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麥田裏的守望者初中讀後感(通用7篇)

讀後感3.32W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寫一份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吧。那麼如何寫讀後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麥田裏的守望者初中讀後感(通用7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麥田裏的守望者初中讀後感(通用7篇)

麥田裏的守望者初中讀後感1

秋日裏的陽光照射了整整一片麥田,那諾大而溫飽的珠粒裏隱藏孩子們的歡笑,而你——站在麥田裏守望,如稻草人一般。如若得此生活,此生,你已足矣。

從星期六到星期三,你一個人在那虛情假意的城市裏,竭心盡力地尋找生命的出口,可是卻無功而返。爲什麼你不尋求他人的幫助,不,我應該說,他不知道向誰尋求幫助。

期待尚存的柔和

你以爲,你以爲內心足夠堅強,心靈就能夠敞亮;你以爲下壓獵人帽的前檐,就可以眼不見爲淨;你以爲逃避別人的言語,就可以過自己的世界。不,你錯了,即使這樣,你依然在彷徨與苦悶中度過每一天。然而,你期待有一天這渾渾噩噩的生活會從你的世界中剔除掉,可是這根本無法實現。

於是,你拉起了旅行箱,毫不猶豫,毅然轉頭,半夜三更,悄無聲息……

此夜的霍爾頓在等待陽光的來臨,可惜連月亮也吝嗇得不願探頭。一個人,一條路,隨着“咕咕”的聲音,他的內心卻有着無比的孤寂,不知該走向何方?

用青春的刺包裹起自己

你的青春——就是懷疑、偏執、荒唐、頹廢、麻痹的總和,這樣的生活毫無意義可言。所以,你決定封鎖自己,做一個又聾又啞的人,逃離父母的束縛,去外面流浪——即使窮愁潦倒,他自己依然甘願如此。

這樣的霍爾頓也許是叛逆的,但是他對修女的慷慨捐款,對妹妹菲比的愛護卻是最樸實和最真誠的。只是面對外界的虛僞和欺騙,用青春的一種叛逆的、任性的方式埋藏自己內心最真實的想法。

他不願受到傷害,更不願傷害別人,故一直被別人傷害。他用一種膽小怕事和不屑一視的刺包裹起自己,用嘶啞的喉嚨向青春宣誓。

耳濡目染,漸行漸遠

“我雖然生活在這個世界,但卻不屬於這個世界。”我想這就是霍爾頓想表達的,那幾天的敏感生活與他的思想行爲方式是那麼格格不入,致使思考之後的他想去遠行。

但計劃趕不上變化,因爲妹妹的出現,他打消了這個念頭。他的決定讓我明白,因爲家人的不捨,束縛了他的自由,我更明白是因爲兩個字——在乎。

如果說霍爾頓想守護麥田裏的孩子,我想他最想守護的應該是他的妹妹。

品讀至此,我的心裏不知爲何有種莫名的傷感,卻無法用堅定的筆桿寫下,或許是因爲他的反抗,讓我想到了蕭紅的繪影,或許是因爲他的不被理解讓我想到了梵·高的內心世界,或許是因爲他的逃避讓我想到了海倫·凱勒的直擊風雨。

一切的一切,都沿着思緒奔流而來。我記得書裏有那麼一句話:某一類人,他們在人生中這一時期或那一時期,想要尋找某種他們自己的環境無法提供的東西。

我想,霍爾頓就是這樣的,他在尋找——尋找屬於自己的一寸方田,守望方田裏純潔的天真。

那天,我在街上看到一個頭戴鴨舌帽,穿着風衣的高大的人,我以爲那是霍爾頓。不,他不是——他應該要比霍爾頓幸福。

麥田裏的守望者初中讀後感2

《麥田裏的守望者》寫了一個出身於富裕中產階級家庭的十六歲少年霍爾頓在第四次被開除學校後在美國最繁華的紐約城一天兩夜的經歷。它不僅生動細緻地描繪了一個不安現狀的中產階級子弟的苦悶仿徨、孤獨憤世的精神世界,一個青春期少年矛盾百出的心理特徵,也批判了成人社會的虛僞和做作。

主人公的故事,還得從潘西這所學校說起。潘西中學很出名,在人們心中很有名望,但主人公是這樣描寫潘西中學的—“在潘西,也像在別的學校一樣,根本沒培育什麼人才。而且在那裏我也沒見到過任何優秀的、有腦子的人”不僅這樣,他還說潘西中學有的是賊。在霍爾頓看來,最不可原諒是那個學校全是些虛僞的人,特別是校長,非常的勢利,看到一般的學生家長,就只和他們打個招呼,而看到那些有錢有勢的、開着好車的,就會過去和他們說個沒完;還有潘西里討人厭的阿克萊、斯特拉德萊塔。霍爾頓離開潘西的原因,不是六門功課不及格,而是僞君子太多,那個地方縱使有無盡的榮耀與光彩,但整個校園是冷漠的、近乎沒人性的世界。

霍爾頓的世界,沒有所謂的快樂,或許有,那也僅僅只是少數人給他的。他排斥好的東西,即使是真正的關心。當歷史老師老斯賓塞和他說他父母都是再好不過的人時,他厭煩了,他打心裏討厭“再好不過”這個詞。一個孩子,我很難想象,爲什麼會把世界想得如此醜惡,儘管這個世界醜惡的東西也不少。他甚至把一些極小極小的事情都想得很可惡。當他在街上看見一個阿飛模樣的傢伙和女朋友在一起哈哈大笑時,他認爲引起他們笑的內容根本不好笑;看到人家在演奏曲子時,他也認爲那人是在賣弄本領;看到一個帶着小孩的婦女被電影感動而哭個不停時,他也認爲是假模假式的。種種的種種,在霍爾頓眼中,只不過是假的要死的一場場鬧劇。

在霍爾頓看到生活的醜惡面時,他毫無保留的說出自己心裏的孤單,寂寞。這種寂寞,不是簡單意義上的獨處的難過,而是沒有真正理解自己的人。雖然他討厭斯特拉德萊塔,但也願意在他面前跳舞。“我也急需要一個觀衆,我也喜歡當着別人賣弄自己”這是他心裏的聲音,他需要傾聽,他要的是別人的理解,不是一幅幅假兮兮的面孔和軟綿綿的問候。缺少了觀衆,能不孤獨嗎?公交車司機要他把雪球扔了,他說他並不會拿他仍任何人,但那個公交司機不信,“人們就是不信你的話”霍爾頓這樣說,沒人理解他。他和老路斯的見面是不愉快的,因爲兩個人觀點不和,但他有十分希望能多和老路斯談談。按我們今天的理解,假如那人不是知心朋友的話,大可不必,但他太孤單了,沒人陪她說話,他很寂寞。於是在這種寂寞的狀態下,他甚至想到去找x女,他只想和她說說話,但最終的結果確實被騙,還被那個痞子毛里斯揍了一頓。

在我們看來,霍爾頓不是一個好學生,但在他心裏,卻有着和其他孩子一樣的天真和仁慈。兩次乘出租車,他都問司機中央公園淺水湖裏的鴨子在湖水凍住以後都去哪啦這個好笑的問題,霍爾頓關心鴨子,他關心自然,他也有愛心。在愛德蒙旅館裏,看見一個老頭當侍者,他覺得,讓一個老頭來幹這樣的事,未免太難了;還有遇到那兩個提着不好的提箱,只吃麪包片和咖啡當早餐的修女,他甚至爲此還討厭自己吃着鹹魚蛋什麼的,還想着她們在不教書的時候怎樣拿了那隻破舊的草籃到處募捐以及會遇到各種情況,甚至別人的冷眼。從這看出,他很有同情心。對霍爾頓影響較大的人有他的弟弟艾裏,妹妹菲比,還有琴。艾裏很早就死了,艾裏死的那天,霍爾頓把玻璃窗全打碎了,直至打到手出血。可以說,艾裏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人,這話一點都不假。他的死,對霍爾頓來說,無疑是一次巨大的打擊。她想逃離這個世界,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園。他和薩利說,他們可以到森林中去,自己搭建木屋,遠離人們,就算是親人來看,他們也閉門不出。其實,霍爾頓不是討厭這個世界,而是討厭一些很醜惡的東西。在愛爾克敦的時候,那個可憐的詹姆士·凱瑟爾被一羣傢伙給弄死了,但那羣傢伙依舊逍遙法外,這個世界真的有很黑暗的一面,即使在今天,雖然國家很重視法制建設,但依然有在各種關係網的庇護下無視法律的人,我們大可不必爲這些擔心,因爲說白了,現在的我們無法改變這個現狀,就像霍爾頓無法改變那個時代一樣,有的時候,我們做好自己就可以了。

霍爾頓不乏對人生的思考,他很討厭“見到你真高興”這句話,但他也說,你要是想在這個世界活下去,就得說這樣的話。

她說自己是一個膽小鬼,就算他在心裏很想殺了那個偷他手套的人,但他連碰都不敢碰那人一下。我們自己肯定有過這種經歷,恨某個人的時候,恨不得揍扁他,但給你揍的時候,往往下不了手。這不是膽小,這是對生命的尊重,就像關心那些鴨子和魚一樣。

霍爾頓是個性格複雜而又矛盾的青少年的典型。他有一顆純潔善良、追求美好生活和崇高理想的童心。他對那些熱衷於談女人和酒的人十分反感,對校長的虛僞勢利非常厭惡,看到牆上的下流字眼便憤憤擦去,遇到修女爲受難者募捐就慷慨解囊。他對妹妹菲比真誠愛護,百般照顧。爲了保護孩子,不讓他們掉下懸崖,他還渴望終生做一個“麥田裏的守望者”,發出“救救孩子”般的呼聲。可是,憤世嫉俗思想引起的消極反抗,還有那敏感、好奇、焦躁、不安,想發泄、易衝動的青春期心理,又使得他不肯讀書,不求上進,追求刺激,玩世不恭;他抽菸、酗酒、打架、調情;他討厭虛榮庸俗的女友薩麗,卻又迷戀她的美色,情不自禁地與她摟摟抱抱;他覺得老師、父母要他讀書上進,無非是要他“出人頭地??以便將來可以買輛混帳凱迪拉克”。他認爲成人社會裏沒有一個人可信,全是“假仁假義的僞君子”,連他敬佩的唯一的一位老師,後來也發現可能是個同性戀者,而且還用“一個不成熟男子的標誌是他願意爲某種事業英勇地死去,一個成熟男子的標誌是他願意爲某種事業卑賤地活着”那一套來教導他。他看不慣現實社會中的那種世態人情,他渴望的是樸實和真誠,但遇到的全是虛僞和欺騙,而他又無力改變這種現狀,只好苦悶、彷徨、放縱,最後甚至想逃離這個現實世界,到窮鄉僻壤去裝成一個又聾又啞的人。他用種種不切實際的的幻想安慰自己,最後免不了對社會妥協,成不了叛逆。這可以說是作者塞林格和他筆下人物霍爾頓的悲劇所在。

“我的職務是在那守望,要是有哪個孩子往懸崖邊奔來,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說孩子們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跑,我的從什麼地方出來,把他們捉住。我整天就幹這樣的事。我只想當個麥田裏的守望者。”成人世界儘管有太多的虛僞,但我們依舊在長大;儘管世界很黑暗,但我們又能做什麼呢。我們只要把握好現在就行了,其它的都讓它見鬼去。做一個麥田裏的守望者,這的確是無法實現的。學會應對現實並保持自我,學會一定程度的妥協,接受社會的多樣性和複雜性,這纔是成熟的標誌。

麥田裏的守望者初中讀後感3

“我只想當一個麥田裏的守望者”。霍爾頓,這個十六歲的小夥子,遠遠望着前方大半輩子的路,默默地說。

考菲爾德·霍爾頓,是塞林格筆下塑造出最生動最深刻的形象。一個典型美國50年代的“富二代”,他擁有的明亮的眼睛,靈魂卻被迫迷失在年代所造成的是是非非裏。整本書短短的記錄了一個十六歲的孩子內心中真正的想法,憑藉僅僅幾天的生活經歷、夾雜着胡言亂語的往事和一句句玩世不恭的話壘成一部自傳。

對於我們,他陌生又熟悉,有年輕的影子,描繪的年代卻依然遙遠。他有着複雜的心理,卻同樣單純。霍爾頓一直處於騙與被騙之間,在與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時,他不願撒謊,卻不得不撒謊,或是忍不住;憎惡晦暗,卻浸沒在其中,無法自拔。

又一次被校方開除,霍爾頓心裏肯定不好受。他在一個又一個城市遊蕩,髒話像在紐約的繁華中踢酒瓶,一打接着一打,叮噹不停。他去拜訪昔日的“良師”——他眼裏的僞君子。那人告訴他自己有多麼擔心他的前途,唸叨着他必定會對此遺憾。他想起在潘西的那些“朋友”——他口中的腐朽分子。他們虛度時光,習慣了生活在迂腐的條條槓槓中,沒有目標,更沒有思想,除了打架,就是鬧事,沒有別的,在“學校”這個監獄中四處傳播“有錢就有了一切”的觀念。

他去紐約,仗着身高能一次要啤酒,紅酒,雞尾酒,自己喝得爛醉;他稀裏糊塗地約女友,看戲,溜冰,極庸俗,把錢花得精光。

一個人的十六歲,剛離開了童年,又看到了不遠處喧囂的成長通道,所謂“混沌的社會羣體將產出更混沌的下一代”的預言,讓他不知道怎樣去面對,去承受,甚至找不到與他能聊上幾句的人。“我覺得我要做的是,我要假裝是聾啞人。這樣的話我就不用跟別人進行什麼破對話了。如果別人想告訴我點事,他們就得寫在一張紙上給我……我要賺錢建一個自己的小木屋,餘生就在那度過……我要定個規矩,誰都不能在這做什麼虛僞的事,誰要做誰就滾。”面對不了現實,只有選擇逃避。但這僅僅是霍爾頓的遐想,遙遠而又荒謬,他便去找老菲苾尋求安慰——他的妹妹。

我挺喜歡他的妹妹,一個小機靈鬼。天真的孩子,只有她還保留着對霍爾頓的熱情與同情,霍爾頓也一樣,他對大部分人的評價都十分糟糕,唯獨老菲苾,他什麼都和她說。老菲苾作爲霍爾頓的妹妹,年齡相差一大截,不過成績倒是名列前茅,與她哥哥是迥然不同的形象。她善於想象,經常拿大人們的電影開玩笑,把生活裏的事寫進“威塞菲爾”的日記裏(威塞菲爾是她給自己取的名字),然後編成奇怪的故事。

當霍爾頓悄悄溜回家和老菲苾訴說時,老菲苾毫不猶豫地把聖誕節的零錢全給了他,霍爾頓說足夠了,但老菲苾還是硬塞給了他。老菲苾有孩子的頑固,卻不失愛心,但我們不知道老菲苾的純真能夠延續到什麼時候。

給我印象最深的是霍爾頓穿過六十多條街的描寫。霍爾頓不停地在城中穿梭,不停地疾走,似乎是他想要脫離整個世界。一刻也不願意停止的霍爾頓,表面的'玩世不恭無法掩蓋內心的恐懼和憤怒。

我們有經歷了歲月的考驗,《麥田裏的守望者》成爲了經典,霍爾頓的自傳讓人們對這個社會多了一些認知,霍爾頓的頹廢表現,也警示我們在人生中要走一條自愛的道路,社會的光明黑暗讓每個人的命運跌宕起伏,但不管是絕望還是希望,都要咬牙堅持,動腦筋試圖脫離這樣的局面。貝多芬這麼一個聾啞人也不是說“我要扼住命運的喉嚨”麼?或許去做一個又聾又啞的人有些悲觀了。

“我只想當個麥田裏的守望者。”這就是霍爾頓的心聲。一個人的十六歲,不要害怕,不要彷徨。

麥田裏的守望者初中讀後感4

讀一本好書,就像一位老師,把你帶入浩瀚的天地;讀一本好書,就像一雙眼睛,帶你瀏覽廣闊的世界。我十分喜愛讀書,其中很欣賞的就有這部《麥田裏的守望者》。

這本書主要講了主人公霍爾頓看不慣周圍的一切,無心讀書,只能被開除,又想離家出走,遠離塵囂,過田園般的純樸生活,可是在當時的環境下,他的理想一一破滅,後來在他天真可愛的妹妹的話中,他最後還找到了自己的理想:做一個麥田裏的守望者。

起初,我在讀的時候對它的印象並不深,直到後來我瞭解到了50年代美國情況後再讀這本書時感覺就不一樣了,這也讓我知道了越讀越懂的道理。我喜愛這本書不僅在於它生動的情節與細緻的描寫,更在於它所包括的豐富內涵。就比如說乘火車這一章中,我見到的人和事就告訴了我們,母愛是一種本能,那應該是一種自然而然的真情流露,是全然的、不求回報的付出、陪伴與支援。以及兄妹情中,我爲妹妹買唱片中的一處,可以深刻感觸到這樣一點是:那些爲我們默默付出與支援的人,時刻溫暖着我們的心,使我們走得更遠更精彩。

而這本小說卻正是剖析了從主人公的憎惡虛僞到最終屈從社會現實的心路歷程。雖然霍爾頓的結局並不佳,可是他有理想,只是無法實現。而有些人呢?只是碌碌無爲,漫無目的生活,這樣的人生有意義嗎?

理想是一盞明燈,每個人都應該擁有自己的理想,生活和學習纔會有動力,讓我們大家都來做一個真正有理想有目標的人吧!

麥田裏的守望者初中讀後感5

《麥田守望者》是美國作家塞林格的名著。16歲的中學生霍爾頓有着敏感、好奇、焦躁、不安、想發泄、易衝動的個性。這與我身邊的人都很相似,他是我們心情的真實寫照,他做的事情都是我們想做而又不敢做的。

作者用第一人稱敘述了一個平凡得不能再平凡,但卻發人深省的故事,以一個青少年的口吻敘述了自己的所思所想、所見所聞和行爲舉止,也以一個青少年的眼光批判了成人世界的虛僞面目和欺騙行徑。作者緊緊抓住了青少年青春期的心理特點來表現主人公的善良純真和荒誕放縱。在語言的運用上,本書也獨創一格。運用青少年的口吻平鋪直敘,不諱隱私,使用了大量的口語,生動活潑,平易近人,增加了作品的感染力,引起讀者共鳴。

很多時候,我也希望能做個像霍爾頓式的麥田裏的守望者,用心去守護身邊的人,可是我也只能是想想罷了,我們都在忍受着這個社會,我們要爲了事業而放棄自己的理想;我們要接受這個社會根本沒有如宣揚的那麼光明,這個社會的真實與黑暗一面是那麼真切的存在着,那是怎樣的謊言與欺騙都難以遮掩的。即使我們儘自己的努力去改變這個世界,也是需要經歷多年的時光,因此我們只能盡力而爲。我們總是希望自己能成爲一個別人的守望者來拯救別人,而實際上,我們更希望當我們衝向那混帳懸崖的那一剎那,會有那麼一位守望者從不知名的地方衝出來,截住我們。

我們每個人都曾經是“霍爾頓”,都有過敏感、怯懦、脆弱而易激動的青春歲月,即使走向社會多年,也會有人在虛僞與骯髒的社會泥濘中無力地掙扎;然而,人總是要社會化的,總是要被推入社會的,需要我們儘快學會在頹廢、虛僞與庸俗中隨波逐流,就像霍爾頓的老師開導他所說:“一個男人不成熟的標誌在於他甘願爲某件事業悲壯地獻身,一個男人成熟的標誌在於他甘願爲某件事業卑賤地活着。”在美好和醜陋、嚮往和厭惡之間掙扎,這樣的過程充滿了苦惱,就像我們一方面教育子女誠實,另一方面又要精心傳授選擇性撒謊的技巧,前者是做人的本質,後者是生存的需要。

守望,像守望者一樣呵護他們的成長,及時的給予疏導和關懷是最重要的。我們要集中精神看準我們的前方,讓那些生活在新時代的孩子們,那些早已習慣了困惑和孤獨的孩子們,不要走向懸崖。

我想,“守望”應該是一種習慣、一種智慧,同時也更應該是一種境界,一種態度。爲了孩子的健康成長,社會還需要更多的“麥田守望者”。每個人,都應該爲他人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守望並在守望中成就單純而又美好的生活。

麥田裏的守望者初中讀後感6

這幾天,我閱讀了《麥田裏的守望者》這本書,走進這個十幾歲憤怒而又焦慮的少年的內心世界,讓我更深入我自己的內心,看清那時的社會,令我深思。

這本書是美國作家傑羅姆·大衛·塞林格的唯一一部長篇小說,書中描寫了一個16歲的中學生霍爾頓考爾菲德從離開學校到紐約遊蕩的三天時間內所經歷的一些事情。作品運用了意識流天馬行空的寫作方法,充分探索了一個十幾歲少年的內心世界,《紐約時報》的書評寫道:“在美國,閱讀了《麥田裏的守望者》就像畢業要獲得導師的首肯一樣重要。”這本書在內容與藝術手法上都給予了我很大的震撼。

在作品的內容方面,主要透過展現霍爾頓這個人物,想離家出走,遠離塵囂,過田園般淳樸的生活;擁有自己的理想,想做一個麥田的守望者,看護兒童,但在現實生活中,他的理想卻被一一打破。雖然只是對他被學校開除後三天之內經歷的描寫,但卻細膩地展現出了這個少年的內心的矛盾:由阿克萊、斯特拉德萊塔等人代表的醜陋世界和由弟弟艾裏、妹妹菲比及修女等人代表的純潔世界在他面前展開,而他卻發現後一種世界在不斷消失,透過對這一個極小場景的描寫,展現的卻是對當時社會的批判。

在現代工業文明中,人們迷失了自我,降低了自身的精神自由係數,崇尚着物質的生活,道德墮落,人們之間的情感越來越淡漠、虛假,在這個未成年的青少年眼中,成人的世界是虛僞、骯髒、“假模假式”的,而他便希望做那個麥田裏的守望者,那裏的孩子隨時可能跌落懸崖,跌入那個虛僞的世界,但霍爾頓卻願意守護這些處於危險之境的純真者,使孩子們不受精神的傷害,以小見大,用一個小的人物的一小段時間中的經歷,表達了他不滿於當時社會中道德墮落的情感,使作品得到了昇華,引人深思。

在作品的藝術手法上,本書也與我讀過的許多其他作品有很多不同,與馬克吐溫筆下的人物哈克類似,大量的方言口語的運用,更加口語化的語言,使作品更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社會下青少年的內心真實想法,一針見血地表現出對社會的看法,給人以極大的衝擊。本書的第二大特色就是採用了第一人稱的描寫手法,講述僅限於霍爾頓的心理活動和感覺範圍之內,而霍爾頓卻是一個正在接受精神分析治療的16歲少年,對周圍的一切缺乏正確的判斷,他離開學校遊蕩,不知道自己要幹什麼。這極大地否定了傳統形式上的美學觀念,使讀者不自覺被霍爾頓的態度所牽引,增強了作品的感染力。所以,這本書在藝術手法上也有極強·的獨特性,十分有價值。

書的結尾,霍爾頓看見在旋轉木馬上玩耍的純潔的妹妹,得到了慰藉;而他後來又被送到了一家療養院內,出院後,他又將繼續回校學習。霍爾頓並不在乎他的成績會怎樣,而他那純潔的心靈在那“假模假式”的社會中會怎樣,也是一個未知的結局。但我也願做一個麥田裏的守望者,與霍爾頓一同看孩子們在麥田中無憂無慮地嬉戲。

麥田裏的守望者初中讀後感7

前幾天去書店,我從一大堆世界名著中挑了一本很薄的書,名字叫《麥田裏的守望者》,在我拿起這本書時,我沒有想到這麼薄的一本書會對我產生這麼大的影響,使我感觸很深,我覺得這本書的形式和內容都很出色。

美國的五十年代是一個相當混亂的時期,二戰的陰雲尚未散去,冷戰硝煙又起。一方面科技發展迅速,而另一方面,人們缺乏理想,意志消沉,在自己無力改變的社會大背景下,過着混混噩噩的生活。於是,“垮掉的一代”出現了,霍爾頓就是其中的一員,但是,他也有着屬於自己的底線,因爲在他心底,一直還存有美麗而遙遠的理想---做一個“麥田裏的守望者”。

我們生活的這個國度,這個時代正處於巨大的變革之中,一切都在日新月異的發展。從某種意義上說,這與50年代的美國確實有些相象。社會不斷進步,人們的思想觀念也在發生變化,很多人開始迷茫,消沉,他們逐漸遺忘自己的理想,沒有了最初的熱情,開始嚮往平庸。

我們是一羣生活在新時代的孩子,自然已經習慣了困惑和煩惱,但是我們應該集中精神看準我們的前方,我們的路,我們應該是一羣有理想有抱負的人。假如霍爾頓沒有他純潔的理想,那他就會墮落到底,是他的理想讓他活下來。理想是人的指路明燈,它帶着人走向未來,走向光明。我們的人生纔剛剛開始,縱然生活讓我們這代人有些迷惘和彷徨,但一切不過是暫時的,不就都會過去,我們現在最需要的,就是我們的理想。

是的,有理想就有希望,希望就在明天,明天會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