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弟子規讀後感範文1000字(通用5篇)

讀後感1.47W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寫一份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吧。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弟子規讀後感範文1000字(通用5篇),歡迎大家分享。

弟子規讀後感範文1000字(通用5篇)

弟子規讀後感1000字1

如果說你要讀儒家的經典,除了《論語》等大家耳熟能詳的經典外,還有《弟子規》也是一本很好的書。如果說《論語》等是面向所有人的,那麼《弟子規》就是針對孩子的。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原作者李毓秀,是清朝康熙年間的秀才。以《論語》“學而篇”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衆,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爲中心。分爲五個部分,具體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與學習上應該恪守的守則規範。後來清朝賈存仁修訂改編《訓蒙文》,並改名《弟子規》,是啓蒙養正,教育子弟敦倫盡份防邪存誠,養成忠厚家風的最佳讀物。

《弟子規》的核心,本自孔子的言論。它教導我們孩子需要講孝悌,要謹慎誠信,要愛周圍大衆,親近仁德賢人。倘若有富餘精力,多讀書多做學問。《弟子規》的教育觀念,我是非常贊同的,它崇尚的是儒家的思想,以“仁”爲本。我認爲,這個世界上聰明人不多,有作爲的人更少,而我們中國當前的教育是以成績爲主,恨不得大家門門優秀,個個成爲大科學家。中國現在的中、高考似乎完全決定了學生一生的命運。其實不然,有消息稱,中國自恢復高考的三十年來,並沒有一個高考狀元成爲各領域工作者中的頂尖分子,這是爲什麼呢?我認爲,成績不能說明一切,因爲成績只能說是理論知識掌握了,而真正的研究,實驗工作等,光有理論知識是不夠的,動手能力和邏輯思維等都是很重要的,而最最重要的就是情商,包括性格脾氣等等。你在工作中不能與人家良好溝通、良好合作,甚至不能與他人和諧相處,還能談什麼工作呢?

因此,我非常贊成以道德爲基礎的教育方式。因爲你做人首先得講道理,要文明要有修養,這樣纔是一個真正的人。在這個基礎上,努力學習,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學識素養,若是你能掌握得很好很深,那麼你就是一個優秀的人了。

畢竟人的智商,人的接受能力等總是會有差異的,這樣導致人的成績有高低,但是,道德這方面,就拿《弟子規》來說,你想做就一定能做到,但每時每刻都做到,那需要時間,需要毅力。古時候,孩子們都學習儒家思想,做一個有道德的人,那纔會受人尊重與敬愛。那時,除了貧窮和不愛學習的孩子,大多數孩子們都努力學習,特別是隋朝開始了科舉制度,“學而優則仕”,有志之士就透過科舉,考取進士後就可以做官,爲百姓造福。因此,歷史上自從儒家思想佔據統治地位的時期,除戰爭時期外,神州大地都很先進,很繁榮。但是現在,中國都沒有一個接受中國教育的人獲得諾貝爾獎;還有人均經濟水平實在是太低了!而中國,作爲一個有着五千年曆史的大國,人民的素質卻是越來越低,導致很多人去日韓和東南亞等地旅遊時,被當地人罵!

弟子規讀後感1000字2

《弟子規》是清朝康熙時山西絳州人李毓秀所作。全書以《論語·學而》中的“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衆,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開篇,以三字韻語的文字方式,教人應該怎樣待人處世。

雖爲古文,但作者最初的立意對象爲受訓的兒童,故而字意簡單,讀起來並不費力,加之在網上查到楊淑芬教師的解說,使我對整篇檔案的思想有了一個粗淺的認識。全文以人的品性涵養爲基本,教育一個人從小到大應該刻盡的本份和不應逾越的界尺,固然覺得有些古板,但字裏行間的勸叫,如明鏡般映照出我與文中教導的德行的格格不入,隨之而來的是我對人生的迷惑和無助:我終究應該怎樣活着?

在讀大學的時分,對儒家思想產生過濃重的興味,在並不深化的學習過程中,發自內心的慨嘆古人的聰慧,之乎者也中深藏着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蘊和中華民族代代相傳的倫理道德。但是,近代一百多年的社會動亂和西方文化的融合,使得本來明晰的文化脈絡慢慢含糊,特別是肅清全社會價值取向的若干次運動,更是雪上加霜。或許,對共產主義和建國首領的崇拜支撐了上一代人的肉體體系,到了我們這一代,原有的價值體系徹底解體,物資的充分愈加彰顯肉體的慘白,我們是文化缺失和肉體貧乏的時期的產物,從何而開爲何而去,我們沒有信仰,卻盼望信仰,我們對新的舊的道德規範都報以疑心的態度,不屑於權威,卻又迷失在追求的過程中。

或許會有人笑我矯情,本人的事情都管不好,還去管這些似是而非的東西。但是,這樣的迷茫會影響我們的價值取向。偏激的、散漫的或者是憤世嫉俗的內心反映出來的正是我們自在主義。

看《弟子規》,覺得以前的人挺幸福的,一出生就曾經有一套社會認可的道德範本,遵照着約束着,在短短的時光中,總有被主流思想認可的聖賢書指引着,不論對個人開展是好是壞,但至少不會迷茫無助。一個人有終身都爲之堅持的信仰,就算他資質駑鈍,仍然會有所成就的。

細讀《弟子規》,發現其中的道理看似小,卻是我們最無知和單薄的中央。古人訓誡做人要孝敬父母、友愛兄弟、關心朋友,都由於心胸感恩,正由於感恩,所以對人對物多了忠誠的敬重之心,尊崇發至內心,然後狂妄自大的做人。時下太多如我普通的年輕人,強勢的自我,對人對物都少了一份感恩之心,目空一切然後標新立異,自在散漫然後無法無天。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對照《弟子規》,發現,陋習多的不是一點,而是全部。欣喜,此書再次開啓我的啓蒙教育,內審自我價值觀,批判的接納古人爲人處事的道理。

弟子規讀後感1000字3

最初接觸到《弟子規》,是在愛和慧國學幼兒園的讀書會上,愛和慧張園長說《弟子規》是國學經典基礎中的基礎,是每個人言行的規範,每個人都要讀《弟子規》,不但要讀,更是要踐行弟子規中的每一條準則,向大家推薦了蔡禮旭老師的《細講弟子規》,既然是好書,我也推薦給了我的學生家長,我的弟子規學習之旅就是從蔡禮旭老師的《細講弟子規》開始的。

《細講弟子規》是蔡禮旭老師“幸福人生講座”的講演稿。剛剛拿到這本書,只有一個感想,這麼厚的書我什麼時候能夠讀完呢?但當我讀了第一頁就有一種很迫切地要讀完的感覺,這種感覺中有一些“恰逢知己”的喜悅,可是,隨着蔡老師的諄諄深入,我的心一點點變得沉重,我忽然懂得我活過的這三十多年尚不知何爲做人,我真的枉爲人子,更枉爲人師!

原來以爲《弟子規》就是來約束孩子行爲的,讓學生們背,我不用背,要求他們會背就行了。興致來的時候,我也會給他們講一講膚淺的道理,覺得是聯繫了學生的生活,其實我懂得的也只是那麼一丁點兒膚淺的意思,我從沒有真正深入地去思考,去讀,去做。至聖先賢的教誨,我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卻在埋怨孩子不聽話,埋怨孩子不講禮貌,埋怨孩子自私不替人着想。可是我又做到了多少?我不懂得“身教重於言教”,“上行下效”這句話,我並沒有懂得真實的意思!

做爲老師,我捨本求末,沒有把經典融入我們的生活。直到今天,我才懂得《弟子規》是用來做的,不是拿來背的,孩子在沒有學會做人做事的道理之前,知識只是他們傲慢的資本!

感謝蔡老師讓我清醒過來。他讓我懂得自己有太多太多的不足,太多太多的欠缺。面對這本書,我有一種得遇聖賢的感慨。引用本書後記中的話:《弟子規》教誨我們,真正幸福的源泉在於時時以一種恭敬的心,以一顆付出的心,對待他人,要有送人玫瑰,手有餘香的心境,要有隻問耕耘不問收穫的境界,那麼,人生之舟一定會划向幸福的彼岸。當下自己感覺是幸福的,纔可能給周圍的人帶來幸福,纔有可能給孩子帶來幸福,所謂“教兒教女先教己”。

希望天下父母都讀一讀蔡老師的《細講弟子規》,都來認真學習《弟子規》。因爲“一杯清水,把一滴墨汁滴下去,時間才一秒,可是你要花多少秒才能恢復到本來的清淨呢?可能十倍、百倍。孩子的思想也是一樣!”人生至要莫若教子,《弟子規》孩子要學,老師要學,父母更要學。學會恭敬,學會謙卑,學會付出,學會感恩,學會愛人。幸福的人生不在金錢,不在地位,不在名利,而是生活在感恩和愛人的世界裏,我們有誰不想,讓孩子的人生之舟划向幸福的彼岸。

弟子規讀後感1000字4

今年7月份的生日一過,就是33週歲了,還好,現在還能說自己是32歲,這是個讓人尷尬的年齡。每年的生日都沒有一份自己送給自己最好的生日禮物。但是今年我覺得自己應該可以送給自己一份大禮。

昨天去看中醫,是王總帶我去的,看到我因爲病痛愁眉苦臉,熱情備至,十分感謝。其實雖然排了好多人來看病,但是對我而言,並沒有把這個醫生看得多麼神奇,因爲我知道根在自己,不在他人。不過,在看病的間隙,我聽到醫生和別的病人說,成了家的女人應該看看"弟子規"我能夠看到這個女醫生的氣定神閒,我覺得女人就得有這種氣質,我覺得我應該看一下。回到家,我就開始查閱相關資料。仔細閱讀後覺得自己的確需要好好虛心的學習一下,其實在做人,做事方面的得與失和個人修養是很有關係的。

我很要強,從小各方面都希望自己能比別人強,但是小的時候模仿能力也很強,無法甄別哪些是應該學習的,哪些是應該擯棄的'。從小任性的我對於父母的教育也是熟視無睹,加之父母管教不嚴,所以有很多不良的習性。比如,從小就是學習好就行,其他都不加註意。比如女孩子應該有的整潔,條理,我都不具備。自己也從來沒有認爲這些沒有會怎麼樣,就是個性使然。再後來就是學會和父母頂嘴,這是和同學學的,他們說不論是誰,不對的就要提出來,爭論清楚。雖然長大以後爲人父母之後知道了對父母的順要大於孝,但是在個別問題的處理上還是不好。太多強調自己的思想和感受,忽視了父母的感受,這是一個人,不管是男人還是女人都不應該的。還有就是衝動。因爲從小我就是一個很一般的女孩子,但是心裏我不希望自己是個普通人,很多時候我喜歡跳出來,讓自己成爲焦點,對於後果從來都不加考慮,這一點在30年的歷程中,有不少時候被人讚賞,但是自己也承擔了很多爲衝動而付出的代價。現在想想一個人要想出人投地,一定要有真本事或優秀的品行,只靠衝動不是能夠真正被人認可的途徑。作爲一個女人,我遭遇了婚姻的失敗,我現在的男友也經常讓我反省,雖然我表面上很固執,其實我內心一直在反省。女人血足則性柔,男人氣足則方剛。宇宙陰柔陽剛纔是和諧之道。我的性格太過剛,所以與宇宙規律相悖,所以大多數時候不能順利。在婚姻中我對自己的定位也發生了偏差,這一點是需要我認真調整的。女人要強和男人要強一樣重要,但一定要分清主次,權衡利弊。女人和男人一樣要有個性,但一定是成熟理性,能夠爲結果負責,不要盲目大膽,無法爲孩子做出榜樣。與男人的相處要收放自如,不要採用單一的方式處理問題。

我現在覺得自己要學習的方面還很多,繼續努力。一定要做個優秀的女人。

弟子規讀後感1000字5

弟子規這本書讀了之後使我受益匪淺,我讀這本書時就被它深深的吸引住了。

弟子規這本書分爲八個部分:總序、入則孝、出則悌、謹、信、泛愛衆、親仁、餘力學文。這本書講述了很多做人的道理。從我身上你就可以體會到了.我姐姐在暑假回來了,我和姐姐半年沒見了,一見面就擁抱,可沒過幾天,我們就和往年一樣吵起來了。媽媽自然就不高興了,一直在批評我。如果我和姐姐不吵架,和睦相處,一家人就其樂融融,媽媽爸爸高興,對他們的孝道就自然表現出來了。在“餘力學文”中說道:一味的讀死書,並不能成爲一個真正有用的人。但如果一味地做而不讀書,也是不對的。正所謂孔子寫的《論語》: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讀了則本書,我的收穫很大,即明白瞭如何做人,又明白了做人的道理。我在家一定要孝順父母,不能讓他們擔心,有什麼事一定要告訴他們,有什麼好的一定要分享給他們。生病的話一定要好好地照顧他們。和兄弟姐妹相處要好。在我們的行爲要小心謹慎,穿着整齊清潔。我們說話要守信用……只要理解了,照着去做,一定會成就一番大事業。弟子規讓我領悟到生命的真諦!正如蘇格拉底所說:金錢並不能帶來美德,美德卻可以給人帶來金錢。說出了美德在人一生當中的重要性。

盧梭說:沒有感恩就沒有真正的美德。還有人說:誠實是一種美德,更是一種財富。說明了美德、感恩、誠實是我們小學生必須具備的幾種品質,而講述這幾種品質的書,正是我們中華民族的一大國學經典——《弟子規》。《弟子規》中的《入則孝》詳細講述了我們在與父母相處時應該做到:做事不遲緩,拖延偷懶;要聽從父母的教誨、責備;照料父母要盡我所能。對待父母要誠實守信;父母有錯誤要勸說;父母生病要一直照看着。而我們在生活中不僅爲父母做事偷懶,不幫助父母做事,還在父母教誨我們時心裏不舒服,父母生病不管不問卻只顧自己玩,一點都沒有做到《弟子規》中的要求。生活中我們應該儘快改掉這樣的毛病,不然就是不孝了。誠實守信在《弟子規》中的《信》裏也表現得淋漓盡致,告訴了我們在與別人相處時要誠實守信,不胡言亂語,不說尖酸刻薄、下流骯髒的話;做錯了事就要承認錯誤,若是逃避那就是錯上加錯了。可我身邊有的人就說一些骯髒下流的話,做錯了事情就逃避責任,從不主動承認錯誤。希望他們讀一讀,及時改正自己的行爲。

《弟子規》是一本可以使人獲得高尚道德修養的書,希望大家記住裏面的:入則孝、出則弟、謹、信、泛愛衆、親仁、餘力學文,生活中按照《弟子規》中的要求去做,規範自己的言行,培養自己高尚的品格,傳承中國經典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