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讀後感(精選7篇)

讀後感1.51W

當閱讀了一本名著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後感,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讀後感(精選7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讀後感(精選7篇)

《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讀後感1

《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是由三位美國教育專家寫給天下父母的心靈成長課。書中認爲,我們教育孩子,往往不是因爲愛,而是出於害怕。也正是父母心中的這些怕與愛,讓家庭教育陷入誤區。比如,很多人是在做自己童年時代憧憬的父母,把自己幼年希望擁有的東西奉獻給現在的子女,於是,教育孩子更多的是在滿足父母自己,而不是孩子們的需要。種子都有不同的花開時間,大多數父母一門心思地指導子女,教授他們技能,糾正他們的過錯,卻忘記了親子關係最重要的元素,那就是與孩子共享快樂時光,與他們一起歡笑,一起成長。

根據幾十年的心理輔導以及教育子女的經驗,作者指出,要解決子女的問題,得先解決父母的問題——後者纔是最重要的,正如書中所言:“之所以成爲父母,不是要我們去書寫孩子的人生,而是爲了淨化我們的心靈,讓我們徹頭徹尾地改變自己,只有明白這一點,我們纔有機會進步、長大、成熟。”

的確如此,作爲教師,我接觸過很多學生,每個學生興趣愛好習慣各不相同,性格脾性品格更是截然不同。然而在我的眼裏,只有兩類學生:家教好的,家教不好的。彬彬有禮的孩子,他的父母必然也是溫文爾雅;蠻不講理的孩子,他的父母中必有不講理的;愛打人的孩子,家裏定有時常動手打人的長輩。其實,孩子在進入學校之前,父母在潛移默化中給他的影響已是根深蒂固,如要改變,絕非易事。所以,是時候,咱們家長得將目光轉向自己,審視一下自己,看看自己是否是合格的家長。

我們應該如何爲人父母?有人總結了這樣六個境界。第一境界,家長捨得給孩子花錢,以爲錢就是全部愛的表達。第二境界,家長捨得給孩子花時間,陪在孩子的身邊,見證孩子的成長。第三境界,家長開始思考教育的目標問題——我究竟想要一個什麼樣的孩子。第四境界,家長爲了教育孩子自己去學習,積極進行干預和矯正。第五境界,家長爲了教育而提升和完善自己。最高境界,父母真正認識到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發現“我是誰”比“成爲誰”更重要。父母盡己所能支援鼓勵孩子成爲最好的自己,也以身作則支援孩子成爲真正的自己。這個觀點,恰恰與《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本書的觀點一致。

你向孩子傳遞有價值的價值觀念了嗎?有責任感,誠實禮貌,有愛心,懂得尊重別人,能感恩,可以積極參與到家庭勞動中。這些良好品格和表現大都不是與生俱來而是後天養成的,這就需要父母持續的向孩子傳遞穩定的有價值的價值觀念,潛移默化中幫助孩子樹立正確價值觀。父母與孩子的相遇亦是一份來之不易的緣分,是孩子的純真、無私、靈動洗滌了成人的浮躁、功力、自大的心理歷程。好的教育,應該是父母透過孩子這把鏡子,不斷髮現自我、修正自我、挖掘自我,並用新我來爲孩子做示範和表率。我們是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遇見了更好的自己。

沒有不需要學習的父母,更沒有天生的教育高手,孩子的到來給了我們修煉、完善自己的機會,讓每個家長都有機會成爲更好的自己,孩子的未來有無窮的可能性,真的不能以我們自己人生和才智的侷限性去構想孩子的未來。讓我們從此刻開始,更多地尊重孩子,牽着孩子的瘦,一起成長。

《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讀後感2

這是我剛參加工作,一們朋友介紹給我的一本書,看書名就知道這是一本寫給父母的一本書,告訴父母教育孩子的一些經驗。我告訴她,我現在面對學校教育,我需要的是教育類的書籍來充實自己。朋友告訴我,不管是做爲家長還是做爲老師,面對的都是孩子,此書值得一看,我欣然接受。

本書是由三位美國教育專家寫的,他們在一所家長諮詢機構上班,根據十幾年的心理輔導和教育子女的經驗,他們指出:要解決子女的問題,得先解決父母的問題,後者纔是最重要的。

我的孩子剛滿三週,我記得他能穩穩地在廣場上小跑,可以清晰說話了以後,就不像在我懷裏抱着時那樣好管教了,有很多時侯,我讓他停下不要跑,他卻偏不聽,一定要遠遠地跑在前面,我允許他跑時,他卻在停在我的前面,抱着我的大腿,求抱抱。有很多時侯,我是控制不住自己的,衝着孩子大聲喊叫,我常反醒,他只是孩子,喊有什麼用呢,可是到了下一次我還是沒能忍住。我很自責,我不是個好媽媽,至少不是合格的媽媽。

一、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之尊重孩子

現在的父母大多在有了孩子後工作生活會更加的努力,因爲父母要給孩子更好的生活,受到很好的教育,營造良好的生活環境,所以父母會變的更優秀,變的更好。

父母總想把最好的給孩子,但你認爲最好的是不是孩子想要的呢?案例中的父親他愛孩子,他也想陪兒子打球,想和兒子聊天,顯然這們父親總是以父親的身份自居,總是對兒子指手劃腳的教訓,於是,兒子慚慚遠離他,疏遠他,父親也很委屈。爲什麼會有這樣的結果呢?在我看來,父親缺少的就是對孩子的尊重。

孩子做爲獨立的個體,希望和大人同樣得到平等的尊重,父母對孩子的尊重要重從平視開始,不要總以父母的身份俯視孩子。尊重孩子的過程中,民主是尊重的最佳土壤;協商是尊重的最佳捷徑,傾聽是尊重的最佳表現,做到了這幾點,我想這位父親和他的孩子就能很好的相處了。

讀了這個案例,反思我的工作,“尊重”也更適合教學中教師和學生的相過程。

尊重學生,是構建和諧師生關係,進而促進教育教學獲得最佳效果的基礎,師生之間相互尊重是和諧師生關係建立的基礎。教師對學生的尊重滲透於一言一行中,學生的心理細膩,教師的點滴言行都會影射在學生的心裏,透過和老師的接觸,學生能深切感受老師是否關注自己、尊重自己。那麼,我們需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尊重學生:

(1)虛心聽取學生的意見

(2)平易近人,不擺架子,不板着臉訓斥人,多談心;

(3)要言而有信;

(4)不要總把學生當小孩子看待;

(5)要批評就直截了當,不要諷刺挖苦;

(6)對學生的錯誤應該批評,但不能因此而對犯錯誤的學生有成見;

(7)不要認爲學習差就是因爲笨;

(8)要給每個學生展示自我的機會。

渴望得到別人特別是老師的信任,是學生的普遍心理需求。學生喜歡老師真誠地對待自己,討厭老師動不動就懷疑和否定自己。只有對學生的信任,教師才能真誠、平等地對待每一個學生,才能使學生不斷獲得積極向上的力量源泉,從而自覺地向着更高的人生目標發展。信任學生是尊重學生的重要體現,也是教師必備的職業道德。

二、你可以在孩子面前控制自己的情緒嗎

現代社會人們普遍面臨巨大工作壓力,人們總要爲生計日日奔波。有壓力就會有煩惱,有煩惱就會有怨氣。每個父母都得反思下,你有沒有將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壓力轉化成怨氣,撒在無辜的孩子身上。很多時候,孩子可能只是犯了一個小小的錯誤,卻換來家長的暴怒和大聲呵斥。無形之中,孩子遭到驚嚇,就可能從此沉默,孤言寡語。這樣的錯誤我一直在控制卻又控制不住的在犯,反觀我們的工作,教學中,我們需要控制自己的情緒嗎?

常常,我們費了好大功夫準備了一節精品課,當自己興沖沖地走進教室時,卻被一片打鬧不止的混亂景象攪得興致全無;常常,正當我們滿懷激情的講課時,幾聲學生的低語嬉戲,讓自己高漲的激情一落千丈。這時是怒氣灌頂高聲訓斥,還是巧作歡顏溫文爾雅?往往,我們可以聽到“閉上你們的嘴!”、“死都不改”、“喜歡講話就站到後面去!”、“這麼簡單的題都不會?”、“你的反映太慢了!”等等嚴厲的詞句。很多時候,教師是在被學生激怒的情況下才會說出過激之詞,等到事情過後,冷靜下來,發現不妥,再去設法補救。但“覆水難收”,傷害已經造成。因此,這時教師情緒的自我控制和調節就顯得非常重要。在教學中,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教師這個主導的作用直接影響着學生這個主體的情緒。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注意情緒的控制,使學生在完全放鬆的狀態下學習。如何在教學中有效地控制和調節自己的情緒呢?一、保持積極樂觀,不把消極情緒帶入課堂二、尊重學生自我意識,以寬容之心對待學生的過錯。教師放下架子,在人格上與學生平起平坐,而減少或避免“語言傷害”的發生。同時,我們必須承認,由於學生的心理髮展並不完善,因此,他們辨別是非的能力較弱,自我約束力差,所以會不斷的重複犯一些類似的錯誤,這就要求教師作到“誨人不倦”,“循循善誘”,要不厭其煩的引導和教育,而不是簡單的批評呵斥。教師的教育在心理上從來不是單向流動的,在這個流動過程中,教師的教育態度一經轉化爲學生的情感體驗,學生對待教師的態度就會產生相應的改變。一旦作爲教育者的教師與受教育者的學生之間有了情感的溝通,學生就會信任教師,這就爲接受教育打下了基礎。

三、你向孩子傳遞有價值的價值觀念了嗎

有責任感,誠實禮貌,有愛心,懂得尊重別人,能感恩,可以積極參與到家庭勞動中。這些良好品格和表現大都不是與生俱來而是後天養成的,這就需要父母持續的向孩子傳遞穩定的有價值的價值觀念,潛移默化中幫助孩子樹立正確價值觀。做爲教書育人的教師來講,向學生傳遞正能量,更是這個職業中的人們義不容辭的責任。

教師是學生的導師,就如同是一面鏡子,他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對小學生有着最直接的感性認識。學生看在眼裏,記在心上,並從語言、行動各方面進行模仿。教師應以身立教,以德育德,以行導行,教師必須做一個“真人”,用自己的“人格力量”來啓迪學生、感召學生,做學生的楷模。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科學、合理的價值取向;教會學生學會如何做人;做一個有理想、有道德、有高尚情操,有利於社會、有利於國家的人。同時也要培養學生自覺實踐,勇於探索,讀書好學,多思好問,革新創造,鍛鍊敏銳的思維,形成良好的判斷能力,努力使自己成爲二十一世紀社會發展需要的會生存、善學習、勇於創新的複合型人才。

教師的一言一行要處處講究,以高尚的人格影響學生、感染學生,作好表率和楷模。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過程是一個從道德他律逐漸走向道德自律並最終實現主體對道德自由把握的過程。要經歷這樣一個發展過程,要有足夠的耐心,堅持開展長期的教育活動,促使學生自律、自覺地踐行,養成習慣。這就要求教師給予及時的、系統的教育與引導,做到監督固誠。讓學生透過自己的努力使自己成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新人。

《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讀後感3

利用這個寒假,在陪孩子讀書的同時,我選讀了《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這本書。因爲是邊陪孩子邊讀,所以可能不太細緻,但主要內容還是基本領悟了。之所以選擇這本書,是因爲被其書名所吸引。在讀完尹建莉老師的《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以及自己在教育孩子的實踐中,我深深地體會到“改變孩子要先改變自己”的必要性,當看到這本書的書名時,我想它一定會告訴我們要怎樣做,怎樣改變自己方能教育出更好的孩子,因此帶着這樣的想法與希望讀了這本書。

本書正如我所意。作者指出,要解決子女的問題,得先解決父母的問題——後者纔是最重要的。書中所言:“之所以成爲父母,不是要我們去書寫孩子的人生,而是爲了淨化我們的心靈,讓我們徹頭徹尾地改變自己,只有明白這一點,我們纔有機會進步、長大、成熟。”

本書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把成長的權利還給孩子,真正接納孩子”和“A—B陷阱,父母只要A,孩子就會B。”這兩種觀點都指出了我們在教育孩子中存在的錯誤導向。生活中,我們總以爲孩子是我們的附屬品,我們怎麼教育他(她),他(她)就會什麼樣,也就是書中說的“A—B陷阱”。

爲此,我們就怕做得少而耽誤孩子,更有很多家長爲孩子報各種各樣的輔導班,只爲孩子多學點,免得將來後悔,實則這些輔導班讓孩子筋疲力盡。而書中告訴我們:其實這是一個陷阱,我們應該把成長的權利還給孩子,真正接納孩子,對孩子要有耐心。比如說遇到事情不要急於發脾氣,不要輕易妄下結論;要控制自己的情緒,深呼吸,給孩子留點餘地,專心傾聽孩子表達自己的觀點,多考慮孩子的感受、想法與能力,設身處地爲孩子着想;做事、出門打出提前量,可提前15分鐘,給孩子留着足夠的時間。

其實讀到每一個故事,每一種觀點時都有自己的感受,或者是我正在進行的不正確的教育方式,又或者是我要學會並運用的教育手段。總之,教育之路很長很長,需要我們不斷學習,轉變思想、更新觀念,使之逐漸順應孩子的需要,孩子的發展。

《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讀後感4

“之所以成爲父母,不是我們去書寫孩子的人生,而是爲了淨化我們的心靈,讓我們徹頭徹尾地改變自己。只有明白這一點,我們纔有機會進步、長大、成熟。”

開啟這本書,映入眼簾的第一句話便深深地觸動了我的心靈。是啊,每一個孩子都是降臨人間的天使,他們給家庭帶來快樂,也給父母帶來改變……

與孩子共同成長,需要你停下匆匆的腳步去傾聽孩子內心世界的聲音,在嚴與愛中做一個合格的父母。

作爲媽媽,我心存愧疚。從幼兒園起,我與女兒相伴的時間僅僅是睡前,每天在她熟睡之際離開,在暮靄沉沉中歸家。女兒曾怯怯地問我:“媽媽,別人都是媽媽接,你也能接我嗎?”而我只能報之以無奈的一笑。忙忙碌碌的工作讓我缺失了女兒成長中最爲重要的陪伴。所以當女兒字型寫得難看時、英語單詞不合格時,我用最嚴厲的語言去苛責。而對於媽媽在成長中的缺席,女兒卻從未有過抱怨。想到這些,我爲自己不曾走進孩子的內心而感到深深的愧疚。陪伴是教育孩子最好的'良方。現在我依然早出晚歸,但我會在孩子的書桌前陪伴她完成作業;我會在孩子睡前聽聽她的呢喃。因爲我知道陪伴有限,我要在有限的時間內,讓自己慢下來,聽聽孩子的心聲,與孩子共同成長。

成長總是少不了管教,而無情的管教只會招來孩子的叛逆。該怎樣把握家庭中的嚴與愛的尺度呢?“好的父母應該把慈愛融入對孩子的管教上,並且不偏不倚,始終如一的奉行。”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應該讓孩子有足夠的自由空間,但自由應該帶有約束,而且約束一旦形成就不要破壞。例如:孩子作業問題。現如今,輔導孩子作業成爲了每個家庭每天都會上演的“精彩大戲”。我們家也不例外,曾經也是雞飛狗跳,一團糟。但是制定規則會讓家庭和睦不少,比如規定每天晚上9:00完成作業,超過時間,自行解決。因此,規則制定後,女兒有帶着未寫完的作業哭哭啼啼的進校經歷;有不用提醒,早晨5:30就自己悄悄起牀寫作業的情況。這便是嚴與愛並濟。

女兒的成長讓我學會慢下腳步走進孩子內心的世界,女兒的成長讓我知道每個人都應該在成長中遵循規則。正如這樣一句話“我第一次做你的母親,你第一次做我的女兒,讓我們彼此關照,共同成長。”

孩子的世界如此豐富,作爲家長怎能錯過?用書信的方式來溝通吧,孩子給父母傾訴衷腸,父母給孩子表達期望。溝通讓家庭其樂融融,讓孩子充滿自信。

在孩子們身上我學會了溝通與讚美,學到了自律與關愛……

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

《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讀後感5

關於這本書,我想帶給我的,更多是鼓勵和力量,因爲它總能讓你在情緒不好的時候給你很多安慰,讓你擁有很大的勇氣去面對一切,迎接未來。

關於未來先實現一個小目標,再完成大未來,身邊總有一些讓你羨慕的人,他們要不就是事業有成,要不就是財源滾滾,要不就是愛情甜蜜。總之他們的生活足以滿足你對未來的一切想象,反觀你的生活,柴米油鹽,平淡無常,成功似乎是遙不可及的,難免讓人心灰意冷,其實任何光鮮的人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你完全可以先實現一個小目標,再完成一個大未來,你也沒有必要活在別人的期待裏,因爲生活永遠是你自己的生活,由你自己決定,它是什麼樣子的就是什麼樣子的。或許你可能會害怕未來,而我想說你應該害怕的不是未來,而是害怕未來的自己。所以爲了明天,請大膽的接受挑戰,漂亮的完成每一個小目標,你想要的未來,終究會爲你而來。

接下來是努力做到努力到無能爲力,拼命到感動自己。

你曾經用什麼證明了你的努力,是凌晨五點鐘,伴着微弱的星,蒙着惺忪的睡眼上路,是地鐵早高峯被壓碎的包子,擠丟的鞋,還是在繁華街區的寫字間熬了一個通宵鋪,不得休息,再輾轉到另一個城市裏去提案。總有人質疑你爲什麼要那麼累,那麼痛苦,難道在老家找一個朝九晚五的工作不好嗎?他們永遠不會懂得人生短暫,活着就是要證明自己的價值,就是要在自己的世界裏掌握話語權,就是要與命運對抗,做自己的主宰。努力到無能爲力,拼命到感動自己。努力打拼,才能成爲“很貴”的人,也唯有強大這個世界纔會有你的一席之地。

再有就是思考,高質量的努力是帶着腦子的,在快餐時代的洪流中,人們腳步匆匆,信奉於“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的準則,一窩蜂似的跟着大隊人馬向前邁進,但是最後你會突然發現你只不過是這個世界的平凡一員,庸庸碌碌的過了一生,原因就是你的努力並沒有帶“腦子”。那些真正睿智的人,並不會像無頭蒼蠅一樣盲目的跟隨潮流,他們懂得停下來的可貴,而這些停下來孤獨的時刻,最適合用來雕刻夢想,追求詩和遠方,也享受眼前的苟且,放慢腳步,你可以斟酌人生的方向,審視自身不足,要知道每一次的停留都爲了更好的出發

最後說,所謂的成功就是遇見了更好的自己,這個世界沒有絕對的成功,不管你賺了多少錢,永遠有比你擁有更多財富的人,不管你學習成績多好,還是有比你厲害的最強大腦,不管你工作能力有多強,總是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成功是永無止境的,一味的追求成功,會讓你忘了生活的本質,最有意義的成功就是今天比昨天好,今年比去年好,人生的軌跡始終向高處行走,讓自己的感覺到幸福,我所謂的成功就是遇見了更好的自己。

在這本書中給我最深印象的一句話就是“女孩,你的名字絕對不是弱者”。因爲從那個女孩的故事,我看到並不是兩個感情關係不好,而是女孩自己的生活壓力壓垮了她,感到可惜。說白了還是自己不夠強大,所以爲了更好的自己,加油吧,我們終將與世界握手言和。

《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讀後感6

成功的定義不是唯一,認真過好每一天就是成功。

我一直思考一個問題,一個人究竟怎樣纔算是成功?擁有花不完的錢?能全世界各地去旅遊?每天見識不同的風景,遇見不同的人?思考過很久都沒有答案?

在我的眼中或許是憑藉着自己的努力,不用花錢出版自己的一本書算是成功吧!

可是這樣的成功對於我來說又很難到達,每次想到這個目標我就會從心底產生一種無力感。出版一本書對我來說很是艱難,每一天我都在盼望着這一個成功的結果前,然而成功是困難,我在這個道路上接受着難以忍受的煎熬。

盼望着,盼望着,就麻木了吧!是的,我就近乎處於麻木的狀態,好像如果最後成功不了也沒什麼。

在痛苦的抉擇中,我遇到了這本書《乘風飛翔,遇見更好的自己》,在書中我看到了對成功的別樣定義“別隻盯着成功,做好當下的自己”。

對於這句話的理解,我是這樣認爲的,做好當下就是一種成功。既然我心目中的成功那麼難以實現,何必盯着它吶。

做好自己,認真地過好每一天,每一天都在接近自己心目中的那個成功,不也是一種進步嗎?就算是到了生命的盡頭,自己沒有得到想要的成功,但是我爲之拼搏過,奮鬥過,起碼在我生命的盡頭,我不會因爲每天的碌碌爲爲而悔恨。

成功的定義本來就是多種多樣的,就如書中所說,想要成功就要把眼光放長遠。

有一個長遠的眼光,並且在每天默默的爲之奮鬥也是一種幸福,也是一種別樣的成功,不是嗎?

《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讀後感7

《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是由三位美國教育專家寫給天下父母的心靈成長課。第一次拿到這本書就深深被書的封面場景以及字型迷住了:一位母親拉着孩子的小手很是溫馨,封面上的字型:我們教育孩子,往往不因爲愛,而是出於害怕。害怕?我不是很理解,也許是因爲我還沒有熟讀這書的內容,但我猜想,所謂的害怕應該是父母對孩子教育的焦慮吧。

作者是在一所家長諮詢機構上班,根據幾十年的心理輔導以及教育子女的經驗指出,要解決子女的問題,得先解決父母的問題——後者纔是最重要的。

是的,如今這社會的卻如此。我是一名剛實習結束的幼兒教師,來到幼兒園我深刻的體會到了孩子與孩子之間的差距,好孩子與壞孩子,聽話的與不聽話的,有禮貌的與沒有禮貌的,爲何差距那麼大,直到有一次的家長半日活動,我終於找到了答案,家長對幼兒的不在乎,對老師的工作的不支援,家長的無所謂,孩子表現出來的也是無所謂,家長的無理取鬧,蠻力,幼兒對待同伴的也只有無理取鬧。如今家長已經習慣了將教育這個任務交給了老師,教得好家長一句敷衍謝謝,孩子不好必定是老師的責任。“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其實,幼兒在三歲之後父母給予的影響已經根深蒂固,老師想要改變,絕非一天兩天,最重要也得家長的配合。所以,作爲家長我們是否也該靜下心來好好反思自己,讓自己變得更優秀,更合格呢?

教育中的愛與怕

“養育兒女是一個漫長的旅途,旅途上每一位父母都會體驗這兩種情感,一舉一動有時出於愛,更多則是出於害怕。”我們家中,我是姐姐,我還有個妹妹,所謂“長兄爲父”父母因爲工作原因,把妹妹上的生活,學習都交給我來管理,教育。對於這個妹妹我十分的疼愛,愛的同時充滿了害怕。學習方面,即將進入中學的她,對學習沒有積極,不上心,回到家裏對於作業總是拖拖拖,看到這樣的情況我很無奈,雖說我已踏入工作崗位,可是學生時代的壓力我都明白,她想要去逃避這個現實,我想去理解她,更加想要去幫助她完成。但是,我對自己這個無理的想法的後果充滿了害怕,妹妹現在只是小學,到了初中,高中作業量那麼多,我都要去幫她嗎?踏入社會找工作我也要去幫她嗎?理智下的我想了一遍又一遍,我可以做一個“有感情”的姐姐,絕不要做一個“感情用事”的姐姐,作爲過來人我應該去告訴她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完成。

有耐心的人生往往更幸福

剛進入幼兒園資歷經驗還不是很豐富的我,每天頂着很大的壓力去學習,拖着疲憊的身體來到家裏很是不想說話。然而每天妹妹恰恰跟我相反,回到家裏吃飯時總會在我耳邊嘮叨個不停,告訴我在學校裏發生的事情,而我則是急急忙忙的吃完飯把自己鎖在房間裏,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裏,有一天妹妹突然對我說“姐姐!你幹嘛老是很急啊?”說完後妹妹就進了自己的房間,幾天了沒有她耳邊的嘮叨,做事情比以前快了好多,自覺了,但是她不快樂了,我失去了傾聽這個資格,她變得沉默寡言。我總認爲她還小,不會理解我的心境,直到那一天聽了她這句話,我才如大夢初醒般。妹妹說得對,我總是在催她寫作業,催她起牀,嫌棄她很囉嗦,沒有耐心放慢腳步去等待她。我口口聲聲說愛她,卻不知道無形中傷害了她。我把最壞的情緒帶給了最愛的人。事實上,每一個在成長過程中,他的幼小心靈,需要我們大人細心呵護。在孩子面前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再小心都不爲過。

鼓勵遠遠超過貶低

歌德說過“有錯必糾是對的,但鼓勵她人上進的效果更好。”妹妹上初中了,面臨第一次的月考,她考的很差,回到家垂頭喪氣,我上前安撫她的情緒並問她怎麼了,她把情況告訴了我,我只對妹妹說了一句話“我相信你”我鼓勵她,也許一句再不過普通的話卻成了她的動力,在第二次月考中她有了明顯的進步,當然這少不了他平日裏我們共同的努力,以及我對妹妹身上傾盡的一切。在此期間也拉進了我們姐妹之間的信任與感情。所謂的鼓勵並非一句簡單話,拉瑞。克拉柏和丹。阿蘭德寫過一本書,名叫《鼓勵的實質》,他們在書中這樣說“鼓勵別人不是一種需要掌握的技能,而是一種展露在外的修養,只有那些對他人保持敏感和愛的人才擁有。”

上帝既然安排我們彼此遇見,則是一段來之不易的緣分。作爲父母一個主要的任務就是暴露自己的懦弱,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向孩子展示長大成人的實質——豐滿、有血有肉的人生,時時刻刻提醒自己要做好更好的自己,爲人父母者優秀了,示範作用會自然讓你的孩子優秀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