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老子讀後感作文

讀後感1.63W

“無爲”是老子的核心思想。老子的“無爲”並不是什麼都不做,並不是真正的不爲,而是含有不妄爲、不亂爲、順應客觀態勢、尊重自然規律的意思。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整理的是老子讀後感,僅供參考。

老子讀後感作文

老子讀後感作文

如果說,半部輪椅可以治天下,則一部《老子》可以治宇宙。《老子》是一部偉大的哲學著作。

李約瑟說,中國文化就像一顆參天大樹,而這顆參天大樹的根在道家。可以見得:《老子》是如此博大精深,是中國文化中的一顆奇葩。讀了《老子》,我只能說是讀了《老子》,理解了這部鉅著中的皮毛罷了。對於自己,只能說,選出幾個特有感想的來說。

《老子》開篇爲我們講述了 “道”,道產生了天下萬物,可它不是一般的道,不可以用言語來表述的,是非常深邃奧妙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就是道創生萬物的本原。《老子》中認爲宇宙萬物的本原是“混而爲一”道。這與古希臘的很多哲學家的想法很不一樣,泰勒斯認爲萬物的本原是水,亞里士多德認爲火是萬物的本原,乃至後來在科學水平比較高的情況下,出現了原子是世界的本原這一說,讓我不禁思考:在古代中國,爲什麼會認爲道這虛擬的東西是萬物的本原,而不是跟西方所說的某一特定的物質。難道是文明的本質性不同嗎?

“天下皆知美之爲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爲善,斯不善已。”其實,客觀世界就是矛盾對立着的,可人們卻因爲自己的主觀,有了所謂的美惡、善與不善,這纔有了每個人不同的世界觀,人生觀,審美觀等等。可在《老子》裏面,“有無相生,難以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恆也。”每個事物的存在都是以其對立面的存在來體現了。也許,這就是我們中國古典哲學中的“相反相成”。

“上善若水”這是家喻戶曉的一句經典了,可又有誰能真正理解這句話的內涵呢?老子以水來教化世人,用水性比喻有高尚品德者的人格。“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衆人之所惡,故幾於道。”不就是說高尚的品格就像水那樣,那麼柔,停留在卑下的地方,滋潤萬物卻不與之爭。這纔是最高的善吧。而如今,反思社會,爭權奪利,趨炎附勢,哪能體現善呢?又還有多少人做到無私呢?老子認爲“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能自生,故能長生。”由天地之長久存在,是因爲天地如此無私的奉獻着自己。所以。老子說:“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無私,故能成其私”由於自己的無私,最終成就了自己,如此都偉大呀。

其實,《老子》裏講到了很多人道的部分,正是我喜歡的。關於爲人處世的哲學:“功遂身退,天之道也。”爲人之道,要求行事須留有餘地,不要把事情做得太過,無論做什麼都要有一個度,應該適可而止。人們不可“盈”,一個人在成就功名之後,就應當身退不盈,纔是長保之道呀。

“大白若辱,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道之偉大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之乃萬物之母呀。

老子的《老子》,是那麼深奧,又是那麼深不可測,早晨一露珠,夜晚一顆星,都在這偉大的道里面,渺渺衆生中的我,是多麼想了解這偉大的道呀,只有繼續努力地學習着,才能越來越接近“道”。慢慢地瞭解道,如同數星星般,無窮無盡。

老子讀後感作文二

所爲,有所不爲,是我讀完《老子》後的最大感受。辯證的“禍福相依”同樣出於此部經典偉著《道德經》,另有許多的哲理成語,諸如“和光同塵、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天網恢恢疏而不漏、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等皆由此道中來。

“道”是天地萬物的本源。在老子之前,人們以爲宇宙間的萬物都有神在統治着,最高的神就是天,又稱天帝。這種觀念,到了社會大變革的春秋時期纔開始了變化。老子就是較早的從哲學方面有意識地、明確地否認天帝的思想家。他在《周易》的基礎上,進一步闡明“道”是天地萬物的本源。老子“道論”的中心思想是:“道即自然,自然即道”。他說,“道”是萬物之母:“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這就是說,作爲宇宙的本源就是道,它是永遠存在的。道的執行是自由的、必然的,即按其自身的規律而執行。天地萬物都是由它產生的,它是宇宙的母體。

致虛守靜----平淡處世《道德經》十六章有言:“致虛極,守靜篤。”這句話強調了致虛守靜的工夫修養和復歸之理。我理解,所謂“致虛極”,就是“致極虛”;“守靜篤”,就是“篤守靜”。我想,這是修道的基本方法。“致虛極”是說,自己如果想修道的話,要努力使自己達到極端空虛的境界。極虛指心靈一塵不染,近於真空,就是要去除世俗的妄念雜欲。“篤”是敦厚,篤守就是堅守。“守靜篤”就是堅守靜寂

一個事物的發展至極點,必然會向其反面發展變化。所以要能維持它的發展而不至於變爲它的反面,就必然要先了解它的反面,在發展過程中不讓其到達極點。 “將欲翕之,必故張之;將欲弱之,必故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自居於弱勢、靜態而保持一種彈性,促使敵對一方向膨脹、誇張發展以至成爲脆弱,即產生盛衰的對轉,這確實是看得很深。

老子提出了一個不分善惡美醜的觀點,讓我們不用好和壞,美和醜去評價別人,他認爲美是因爲醜的存在纔有了美,善是因爲惡的存在纔有了善。所以美只是一面,還有醜的一面,善也只是一面,還有惡的一面。不僅如此,還認爲困難與容易,長與短,高與低是相互比較而形成的,音與聲相互諧和,前與後相互追隨。這些都是永恆的道理,我們不應該太去在乎它。只有這樣我們看事物才能更爲全面。

老子覺得學道的人應該把自己看得比別人低一些,柔弱一些,彎曲一些。出門做事就好像在別人家坐客一樣,與人說話就像對待自己的上級那樣,行走在外看起來毫不起眼。他舉例說大海之所以成其大海是因爲自己所在的位置比別的地方都低,所以所有的水都匯聚到了海里。他更要求我們要從小事做起,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九層高臺以土壘之。只有這樣纔可以接近道,接近道的方向。

老子強調“不盈”、“不爭”、“致虛極,守靜篤”,“柔弱勝剛強”。老子的這一原則叫做“無爲而無不爲”,即不特意去作某些事情,依事物的自然性,順其自然地去做。

有的人覺得老子的不爭不能適應現代社會的競爭。其實並不是這樣,老子只是用了另一種方法進行競爭;不但如此,他的方法還可以幫助你在競爭的同時處理好與周圍環境的關係。與人和善是方法。老子隨時在提醒我們自己應該做什麼,成爲一個什麼樣的人,追求什麼樣的生活。換句話說就是在人生、社會中的定位是什麼。只有明白自己的定位,才能知道自己要做什麼。

老子在自然界萬事萬物中最讚美水,認爲水之德是最近於聖人之德的。而理想中的潮溼的地方。寧處別人之所惡也不去與人爭利,所以別人也沒有什麼怨尤。水有其種種美德堪比聖人,堪謂之“道”。

“上善若水”,就是一種開朗樂觀的人生態度。一種修德的.必備境界,一種養身之術。我們心中有德,必然愈加崇敬自然和生命,我們離道就更近一層,更能體會到人生的本質。

每本書都有其侷限之所在,有其不可理喻之處。如《論語》中的迂腐世故的君子主義,《莊子》的虛幻不切實際。《道德經》中也有其消極避世的一面。但我們不能否認古典的經、史、子、集歷年歷代給中國人以智慧的啓迪,以心靈的釋然,以生活的動力,以處於天地之間行動的規則。每一種道理也總不能囊括世間萬物,合衆人脾胃。因此纔有百家爭鳴的文化盛宴,與不同世界觀的人生。知道自己應該做什麼。

老子讀後感作文三

老子,大約生活在公元前571―477年間,原名李耳,字聃,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他寫的《道德經》雖然文辭簡煉,所蘊含的道理卻至深至遠,千百年來不知啓蒙了多少人的心智。可見,老子對人們影響深遠啊!

書中的老子多次提到水,而《道德經》中也不乏對水的讚揚:“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者莫之能勝”……我覺得,水的精神是可貴的,水的力量看似柔弱而又十分剛強。正如老子所說:“真正強大的不是剛強而是柔弱啊!”

因爲水很柔弱,它沒有爭鬥的心願,所以它能夠滋潤萬物,使萬物茁壯成長。它從不輕視低的地方,總是往低處流。難道這種精神不值得我們學習嗎?

波瀾壯闊的大海是由無數的水滴匯成的,滴水還可穿石,這是水的力量。海上的波浪永不厭倦地拍打着礁石,無私的水永遠滋潤着萬物,這是水的精神。

水從不爭強好勝,它能忍讓一切。石頭擋住了它的去路,它會繞開,繼續奔流。它又是那樣謙虛,總是往低處流,從而匯成了江河湖泊。然而水又是那樣的剛強有力,能載舟,亦能覆舟。

水乃萬物之根本。沒有了水,也就沒有了生命。水雖然無形無色,但它看似柔弱的力量卻超越了一切。水使我明白了厚德載物,雅量容人的道理。能容天下之人才能爲天下人所容。同時也使我認識到,在學習上要有海納百川的胸懷,爲學日益。我們才能精進有爲,成爲國家的有用之材。

當今社會中,又有多少像水一樣謙虛而又默默奉獻的人呢?又有多少人爲了名利、金錢而落得個臭名昭着、遺臭萬年呢?水是偉大的,它的精神會讓人們有所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