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關於《儒林外史》讀後感範文(精選7篇)

讀後感2.93W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體會呢?這時最關鍵的讀後感不能忘了哦。現在你是否對讀後感一籌莫展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關於《儒林外史》讀後感範文(精選7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關於《儒林外史》讀後感範文(精選7篇)

《儒林外史》讀後感1

看完儒林外史我的第一感覺是不算很亂,儒林,確實很形象,稱得上是儒士林立了。儒林外史刻畫了衆多的儒士形象,不同的儒士有不同的性格不同的特點,確實很佩服吳敬梓,他的筆鋒不是特別犀利,而是在細小的刻畫中顯示了人物的形象。

先來分析幾位儒士,首先說范進,范進中舉在初中就學過,還有周進也是儒林外史中的人物,周進在儒林外史中的出場要比范進要早先是周進中舉,周進未中舉之前,”他那裏肯起來,哭了一陣,又是一陣,直哭到口裏突出鮮血來。“周進在朋友的資助下費勁辛苦終於修成正果,正是對范進的同情,”倘有一線之明,也可憐他苦志“,范進才得以升學,最後范進中舉之後,”噫!我中了!“,接着就樂瘋了。在這裏,這是一個莫大的諷刺,科舉制度毒害人性在這裏就足以看出。再說范進中舉前後他的岳父胡屠戶對待他的態度,范進中舉前,胡屠戶”我自倒運,把個女兒嫁與你這現世報窮鬼,歷年以來,不知累了我多少。“范進中舉後,胡屠戶見女婿衣裳後滾皺了許多,一路低頭替他扯了幾時回。這前後鮮明的對比,胡屠戶的形象躍然紙上,同時也足以可見思想上的阿諛奉承趨於權貴。

古文老師上課也曾講過關於儒林外史的內容,根據老師的分析來讀儒林外史,感覺輕鬆不少。比如印象很深的嚴監生,爲了兩莖燈草而遲遲不肯嚥氣,足以見其吝嗇。還有就是一些篡改,別人寫好的詩作加上自己的名字,比如據公孫。匡超人的轉變也是令人很惋惜,由一開始的孝順變爲最後的虛僞,令人很痛心。

還有就是真儒士杜少卿,其實他在一定程度上是作者吳敬梓的化身,吳敬梓也是出身算比較好,家裏是書香門第,父親因正直丟官,對吳敬梓打擊較大,他看到了社會的黑暗,體會到了世態炎涼,於是不事生產,揮金如土,財務散盡之後來到南京,這與杜少卿有驚人的相似之處,杜少卿輕財好義,自由不羈,這正是作者所追求的境界,在一定程度上表達了作者的理想追求。

再說一下一個女性形象,這令我佩服有加沈瓊枝,她可以稱得上是一個真性情的女子,追求自己的,”爹爹,您請放心。“語出來就不是一般女子,命運捉弄,又不屈於命運,即便身無分文,也不嫁於鹽商,富貴如浮雲,一個女子用實際行動詮釋者這一道理。她具有才情,逃跑之後,以賣詩來維持生計,不免遭人白眼,但她維持着自己的尊嚴,絲毫不屈服於命運,逃過兩次,真的祝願她能嫁個好人家,即使平淡,守住自己的真性情。

我有點懷疑這本書是兩個人寫的,原因是前半部分雖然有誇張成分,但也比較貼近事實,但後半部分幾乎脫離事實,比如吃人腦子的人,碰到老虎一個哈欠把老虎嚇出去掉到懸崖死了,有點懸,以後研究研究。

《儒林外史》讀後感2

《儒林外史》是我國古典文學名著,其作者吳敬梓。吳敬梓出生在康乾盛世的官宦人家,世代爲地方旺族,家世顯赫,祖父吳旦是個監生,伯叔祖吳晟、吳昺皆進士及第。

《儒林外史》的藝術成就主要在於:第一,突破傳統說書體小說的敘事模式,進入文人書面化創作;第二,透過獨特、鮮明的諷刺藝術成就反諷藝術的巔峯之作;第三,創造了新的小說結構形式——以思想貫穿的連環短篇結構。

《儒林外史》這是我國文學史上諷刺藝術達到最高峯的一部鉅著,也是一面封建社會的照妖鏡。它透過對封建文人、官僚豪紳、市井無賴等各類人物的真實生動的描寫,並涉及當時的政治制度、倫理道德、社會風氣等,讓人深刻地認識當時的封建社會。

說到讀史,有必要說說讀史的境界,在此借用佛教中的三種境界:“看山就是山,看水就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讀史的境界或許會因人而異,但大概不會偏離這三層意思:第一層境界是隻看到歷史的表象,“看山就是山,看水就是水”;第二層境界就是能透過歷史表象看到當時社會的本質,“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第三層境界是透過對歷史的瞭解從而提煉出能爲當今社會所用的意識並運用於當今社會,“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

閒齋老人說《儒林外史》“讀之者無論是何人品,無不可取以自鏡”,此僅爲讀《儒林外史》的第一層境界;透過《儒林外史》深刻認識當時的封建社會統治者大興文字獄,設博學宏詞科以作誘餌,考八股、開科舉以牢籠士人,以理學統治思想等方法來對付知識分子,其中,尤以科舉制爲害最深,影響最廣,使許多知識分子墮入追求利祿的圈套,成爲統治者的玩偶、學而無用的市儈,此爲讀《儒林外史》的第二層境界;《儒林外史》中反映的就是當時封建社會的客觀現實,但士子們醉心制藝,熱衷功名利祿的習尚,看不清當時的社會現實,則純屬當時人們的主觀意識問題,吳敬梓就是“世人皆醉我獨醒”,他深切期盼能喚醒世人,或者說得更偉大些,他想醫治社會、拯救世人。如果這當真的是吳敬梓寫作《儒林外史》的目的的話,則他的思想意識很值得當今社會有責任心的人所借用,此當爲讀《儒林外史》的第三層境界的首要內容。當今社會有責任心的人應當如吳敬梓那般,用明晰的眼光和準確的判斷力,認識社會、認識事物,準確表現和揭露社會,瞭解社會和事物的本質,掌握社會和事物發展的規律,分清是非,引人愛俗、樂俗,或者因爲憂世傷俗,奮而醫世救俗,從而促進社會進步和發展,切不可以一己私利的眼光看待社會、看待事物,憤世嫉俗,蠱惑他人棄俗、反俗,讓人誤入歧途,更不可以擾亂社會謀取個人私利爲目的做出反人民、危害人民,反社會、危害社會的事情。

《儒林外史》讀後感3

我讀了《儒林外史》這本書,我頗爲喜歡。《儒林外史》是一本好書,這是一本值得細細品味的書,我不得不驚歎作者的巧奪天工,作者的寫作手法,那些生動的人物,發人深省的故事,喜歡這本書的原因有很多!我來跟大家一一介紹一下我喜歡這本書的理由吧!

《儒林外史》就是中國四大諷刺小說之一,我之所以喜歡這本書還是緣於它給了人一種真實的感覺,在《儒林外史》的衆多人物大都有真人真事的影子。但作者卻又巧妙的把故事推向了前朝,避開了統制者殘酷的文字獄,這是很有勇氣的。並且對於這本書的主題閒齋老人的《儒林外史序》又講的非常清楚:“其書以功名富貴爲一篇之骨。有心豔功名富貴而媚人下人者;有倚仗功名富貴而驕人鬧人者;有假託無意功名富貴自以爲高被人看破恥笑者;乃終以辭卻功名富貴,品第最上一層爲中流砥柱。”全書正是以反對科舉和功名富貴爲中心抨擊當時的官僚制度,人倫關係以及整個社會風尚的,這是它獨特的亮點。

還有這本書中作者的創作意圖,人物形象都是清晰的,作者讚揚什麼反對什麼都用作品中的人物語言一一道了出來,一點也不做作。因爲作者不喜歡做官所以在第一回“楔子”裏就寫了王冕母親臨死時勸說兒子的話:“做官怕不是榮宗耀祖的!我看見這些做官的都不得有什麼好收場;況你的性情高傲倘若弄出禍來反爲不美,我兒可聽我遺言,將來要娶妻生子,守着我的墳墓,不要出去做官我死了口眼也閉。”而匡超人的父親臨死時也有類似的遺言:“功名到底是身外之物,德行是要緊的。”這些都體現出作者的坦蕩。

關於這本書的主旨是透過一個個的小故事講述出來的:比如王冕棄官隱居,匡超人的背棄遺訓混官場,周進對於仕途的情有獨鍾,范進中舉等等。我比較佩服王冕的身處誘惑時表現出來的堅定。唾棄匡超人、周進、范進等人的不知廉恥。

王冕是個農民出身的放牛娃,他憑藉聰明好學,不僅精通經史子集,還自學得到了畫荷花的絕招,但從來沒有邁進科舉的軌道,從不被功名富貴所連累,憑藉着自己的知識和技能孝敬母親自食其力,當他得知朝廷要他出來做官時,他卻連夜逃到了會稽山隱居。因爲他知道任何一個人,無論是什麼出身,一旦身登官位就身不由己了。不能有自己的思想與活動,只能做一名沒有靈魂的奴才了。他最終成了一個磊落瀟灑的人。

匡超人是一個敦厚朴實的貧苦孩子出身,由於對於仕途的追求背棄了父親的遺訓,一心貪圖功名不顧德行變成一個毒辣涼薄趨炎附勢的統制者的打手,終生痛苦沒了人樣。六十多歲的周進,因爲未曾進學不得不卑躬屈節,忍着新進學的梅三相公的嘲笑,還替前朝新中的王舉人掃了一早晨的垃圾,到後來連教館的職位也給丟了,只得給商人記賬,還哭的死去活來最後商人給他捐了個監生,他竟沒了尊嚴爬到地上給他們磕頭說他們是在生父母做牛做馬也要報答。要知道那時商人地位何等低下而周進不顧一切卻恭維他們是多麼可笑。還有范進,他是連考二十多次都不中的老童生,後來終於上榜了,發榜的那天家裏連米都沒了就抱着正下蛋的母雞到集上去賣了,當他的知中舉後拍手大笑歡喜的瘋了,直到捱了丈人胡屠戶的耳光才清醒過來,後來平步登天,還有許多人來奉承他,轉眼間房屋田產、奴僕丫鬟什麼都有了。

這裏的許多故事講述了清朝科舉制度腐敗、八股文考試弊端百出,可以請人,可以行賄,可以冒名頂替,書中也有這樣的描寫。當安東向升爲安慶知府後,他到察院去考察童生時,看到那些童生有代筆的,有傳考卷的,有丟紙團、扔磚頭的,擠眉弄眼的,無所不爲,甚至還有一個童生,借者出去方便的機會,走到土牆根前,竟把土牆挖了個洞,伸手要到外頭去接文章。這樣的環境能出什麼樣的人才官吏,又怎麼能使清政府千秋萬代呢,這裏體現出了清滅亡的實質漏洞。

在這本書中作者筆下的人物無論是孝子還是逆子,無論是升官者還是罷官者,無論是翰林學士還是侍讀,都寫得形象逼真,美醜可見。這本書的語言也是很有藝術的,經常三言兩語就使人物“窮形盡相”。沒有藝術的語言便不是文學,文學應該是語言藝術的寶塔。它的任何部位都應閃爍着語言藝術的光澤,《儒林外傳》全然達到了這一標準。這本書的藝術結構很獨創,沒有貫穿始終的事件,沒有貫穿始終的人物,但卻有貫穿始終的思想。用功名富貴引出不同的各類人物,藉以否定了那時的科舉社會制度,並且批判了政府。

《儒林外史》不僅有豐富的深刻的思想,還有卓越獨特的藝術風格,通篇貫穿了“諷刺”藝術的技巧,它的諷刺藝術幾乎達到了超及古人,後無來者的地步。所以我更加喜歡這本書,它的語言藝術、文學藝術全都是堪稱一流的。相信這本文學經典會一直傳承下去!

《儒林外史》讀後感4

二十年前曾支離破碎地讀過幾章《儒林外史》,其印象隨着時間的流失逐漸淡忘。今年暑假又一次細讀了這部優秀長篇諷刺小說,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說起《儒林外史》,多數人可能沒有對《三國演義》、《水滸傳》等名著熟悉。其原因是,三國、水滸一類的書,是在人民羣衆集體創作並廣泛流傳的基礎上由羅貫中、施耐庵整理加工而成的。這些書中的故事又被廣泛的搬到戲劇、電影的舞臺上,所以它有十分強的羣衆基礎,提起書中的人物、故事情節都能談談自己的認識、見解。而《儒林外史》是吳敬梓自己的創作,是他在實際生活的基礎上進行藝術加工的精品,是他獨特思想與藝術構思的產物。吳敬梓是清代安徽人。他出身書香門第,祖上幾輩都是科舉成名,得做高官。吳敬梓自幼讀書習文,對經史文章、詩詞歌賦無不精通,但對科舉考試和八股文毫無興趣,所以他在《儒林外史》中對科舉和八股的反對態度十分明確。書中第一回就透過王冕的話說:“這個法卻定的不好,將來讀書人既有此一條容身之路,把那文行出處都看得輕了。”在封建統治非常嚴酷的清朝,作者敢於直斥科舉制度,是需要極大的勇氣的。

吳敬梓在《儒林外史》中塑造了衆多讀書人的形象,最成功的、給人印象最深刻的、無疑是那些被科舉八股毒害的人。這些人在名繮利索的牽引下現出的'醜態,做出的醜事,讓人觸目驚心。如進了幾十年考場,後來僥倖考中又出盡洋相的周進、范進;獲得名利地位後就無惡不作的嚴大位;原本勤勞孝順、後來被名利與八股迷了心竅,做出種種劣跡的匡超人;爲了當名人而冒名頂替四處行騙的牛浦;粗通文墨、在鄉村招搖撞騙的楊執中、權勿用;以招賢納才爲榮、藉以揚名卻屢次上當的婁氏公子;雖爲女流卻熱衷八股的魯小姐等等。這些人物的表現,真實地反映了科舉制度對讀書人的扭曲,也揭示了封建社會的黑暗。

書中不僅刻畫了令人憎惡的反面形象,也樹立了許多正面形象,如杜少卿、莊紹光、遲衡山、武正宇、虞博士等。以杜紹卿最爲突出。杜紹卿才華超羣,卻蔑視八股,仗義疏財,遷居南京後,寧願過貧寒生活而不願徵召爲官。《儒林外史》在寫發上也獨具一格,它雖是長篇小說,卻沒有貫穿全書的人物和事件,而是把幾十年中出現的衆多人物和故事串接起來,既有交叉聯繫,又獨立成章,富於變化。吳敬梓運用口語化、性格化的語言,同時適當吸收諺語、歇後語等,使得人物的身份和特點準確鮮明,精彩之處層出不窮。像王冕隱居、范進中舉、兩根燈草、人頭會等篇章,一直爲人們稱道,廣爲流傳。作爲諷刺小說,吳敬梓不是簡單的直述自己對人物的好惡,進行諷刺或讚揚,而是透過白描勾勒,用人物言行的強烈反差、對比反襯、明贊暗斥或明貶實褒的手法,讓讀者自己明辨是非,起到了震撼人心的效果。

《儒林外史》讀後感5

責任在教育我關心父母,體貼父母,愛護家庭。玉帝知道這個情況後,想: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但管得太嚴又不行,只能是該嚴管的嚴管,該寬容的寬容,可誰能擔此重任呢。一天放學後,我們學校給我們每個同學都發了一個健康學習的網站卡,一回家我就讓媽媽開啟網站看裏面的內容;流花謝知何處。"這是《儒林外史》開頭的幾句。可以說,這也是整本書的靈魂所在。

當然,"世人皆醉我獨醒,舉世渾濁我獨清"的人在儒林中也不是沒有。王冕就是其中的一個。他從小就因爲家境貧寒而爲鄰人放牛。在牛背上,他仍舊博覽羣書,更自學成爲了畫沒骨花卉的名筆。此後,下到平民百姓,上到知縣財主都來索畫。但王冕性情不同,不求官爵。朝廷行文到浙江政司,要徵聘王冕出來做官,他卻隱居在會稽山。後人提到王冕時,常常稱其爲王參軍。但王冕何曾做過一日官

能在功名面前,心如止水,不爲所動,也只有王冕這些儒林中的鳳毛鱗角了。

幾百年後的今天,捧起《儒林外史》細細品讀。時而爲當時士人名流的庸俗可笑而嘆息,時而又爲污吏的卑鄙醜惡而憤怒。吳敬梓以其幽默詼諧的語言,把封建社會科舉制度的腐朽黑暗面刻畫的入木三分。難怪後人有"慎勿讀《儒林外史》,讀竟乃覺日用酬酢之間,無往而非《儒林外史》"之嘆。

《儒林外史》讀後感6

我以前很少看小說,總覺得小說無非是以情節取勝,沒有什麼大不了的,只要我想我也會寫出跌宕起伏的懸念的。我自己還是很喜歡優美的風花雪月,對於天馬行空的感傷也有興趣。這次是閒來無聊翻了一下《儒林外史》,就有一種儒林外沒有史的感覺。

對於吳敬梓的這部大作,歷史給予了很高的評價,但我也有一點自己的觀點。看這本書的時候總有一點累的感覺,他跟別的小說不一樣,要非常用心的去看,要不然過了幾章之後你就會發現裏面的故事已經是物是人非了,對於這點我很糾結,因爲我同時有兩點觀點了。

我一開始就覺得這有點流水賬的感覺,一個人就寫一個小故事,就很像是一個短篇小說集,而不是長篇小說。這個人的故事說完了,就找個藉口,比如說乘船遇到故人,回家遇到新知,緊接着那個人就會從下個故事中完全的小事,蒸發的乾乾淨淨,好像是沒有發生過一樣。但是這些人的關係會在下個或者下下個故事中被運用,這就會讓人沒辦法接受啦。不過,這麼多小故事組成的這本書,說明作者的人生閱歷非常豐富,在展現芸芸衆生相時的資料也是很齊全的,

小說在一開始就講王冕的故事,作者從這裏入手,是有很大的深意的。透過在後面的各位書生故事的閱讀,與王冕的一生對比就會顯示出作者的諷刺。王冕一生受盡磨難,勤奮苦讀,才造就他的博學多才,卻終生不入仕途。與其他的書生諸如嚴監生,范進之類形成鮮明的對比。雖然他們有的夜很苦讀,但大多數是那些市井無賴製備,這就是換了一身衣服搖身一變就成了秀才,卻還是總寫雞鳴狗盜,偷雞摸狗的勾當,作者並沒有過多的寫書生們之間的政治鬥爭來顯示他們之間的勾心鬥角,確實透過一些小事,或者就是一些搞笑的事情來解釋他們的小丑形象的,諷刺學校過非常明顯。

讀了這本書,我可以說只學到了一點,這就是換個角度來寫東西,任何事物都有機棉,如果就死站在一個角度就永遠不會有那種橫看成嶺側成峯感受。

《儒林外史》讀後感7

《范進中舉》講的是五十四歲的老童生范進最後考上舉人,歡喜至瘋,最後被平日最怕的老丈人胡屠戶一巴掌打清醒的故事。十分簡單的故事,但縱觀全文事實上卻並不是那麼簡單。

中舉從范進身上來看是好事,苦考了三十四年最後出頭,從他發瘋來看足以看出那時的讀書人對功名癡情一片,像周進哭號着爲秀才名分磕頭撞板。但他們的癡情並不是爲了道德理論上的治國之經,而是純粹的個人升官發財。還有范進中舉前後判若兩人,中舉前萎縮地向老丈人低頭稱事,中舉後便有了老爺大人們的官腔。甚至在爲母親守喪時,在打秋風的筵席上大吃大喝。而他僅僅是中舉,不出兩個月,什麼房產、田地、金銀、奴役,不請自來。范進是千萬得中讀書人的代表之一,封建政府用他們的榮華爲不得中的讀書人做榜樣,加深科舉對他們的毒害。

中舉對胡屠戶來說,也是好處非凡。對范進中舉前要打要罵由着性子來,一旦中舉後,因范進發瘋讓他打范進一巴掌,他卻說:“(范進)雖是我女婿,如今做了老爺,就是天上的星宿。天上的星宿是打不得的。”如此便把一個勢利小人的嘴臉清晰的勾畫了出來,胡屠戶就是那些滿腦子也是功名,中了科舉餘毒的市井小人的化身。

還有那些鄉紳,都在第一時刻忙不迭的爲范進送金送銀,正是他們爲政府傳播科舉毒推波助瀾。跳出范進的故事,作者詳細描述了臨死伸着兩指頭,唯恐兩個燈芯廢油的嚴監生和強搶人豬,用雲片糕當藥訛詐船家的嚴貢生兄弟倆作爲代表。

綜上所述的人物,無一不受科舉的毒害。事實上不只這些人。還有舉着科舉飯碗的名士們,還有科場屢屢落敗的如看西湖風景都要擠出幾句經典的馬二先生之類的人。還有佛門弟子,一聽胡屠戶爲女婿范進母親做法師,屁滾尿流地立刻安排起來。甚至是賈寶玉最最推崇女子亦是如此。魯小姐受其父影響只認八股文,什麼都以八股文馬首是瞻,自己終日練習八股,之後正因丈夫對科舉毫無興趣,終日長嘆。書中充斥着諷刺味,辛辣尖刻,這與作者生活背景很有聯繫。

作者吳敬梓慷慨好施,被族人看成敗家子。他後半生十分潦倒,但是旁人幾次三番找他參加科舉,他都不應。他的書桌下有八股細繩,每根下都有一個臭蟲,一個蚊子,就是“八股臭文”之意。正因貧困無法取暖,他常邀請朋友繞成行走還“歌吟嘯呼,相與應和”,並稱其爲“暖足”。這樣的背景下,無怪乎書中描述如此地耐人尋味了。

如今時代不一樣了,咱們生活的時代很少有人提及科舉這類的話,也沒有了書中迂腐的現象。但是,咱們常常看見家中老人爲了讓下下代的認凌晨排隊報課外班,諸多考生正因中考高考日以繼夜讀書,有些考上的扔書慶賀,有些考不上的跳樓自殺。沒有人爲了什麼“秀才”、“舉人”磕頭撞板,卻有人爲“碩士”、“博士”不擇手段。很多人拿着文憑大吃大喝。不知以後是否還會有一本“儒林次史”來諷刺這個時代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