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瓦爾登湖讀後感通用15篇

讀後感1.04W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後,相信大家的收穫肯定不少,這時最關鍵的讀後感不能忘了哦。爲了讓您不再爲寫讀後感頭疼,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瓦爾登湖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瓦爾登湖讀後感通用15篇

瓦爾登湖讀後感1

從1845年7月4日起,到1847年9月6日,一位生活在美國東北部的普通人梭羅,放棄了舒適的小鎮生活,獨自生活在瓦爾登湖,差不多正好兩年零兩個月。

他沒有錢和朋友,而僅僅靠自己的節儉造起了他的第一棟小屋。他自己種豆子、土豆和玉米存活下來,偶爾也會去旁邊的瓦爾登湖釣魚來補充營養。在旁人看來,這樣的生活十分孤苦無依、十分淒涼,但在作者看來,他很享受與這裏的樹木一起工作,他與自然也漸漸成爲密友,瓦爾登湖不僅爲梭羅提供了一個棲身之所,也爲他提供了一種獨特的氛圍。

梭羅所處的時代,美國工業迅速發展、經濟發展迅速。那個時代,大家都不停地工作,爲了獲得更多的財富,對財富的追求似乎成了生活的唯一目的。在梭羅看來,這些人們被生活所擺佈,勞累得無時間和心思欣賞美好的事物,精神上十分貧窮。

梭羅寧可貧窮卑微,也不願失去精神上的財富,因爲那纔是最重要的。

讓我佩服的除了梭羅的文字,還有他對自然的廣泛認識,他熟知每一種動植物,知道根據春夏秋冬來改造房子,播撒種子,他是一位獵人、漁夫、匠人,同時也是一位哲學家,他不單單是從書中學到一點學問,他貢獻的是一種生活的智慧。

這也使我反思,每天路邊的樹木,有幾棵可以準確地叫出名字?若家中斷了電,你又能幫上什麼忙?你能堅持遠離手機幾分鐘?你有追求過真理嗎?你有經常獨自思考問題嗎?

從書中,我也知道了不少真理。第一,生活可以很簡單。這些日子在湖邊,他一直堅持着這一觀點並付諸行動。他認爲過度地追求物質,爲了那些浮華之物,反而忽視了簡單生活的本質,這是不可取的。第二,多實踐,才能獲得真正的知識。他認爲青年人應該進行生活的實踐,才能把知識掌握得更加充足。第三,要有熱愛自然、樂觀的心態。他認爲自然是治癒陰鬱的最好辦法,當人們享受四季的友愛時,什麼都不能使生活成爲沉重的負擔,同時,我們要用樂觀的心情做事,他的人生一定比別人快樂得多。

《瓦爾登湖》是一本寂寞的書,但更是一本生動的書,它閃爍着智慧的光芒,充滿着獨特的氛圍,還縈繞着梭羅對大自然真摯的熱愛,書中所散發出的恬靜,使人心靜而愉悅。

瓦爾登湖讀後感2

我還記得富人和漁夫之間簡短但有意義的故事:當漁夫悠閒地享受微風,海浪簡單、沉悶、悠閒時,富人教漁夫努力奮鬥賺錢,這樣有一天他就可以忘記煩惱,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我不是已經過上這樣的生活了嗎?漁夫迴應道。

某種程度上,比起富人複雜的成功之路,漁夫幾乎像個聰明人,找到了通往內心的捷徑,簡單樸素。倉民離緬甸很遠,人員還沒配齊。目前大部分人明顯選擇了致富之路。爲了一個明確或模糊的目標,人們不懈努力,不斷爲所謂的詩意和距離而奮鬥,卻可能在不經意間迷失在複雜的現實中,無法逃避。

不過梭羅大概能理解漁民的智慧。他選擇了獨自走這條瓦爾登湖的捷徑。湖邊的叢林裏豎立着一座木頭房子,幾十塊錢,一幅簡單生活的畫面在《瓦爾登湖》慢慢展開。

在這樣簡單的生活中,梭羅試圖直接面對生活的本質,違背命運,吸收生活的所有本質,從而徹底擺脫一切不是生活本質的東西,把生活推向死角,過濾到,只留下最基本的元素。所以,他不需要茶和咖啡,不需要黃油、牛奶和鮮肉,所以他不需要用它們來工作,也不需要用蚯蚓來釣梭魚,然後用梭魚做誘餌來釣鱸魚。他的生活就是一年工作三四十天養活自己。那是森林裏的第一縷晨光和淡淡的夕陽,鳥兒和松鼠的啁啾,豆田裏的自由勞動,朋友們時不時的來訪,遠離城鎮的喧囂,對鄰居的關心,對清澈無底的淡綠色湖泊的熱愛和依戀。無論是寒冬的屋內取暖,還是初夏的林中漫步,融入瓦爾登湖都是對簡單舒適生活的不羈追求。

當人們談論金錢時,梭羅斷言滿足靈魂的需求是沒有用的。這大概是一個在追求極簡主義的道路上不屑金錢的不羈靈魂;正是這種對金錢的判斷,讓梭羅避免了重複做富人的錯誤,以簡單的方式追求最不復雜的生活。

生活其實並不複雜。希望你能和梭羅一起在《瓦爾登湖》的岸邊看花開花落,看雲捲雲舒,欣賞鳥鳴蟲鳴,破冰開湖,共享極簡之旅。

瓦爾登湖讀後感3

當一本書清新的空氣滲透腦海,恰如月光下的倒影寂寞環繞,那又是一種戰鬥,戰鬥在塵世中的寂寞自然裏。

迴歸自然的純潔,迴歸淡泊的境界。寂寞的書有寂寞的讀法,只有心真的靜下來的時候,才能真正的領悟。細品《瓦爾登湖》除去那躁動的灰塵,披上那自然的清新。

“水能性淡爲吾友,竹能心虛即我師。”這恰似這坐落在康科德的小木屋,梭羅就是在這裏進行了兩年兩個月又兩天的獨居生活。他記錄從春到冬的這一輪的風景,他的超驗主義實踐建立了一種與現代物質生活日益豐富對立的簡樸方式,還原生活的原始狀態。他將自己放在一個杳無人煙的地方,他擁有的只有一個簡陋的小木屋,一張小小的牀,一張普通的書桌和一些零落的稿紙,僅僅只有簡單的陳設,僅僅只是他執着的信念,僅僅憑藉着人對自然的慾望和熱愛,他,完成了這偉大的實踐,完成了這對自然的追求,完成了這本傑作,這不得不讓後人稱他爲“自然隨筆的創始者”。

在對世事的牴觸中,在對大自然的滿心歡喜時,作者筆下的每個物體,都被賦於了生命的脈膊,就如《詩經》中的“靄靄停雲,濛濛時雨”一樣,即使雲雨也有了各自的喜怒哀樂,作者自然沉醉其中。

淡泊是一種至高的境界,古往今來多少人去追求,但又有幾人能成功?梭羅就是一個偉大的實踐者。

上帝沒有賦予任何人任何權力,自然自有它的公道。你,生來未帶一草一木,死後又不帶走一縷一線。奴隸的生涯終究是由失望壘成的城堡,有的甚至是由絕望築成的荒墓,與其這樣,爲何不摒棄這些浮躁,還靈魂一份通透,迴歸自然的寧靜呢?設想一下,當你面對這博大的自然,它給予你的是新鮮的空氣,甜美的果實,突然間,你是否感覺自己成爲了天真浪漫的孩童,不知疲憊地奔逐在它的懷抱裏。

梭羅用自己的一生去詮釋什麼是淡泊。他的思想如一個個亮麗的水晶,感召着世人的心,讓人沉浸,心靈正被一點一點洗滌,靈魂正被一點一點安靜。

這裏是最接近天堂的地方,這裏是最寧靜的地方。以前有那麼美麗的湖畔,那麼美好的生活,而現在,這些都已化作一葉扁舟,飄在人們的心河裏……

瓦爾登湖讀後感4

猶記富翁與漁夫之間那個短小卻意味深長的小故事:當漁夫悠哉地享受着海風習習,浪潮輕擊的簡單、平淡而閒適時,富翁卻教導漁夫拼搏奮鬥努力賺錢,以求有朝一日能忘卻煩惱悠然自得,過自己所向往的生活。“我不已經過着這樣一種生活嗎?”漁夫如是迴應道。

從某種程度上說,相對於富翁紛繁複雜的“成功之路”,漁夫幾乎如一位智者,尋得了一條通往心之所向的捷徑——簡約而平淡。蒼旻遐緬,人事未已。當下的大多數人們顯然選擇了“富翁”的道路,爲着一個或清晰或模糊的目標,人們不懈努力,爲了所謂“詩和遠方”不斷奮鬥,卻或許在不經意間迷失在紛繁錯雜的現實中,無從逃脫。

然而,梭羅大概能夠通曉到了漁夫的智慧吧。他選擇了獨自在瓦爾登湖畔走下這段捷徑——一隻板斧,數十美金,一間小木屋便由此挺立湖邊的叢林中,一次簡約生活的畫卷便在《瓦爾登湖》中徐徐展開。

在這樣簡約的生活中,梭羅嘗試着直面生命的本質,不順從天命,而是吸納生命的所有精髓,以徹底革除並非生命本質的一切,將生命逼入死角,濾去其他,只剩下最基本的要素。於是,他不需要“喝茶和咖啡,也不用黃油,牛奶和鮮肉,因此不用這些用度去幹活”,也不需要“用蚯蚓釣梭魚,然後拿梭魚做誘餌去釣鱸魚”。他的生活,是“一年只需勞動三四十天,以供養自己”,是林間的熹微晨光和昏昏晚霞,鳥鳴陣陣和松鼠啾啾,是豆田裏隨心的勞作,是友人不時的探訪,當然也是對小鎮喧囂的遠離,對周遭鄰居的關懷,以及那清澈而深不見底的一方淡綠色湖水的熱愛和眷戀。無論是寒冬裏的屋內取暖,還是初夏時的林中漫步,融匯與瓦爾登湖之畔,便是那對簡約而愜意的生活的不羈追求。

談及人們津津樂道的“金錢”,梭羅如此斷言:“對滿足靈魂的需求,金錢沒有用武之地。”這大概便是一個不羈的靈魂在追求極簡的道路上對金錢的不屑一顧;也正是對金錢的如此論斷,才能讓梭羅避免了重蹈富翁的覆轍,得以用一種簡潔的方式,追尋這最不繁雜的生活。

生活,其實並不繁雜。願你也能在《瓦爾登湖》之畔,與梭羅共看花開花落,雲捲雲舒,同賞聽鳥叫蟲鳴,冰破湖開,共享一次極簡之旅。

瓦爾登湖讀後感5

初讀《瓦爾登湖》是因爲海子喜歡這本書,可是當時稚氣尚存的我看不懂書中枯燥晦澀的典故。隨着時間的流逝,閱歷的增加,我再次捧起此書細緻瀏覽,才略懂其中的些許真諦。

本書是一八四五到一八四七年梭羅獨自在瓦爾登湖畔的生活記錄。書中將大量的人文、地理、歷史以及動物學知識融入到優美的文字中,精緻的語言散發着濃濃的人生哲理,讓我們感受良多。

梭羅的文字如泉水般清冽,將山水與心靈契合。讀他的故事時我們進入了一個純淨的世界,仿若我們也在湖畔休憩,在田間勞作,和他一起感受那鳥語花香。

哈丁曾說,《瓦爾登湖》內容豐富,意義深遠,是簡單生活的權威指南,是對大自然的真情描述,是向金錢社會的討伐檄文,是一本聖書。

梭羅隱居在瓦爾登湖時正值第一次工業革命。在大家爲金錢癡迷之時,梭羅毅然拋開一切,隻身來到湖畔樹林間,開始他平靜自然的生活,在那一汪湖水中尋找心靈的棲息地。試想這樣的不拘一格,豪放灑脫,淡然平和有幾人可以做到?

《瓦爾登湖》中的一句話給我的印象很深:“很久以前,我丟失了一條獵犬,一匹棗紅馬和一隻斑鳩,至今我仍在尋找它們。”他把自己的希望和夢想比喻成獵犬,棗紅馬和斑鳩,雖然很早之前就丟失了,但一直不放棄尋找。當下社會越發快節奏、物質化,空氣中瀰漫着浮躁、功利的氣息。我們多少人能將夢想一路堅持下去?把目光直接朝着內心看,我們要的到底是什麼?青年時滿懷壯志結果卻成了漢奸的汪精衛;本性善良卻害死幼小嬰兒的三鹿董事;“寧坐在寶馬裏哭也不願在自行車上笑”的馬諾;以及一個個只追逐名利的人們······放眼全國許多成爲房奴的百姓,他們要的不過是溫馨的生活,如今卻成爲讓人喘不過氣的還貸壓力,房子何時比生活本身更重要了?那些表面光鮮浮華的物質何時又變得比內心的寧靜安然更重要了?

梭羅說:“不要給我愛,不要給我錢,不要給我榮譽,給我真實就好。”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無論如何都要爲心中留一片淨土。就讓我們飲一杯清茶,同梭羅一起翱翔于山水之間,迴歸自然,迴歸純潔,迴歸心靈的平靜。

瓦爾登湖讀後感6

《瓦爾登湖》是生活的指南,鼓勵每一個人找到並追隨屬於自己的生活方式。

梭羅覺得,人們的大多數除日常維生的需求,不過是隨波逐流、人云亦云,建造起一座牢獄,把自己關進去,再把別人關進去,毫無知覺地忙忙碌碌一輩子,揹負了許多原本可以不揹負的東西。爲了實現“理想生活”,千篇一律地追尋着公認的成功,麻木跟隨着世俗灌輸的理念,在泥漳中掙扎得筋疲力竭。隨之而來的焦慮、不滿、憤滿,幾乎每日都蒙繞在人們身上。“生活太擁擠,會失去敬意。”我們是否有停下來想過掙脫羈絆與柳鎖,安靜地考慮自己的生活評判標準是不是可以改變,而非固定的?可是,可能會有人說,時代的生存法則就是如此,現實社會不允許我們如梭羅一般去尋找一片湖。

瓦爾登湖是心靈之湖。正如徐遲先生在《序言》中所說:“《瓦爾登湖》是一本靜靜的書,一本寂寞的書,一本孤獨的書。”它只適合在“寂寞和悟靜”時閱讀,靜靜地讀,讀得靜靜。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瓦爾登湖》是屬於心靈的。

“在一個夏天的早晨,照常洗過澡之後,我坐在陽光下的門前,從日出坐到正午,坐在松樹、山核桃樹和黃廬樹中間,在沒有打擾的寂寞與寧靜之中,凝神沉思,那時鳥雀在四周唱歌,或默不作聲地疾飛而過我的屋子,直到太陽照上我的西窗……”

“不像鳴禽一般地歌唱,我只靜靜地微笑,笑我自己幸福無涯。就好像一隻麻雀落在我門前的山核桃樹上,喝嗽在叫着,有時我也偷偷地輕笑,但會壓低我的笑聲,生怕它也許會聽了去。”

這是一個哲學家和一片天巔的詩意棲居,而那些思想正是從這裏升騰並繽紛綻放於天空的啊!

由此觀之,這本書對於現實的意義,不在抗拒世俗慾望、拋下個人責任。也並不脫離現實、而是高於現實。提醒人們主動保持警覺,鼓勵多樣生活,啓發人們追求自己真正的生活方式、找到心靈的棲息地。那時候,即使我們重新一頭扎進時代的遊渦中,也不致迷失自己的方向。

瓦爾登湖讀後感7

昨日潦草的看完了這本書,爲何如此說,因爲書中有太多我看得懂的字,卻沒有辦法構成的圖,爲何如此說呢,因爲我淺薄的閱歷和狹隘的自然生物知識的匱乏,我分不清那些不一樣尾巴的松鼠,也分不清同是紅色的花朵,我更加沒有耐心觀察春天裏第一聲啼鳴的鳥類,哦對了,統一稱爲鳥類。

我在寫這部終篇感受,我會看我的記錄,我說我從未也不會有時間在原野裏,自由自在的生活,我是一個庸俗且有些自視甚高的人,我只能在文字裏追尋這份清高了,但我感謝這些我喜歡的文字,讓我感受這個不一樣的世界。

本來作者也沒有過很久的原野生活,他甚至沒有鼓吹這樣的生活,只是平靜的記錄一下自己的感受,那文字裏追求的東西,每個人都看到的`不一樣,但在我來說,那是一種自己對生活的肯定和把握,完全的在自己的手裏,而不是在社會時鐘裏哀嚎或沉淪吧。

我不認爲我有能力脫離社會,可以向作者一樣構造一個自給自足的生活,但我知道他說的是一種精神上的追求。

我停留在精神世界裏淺顯的一部分,我渴望別人的認可,也渴望物質的豐裕,我迫切需要那些毫無關係的注視和關注,更甚至我對那些消耗我對社會關係永遠抱有幻想,但我知道這是我應該面對的一部分罷了。

我需要太多太多和這個世界牽連的關係,我做不到獨善其身,我承認是庸人,但我知道我不甘心啊,我不想被束縛,我追求一份心靈的自由,一份沒有扮演的自由。

終究“不必怕會有幽魂自黑暗的過去走來”,我有自己的方式來撫慰我那傷痕。

我有我的方式,哈哈哈,我看到自己最後一段話竟然頗爲感動,“不必怕會有幽魂自黑暗的過去走來”,我終將變得強大,或者是強硬,不是我對這個世界失望了,而是我學會了更愛自己,更愛擁有真正自由的瞬間的心靈吧。

瓦爾登湖讀後感8

讀此書感悟頗多,在書中領略一番瓦爾登湖的風景和與自然和諧相處場景,書中告訴我們勤儉也可以讓生活有滋有味。

思考領悟:現實中我們自詡不是套中人,不過是已上套,被矇蔽了雙眼,還不知。或許與自然和諧相處一段給自己一個思考的空間,就可以知曉自身所渴求的本質。

思考本質:在此間尋一處屬於自己的靜謐,我們需要給自己的生活留出更多空間去思考,放飛真實的自我。畢竟我們經歷了,需要一個思考的過程,在此待思考過後,心境透徹,懂得撥開似是而非的雲霧,遵從自己的內心看到渴求的本質。

尋一方向:在思考着思考着,選擇出一條屬於我們的生活。其實每一條路都是通向命運之路,但只有你自個兒的路例外,那就得了,還是走你自個兒的路吧。

思考未來:確定了方向,開始思考未來。未來有無限的可能,可以思考,但不能深陷於對外界恐慌的思緒中,給自身帶來緊張的氣氛,一個人活着,總會遇到危險。不念過往,不懼將來,秉持心氣,何懼遠方?

播種美德:遇人遇事,要播種諸如誠實、真理、簡樸、信仰和純真這一類的種子,既然付出了,就要做到最好!無愧於心,無愧於己。

生活、經營需算計:生活需要經營,有時候說人生難得糊塗,但在生活上要會打理、“算計”,讓自己的生活樸素而精緻,且生活需是認真的但不是較真。在經營中我們需要算計,算計自己的得失才能更好的向前發展,畢竟一團亂麻,誰都幫不了你自己。在經營中還有需要注意的一點,你要謀生,靠的不是自己的手藝,而是自己的消遣。盡情享受大地的樂趣吧,可千萬不要佔有大地。不要居於安樂,不侷限於自己的小世界,一份渴求外應的心,透過自己努力,獲得一片屬於自己的天空。還要牢記思考兩者的得失,一份發現,一份思考,一份收穫!

感受自然的魅力,重塑自身的心境。靠時光的流逝,斷斷乎到不了拂曉,這就是那個早晨的特性。遮住我們兩眼的亮光,對我們無異於黑暗。唯有我們清醒的時候,天光才大亮。天光大亮的日子多着呢。太陽纔不過是一顆晨星罷了。

瓦爾登湖讀後感9

本書描述了梭羅在瓦爾登湖居住期間所經歷的一切,與周圍農夫、鄰里相處,去親身經歷周圍的一切,與周圍動物互動,進行心與心的交流,感受不同世界的對自由的渴望。

在這本書中,我們可以領悟“人可以活得很簡單,很從容,不必爲了那物質財富而喪失了人是萬物之靈的崇高地位”的道理。作者在《瓦爾登湖》中以瓦爾登湖爲中心,輻射到周圍衆多地方,描寫了他“以禽獸爲鄰”,在“豆田”耕作,與“村子”中的人交往等諸多生活細節。最後作者又以“春天”結尾,給我們奏響了新的生活樂章,並且他在“結束語”一篇中,這樣說:“不必給我愛,不必給我錢,不必給我名譽,給我真理吧。”看!這是一位超凡脫俗、與世無爭的自然主義者,多麼令人羨慕。

《瓦爾登湖》代表了一種完美的生活方式,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典範。或許在不知不覺間梭羅已和大自然融爲一體。然而,我們現在還有多少人願意親近自然呢?

在紛擾的城市裏我們離自然越來越遠,看風景不需要在戶外,只要有網絡就行,隨便一搜尋心中所想的就呈現在眼前了。對於我們學生來說每天上學都要早起,放假了自然會睡到很晚才起牀,就算是出去玩也不會在意路邊的風景。大多數時候我們出去都成了“有目的”的,我們總覺得大自然離我們很近就在窗戶外面,但慢慢地我們卻與大自然漸行漸遠。

在看《瓦爾登湖》時,我在羨慕的同時也很佩服梭羅。他喜愛自然,他一直留在瓦爾登湖做着他喜歡的事。他追尋着自己的內心,與山林爲友。要是在以前,如果讓我一個人待在那裏,就算有再美的風景我也無心欣賞,因爲我覺得一個人太孤單了,再美好的風景也會變得單調。我更不會想着與動物植物做朋友了。但現在看過此書後,或許我也會像梭羅那樣了——把自己的心帶到大自然裏,體驗一回沒有任何困擾的生活。

我們是時候迴歸自然了,讓我們帶着一顆最純淨的心走進自然,去發現曾經遺失的美好。

瓦爾登湖讀後感10

你或許見過許多人終日追求浮誇而碌碌無爲,或許見過許多人恐被其他人孤立而隨波逐流,我們生活在這個喧鬧繁雜的世界中,就難保內心不被世俗的雜音侵擾。可有那麼一個人,他像逆流而上的魚,他渴望純淨的內心,他與世俗相背離,他不甘於在喧鬧中失去自我。於是,在瓦爾登湖畔的小木屋中,他留下了在寂靜之中尋得的永恆。

梭羅,美國半個世紀以前的詩人、哲學家,他嚮往一種詩意的生活,在瓦爾登湖畔的木屋中隱居兩年,細緻地記錄所見所感。

每一次讀梭羅的《瓦爾登湖》,我都有不同的感覺,散文中零碎而深邃的思想,在一次次理解之中變幻莫測,而歸根結底,我體會到的是他在以平靜的心境,領悟一種在自然中最簡單的生活態度。

梭羅在書中曾說:“多餘的財富只能夠買多餘的東西,人的靈魂必需的東西,是不需要用金錢購買的。”這彷彿映射了如今的社會現狀,在網絡飛速發展的時代,我們總是被動地接受各種爆炸性的快速傳播的消息,當新聞娛樂八卦擠掉了我們靜靜閱讀的時間,當網絡奪取了人們面對面交心的機會,人與人之間的冷漠隔閡隱藏了思想的火花,我們是否應靜下心來思考,放慢腳步,透過時代的鏡面審視本質,從虛浮中迴歸,享受慢生活帶來的內心的寧靜。

這不只是一種生活方式的選擇,這更是一種世界觀與人生觀。這個世界並非總是具有浪漫主義色彩,更多時候我們無法去選擇生活,我們或許只能無奈地接受現實或是適應競爭,弱肉強食是自上古就存在的。這或多或少會影響我們對生活的看法,可是要知道生活並不僅僅是活着,每一個個體的千差萬別的體驗與感悟賦予每一個人生活的意義——要活得有思想,不爲追求物質生活而急功近利,超乎物外,不被凡世所困,保持內心的平和與豁達。

這個時代需要這種迴歸寧靜的哲學,它能使狂熱的頭腦冷靜下來,能使人們在迷惘時找到自我,在本我與超我的對立鬥爭中找到平衡點。

瓦爾登湖讀後感11

我,靜靜地坐在樹林之中,注視着不遠處的那一汪湖泊,明澈而又平靜。岸上一座木屋,樸素而又親切。湖中漂着一葉扁舟,一個人靜靜地划着小船,目光沉靜而寂寞。木漿輕輕一撥,湖面泛起一陣漣漪,那調皮的陽光,在水中跳躍着,跳躍着,跳向遠方……

偶然之中,翻開了一本書,瞬間被作者恬淡寧靜的生活所吸引,瘋狂地喜歡上了大衛·梭羅在那距離康科德兩公里的瓦爾登湖畔,獨自在自己建造的小木屋裏漁獵,耕耘,沉思,寫作的簡樸生活。

梭羅1817年出生,在他十六歲時進入哈佛大學就讀,其思想深受愛默生的影響,成爲了當代著名的自然主義者與哲學家,提倡迴歸本心,親近自然。1845年,28歲的梭羅爲了逃離城市的喧鬧,躲避金錢的束縛,隻身來到距小鎮兩英里的瓦爾登湖獨自生活,在自然中找回最初的自己。

漸漸的,我的靈魂沉浸在了這一本寂寞的書中,心情也變得寂寞和寧靜。正如惠特曼所說:“在路易斯安那,我看見了一顆活着的橡樹在生長,它孤獨地站立着,有些青苔從樹枝上垂下來,那裏沒有一個同類,他獨自生長着,發出許多蒼綠黑黝黝的快樂的葉子。”我多希望自己就是一片葉子,與他們相伴爲趣,簡單快樂地生長。

在這個豐富多彩的時代裏,我們這些生活在城市裏的孩子,多希望在鋼筋水泥的森林裏找到一汪清澈的湖泊;在汽車的鳴笛與人們的叫喊中傳來歌聲婉轉,溪水淙淙;在渾濁的空氣裏尋找到一寸心靈的靜地。

好在,暑假來了,我們可以停下腳步,走進自然,感受那清風拂過臉頰,陽光跳上肩膀,與蝴蝶一起快樂飛舞的樂趣;暑假來了,我們可以停下腳步,躺在草地上,聽聽那風,看看那雲,數數夜空裏那些頑皮地眨着眼睛的星星。在靜靜的月光裏,深深地呼吸,呼出那城市的煩躁與喧鬧,吸入一份內心的寧靜與恬淡。

合上這本與世隔絕的《瓦爾登湖》時,窗外小蟲呢喃,月光如水。

瓦爾登湖讀後感12

瓦爾登湖已經在枕頭邊過了快一年,卻只翻閱了小半本。它有時候會出現在浴缸邊的木頭架子裏,有時候是在挑窗冰冷的大理石上。無論是夾雜在各種浴液的清香中,還是攀援屋外晦澀的陽光時,都那麼默默,不引人注意。

這本書太寂寞,使我不敢沉入到那湖邊的風聲中,不敢張望那松樹小屋下的蔭涼。梭羅在那裏想要尋找到的生命思考,關於永恆,關於生之意義,關於經濟,科技發展,新聞內容之類攀附於物質的追求的鄙夷----於我是有水中月般迷幻的魔力,而現實卻赤裸裸得提醒自己是一個四體不勤,五穀不分,手不能提,肩不能挑的倚靠現代物質文明生存的女子。空有一腔自命不凡,實則一無是處。在精神的虛空和物質的虛空間無奈徘徊又徘徊。

是寂寞在蔓延。

從精神到物質的寂寞。從物質到精神的寂寞。

窘於交流的人,大多喜歡獨自思量。梭羅的寂寞因爲充滿了他的個人智慧顯得優遊。他獨自的倘佯,從經濟學角度分析用腳度量大地的旅行更爲節約,無論時間精力。在他的行走中,體會自然給予的神力。寂寞在他的觀察和思考裏充盈並變得很有質感,閃爍美的光輝。

我羨慕這樣的寂寞。獨自漫步在美麗的景色裏也曾經是我生活的一部分。從什麼時候開始被丟掉了呢?那些用眼睛,用鼻子,用面板感知的季節變換,那些突然涌入內心的對自然的膜拜,那些空無一物卻活潑潑思考的日子,那些從現實建樹上沒有任何意義的快樂,隨着什麼都不見了呢?

無法拒絕的物質,又無法融合到追求物質中,是很多人感受痛苦的本源吧。

比如穿過那片森林販賣各地物資的商人們,他們是有確定的商業目標,有追求的商業利潤值。在這些數字的指導下,生活也應該是充實忙碌的。無論在梭羅看來,那些人如何脫離了智慧追求無盡的愚蠢。人只有一生,把這一生充滿就是快樂的。也許用虛空的思慮,也許用有形的物質。

寂寞來源於無法沉默在虛空的思慮也無法追逐進棱角分明的名利場。

我終將一直寂寞。無論有沒有《瓦爾登湖》。

瓦爾登湖讀後感13

《瓦爾登湖》很像是指導人做人的教科書。

中學時代聽說這本書陪伴海子走完了他最後的歲月,便好奇地看。斷斷續續,沒有興致,沒有耐心。直到這個夏天,迫於某種任務的壓力再把非劇情的文字串起來時,竟有種敬佩的感動。

作爲一個哈佛畢業生,梭羅的歸隱似乎比很多人都更有資本。正如有人說沒擁有過名利的人沒資格談淡薄名利一樣,梭羅的選擇某種程度上來說更是一種真正對內心的追隨。遠離喧囂尋求安寧的話被多少人整日掛在嘴邊自我標榜或是其它,但是真正能放下的卻寥寥無幾。我捫心自問,兩年時間在一處絕對靜謐的地方,絕對自食其力生活。我誠實地告訴自己,我做不到。

梭羅的歸隱是不脫離現實的。這是我最爲佩服的一點。他開篇從經濟談起,從對自己的家園的建設談起,穩紮穩打地生存,生活並賦予精神以全副的生命。而非高屋建瓴,空中樓閣似的苦行僧式的生活。於是,拋開遁世的消極,逃避的懦弱,瓦爾登湖畔的思考便是過濾後純粹的寧靜。

梭羅是個偉大的說教家。通篇的勸誡與教誨,從始至終,卻不叫人厭煩。他的諸多理論如今依然被人們反覆唸誦着。若挑其一而論,那便該是對自己的忠誠。

不被理解時,我們習慣抱怨周遭,習慣自我懷疑,習慣抱歉生活,習慣心灰投降。於是,每個人都變成了一樣的模樣,遵循着一樣的軌跡,過着類似而攀比的生活,活在自己給自己編織的牢籠中,被煩惱束縛着,不得抽身。倘若某一個契機,你試圖問過自己,究竟想要什麼,並願意勇敢地去爲它拔足而奔,也許生活將顛覆,你將成爲自己的主人,於是你將享受其中。

人生苦短,爲何不爲自己而活,爲何不敢走別人不走的路。多難得,有了想法,有了想做的事,有了想要的世界,有了想過的生活,發現了想生活的地方,找到了想相守的人,那就去追尋。別讓遺憾成爲碌碌餘生的間奏。就算有人不解,就算有人質疑,又怎樣。

因爲,當你與身邊的人步伐不一致時,也許那是因爲你心中聽到了別樣的鼓聲。

而這鼓聲,有時候,就像神旨一樣。

瓦爾登湖讀後感14

《瓦爾登湖》曾被譽爲“簡單生活的權威指南”。是美國作家亨利·戴維·梭羅所著的一本著名散文集。

這本書寫於19世紀中葉,那時正是資本主義的飛速發展時期。那時,人們追逐利益,想盡一切辦法來使自己獲得最高的權力和更多的金錢。而就在這樣的背景下,畢業於哈佛的一位智者,拿起了斧頭,路入無人居住的瓦爾登湖邊的山林中,開荒種地,春種秋收。他遠離塵囂,懷着一顆嚮往自然的人,踏上了這段心靈的路基。

剛開始讀時,這一個個的故事情節讓我感到枯燥乏味,讀了幾頁我就萌發出放棄的念頭。正如徐遲先生在《序言》中所說的:“《瓦爾登湖》是一本寂寞的書,是一本孤獨的書。他只是一本一個人的書。”但是我在媽媽的逼迫下,我還是堅持讀了下來,只覺得越來越深遠,越讀越絢爛多彩。

而梭羅的這種生活方式只不過是在瓦爾登湖,隻身幽居長達兩年的時間。他獨自一人伐木,建造了一個小木屋,他在小木屋旁捕獵、耕耘、寫作,爲自己營造了一個只屬於自己的田園。

他提倡簡樸生活,並不是讓我們粗茶淡飯或節衣縮食,而是想要我們多聽聽新的節奏,這也許就是一個人的價值。只有孤獨、恬靜,沒有任何的矯揉造作,他想在孤獨的心境中對人生進行思考與探索。孤獨創造了他的深刻思想:“不必給我愛,不必給我錢,不必給我名譽,給我真理吧。”這是他心中的呼喊。我想,這真理應該是“熱愛自然,創造生活”吧。

而這也體現不了,現代生活給人了提供了幾乎隨心所欲的舒適。我們的祖先在被自然奴役時,是敬畏自然、崇拜自然,而我們,卻是用冷酷的手段想要征服自然。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同時,卻又給自己埋下了一個生態陷阱,所以只能用迴歸自然來安慰自己的無奈。我們的節奏太快了,以至於我們在悠閒中停不住來欣賞美麗的自然,審視自己內心深處的心靈皈依。

《瓦爾登湖》是一本寧靜的書,一本寂寞的書,一本孤獨的書,它是寂寞、恬靜與智慧的結合。瓦爾登湖,梭羅的湖。

瓦爾登湖讀後感15

大自然既能適應我們的長處,也能適應我們的弱點——題記(摘自《瓦爾登湖》第9頁)

我認爲梭羅在這本書中寫出了他對瓦爾登湖的理解與對人生的思考。梭羅寫了湖邊的森林的濃郁、蒼翠;寫了湖上的鳥叫聲的甜美、高亢;寫了潛水鳥的活潑與調皮,寫了松鼠以及各種動物種種可愛的動作。

我認爲梭羅寫了人們的貧窮不是別人不施捨或政府不救濟,更不是自己在本來的工作上不努力,而是沒有換一個角度思考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偉大的人用簡單而富裕的方式生活着,並給自己留下閒暇時間,以用來做偉大的事和培養自己偉大的品格。“我沒有看到過更使人振奮的事實了,人類無疑是有能力來使自己有意識地提高他自己的生命的”。作者用自己在瓦爾登湖邊的生活證明了人類可以生活得富裕而有閒暇,人類可以和自然、和動物和平相處,可以生活得簡單卻同樣快樂。

梭羅是崇尚自由的。當他從瓦爾登湖到村鎮中修鞋卻被捕時,可以發現他嚮往的是美利堅的和平與自由。“什麼也不能正當地迫使單純而勇敢的人產生庸俗的傷感”。梭羅便是這樣的一個人,他勇敢地面對生活和一切他要正視的東西。並仍能保持自己單純的、自然的、美好的偉大心靈。並且他有着同樣並且他有着同樣生活簡單,在世人看來卑微而粗俗的人作爲訪客,這些訪客在梭羅看來是淵博的、謹慎而智慧的。

梭羅探索着大自然的美妙與歷史,同時從大自然的歷史中探求着人類的歷史。梭羅從中領悟出自然對人類過錯的寬容與大自然的生生不息,人類在大自然的面前忽然變得那麼渺小!

最後,梭羅提到“不論你的生命如何卑賤,你要面對它、生活它;不要躲避它,更別用惡言咒罵它”。因爲,在梭羅看來,生命永遠沒有想象中的惡劣。

想了半天,仍未得出合適的名字。小可斗膽向才高八斗的諸位高人求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