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京都一年讀後感範文

讀後感2.47W

在香港自己沒有兄弟姐妹,也沒有鄰近的玩伴,在家裏的唯一娛樂就只有看電視,京都一年讀後感。偶爾知道一個名叫《日本風情畫》的節目,好奇之下看了一集,感覺就是出奇的新鮮,爲何那些女孩子的臉蛋都塗白了?爲何我們都坐在椅子上,他們卻跪在坐墊上?天冷時香港不會下雪,日本除了大雪紛飛之餘,還會飄櫻!這是多麼夢幻而奇特的國家啊!

京都一年讀後感範文

也許,日本就是這樣一個夢幻的國度,而至今到訪日本的遊客不計其數。雖然目前中國人仍與日本人存在芥蒂。但諷刺的是我們仍十分熱衷於使用新潮的日本電子產品,享用日式的美食,乃至於一些文化產品:漫畫、電影、音樂等,這些都深深影響着我們日常生活上的每個層面。甚至還有人說,要數世界上最講究禮儀的國家,應該是日本,而非自稱爲禮儀之邦的中國。

或許自己對日本的認識仍是太少了,畢竟沒有親身到訪過那裏,只從電視節目中看到那華麗景象的種種,那自然是局部而非全面;是片面而非多層面的。我想,要真正認識日本,哪怕要像作者林文月般,到日本京都長時間地親身體驗,方能夠深切感受到,日本這究竟是個怎樣的地方。

作爲作者筆下的這部遊記,她以細緻生動的敘事角度,用文字繪述着沿途的所見所聞。她的眼睛就好比一雙擁有高解像度的攝像頭,將所收進眼底的京都風貌、山河草木等原封不動地儲存到紙上;她又好比一位專業而感性的導遊,讓我們跟着她的腳步遊覽京都山水,聽着她彷佛要朗讀出聲的文字表述,營造出猶如身臨其境的寫實感觸。是的,這感覺是栩栩如生般,是能觸手可及的風情萬種。

日本這個重視傳統文化的國家,當地政府在保護歷史文物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他們明白古代的文物的儲存方法,那都是古代人的智慧結晶。故他們除要保留文物原貌外,還不得不承認,現代的文物的儲存方法,有時還真及不上古代那神奇而有效的保護方法。

並非說社會科技的進步保護不了文物,而是古代文物的保護方法實在太出色了,這些是現代科技取代不了的,也是不能泯滅的技術與智慧。情況就如遊記所敘述,即便是大戶人家,他們泡茶時所用的茶具,也是上百年的古玩,然而他們對待古玩並非僅僅將它們封鎖在被重重厚壁包圍的博物館裏,而是隨意地供客人欣賞,享用。古玩以前也是茶具一套,它們自有自己的存在價值,而不僅僅是隻能遠觀而不能褻玩的高不可攀。

在感嘆着社會潮流的不斷演變,人們生活也越趨於繁忙與急促,這是很多國家的共同特徵:擁擠的車廂,人流如海浪的展覽館。見證着城市化給傳統文化帶來的直接衝擊。究竟重視傳統文化的國家,在社會發展與歷史保育上該怎樣取捨?是不思進步?狠心廢棄傳統?還是兩者兼施並行?在這點上,無論是香港,中國,還是臺灣的政府都需要慎重思考。

面對着如此潮流的演變,作者並沒有因而累得停下腳步,反給我們介紹日本人悠閒文化的另一面:茶道、園庭藝術、對待收藏古玩的熱烈程度。這並不難看出他們在撇除一切勞碌雜念之後,所追求的生活就是靜雅,他們要求的生活節奏是何其緩慢。

香港是個受着時間束縛的城市,大家爭分奪秒地爲生活而勞碌,到頭來問他們到底是爲了什麼而努力到現在呢?他們都只回答,爲生活而勞活。而與之生活態度截然不同的是日本。一些渴望返璞歸真的京都人,他們在時間管理觀念上可算是非常的差,然而這並不代表他們不熱愛生活。透過作者參加他們茶會的體驗,更讓我深深體會到,熱愛生活就是不依從規定的時間生活,活出自由自在,其實這纔是最自然,最懂得享受生活的方式。

也說茶道,從文中我得知日本的茶道是源自中國漢代的傳統茶道。日本人基本上是原封不動地將傳統文化複製到他們國家,以致至今日本人在泡茶時大多選用茶粉,而少用茶葉,讀後感《京都一年讀後感》。

在京都的庭院裏遊山玩水,隨著作者的腳步我踏訪了金閣寺、銀閣寺、桂離宮等,這三個庭院建設配合着山水佈局,依山而建,而且被金環般的楓樹環繞。在落櫻紛飛的時節,那更是如入夢境般的綺麗。建築者認爲修築庭院,正是一種藝術的.創作,他們的創作是配合着當地的環境,與自然的完美結合。遊人來訪當地,自有一種如入夢境的幻覺。

日本的庭院之美,並不僅是建造者鬼斧神工般的高超技藝,更多是創作者選取自然山水與庭院的配合。所以與其說建築師是藝術家,倒不如說他們是大自然的鑑賞家與天然設計師。也因爲他們崇尚自然的內心,將庭院這等傑作又與上帝的傑作得到完美的契合,融洽得自然,也就應驗了作者套用日本人自詡的一句話:「上帝創造了自然的美,日本人創造了庭院之美。」

日本的石池庭院,例如天龍寺枯山水,所謂枯山水,實指沒有真水的庭院,園中放置着大小形狀各異的石塊,以代表山;滿鋪的細白石,上面畫着平衡而規則的波紋,以代表水。而這白山白水的庭院構想是受着我國禪宗的影響,以北宗山水畫的淡雅雄勁之風,獨創庭院設計的一格,富於超自然主義的形式展現。

庭院之所以能表現出蒼老而歷史悠久的形象,有一種特殊的「殘綠」是相當重要的,那就在石塊表面滿鋪着的青苔,也許青苔本就是一種孤獨與滄桑的代表。於是青苔的出現,就彷彿在告訴大家,這庭院的擺設並不會受外界影響,而能在這裏安然度過幾百年的歷史。

對此,作者表現了對青苔的憐愛之情,一種被忽略,生命力異常薄弱的植物,它們卻成爲了日本庭院文化相當保護的對象。究竟這種被踩在腳下便會枯萎的植物有什麼神奇的特點?作者或許在這裏作出了詮釋。她拿了臺灣的建築維修與日本庭院的放任自流作比較:臺北市僅存的古蹟--舊城門,每隔若干年就要被重新油漆一次,卻不知道這種做法實是將歷史清刷乾淨之舉。

古蹟之所以被稱爲古蹟,是基於它本身存在的歷史意義、歷史痕跡。古羅馬的鬥獸場從不維修,只以頹垣敗瓦示人,但這一樣吸引世界各地的遊客參觀,這說明遊客要看的,並不是翻新後的歷史,而是赤裸裸的歷史原貌。

中國內地、香港、臺灣、日本這四個地區不多不少受着中國傳統文化薰陶,但大家在對待傳統文化的觀點是各不相同的。中國需要現代化,故必須將一些衰落的文化重新革新;香港地方細小,在人文與建設之間,香港卻選擇了犧牲大部分,保留小部分,只怕最終的結果是,所有的傳統文化只能保留在影片照片裏,成爲大家的集體回憶;臺灣只保留着傳統文化的物質上,就如內地大量的文化遺物在抗戰時期輾轉到了當地博物館;而比起三地,日本卻是保留着中國傳統文化精神上比較富足的地區,他們崇尚漢唐文化,甚而將這股古典氣息一併發揚光大。

行程終於結束,林文月這位稱職的導遊也許再沒踏足過日本了,隨着她的腳步追蹤着她的背影,我看到了日本的另一個層面,相信比起看電視節目中的日本風情畫,感受得是更多的,獲得也是更詳細的。放下書本,我下意識地將京都收進了我的書架。

作家檔案:

林文月,臺灣彰化縣人。誕生於上海日本租界,啓蒙教育爲日文,至小學六年級返歸臺灣,始接受中文教育,故自然通曉中、日語文。自大學時期即從事中、日文學翻譯工作。一九五八年至一九九三年在臺灣大學中文系任教,專攻六朝文學、中日比較文學,並曾教授現代散文等課。一九九三年退休,次年獲聘爲臺大中文系名譽教授。曾任美國華盛頓大學、史丹福大學、加州柏克萊大學、捷克查爾斯大學客座教授。

重要著作有論文《謝靈運及其詩》、《唐代文化對日本平安文壇的影響》、《澄輝集》、《山水與古典》、《中古文學論叢》;散文《京都一年》、《讀中文系的人》、《遙遠》、《午後書房》、《交談》、《擬古》、《作品》、《風之花》、《夏天的會話》、《飲膳札記》;翻譯《源氏物語》、《破天而降的文明人》、《枕草子》、《和泉式部日記》、《伊勢物語》等。曾二度獲得文學獎(散文類)、國家文藝會翻譯成就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