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初中生麥田裏的守望者讀後感

讀後感2.92W

初中生麥田裏的守望者讀後感1

讀完了《麥田裏的守望者》一書,一個少年形象出現在我的腦海中——他是大人們眼中的壞孩子,因爲他所作的、所想的一切都“不像話”,他的成績也是那樣的糟糕,幾乎沒有人喜歡他……他就是全書的主人公——霍爾頓。

他的討厭周圍骯髒的世界——他討厭僞君子,討厭周圍的虛假的人,卻又不得不跟他們交往;他討厭電影,卻不得不在無所事事的時候去那裏消磨時間……霍爾頓沒有真正好的朋友,只有骯髒的“阿克萊”、表裏不一的斯特拉德萊塔等室友,但他又不得不跟他們交往,他厭惡他們,卻又無奈,他無法改變現狀。他不想和他們同流合污,成績自然會很差。他看不慣周圍的世道,所以他苦悶、躊躇、彷徨,自己的心事也只能被自己扛着。

霍爾頓一直都希望自己可以變得很勇敢,但是實際卻是他一直都很膽小,被別人欺負後只能在做白日夢的時候幻想着可以把他打敗,他連一個瘦弱的女人都制服不了,更何況別人呢?他被學校開除後,都不敢貿然回家,躡手躡腳地回去還一定要躲避着父母。他一直都在用一些不切實際的幻想安慰自己,卻沒有膽量去做真正意義上的叛逆。

他是青春期的少年代表,從他的經歷裏可以清楚的看到與家長的代溝,家長總希望他像哥哥一樣可以成爲出人頭地的人,可是他的理想也只是做一個麥田裏的守望者,站在懸崖上,捉住不斷奔跑的孩子。大人總認爲霍爾頓是一個敗家子,是一個不良少年。但他有自己的思想,在他那半成熟的心中還存留着點點夢想,即使它在那污濁的世道變得那樣的細微渺小。

霍爾頓是明智的,是聰明的,他看透了社會的本質。他的樸素和善良,是他所在的年代很少的,雖然他的有些思想還比較幼稚,雖然他有許許多多的缺點,但他反抗現實、嚮往美好世界的純潔的一面是不可忽視的。作者藉助筆下的霍爾頓,活靈活現的展現了自己的想法,用一個處於青春期的孩子的口吻講述了一個關於那所謂“叛逆”的想法,講述了成熟與不成熟之間的過渡,大人與青春期少年之間的代溝。

霍爾頓的那個只想做一個麥田裏的守望者的夢想,那個爲了不讓小孩子掉下懸崖而站在懸崖邊救孩子的形象,那個純潔無私的想法,天真幼稚卻又些許成熟的心事,漸漸放大……

初中生麥田裏的守望者讀後感2

《麥田守望者》是美國作家塞林格的名著。16歲的中學生霍爾頓有着敏感、好奇、焦躁、不安、想發泄、易衝動的個性。這與我身邊的人都很相似,他是我們心情的真實寫照,他做的事情都是我們想做而又不敢做的。

作者用第一人稱敘述了一個平凡得不能再平凡,但卻發人深省的故事,以一個青少年的口吻敘述了自己的所思所想、所見所聞和行爲舉止,也以一個青少年的眼光批判了成人世界的虛僞面目和欺騙行徑。作者緊緊抓住了青少年青春期的心理特點來表現主人公的善良純真和荒誕放縱。在語言的運用上,本書也獨創一格。運用青少年的口吻平鋪直敘,不諱隱私,使用了大量的口語,生動活潑,平易近人,增加了作品的感染力,引起讀者共鳴。

很多時候,我也希望能做個像霍爾頓式的麥田裏的守望者,用心去守護身邊的人,可是我也只能是想想罷了,我們都在忍受着這個社會,我們要爲了事業而放棄自己的理想;我們要接受這個社會根本沒有如宣揚的那麼光明,這個社會的真實與黑暗一面是那麼真切的存在着,那是怎樣的謊言與欺騙都難以遮掩的。即使我們儘自己的努力去改變這個世界,也是需要經歷多年的時光,因此我們只能盡力而爲。我們總是希望自己能成爲一個別人的守望者來拯救別人,而實際上,我們更希望當我們衝向那混帳懸崖的那一剎那,會有那麼一位守望者從不知名的地方衝出來,截住我們。

我們每個人都曾經是“霍爾頓”,都有過敏感、怯懦、脆弱而易激動的青春歲月,即使走向社會多年,也會有人在虛僞與骯髒的社會泥濘中無力地掙扎;然而,人總是要社會化的,總是要被推入社會的,需要我們儘快學會在頹廢、虛僞與庸俗中隨波逐流,就像霍爾頓的老師開導他所說:“一個男人不成熟的標誌在於他甘願爲某件事業悲壯地獻身,一個男人成熟的標誌在於他甘願爲某件事業卑賤地活着。”在美好和醜陋、嚮往和厭惡之間掙扎,這樣的過程充滿了苦惱,就像我們一方面教育子女誠實,另一方面又要精心傳授選擇性撒謊的技巧,前者是做人的本質,後者是生存的需要。

守望,像守望者一樣呵護他們的成長,及時的給予疏導和關懷是最重要的。我們要集中精神看準我們的前方,讓那些生活在新時代的孩子們,那些早已習慣了困惑和孤獨的孩子們,不要走向懸崖。

我想,“守望”應該是一種習慣、一種智慧,同時也更應該是一種境界,一種態度。爲了孩子的健康成長,社會還需要更多的“麥田守望者”。每個人,都應該爲他人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守望並在守望中成就單純而又美好的生活。

初中生麥田裏的守望者讀後感3

這幾天,我閱讀了《麥田裏的守望者》這本書,走進這個十幾歲憤怒而又焦慮的少年的內心世界,讓我更深入我自己的內心,看清那時的社會,令我深思。

這本書是美國作家傑羅姆·大衛·塞林格的唯一一部長篇小說,書中描寫了一個16歲的中學生霍爾頓考爾菲德從離開學校到紐約遊蕩的三天時間內所經歷的一些事情。作品運用了意識流天馬行空的寫作方法,充分探索了一個十幾歲少年的內心世界,《紐約時報》的書評寫道:“在美國,閱讀了《麥田裏的守望者》就像畢業要獲得導師的首肯一樣重要。”這本書在內容與藝術手法上都給予了我很大的震撼。

在作品的內容方面,主要透過展現霍爾頓這個人物,想離家出走,遠離塵囂,過田園般淳樸的生活;擁有自己的理想,想做一個麥田的守望者,看護兒童,但在現實生活中,他的理想卻被一一打破。雖然只是對他被學校開除後三天之內經歷的描寫,但卻細膩地展現出了這個少年的內心的矛盾:由阿克萊、斯特拉德萊塔等人代表的醜陋世界和由弟弟艾裏、妹妹菲比及修女等人代表的純潔世界在他面前展開,而他卻發現後一種世界在不斷消失,透過對這一個極小場景的描寫,展現的卻是對當時社會的批判。

在現代工業文明中,人們迷失了自我,降低了自身的精神自由係數,崇尚着物質的生活,道德墮落,人們之間的情感越來越淡漠、虛假,在這個未成年的青少年眼中,成人的世界是虛僞、骯髒、“假模假式”的,而他便希望做那個麥田裏的守望者,那裏的'孩子隨時可能跌落懸崖,跌入那個虛僞的世界,但霍爾頓卻願意守護這些處於危險之境的純真者,使孩子們不受精神的傷害,以小見大,用一個小的人物的一小段時間中的經歷,表達了他不滿於當時社會中道德墮落的情感,使作品得到了昇華,引人深思。

在作品的藝術手法上,本書也與我讀過的許多其他作品有很多不同,與馬克吐溫筆下的人物哈克類似,大量的方言口語的運用,更加口語化的語言,使作品更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社會下青少年的內心真實想法,一針見血地表現出對社會的看法,給人以極大的衝擊。本書的第二大特色就是採用了第一人稱的描寫手法,講述僅限於霍爾頓的心理活動和感覺範圍之內,而霍爾頓卻是一個正在接受精神分析治療的16歲少年,對周圍的一切缺乏正確的判斷,他離開學校遊蕩,不知道自己要幹什麼。這極大地否定了傳統形式上的美學觀念,使讀者不自覺被霍爾頓的態度所牽引,增強了作品的感染力。所以,這本書在藝術手法上也有極強·的獨特性,十分有價值。

書的結尾,霍爾頓看見在旋轉木馬上玩耍的純潔的妹妹,得到了慰藉;而他後來又被送到了一家療養院內,出院後,他又將繼續回校學習。霍爾頓並不在乎他的成績會怎樣,而他那純潔的心靈在那“假模假式”的社會中會怎樣,也是一個未知的結局。但我也願做一個麥田裏的守望者,與霍爾頓一同看孩子們在麥田中無憂無慮地嬉戲。

初中生麥田裏的守望者讀後感4

前幾天去書店,我從一大堆世界名着中挑了一本很薄的書,名字叫《麥田裏的守望者》,在我拿起這本書時,我沒有想到這麼薄的一本書會對我產生這麼大的影響,使我感觸很深,我覺得這本書的形式和內容都很出色。

美國的五十年代是一個相當混亂的時期,二戰的陰雲尚未散去,冷戰硝煙又起。一方面科技發展迅速,而另一方面,人們缺乏理想,意志消沉,在自己無力改變的社會大背景下,過着混混噩噩的生活。於是,“垮掉的一代”出現了,霍爾頓就是其中的一員,但是,他也有着屬於自己的底線,因爲在他心底,一直還存有美麗而遙遠的理想---做一個“麥田裏的守望者”。

我們生活的這個國度,這個時代正處於巨大的變革之中,一切都在日新月異的發展。從某種意義上說,這與50年代的美國確實有些相象。社會不斷進步,人們的思想觀念也在發生變化,很多人開始迷茫,消沉,他們逐漸遺忘自己的理想,沒有了最初的熱情,開始嚮往平庸。

我們是一羣生活在新時代的孩子,自然已經習慣了困惑和煩惱,但是我們應該集中精神看準我們的前方,我們的路,我們應該是一羣有理想有抱負的人。假如霍爾頓沒有他純潔的理想,那他就會墮落到底,是他的理想讓他活下來。理想是人的指路明燈,它帶着人走向未來,走向光明。我們的人生纔剛剛開始,縱然生活讓我們這代人有些迷惘和彷徨,但一切不過是暫時的,不就都會過去,我們現在最需要的,就是我們的理想。

是的,有理想就有希望,希望就在明天,明天會更美好。

初中生麥田裏的守望者讀後感5

讀一本好書,就像一位老師,把你帶入浩瀚的天地;讀一本好書,就像一雙眼睛,帶你瀏覽廣闊的世界。我十分喜愛讀書,其中很欣賞的就有這部《麥田裏的守望者》。

這本書主要講了主人公霍爾頓看不慣周圍的一切,無心讀書,只能被開除,又想離家出走,遠離塵囂,過田園般的純樸生活,可是在當時的環境下,他的理想一一破滅,後來在他天真可愛的妹妹的話中,他最後還找到了自己的理想:做一個麥田裏的守望者。

起初,我在讀的時候對它的印象並不深,直到後來我瞭解到了50年代美國情況後再讀這本書時感覺就不一樣了,這也讓我知道了越讀越懂的道理。我喜愛這本書不僅在於它生動的情節與細緻的描寫,更在於它所包括的豐富內涵。就比如說乘火車這一章中,我見到的人和事就告訴了我們,母愛是一種本能,那應該是一種自然而然的真情流露,是全然的、不求回報的付出、陪伴與支援。以及兄妹情中,我爲妹妹買唱片中的一處,可以深刻感觸到這樣一點是:那些爲我們默默付出與支援的人,時刻溫暖着我們的心,使我們走得更遠更精彩。

而這本小說卻正是剖析了從主人公的憎惡虛僞到最終屈從社會現實的心路歷程。雖然霍爾頓的結局並不佳,可是他有理想,只是無法實現。而有些人呢?只是碌碌無爲,漫無目的生活,這樣的人生有意義嗎?

理想是一盞明燈,每個人都應該擁有自己的理想,生活和學習纔會有動力,讓我們大家都來做一個真正有理想有目標的人吧!

初中生麥田裏的守望者讀後感6

“我只想當一個麥田裏的守望者”。霍爾頓,這個十六歲的小夥子,遠遠望着前方大半輩子的路,默默地說。

考菲爾德·霍爾頓,是塞林格筆下塑造出最生動最深刻的形象。一個典型美國50年代的“富二代”,他擁有的明亮的眼睛,靈魂卻被迫迷失在年代所造成的是是非非裏。整本書短短的記錄了一個十六歲的孩子內心中真正的想法,憑藉僅僅幾天的生活經歷、夾雜着胡言亂語的往事和一句句玩世不恭的話壘成一部自傳。

對於我們,他陌生又熟悉,有年輕的影子,描繪的年代卻依然遙遠。他有着複雜的心理,卻同樣單純。霍爾頓一直處於騙與被騙之間,在與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時,他不願撒謊,卻不得不撒謊,或是忍不住;憎惡晦暗,卻浸沒在其中,無法自拔。

又一次被校方開除,霍爾頓心裏肯定不好受。他在一個又一個城市遊蕩,髒話像在紐約的繁華中踢酒瓶,一打接着一打,叮噹不停。他去拜訪昔日的“良師”——他眼裏的僞君子。那人告訴他自己有多麼擔心他的前途,唸叨着他必定會對此遺憾。他想起在潘西的那些“朋友”——他口中的腐朽分子。他們虛度時光,習慣了生活在迂腐的條條槓槓中,沒有目標,更沒有思想,除了打架,就是鬧事,沒有別的,在“學校”這個監獄中四處傳播“有錢就有了一切”的觀念。

他去紐約,仗着身高能一次要啤酒,紅酒,雞尾酒,自己喝得爛醉;他稀裏糊塗地約女友,看戲,溜冰,極庸俗,把錢花得精光。

一個人的十六歲,剛離開了童年,又看到了不遠處喧囂的成長通道,所謂“混沌的社會羣體將產出更混沌的下一代”的預言,讓他不知道怎樣去面對,去承受,甚至找不到與他能聊上幾句的人。“我覺得我要做的是,我要假裝是聾啞人。這樣的話我就不用跟別人進行什麼破對話了。如果別人想告訴我點事,他們就得寫在一張紙上給我……我要賺錢建一個自己的小木屋,餘生就在那度過……我要定個規矩,誰都不能在這做什麼虛僞的事,誰要做誰就滾。”面對不了現實,只有選擇逃避。但這僅僅是霍爾頓的遐想,遙遠而又荒謬,他便去找老菲苾尋求安慰——他的妹妹。

我挺喜歡他的妹妹,一個小機靈鬼。天真的孩子,只有她還保留着對霍爾頓的熱情與同情,霍爾頓也一樣,他對大部分人的評價都十分糟糕,唯獨老菲苾,他什麼都和她說。老菲苾作爲霍爾頓的妹妹,年齡相差一大截,不過成績倒是名列前茅,與她哥哥是迥然不同的形象。她善於想象,經常拿大人們的電影開玩笑,把生活裏的事寫進“威塞菲爾”的日記裏(威塞菲爾是她給自己取的名字),然後編成奇怪的故事。

當霍爾頓悄悄溜回家和老菲苾訴說時,老菲苾毫不猶豫地把聖誕節的零錢全給了他,霍爾頓說足夠了,但老菲苾還是硬塞給了他。老菲苾有孩子的頑固,卻不失愛心,但我們不知道老菲苾的純真能夠延續到什麼時候。

給我印象最深的是霍爾頓穿過六十多條街的描寫。霍爾頓不停地在城中穿梭,不停地疾走,似乎是他想要脫離整個世界。一刻也不願意停止的霍爾頓,表面的玩世不恭無法掩蓋內心的恐懼和憤怒。

我們有經歷了歲月的考驗,《麥田裏的守望者》成爲了經典,霍爾頓的自傳讓人們對這個社會多了一些認知,霍爾頓的頹廢表現,也警示我們在人生中要走一條自愛的道路,社會的光明黑暗讓每個人的命運跌宕起伏,但不管是絕望還是希望,都要咬牙堅持,動腦筋試圖脫離這樣的局面。貝多芬這麼一個聾啞人也不是說“我要扼住命運的喉嚨”麼?或許去做一個又聾又啞的人有些悲觀了。

“我只想當個麥田裏的守望者。”這就是霍爾頓的心聲。一個人的十六歲,不要害怕,不要彷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