨不得家人,捨不得弟弟,感曰:“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嫦娟”。此詞一出,中秋便成了蘇軾的了,月也只願聽東坡訴言。又是一個明月之夜,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斷腸處,明月夜,短松岡。

一曲未完,我已淚如瀾珊,東坡的明月也哭了。

明月如霜,只有清俊依舊,照在路邊的花草上。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風吹過,好風如水,東坡註定是和水有緣的。

至西湖,他寫下“水光洌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遇大雨,他作出“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面赤壁,他詠歎“捲起千堆雪”。在甘州,他題寫“有情風萬里卷潮來,無情送潮歸。”至廬山,他寫下:“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

如一陣清風,他飛來了!“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託遺響於悲風。”他抱明月,寄清夢,一尊還酹江月。

林語堂先生言:“他的精神在下一輩子,則可成爲天空的星,地上的河,可以閃亮照明,可以滋潤營養,因而維持衆生萬物。”

徜徉在西湖的蘇堤,想起了東坡說過的:“我來錢塘拓湖綠,大堤士女爭昌豐。”

斯人已逝,清華留人間。

東坡先生還說過;““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兒。眼前見天下無一個不好人。”

難怪他快快活活,無憂無懼,象旋風般活過一輩子。

語堂先生也說過:“我寫蘇東坡的傳記沒有別的理由,只是想寫罷了。”難怪,直到千年以後讀起東坡來,心裏覺得暖暖的;捧一本《蘇東坡傳》,學東坡攬清風入懷,風居然從我的身邊溜走了,若水一般;學東坡掬月入水,月華漣漪,銀霜一片。

讀《蘇東坡傳》有感2

他即將到來情溶化爲筆端流蕩的華彩;

它用豁達大度凝鍊成筆上飄蕩的節奏;

它用痛苦壓抑感成觀念奔涌的章節;

蘇軾是一杯綠茶。他將伴隨我一生。苦味中隱藏着的清香洋溢着碧玉般的碧瓶,沁在心裏的是,祝願人長,千里共婁娟的祝福,每年腸斷,也是明月夜,短松岡的追憶。這種苦澀的思念被分配給一杯茶,被放置到滿月。淡的思念,淡淡的憂傷不用言語,沉寂便是全部。

蘇軾是一江碧海,他將伴我一生。掩蓋不了心裏的孤寂,傾吐不絕高處不勝寒的滄桑。是揀盡寒枝不願棲,寂寞沙洲冷的孤獨。在鬢髮好幾百之時,故友沒有,來源於心裏的孤寂。安葬,便是全部。

蘇軾在它用文字手工編織的美好中暢遊,在它用詩沉積的象牙之塔中放肆。蜉蝣天地之間放浪形骸外是他所有想念的凝結點,是里程數牌,是伴我一生的人生格言。

回望蘇軾,我無奈。由於我已經用心和他作超然物外的風流韻事。讀文章蘇詩,品味蘇詩,終於明白,一切的痛苦只是過去的雲煙,既不風吹雨也不清。

蘇軾如茶,伴我一生要我平平淡淡;

蘇軾似水,伴我一生要我平靜。

蘇軾:我心中的永恆不變!

讀《蘇東坡傳》有感3

在20xx年寒假到來之前,我拿到了林語堂先生的《蘇東坡傳》。細細讀來,甚爲林語堂先生的才氣所歎服,對蘇東坡這個大文豪有了更深一層的瞭解和認識。蘇東坡爲人豪放,做人做事,光明磊落,樂天知命。蘇東坡的詩文更是冠絕天下,流傳至今。對蘇東坡的稱頌,已經有很多的文章。再美的華麗辭藻,也無法表達出我對蘇東坡的崇拜,當然亦因我沒有出衆文采,優美的文筆,所以不再狗尾續貂。今天,我想說些其他的想法。

作爲一名歷史老師,從《蘇東坡傳》中我看到了更多在我們歷史教材上所看不到的東西——對王安石變法的評價。

高中對王安石變法的介紹,是在歷史教材選修①《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中。教材主要講述了王安石變法的積極意義。也正是因爲王安石變法所發揮的積極意義,王安石被列寧譽爲“中國十一世紀的改革家”。王安石變法是在北宋中期面臨嚴重社會危機、財政危機和邊疆危機的背景下實施的,從理財、軍事、文教等方面推行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了積極的影響:增加了政府的財政收入;提高了軍隊的戰鬥力,收復了一些失地;促進了農業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了扭轉了北宋積貧積弱的局面。但是在變法中,由於用人不當出現了危害百姓利益的情況,加上嚴重觸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更主要是變法的堅強後盾-------神宗去世,王安石失去皇帝支援,最終變法失敗。

在《蘇東坡傳》中,我沒有想到王安石變法的另一面-----消極影響會這麼嚴重,林語堂先生在這本書中通篇講述的都是這次歷史上著名改革的很多弊端。

書中說:“宋朝國力之消弱,始之實行新法以防“私人資本之剝削”,藉此以謀“人民”之利益,而有一個狂妄自信的大臣任其事。對國運爲害之烈,再沒有如庸妄之輩大權在握、獨斷獨行時之甚了。”這樣的描述,好像是王安石變法、王安石當權把宋朝給葬送了一樣。當然書中還說到:“王安石在熱衷於自己的那套社會改革新法之下,自然爲達目的而不擇手段,自然會將倡議之人不惜全予罷黜,一項神聖不可侵犯的主張,永遠是危害甚大的。”王安石有性格上的特點或者說缺陷,他變法不爲個人私利,只想要讓國家富強,想把北宋朝發展成漢唐盛世一樣。夢想很美好,現實也很骨感。王安石變法中,聽不進任何一點的反對意見,把反對改革的官員甚至是自己的朋友,全部或罷免,或降職。只任用支援變法的人,甚至用謊言糊弄皇帝,粉飾太平,任用的這些官員並不是真正的支援變法,只是爲了謀取私利,中飽私囊,變法造成了民不聊生,怨聲載道,最後新法被廢除,變法失敗。

我們評價變法,不應該從一時的得失,變法者的命運如何,也不應該用我們今人的價值觀來評價。而應該用從歷史發展的角度,把改革放在歷史的長河中,用一分爲二的唯物史觀來評價,用辯證的眼光來看待。我認爲這場變法有功有過,整體上講,變法是積極意義大些。但只是評價爲功大於過或者過大於功,都太過於簡單了。

研究歷史,研究變法,更主要是的是要從吸取經驗,吸取智慧,爲我們今天的國家建設提供借鑑。王安石變法中的“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大無畏精神,在當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中,值得借鑑。但王安石在變法中所表現出的剛愎自用,不肯聽一點反對意見和任人唯從的性格,對改革造成了嚴重的影響。王安石變法搞的民怨沸騰,民不聊生,這也是變法失敗的原因之一,因此,變法需要從實際出發,量才使用,用人得當。綜上所述,一次變法,需要改革的領導者既要有大局意識,超前意識、全盤意識,又需要在改革中要注意維護人民羣衆利益,真正的從人民利益出發,循序漸進,才能取得變法的勝利。

以上僅是我對王安石變法的一點看法,和書中所述有着不同觀點,如有不當之處,還請各位同行斧正。

讀《蘇東坡傳》有感4

他沒有李白一身白衣任意飄於雨霧間的仙氣,也沒有杜甫憂國憂民古樸筆墨中寄託的深厚情思,但他大江東去,自比閒人的豁達豪邁流芳百世,永垂不朽。

林語堂先生說:在中國總會引起人親切敬佩的微笑。也許這話最能概括蘇東坡的一切。不錯,一提到蘇東坡,必會讓人感嘆這文人活得精彩,他擁有文壇上首屈一指的地位,政壇上的巧舌如簧,高瞻遠矚,着實是難得的才幹,家庭中有一個有思想的父親,有肯爲自己操勞的妻子。當然,人生中難免會有波折,但貶謫途中的他,一直把着樂觀上進的心態,讓他的人生又得到了昇華。

他的詩詞不朽。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月圓時的仰望,醉意中的苦悶,最後都化爲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親切祝願,如茶香般的淡雅,如綢緞般的朦朧,讓這首詩的芳華緩緩流入人們的心田。筆鋒下的百變,不得不說大江東去浪淘盡又是一千古不朽的佳作。赤壁戰場上的烽火狼煙,驚濤亂石;公瑾談笑風生中的雄姿英發,羽扇綸巾,在他的筆下淋漓盡致。蘇東坡,他有閨秀之細膩,浪子之氣概,詩詞的兩極變化,讓他成爲世人口中的神話,不朽的經典。

他的精神不朽,飽經憂患拂逆,人性卻更趨溫厚,並沒有絲毫尖酸刻薄。在貶謫途中,難免會有苦悶與不滿,但經心靈的洗淨後,都轉變爲陽光的正能量。自比院中閒人,心中可是何等的隨遇而安,他視一切痛苦爲過往雲煙,看淡世間凡俗,留給自己的只有心中的一方淨土和一抹斜陽。他一生清貧,爲人坦蕩,處處爲百姓着想,他對權利視而不見,只求自己舒服安逸,百姓安樂太平。他不像陶潛一樣把入仕途看作一生的抱負,他也比辛棄疾拿得起放得下,他始終富有青春活力,始終擁有浩然之氣。

歸根結底,我們只能知道自己真正瞭解的人,我們只能完全瞭解我們真正喜愛的人世人都知道蘇東坡,但並非真正瞭解他,我也一樣,一本書不能真正詮釋一個偉人,也許一個偉人還犯過錯,還有很多的事情沒有被記載,但他有公認的不朽之作,不朽之人格,這是值得尊敬的。

我們懷念蘇東坡,懷念曾經擁有他的一段歷史,更懷念他與世無爭的怡然自得,更懷念他將涓涓苦水和人生的壓抑融於筆尖下一股清流的不羈,我們將把這份懷念傳承下去,將他們成爲不朽的佳話。

讀《蘇東坡傳》有感5

第二十八章終了:元符三年,哲宗駕崩,國事混亂。五月以後蘇東坡身體健康狀況每況日下,在最後的日子中他每天以寫作爲樂,直到安詳離去。

小時候只是知道他的詞作很好,卻不知好在哪裏。讀完蘇東坡傳之後我發現,他的詞作中,寫清新的景色“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便能給人心曠神怡之感,一副副生動的景象躍然紙上;悼亡詞中“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表現了綿綿不盡的哀傷和思念,使人爲之情動;豪放派詞中“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表現他寶刀未老、志在千里的英風與豪氣。

在這些作品中也融入了他面對人生的態度,值得我們學習。

結語:

每個人的選擇容易受到週遭事物和環境的影響,有點人消沉、有的人玩世不恭,有的人平心靜氣,有的人堅持自我。終其一生纔會發現,無論做出怎樣的選擇成就或傷害的只是自己!應該像蘇軾先生那樣躬耕於東坡而怡然自樂,應該像蘇東坡那樣休憩河道造福後市;應該像蘇老先生那樣有發自筆端的衷情訴說!千百年年來再無蘇東坡,千百年後再現蘇東坡。

讀《蘇東坡傳》有感6

讀罷林語堂先生所書全卷,腦海中似乎只殘留這一句話,和那個似清風恬淡飄逸的東坡,那個似清泉平淡無波的東坡。

舉杯邀月,踏雪尋梅,如此與詩意棲居的生活很清瘦,如一泓碧波,柔弱中卻猶見風骨。東坡一生卷在北宋的政治漩渦之中,無論是改革派還是保守派都不與他爲友。烏臺詩案,元佑黨人案,被貶海南、黃州……時代的洪流把太多的沉重摺疊成薄薄的一枚底片,以眼淚溼影,以痛苦定格。但是他卻光風霽月依舊,高高凌駕於狗苟蠅營的政治鬥爭之上,那麼自我,那麼灑脫。

眼前彷彿正是這白衣男子,瘦削,眼神憂鬱,蘊藏着透析人生苦短的滄桑,深埋着關懷天下蒼生的執念。清晨的寒風舞弄着他的飄飄衣帶,絢麗的朝霞燒了天際,與銀袍互相輝映,讓人滿眼都是光色流蕩。“浩浩乎如馮虛御風,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如此凌風出塵的仙意,遠離宦海沉浮,把世間的紛擾和喧囂隔絕在澹澹的秋光之外。興許是那一次次貶謫,一次次難以言喻的孤獨,東坡褪去了一身浮華,去尋無言的山水,去尋遠逝的古人。

“物與我皆無盡也”,天地歲大,惟有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是你我共適之物了。勃鬱的豪情發過了酵,尖利的山風收住了勁,湍急的河流匯成了湖,成熟了的東坡於一場場災難之後重生。少了少年時的不羈與張狂,沉澱了“也無風雨也無晴”的樂觀與豁達。處逆境而不沉淪,才藝不展而不怨天尤人,爲多少歷代文人所稱道。

貶謫蠻夷之地,東坡自嘲“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空留明月高懸,東吟出“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黃州懷才不遇,東坡慨嘆“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固是有太多心酸過後的無奈,對黑暗官場的牴觸,東坡依舊選擇“兼濟天下”。那一種“悠然見南山”的田園圖景固然很美,可縱然逃離了現實,又如何避得開命運的桎梏?與其逃離,不如歸來。歸來在密州建超然臺,歸來在西湖修蘇堤,歸來爲大宋百姓謀萬千福祉。如此“海納百川”的胸懷,“爲天地立心、爲生民立命”的氣魄讓人如何不爲之嘆服?

自古英雄多風流,東坡的愛情亦如一首跌宕起伏的樂曲。一生三位女子相隨,無不死心塌地、死而後已。王弗逝後,絕貫古今的《江城子》令後世嘆惋,情切切,意深深: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他與王弗的點點滴滴,在“相顧無言”的氛圍中,思念化作無言在痛苦的夢中醞釀着。第二任妻子王閏之伴隨東坡走過了命途多舛的二十五年歲月。在春月滿空的夜裏,迴廊後梅花的婉娩香,輕雲薄霧。無比美妙玄幻的意境,最後“不似秋光,只與離人照斷腸”。而侍妾朝雲則是東坡的紅顏知己:不合時宜,唯有朝雲能識我;獨彈古調,每逢暮雨倍思卿。最後能夠陪蘇東坡終了的也只是心甘情願陪伴他、愛他的王朝雲。“人生有味是清歡”,抓不住明月的影,但求留一顆琥珀的心,飲一泓泉水,掬一捧清澈,與蘇東坡的天地浩然之氣同在。

讀《蘇東坡傳》有感7

近日讀林語堂的《蘇東坡傳》心中頗有感觸。蘇東坡雖文章名滿天下,仕途卻歷經艱險,屢遭迫害,但終不改其樂觀的天性;他一生融儒,釋、道於一體,詩、文、詞、書、畫皆在才俊輩出的宋代立於尖峯位置;他的人格精神所體現的進取、正直、慈悲與曠達,千年來始終閃耀在

比之於李白,他多了憂國憂民的情懷,他的一生都在爲百姓的疾苦而奔波勞累,被貶黃州時他雖是一介草民,但是仍然心繫百姓,爲了改變黃州丟棄女嬰的習俗更爲了拯救那些無辜的生命,他用自己的積蓄建起了世界上第一座孤兒院,使那些剛出生的女嬰享有了生存的權利。出任杭州太守時他不僅整頓西湖,平衡糧價,更在杭州瘟疫盛行時爲了解決農民因藥價貴而沒錢買藥的問題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座公立醫院。甚至在高齡謫居海南時他仍然沒忘了百姓,他教當地人讀書寫字,耕地種田,打井採藥,爲海南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比之於杜甫,他又多了一些幽默和曠達,他喜歡陶淵明棄官歸隱的日子,在被貶爲農時安於田園生活,他曾寫道:吾現在東坡種稻,勞苦之中亦自有其樂。只是因爲勞而有獲,衣食能夠自給,他就心滿意足了,這就是他的達觀思想。他還喜歡做菜,也樂於自己做菜吃,吃飯乃人生一大樂事也,這點倒是和我很像呢,從來都不能理解爲什麼有人會覺得吃飯是一種任務。蘇東坡做的菜餚至今仍然有好多流傳下來了,最有名的當屬東坡肉了吧,杭州樓外樓的東坡肉有幸吃過一次真的.是名不虛傳呢,就是不知道是不是經過現在的廚師改良過。

個人總覺得會吃的人總是更懂得享受生活,就像蘇東坡,不管朝廷怎麼貶都貶不倒他,因爲不管在哪裏不管處於什麼樣的地位他總能找到自己該做的事情總能從生活中找到樂趣。人似鴻雁來有信,事如春夢了無痕,時間總是轉瞬即逝,一切經歷都只有一次,正因如此,所以他那麼深刻而堅決的愛好人生。

讀罷全書,留給我最深刻的感觸是“塵世是唯一的天堂”人生不再,我們應該趁着人生還未消逝的時候努力讓她更加豐富多彩,更加充實有價值!

讀《蘇東坡傳》有感8

自從讀了林語堂先生寫的《蘇東坡傳》後,我才發現,世界上竟有如此豁達之人,而他便是蘇東坡。

蘇東坡一生都在被貶,可是我們總能在他的詩中找到一些樂觀的詩句,比如《記承天寺夜遊》一文中的“月色入戶”,門都破舊的連月光都透進來了,可是蘇東坡接下來又寫了一句“欣然起行”。他真的是一位樂天到無可救藥的人,連我也佩服的五體投地。世上像這樣的樂天派不多了,所以這也是蘇東坡在歷史長河中永遠那麼光彩奪目的原因之一。所以讀完了《蘇東坡傳》,看完了蘇軾的一生,我學到了兩個字:樂觀。

蘇家出了三個才子,稱爲“三蘇”:蘇洵、長子蘇軾、次子蘇轍。所以說“一門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詩賦傳千古,峨眉共比高”。我欣賞蘇東坡不僅僅因爲他樂觀,還因爲他是一位正直的詩人,他說“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使人瘦,無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亡俗不可醫。”由此可見,他很注重人品。當我們學蘇東坡他寫的《記承天寺夜遊》時,爲“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中的“閒人”找了幾個合適的諧音詞:賢人、嫌人、涎人、嫺人和銜人。蘇東坡雖然仕途歷盡艱辛,但也很會生活,做了一手好菜,例如:東坡肉等等。而且他的生活有趣,寫文章也是文思泉涌,所以我們說失意的人有一個詩意的人生。

蘇東坡後來歸隱於田園了,他開始在東坡一片田地裏工作,自稱“東坡居士”,所以我們纔會叫他蘇東坡。他變成了普通的農夫,真正開始務農了。

林語堂先生與謝老師最喜愛的詩人便是蘇東坡了,現在我知道爲什麼了,因爲蘇東坡的與衆不同。當我們去閱讀他的詩作時,沒有苦澀的苦瓜汁,而是甜在心頭的通達樂觀。他真的是一位優秀的詩人!

我要向蘇東坡學習,他心靜如水、胸無塵俗,而又光明磊落、恬淡閒適,而且擁有樂觀豁達的胸懷,真的是一朵名副其實的上帝的最美花兒,沒有缺點,如此燦爛的屹立在文學史上的高峯!

讀《蘇東坡傳》有感9

東坡先生是真性情之人,其作品膾炙人口,讓人感嘆不已。林語堂本身就是大學者,對東坡先生有深刻的認識,今日有幸,聆聽才子講述才子的故事,在感受惺惺相惜之餘,真正獲益匪淺。僅序就讓人賞心悅目,眼前一亮,現將宋碧雲版本的原序摘錄如下: “我寫蘇東坡的傳記沒有別的理由,只是想寫罷了。多年來我腦中一直存着爲他作傳的念頭。一九三六年我攜家赴美,身邊除了一套精選精刊的國學基本叢書,還帶了幾本蘇東坡所作或者和他有關的古刊善本書,把空閒的考慮都置之度外。那時候我就希望能寫一本書來介紹他,或者將他的一部分詩詞文章譯成英文,就算做不到,我也希望出國期間他能陪在我身邊。書架上列着一位有魅力、有創意、有正義感、曠達任性、獨具卓見的人士所寫的作品,真是靈魂的一大補劑。現在我能動筆寫這本書,我覺得很快樂,單單這個理由就足夠了。

鮮明的個性永遠是一個謎。世上有一個蘇東坡,卻不可能有第二個。個性的定義只能滿足下定義的專家。由一個多才多藝、多采多姿人物的生平和性格中挑出一組讀者喜歡的特性,這倒不難。我可以說蘇東坡是一個不可救藥的樂天派,一個偉大的人道主義者,一個百姓的朋友,一個大文豪,大書法家,創新的畫家,造酒試驗家,一個工程師,一個憎恨清教徒主義的人,一位瑜珈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個皇帝的祕書,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專唱反調的人,一個月夜徘徊者,一個詩人,一個小丑。但是這還不足以道出蘇東坡的全部。一提到蘇東坡,中國人總是親切而溫暖地會心一笑,這個結論也許最能表現他的特質。蘇東坡比中國其他的詩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豐富感、變化感和幽默感,智能優異,心靈卻象天真的小孩——這種混合等於耶穌所謂蛇的智慧加上鴿子的溫文。不可否認的,這種混合十分罕見,世上只有少數人兩者兼具。這裏就有一位!終其一生他對自己完全自然,完全忠實。他天生不善於政治的狡辯和算計;他即興的詩文或者批評某一件不合意事的作品都是心靈自然的流露,全憑本能,魯莽衝動,正象他所謂的“春鳥秋蟲聲”,也可以比爲“猿吟鶴唳本無意,不知下有行人行”。他始終卷在政治旋渦中,卻始終超脫於政治之上。沒有心計,沒有目標,他一路唱歌、作文、評論,只是想表達心中的感受,不計本身的一切後果。就因爲這樣,今天的讀者才欣賞他的作品,佩服他把心智用在事件過程中,最先也最後保留替自己說話的權利。他的作品散發着生動活潑的人格,有時候頑皮,有時候莊重,隨場合而定,但卻永遠真摯、誠懇、不自欺欺人。他寫作沒有別的理由,只是愛寫。今天我們欣賞他的著作也沒有別的理由, 只因爲他寫得好美、好豐富,又發自他天真無邪的心靈。

我分析中國一千年來爲什麼每一代都有人真心崇拜蘇東坡,現在談到第二個理由,這個理由和第一點差不多,只是換了一個說法罷了。蘇東坡有魅力。正如女人的風情、花朵的美麗與芬芳,容易感受,卻很難說出其中的成份。蘇東坡具有卓越才子的大魅力,永遠教他太太或者最愛他的人操心——不知道該佩服他大無畏的勇氣,還是該阻止他,免得他受傷害。顯然他心中有一股性格的力量,誰也擋不了,這種力量由他出生的一刻就已存在,順其自然,直到死亡逼他合上嘴巴,不再談笑爲止。他揮動筆尖,猶如揮動一個玩具。他可以顯得古怪或莊重,頑皮或嚴肅——非常嚴肅,我們由他的筆梢聽到一組反映人類歡樂、愉快、幻滅和失意等一切心境的琴音。他老是高高興興和一羣人宴飲玩樂。他說自己生性不耐煩,遇到看不順眼的事物就“如蠅在食,吐之乃已”。他不喜歡某一位詩人的作品,就說那“正是京東學究飲私酒、食瘴死牛肉醉飽後所發者也”。

他對朋友和敵人都亂開玩笑。有一次在盛大的朝廷儀式中,他當着所有大臣嘲弄一位理學家,措辭傷了對方,日後爲此嚐到不少苦果。但是別人最不瞭解的就是他能對事情生氣,卻無法恨別人。他恨罪惡,對作惡的人倒不感興趣,只是不喜歡而已。怨恨是無能的表現,他從來不知道無能是什麼,所以他從來沒有私怨。大體說來,我們得到一個印象,他一生嬉遊歌唱,自得其樂,悲哀和不幸降臨,他總是微笑接受。拙作要描寫的就是這種風情,他成爲許多中國文人最喜愛的作家,原因也在此。

這是一個詩人、畫家、百姓之友的故事。他感覺強烈,思想清晰,文筆優美,行動勇敢,從來不因自己的利益或輿論的潮流而改變方向。他不知道如何照顧自己的利益,對同胞的福祉倒非常關心。他仁慈慷慨,老是省不下一文錢,卻自覺和帝王一樣富有。他固執,多嘴,妙語如珠,口沒遮攔,光明磊落;多才多藝,好奇,有深度,好兒戲,態度浪漫,作品典雅,爲人父兄夫君頗有儒家的風範,骨子裏卻是道教徒,討厭一切虛僞和欺騙。他的才華和學問比別人高出許多,根本用不着忌妒;他太偉大,有資格待人溫文和藹。他單純真摯,向來不喜歡裝腔作態;每當他套上一個官職的枷鎖。他就自比爲上鞍的野鹿。他活在糾紛迭起的時代,難免變成政治風暴中的海燕,昏庸自私官僚的敵人,反壓迫人民眼中的鬥士。一任一任的皇帝私下都崇拜他,一任一任的太后都成爲他的朋友,蘇東坡卻遭到貶官、逮捕,生活在屈辱中。

蘇東坡最佳的名言,也是他對自己最好的形容就是他向弟弟子由所說的話:

“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兒。眼前見天下無一個不好人。”

難怪他快快活活,無憂無懼,象旋風般活過一輩子。

蘇東坡的故事基本上就是一個心靈的故事。他在玄學方面是佛教徒,知道生命是另一樣東西暫時的表現,是短暫軀殼中所藏的永恆的靈魂,但是他不能接受生命是負擔和不幸的理論——不見得。至少他自己欣賞生命的每一時刻。他的思想有印度風味,脾氣卻完全是中國人。由佛家絕滅生命的信仰,儒家生活的哲學和道家簡化生命的信念,他心靈和感覺的坩堝融出了一種新的合金。人生最大的範疇只有“百年三萬日”,但這已經夠長了;如果他尋找仙丹失敗,塵世生活的每一刻依然美好。他的肉身難免要死去,但是他來生會變成天空的星辰,地上的雨水,照耀、滋潤、支援所有的生命。在這個大生命中,他只是不朽生機暫時顯現的一粒小分子,他是哪一粒分子並不重要。生命畢竟是永恆的美好的,他活得很快慰。這就是樂天才子蘇東坡的奧祕。 ”

附:一、《念奴嬌·赤壁懷古》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二、《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讀《蘇東坡傳》有感10

日月經天,江河行地。歷史在時光的沙漏中一點一點溜走,漸漸被掩埋,當我們回首時,已經了無痕跡。然而當我們真正去聆聽和撫摸這塵封的記憶時,卻總有那麼一個名字在浩瀚的歷史天空中響徹迴盪。

往事如煙,似水流年,卻帶不走這樣一個熟悉的名字,一個爲人所傳誦,爲人所敬仰,爲人所品味的名字——蘇軾。

蘇東坡永遠是一個謎。他是一個政治家,一個大文豪,一個月夜徘徊者……而這並不足以道出他的全部。蘇東坡一生坎坷,縱然歷“烏臺詩案”,宦海沉浮,然直面挫折,化解苦痛,“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這是何等灑脫。“一蓑煙雨任平生!”這是何等坦然。蘇東坡昂然挺立,捋須而笑,他的心靈完全向自然敞開,承受靈性的誘惑,以心靈的真實來體驗生命的過程。

但正像林語堂稱其爲樂天派一樣,似乎是沒有什麼是可以真正使蘇東坡止步不前,有所畏懼的,他敢於說:“我做華堂上,不該麋鹿姿。”他敢於向帝王直言陳述:“苛政猛於虎。”林語堂評價蘇東坡說:“他的一生是載歌載舞,深得其樂,憂患來臨,一笑置之。”正是因爲蘇東坡人格中那豁達樂觀的一面,他的詩詞奔放靈動,豪放不羈。“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背後,是詩人廣袤千里的豁達胸襟。

他至情至性。一生交友無數,知己遍天下,兄弟對他情深厚重,妻子對他關愛有加。 “十年生死兩茫茫”,悼念亡妻悽婉哀傷。他熱愛生活,僅在美食方面,就有軼事、傳說數樁。他自己研究烹飪之法,更是留下了“東坡肉”以傳後世。

他的一生似一陣清風。

蘇東坡一生都追求着這樣的浩然正氣,他不偏執,不狹隘,在王安石一黨掌權時,在各

地都積極推行新法時,蘇東坡和他的一干朋友,站出來指責新政,結果被貶謫;而在新法被全面廢除時,他依舊沒有嚴格執行,他留下了他認爲對百姓有利的新法,被京中新貴所不容。但是一代大師終於還是走了,走在了北歸途中,但即是面對死亡,他走的依然坦然,可以不念西天,不念來生。此心安處是吾鄉。

林語堂先生說:“蘇東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個記憶。但是他留給我們的,是他那心靈的喜悅,是他那思想的快樂,這纔是萬古不朽的。”是的,蘇東坡爲文人留下了千古標杆,他爲世人留下了至情至性的靈魂。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讀《蘇東坡傳》有感11

合上厚厚的《蘇東坡傳》,心中感慨萬端,種種雜緒像被書頁攪動的灰塵縈繞着我,我開始思考人生,思考命運。

世界瞬息萬變,人不過是滄海一粟,那麼既然渺小,就無需去爭奪,去奔波勞碌,爭取虛幻的浮名。同時,人生在世一趟也不容易,不要讓這珍貴的生命做了奸詐小人,受人唾罵。做本真的自己纔是最重要的,所謂“草木有本心,何須美人折”,更何況人呢?

縱觀蘇東坡的一生,是堅持自我的一生。林語堂稱她爲“大自然的頑童”,我認爲很貼切,兒童最真,率性而爲,而“頑”又帶着倔,正是這股率性和倔勁,讓他無論在何種情況下都能擁有一顆快樂、平靜的心。他的政治生涯在新黨與舊黨鬥爭、政權的更迭中起起落落,於他是可悲的,他像是被裝在木箱裏,拋到海上,隨海浪起起伏伏,官場似海,他的性格決定了必然被拋之於浪尖上,是他的正直、他的直言、他的調侃諷刺,讓政敵們掀起了一浪又一浪。

我想,從來沒有人外方貶謫的足跡有遍佈這麼廣的,也從來沒有人在貶謫期間過得這麼安然恬淡的,連政敵都嫉妒了。我覺得除了耳熟能詳的儒釋道完滿融合的原因之外,還有幾個不容忽視的原因。

第一,是文學的支援,在窮鄉僻壤,寫作是他的重要內容,有詩、有詞、有信件、有墓誌銘、有經典註疏,這時,他寫東西已經沒有什麼功用目的了,而是完全抒發本心,所以他的成就才更大。當文學回到了寫本心的位置,纔有了不朽的價值。

第二,是衆多的朋友,蘇東坡有很多交往一生的朋友,每到一個地方,也廣交朋友,尋訪奇人異士,他對朋友傾心相待,信任有加,好多引爲知己。他像一株散發着特殊氣質的君子蘭,吸引着三教九流的朋友,就像他自己說的“我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兒”。記得初中看到一句話,謂之“人不癡,不可與之交”,大概有癡氣的人一旦與之相交,便可長久。這些朋友給予蘇東坡極大的精神安慰和鼓勵。

第三,則是情趣廣泛,腦中總有這麼一個印象。凡是興趣愛好廣泛的人,總是精神飽滿,充滿活力,百折不饒。民間有很多蘇東坡的傳奇佳話,有很多是關於他的興趣愛好,像東坡肉,研製藥方,聽說曾經還配了制墨祕方,差點把房子燒燬,這時,他更像一個頑童了。興趣廣了,纔有做不完的事,即使被炒魷魚,被架空,生活也可以忙得不亦樂乎。

現代社會,人們的精神生活越來越荒漠化,人們抱怨、煩躁。也許我們沒有那時免費的無限風光可以遊覽排遣,也沒有妙筆生花的文筆抒寫,但可以擁有蘇東坡式的心態,坦然達觀,安之若素,不必媚上,不必僞裝。

附:林語堂的《蘇東坡傳》是用英文寫的,有多個譯本,我看的是張振玉的譯本,我覺得這是我見過的最精彩的傳記。

首先,林並沒有將蘇東坡奉若神明,而是如實敘寫,娓娓道來,偶爾還加以調侃,如蘇的長子出生時,他說,幸虧晚了一年,不然在丁母憂期間可就落人把柄了,還原了一個真實的形象。其次,本傳旁徵博引,除了蘇的生平文字資料,還引用了大量的文史知識,讓讀者清楚,蘇是處於怎樣的一個歷史背景下,他的行爲是處於什麼考慮的。

另外本書的趣味性也很強,作者儘量還原歷史,把當時的情景描得繪聲繪色,特別是蘇在杭州的生活,無論是幹勁十足地爲百姓謀福利,還是愜意的遊山玩水,都令人心嚮往之,還有很多歷史故事,蘇與奇人異事往來的趣事,還常常穿插有哲理性的語言,如君子之交淡如水,語堂先生理解爲“水沒有刺激的味道,但是人永遠不會對之生厭”,很形象,也加深了對蘇的瞭解。

但也有不足之處,像對王安石變法及王安石的個人評價上,很多人認爲是本傳中最精彩的部分,但我覺得有失偏頗、對這個影響蘇至深的事件,花了三個章節敘寫,但幾乎都是貶義,我覺得對這件事,應以歷史的眼光看待,他甚至直接說王安石爲國家一大害。我聽過性不可以善惡論也,更何況有點歷史常識的都知道變法雖然失敗了,但也有可取之處,這裏作者的主觀意識太濃。

讀一本好書,有如品一杯茗。很多美妙的感覺一瞬即逝,不可一一而述,但心充盈了。

讀《蘇東坡傳》有感12

我讀蘇東坡,並不是讀他的悲天憫人、他的詩詞書畫、他的幽默詼諧,而是讀他豁達的情懷。——題記

“以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唐宋八大家之一、宋四家之一、文忠公……這就是蘇東坡。他有着超凡的文學天賦,但他的天賦不僅僅拘限於詩歌,還有詞、散文、書法、繪畫等。他的豁達——其他詩人是不能望其項背的。

蘇東坡曾對其弟子由說:“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兒。眼前見天下無一個不好人。”由此觀之,蘇東坡豁達情懷可見一斑。

縱觀蘇東坡的一生,童年與青年——壯年——老練——流放歲月都過得很快樂,無所憂戚,好似一陣清風拂過。而他豁達的情懷刻在他飽滿的精神豐碑上,終將不朽。

蘇東坡交友廣泛,皇帝、官宦、文人……都是他的朋友。蘇東坡死的時候,有人曾冒着殺身之禍爲蘇東坡送葬,其中還包括百姓、書生、歌女等。蘇東坡生性放蕩不羈,與黃庭堅、秦觀、王詵、米芾等文人墨客、朝廷命官乃是至交。他們會聚一堂,在宣紙上展示自己的飄逸才華,放飛自身的文采。蘇東坡有如此好友,我的羨慕之情油然而生。我深刻領悟到,友誼十分寶貴,要好好地去珍惜它,結交更多的朋友。蘇東坡不正是因爲他豁達的情懷,得到譬如泰山厚重般的友誼嗎?

在黃州的安適田園生活是他最快樂的一段時光。他厭惡宦海的兇險,看透了政治上的勾心鬥角與利害謀算。蘇軾手持鋤頭、戴着斗笠在東坡上種菜,臉上洋溢着笑容,還哼唱着自己寫的小曲,好不自在!擡望眼眸,蘇軾的居所是山頂的三間房子。從山頂俯見茅亭,亭下就是小有名氣的雪堂。做田務累了,他便坐在田埂上,拿起身旁的濁酒,環視着自己經營的“東坡農場”,開懷暢飲。此時此刻的他,拋下了所有的困擾與煩惱,真正的適應了田園生活,那個天真淳樸、始終不渝的蘇軾,也從此成爲了名聞歷史的“東坡居士”。

蘇東坡在政治的風暴中,被政敵貶到海南島,那時還是一個窮乏荒涼的孤島。但是,蘇東坡並沒有氣餒,他以“行至水窮處,坐看雲起時”的豁達,樂觀地看待生活的困難境遇。他自己搭建房子、種菜、治病……一切自食其力,他卻依然樂天達觀,忘懷得失。面對蘇東坡的遭遇和態度,我不禁想到自己。我有一次單元測驗數學考了92分,上課都無精打采,深陷一片悲傷與茫然中,對我內心打擊很深。而後我又轉念仔細一想:我並沒有考多差呀!這只是一場測驗而已,又不是大考。如果再不抓緊,必將在大考上失利!似乎覺得那時的我擁有了蘇東坡的豁達,能夠積極地看待問題了。

豁達——這高深的人生境界修養,相信我也能做到。聚會娛樂應當謙讓他人,生活學習更需忍人忍事。當別人指出我的錯誤時,更要接受建議,並立即改正。

“行至水窮處,坐看雲起時”,這超然的豁達,化作縷縷輕煙,始終縈繞着這本《蘇東坡傳》。小心翼翼地翻開第一頁,豁達不經意間撲面而來,襲捲我的身心,令我受益無窮。

讀《蘇東坡傳》有感13

論自古以來,有哪個多愁善感之人在被屢遭貶嫡之後,仍能豁達樂觀?蘇東坡做到了。而誰又能將這樣一個具有豐富情感的人躍然紙上?林語堂做到了。而誰又能從一本書中真正讀懂一個人?這便是我一直以來想要做到的。

蘇東坡的一生可謂輾轉波折,這書若是由我來寫,必將索然無味。雖有史冊可供參考,可在細節的把握之上,林語堂先生可要比我好上一萬倍。就拿蘇東坡晚年在惠州蓋房子的事來說,書中有:“他種了桔子樹、柚子樹、荔枝樹、楊梅樹、枇杷樹、幾株檜樹和梔子數。”我讀至此,心中不由得感到欽佩。這等細節,史料焉能記載如此詳細。由此看,林語堂先生在實事求是的基礎之上,適當的添加了其天馬行空的想象力,如此,這本書便骨肉俱全了。

書中一句甚好“人生如夢,一齣戲演的如何,只有在幕落之時纔可以下斷語。”蘇東坡如同陶淵明那樣,早年胸懷大志,想要兼濟天下。只可惜陶淵明未曾有蘇東坡那樣寬廣的胸襟,因而罷官隱居。蘇東坡不然,他一面感嘆世事無常,一面重新振作精神,因此從他身上,我們幾乎看不到一點消極的情緒,反而一種積極向上的正能量在激勵着後人,這便是蘇東坡不同於其他詩人的地方。也是他被世人廣爲稱讚的地方。

蘇東坡的一生,波折之處就在於他屢遭貶官。他因不滿於新政,而遭小人陷害。在他少有大志時,朝堂上皆爲賢臣,而到了他被貶之時,忠良之臣大多不復存在了,於是讀此書就形同於讀北宋的興亡史。這也在他的詩文上體現了出來

蘇東坡比其他文人更樂觀。在他最初的流放歲月,他謫居惠州,只是一個普通的國民,不僅沒有自暴自棄,反而去想着如何讓別人過得更好。甚至他在之後被流放到更遠的地方時,自己最後的錢也化作了別人的幸福。

蘇東坡的詩詞其微妙之境,難以捉摸,就如下面這句,“旅枕夢殘,漸月華收斂”,其意境極其微妙。此詩是他由杭州到密州途中,懷念其弟子由時作的。如若譯爲現代文,大約如此:途中,枕蓆殘夢,如水月光漸漸收斂。殘夢,月華,是一幅多麼美妙的畫卷。

《水調歌頭》等名作,暫且不提。忽觀這句“天浴血,雲滿湖,樓臺明滅山有無。”押韻,就不必再說,但就這一句鏗鏘有力,宛若大江東流。不僅氣勢磅礴,用詞方面也極其到位。“明滅”“有無”兩詞生動傳神,烘托了“天欲雪”的陰沉氣氛,也暗示他百感交集的心境。於是用絲柔若奔來形容,我認爲再好不過了。他的詩詞往往暗含諷刺,《吳中田婦嘆》就寫出了賦稅之沉重,災情之嚴重,以及政府之腐敗,官吏之殘暴,飽含對勞動人民深深的同情和對統治者的諷刺。蘇東坡的詩詞、文、書、畫皆登峯造極。像東坡先生這樣的全才不可不爲之世所罕見。

最後我想用此書後記中的一段話來結尾,因爲他評判的十分到位:歲月失於道路,命運困於黨爭,生活寄於風雨,襟懷奉於蒼生,正是他大江東去波瀾壯闊的一生。

讀《蘇東坡傳》有感14

合上厚厚的《蘇東坡傳》,心中感慨萬端,種種雜緒像被書頁攪動的灰塵縈繞着我,我開始思考人生,思考命運。

世界瞬息萬變,人不過是滄海一粟,那麼既然渺小,就無需去爭奪,去奔波勞碌,爭取虛幻的浮名。同時,人生在世一趟也不容易,不要讓這珍貴的生命做了奸詐小人,受人唾罵。做本真的自己纔是最重要的,所謂“草木有本心,何須美人折”,更何況人呢?

縱觀蘇東坡的一生,是堅持自我的一生。林語堂稱她爲“大自然的頑童”,我認爲很貼切,兒童最真,率性而爲,而“頑”又帶着倔,正是這股率性和倔勁,讓他無論在何種情況下都能擁有一顆快樂、平靜的心。他的政治生涯在新黨與舊黨鬥爭、政權的更迭中起起落落,於他是可悲的,他像是被裝在木箱裏,拋到海上,隨海浪起起伏伏,官場似海,他的性格決定了必然被拋之於浪尖上,是他的正直、他的直言、他的調侃諷刺,讓政敵們掀起了一浪又一浪。

我想,從來沒有人外方貶謫的足跡有遍佈這麼廣的,也從來沒有人在貶謫期間過得這麼安然恬淡的,連政敵都嫉妒了。我覺得除了耳熟能詳的儒釋道完美融合的原因之外,還有幾個不容忽視的原因。

1、是文學的支援,在窮鄉僻壤,寫作是他的重要內容,有詩、有詞、有信件、有墓誌銘、有經典註疏,這時,他寫東西已經沒有什麼功用目的了,而是完全抒發本心,所以他的成就才更大。當文學回到了寫本心的位置,纔有了不朽的價值。

2、是衆多的朋友,蘇東坡有很多交往一生的朋友,每到一個地方,也廣交朋友,尋訪奇人異士,他對朋友傾心相待,信任有加,好多引爲知己。他像一株散發着特殊氣質的君子蘭,吸引着三教九流的朋友,就像他自己說的“我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兒”。記得初中看到一句話,謂之“人不癡,不可與之交”,大概有癡氣的人一旦與之相交,便可長久。這些朋友給予蘇東坡極大的精神安慰和鼓勵。

3、則是情趣廣泛,腦中總有這麼一個印象。

凡是興趣愛好廣泛的人,總是精神飽滿,充滿活力,百折不饒。民間有很多蘇東坡的傳奇佳話,有很多是關於他的興趣愛好,像東坡肉,研製藥方,聽說曾經還創造了制墨祕方,差點把房子燒燬,這時,他更像一個頑童了。興趣廣了,纔有做不完的事,即使被炒魷魚,被架空,生活也可以忙得不亦樂乎。

現代社會,人們的精神生活越來越荒漠化,人們抱怨、煩躁。也許我們沒有那時免費的無限風光可以遊覽排遣,也沒有妙筆生花的文筆抒寫,但可以擁有蘇東坡式的心態,坦然達觀,安之若素,不必媚上,不必僞裝。

讀《蘇東坡傳》有感15

我第一次認識蘇軾這位奇人是在語文書上——《記承天寺夜遊》蘇軾是因爲反對王安石的新法而被貶爲黃州團練使。《記承天寺夜遊》就是他被貶期間與友人張懷民夜遊承天寺時,有感而發所寫的。從他的詩中,不難看出他隨遇而安、樂觀開朗的個性。

“休言萬事轉頭空,未轉頭時皆夢”, 固然一切皆空,而活世上的人,又何嘗不是夢中,終歸一切空無。這種對整體人生的空幻、悔悟、淡漠感,這種攜帶某種禪意玄思的人生偶然的感嘆,其中深深地埋藏着某種要求徹底解脫的出世意念。蘇東坡的一生,從他母親教授讀書到父子三人進京趕考,不難發現這唐宋八大家中的三蘇在文壇中佔據一方,在壯年時期的他血氣方剛,對於不滿的事寫下不少抗議詩,以致與被逮捕審訊,到了成熟時期,可以發現他常常受到太后的恩寵,他也藉此發揮他的才華,爲國家百姓造福,可惜的是到了晚年,黨爭的結果造成他再度遭受迫害,竟被貶到海南島,他的一生竟是如此的起伏。雖說他“馳騁”官場,但他並沒有“進朱者赤,進墨者黑”。

“高情已逐曉雲空,不與梨花同夢”,不也體現詩人的淡泊的心境和淡定的生活態度嗎?

淡定即寧靜,淡泊。古人云:“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諸葛亮也以此爲座右銘,可見此語所示的人生態度。

一方之霸氣的曹操終成天下霸主,卻能席地而坐,青梅煮酒論英雄;陶淵明“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終以一句“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成爲千古絕唱;海爾集團面對海外市場的巨大成功,究其原因,海爾的總裁卻平靜地說:“我們公司的信念是兢兢業業,如履薄冰。”;愛因斯坦摒棄塵囂,獨自在房內拉着不怎麼悅耳動聽的小提琴,終於在音樂的靈感中觸碰迸發了思想的火花,產生了《相對論》。

淡定的生活態度是淡泊外物,使情感迴歸自身,從而堅定自己的追求。吳均在《與朱元思書》寫道“鳶飛唳天者,望峯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返。”是自然的感召使吳均堅守着淡定;視名利如糞土的居里夫人對科學孜孜不倦地追求,終於發現了鐳。蘇軾也曾在仕途中飽受磨難,終於蘇軾學會了淡定,“唯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爲聲,目遇之而成色,是造物主之無盡藏也而吾與之所共適”,是淡定使蘇軾變得豁達。

對凡塵世俗的輕視,正是堅定自身精神追求的體現。

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

標籤:有感 蘇東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