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戰爭與和平優秀讀後感(精選7篇)

讀後感2.59W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後感吧。那麼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戰爭與和平優秀讀後感(精選7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戰爭與和平優秀讀後感(精選7篇)

戰爭與和平優秀讀後感1

《戰爭與和平》是列夫·托爾斯泰的一部經典作品,它以九十年代初的俄國爲背景,以有強烈的民族責任感的軍人安德烈·包爾康斯基公爵與心直口快、易動感情、缺少實際活動能力彼埃爾·別素霍夫爲兩個主人公,描繪了戰爭與和平交織、殘酷與溫情並存的一幅幅畫面。

書中令我印象最爲深刻的角色便是安德烈。他的形象是典型的“英雄”,在保家衛國和安逸的公爵生活之中他義無反顧地選擇了前者,就算在妻子難產而死後給他再來一次的機會,他一定也會再次投身於戰爭之中。他骨子裏留的是從他父親那裏繼承而來、永不磨滅的軍人之魂。保家衛國便是士兵最大的榮耀,即使是死神在向他招手,他也並不覺得有所遺憾“是的,這就是死。我死了——我醒了。是的,死——便是覺醒。”如同二戰中當德軍已經在用望遠鏡窺視莫斯科克林姆林宮的屋頂時,無畏的蘇聯士兵們卻在進行紅場閱兵。正是因爲有這種看淡生死、以國家爲最高使命的人去參加戰爭,我們才能得到今天的和平。他的這種精神值得我們每個人去尊敬。

而另一位主人公彼埃爾應該更貼近我們現代大部分年輕人。懷着愛國的熱情和對道德理想的追求,卻心有餘而力不足,甚至對於自己的生活都難以處理。但彼埃爾卻比我們更勇敢、更實際、更會付出實際行動去爲國家做貢獻,他雖然以私生子的身份得到了父親留下來的遺產而成爲了千萬富翁,卻在國家面臨危機時毫不猶豫地放棄了自己糟糕但衣食無憂的貴族生活,將自己所有的資產全部奉獻給了國家。敢問有多少人在得到一筆鉅款後還能保持本心、還能在習慣了衣食無憂的生活後再回到顛沛流離的生活中去?說實話,我覺得我自己也做不到。

而彼埃爾做的遠不止這些,在變賣家產後,他還鼓勵人民投入到戰爭之中,並帶頭參軍,爲了國家的和平還犧牲自我去刺殺拿破崙。他由始至終都沒有因外界而改變自己的本心,無論是金錢的誘惑、婚姻的失敗、上層社會的荒唐,亦或是軍旅生活的困苦、敵人的虐待,他甚至在這種環境下不斷地思考、反省,最後昇華爲最爲偉大、所有時代的人們都共同追求的精神,就好像他的口號一樣好正義的人們,聯合起來把,讓我們只有一個 旗幟——積極的美德。”

這本書如此吸引人的地方不止侷限於它華麗而豐富的辭藻、生動而細膩的描寫這些文字上的東西,它最吸引人的地方在於的它複雜而跌宕起伏的劇情與思想。就拿安德烈來說,從他的家長裏短,再到殘酷的奧斯特里戰場,再到喪妻之痛,與娜塔莎的熱戀又使他重新振作,這些劇情引人入勝。作者“不按照常理出牌”使得這部作品劇情尤爲出色。並且作者描寫的畫面並不單一。他描寫的主要背景是上層社會的人們,不像同時代的一些作品一樣全篇寫“精英政治拯救世界”,《戰爭與和平》中的平民百姓是個不可或缺的元素,而主角也有一些“不符合貴族身份”的行爲,就像作者自己表示的一樣:在《戰爭與和平》裏,我喜歡平民的思想。但即使作者喜歡平民百姓,但也不會像一些小說一樣描寫一個“廢柴主角翻身成神”的故事,而是從上層社會的視角來體現平民的重要性,這便是作品的成功之處。

最後,“雖然這個國家和這場戰爭是由上層精英來引導的,但上層之所以能站這麼高,高到能夠到‘成功’,是因爲下面有願意爲上層‘墊腳’的平民百姓。”這就是我對這本書最深沉的思想的看法。

一個作品寫出來必定是作者想要傳遞給讀者某種思想,而一百個人讀同一個作品就會有一百種不同的思想。這也只是個人的看法,如果你自己去看看這本書就會有更深刻的體會也說不定。

戰爭與和平優秀讀後感2

1805年,法國和俄國之間關聯惡化,戰爭一觸即發。然而身處俄國上層社會的人們生活依舊恬靜悠閒,社交舞會照常舉行。

青年公爵安德烈·保爾康斯基決心幹一番事業,就提任庫圖佐夫將軍的副官向前線出發去了,他期望這次戰爭能爲自己帶來輝煌與榮耀。在奧斯特里茨,他參加聯軍與法軍的會戰並受傷。在斯托夫伯爵家,他愛上了充滿青春活力的那塔莎,感情使他振作起來重新投入生活和事業。俄法戰爭爆發,安德烈赴沙場,在波羅金塔會戰中受重傷。他忽然體會出死亡就是人生的清醒過程。從那一刻開始他的生命慢慢退潮,平靜地走到終點。

與安德烈的故事平行發展的另一主人公彼埃爾是個熱血衝動、善良真誠的年青人,憑着繼承一筆可觀的遺產,他成了上流社會的矚目人物。勢利庫拉金公爵便把放蕩墮落的女兒愛倫嫁給了他。意志薄弱但又嚮往理想的道德生活的彼埃爾在荒唐的貴族羣中屢次受挫。自衛戰爭中,彼埃爾組織民團並經受了戰火考驗。後被法軍逮捕。在戰俘營,士兵中的宿命論和不抗惡思想使他深受感動。在俄國人民的打擊下,法軍潰敗。彼埃爾被游擊隊救出,重新過上了幸福的生活。婚後,他參加了十二月黨人的祕密組織,而那塔莎則成爲一個賢妻良母。

《戰爭與和平》給了我許多東西,包括宇宙萬物執行的道理、人生的啓發以及心靈上的慰籍。一向以來,我都很喜愛彼埃爾這個人物,並在精神上把他當作一個知心朋友來對待。他隨和、善良、落拓不羈、貪享受卻又沒有貴族老爺的架子,常常沉浸在精神世界裏以至於顯得魂不守舍,這些特點都讓我感到親切。娜塔莎很可愛,但是略顯輕浮了些,因此一經阿納托裏誘惑便放下了對安德烈的感情。經歷了戰火洗禮後的娜塔莎沉穩多了,成熟多了,但同時她又失去了以往的活潑與快樂。安德烈則是另一種性格,他冷峻、聰明、善良、敏感,但遇事往往缺乏彼埃爾的那種寬容氣度,因此常常後悔。安德烈的死很可惜,但除此以外,我們找不到一個更好的結局來安排他,畢竟在臨死時他徹悟了。

《戰爭與和平》究竟是一部什麼樣的作品呢?托爾斯泰以前說過:“它不是傳奇,不是長詩,尤其不是歷史記事。《戰爭與和平》只是作者想借以表達和能夠在其中表達他所要表達資料的那種形式。”他說的是實話。孟子也曾有過類似的言語:“吾辭達而已矣。”辭能達意,就這麼簡單。托爾斯泰認爲,文學只是表現思想的一種形式,作爲形式,它遠不如內在的靈魂重要。後人讀《戰爭與和平》,往往呼爲史詩,那樣其實正好違背了託翁的意願。真正讀懂《戰爭與和平》的人,最終會發現,這是一部思想的結晶,卻非文學。而小說的作者托爾斯泰,則純然是一位偉大的思想家了。難怪著名作家高爾斯華綏說,如果要舉出一部貼合世界上“最偉大的小說”這個定義的小說,我就要選取《戰爭與和平》。

戰爭與和平優秀讀後感3

《戰爭與和平》是一部宏偉鉅著,它以戰爭問題爲中心,以庫拉金、保爾康斯基、勞斯托夫、別竺豪夫四家貴族的生活爲線索,展示了19世紀最初15年的俄國曆史,描繪了各個階級的生活,是一部再現當時社會風貌的恢弘史詩。作品中的各色人物刻畫精準細膩,景物如臨眼前,雖是19世紀的作品,但流傳至今,卻沒有任何隔閡感,其中流露出來對人性的悲憫情懷,穿越時空背景,仍舊撼動人心。以保爾康斯基、別祖霍夫、羅斯托夫、華西里四大貴族家庭在戰爭與和平年代裏的生活爲情節線索,生動地展現了1805年至1820年間,俄奧聯軍同法軍在奧斯特里茨的會戰、法軍入侵俄國、莫斯科大火、拿破崙軍隊潰退等一系列重大歷史事件,表現了戰士們的愛國主義和英雄主義精神,歌頌了俄國人同仇敵愾精神和人民力量的偉大勝利。場面壯觀,結構清晰,具有強烈時代感。體會最深的是,這部小說人物形象非常鮮明、富有個性。如安得烈性格內向,意志堅定,有較強的社會活動能力;彼埃爾心直口快,易動感情,缺少實際活動能力,更側重於道德理想的追求;女主人公娜塔莎則是個情感豐富,生機勃勃,熱愛大自然,接近人民,具有民族氣質的女人。他們在保衛祖國的戰爭中得到了鍛鍊和成長,這幾個主要人物形象都具有較高的認識價值和審美價值。而以庫拉金爲代表的宮廷貴族的貪婪、虛僞和墮落的個性,也被赤裸裸地刻畫出來,並進行了無情的鞭笞。

我認爲,以托爾斯泰的眼界之高、目光之遠,他未必會把人類的所謂政治放在眼裏。從根本上講,托爾斯泰所關心的,應該是更廣闊的精神與永恆。《戰爭與和平》裏面,托爾斯泰曾不止一次地借皮埃爾、安德烈的大腦來探討這個問題,探討的最終結果,他沒有告訴我們,這也正是其客觀之處。他似乎希望我們去獨立思考,並找出答案來。然而,人的思想是不同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觀點與見解,所以,凡是讀過《戰爭與和平》的人,都在心裏構造了一部屬於自己的《戰爭與和平》。

《戰爭與和平》給了我許多東西,包括宇宙萬物執行的.道理、人生的啓發以及心靈上的慰籍。一直以來,我都很喜歡皮埃爾這個人物,並在精神上把他當作一個知心朋友來對待。他隨和、善良、落拓不羈、貪享受卻又沒有貴族老爺的架子,常常沉浸在精神世界裏以至於顯得魂不守舍,這些特點都讓我感到親切。娜塔莎很可愛,不過略顯輕浮了些,所以一經阿納托裏誘惑便放棄了對安德烈的愛情。經歷了戰火洗禮後的娜塔莎沉穩多了,成熟多了,但同時她又失去了以往的活潑與快樂。安德烈則是另一種性格,他冷峻、聰明、善良、敏感,但遇事往往缺乏皮埃爾的那種寬容氣度,所以常常後悔。安德烈的死很可惜,但除此以外,我們找不到一個更好的結局來安排他,畢竟在臨死時他徹悟了。《戰爭與和平》裏面有很多精彩的片段,值得我們咀嚼回味,如羅斯托夫一家因戰亂遷出莫斯科時娜塔莎與皮埃爾告別的場景。娜塔莎從車窗裏探出頭來,看到穿着邋遢匆匆走過的皮埃爾,就向他打招呼。他們簡單聊了幾句,皮埃爾因爲癡戀娜塔莎又考慮到自身的處境而顯得漫不經心,最後他向娜塔莎揮手道別:“明天,不!再見,再見了。”隨即停下腳步落在了馬車後面。娜塔莎則好一陣子還把頭伸出窗外,對漸漸遠去的皮埃爾露出親切、快樂的微笑。這一段特別使我感動,雖然他們之間的談話非常平淡,幾乎沒有什麼出奇的地方,但我仍然可以感覺到戰爭陰影下人與人之間的依依真情。尤其是皮埃爾那句:“明天,不!再見,再見了。”更加可貴。他似乎覺得這一分別,與娜塔莎將永無再見之日,戰爭逐漸臨近,明天風雨不定,所以說出這麼看似不經意卻沉痛之極的話來。

戰爭與和平優秀讀後感4

在這個九月我看了一本列夫。托爾斯泰寫的書,這本書的名字相信大家一定耳熟能詳,那就是《戰爭與和平》。

書中寫了許多人物,其中有很多大家肯定都不太知道,不過有一個人物大家一定十分熟悉,那就是波拿巴。大家肯定會說,這個人是誰?聽都沒聽說過,其實這就是拿破崙。托爾斯泰在書中塑造的許多人物形象,個個色彩鮮明,個性突出。他們多屬於鮑爾康斯基公爵、羅斯托夫伯爵、別祖霍夫伯爵、庫拉金公爵這四大家族。別祖霍夫伯爵死後,在新一代中,最值得關注的是安德烈公爵和皮埃爾伯爵。安德烈公爵身材不高,面貌英俊,表情嚴肅冷漠,對上流社會生活感到厭倦,在這一點上與普希金筆下的奧涅夫有些相似。皮埃爾伯爵是老別祖霍夫伯爵的私生子,他爲人正直、善良,喜歡進行思考,可是意志薄弱,缺乏辦事能力。透過對他們的生活經歷,一個危機四伏的舊俄羅斯上流社會清晰地展現在我的面前,比如爲了老別祖霍夫伯爵的財產,有許多人千方百計地想害皮埃爾。

之所以說它是哲學之經典,是因爲它同時具有歷史小說、社會心理小說、家庭紀事小說和哲理小說的特點,是全面反映了俄國一個特定時期的社會面貌和人民生活的具有史詩性的歷史小說,這個看法大多俄羅斯學者都認同的。作爲一名小學生,我雖然也貌似通讀了這本恢弘鉅著,但所獲得的感受與體會必定是很淺薄的,以後隨着年齡及學識的增長能再多看幾遍得的話,那體會與認識一定會逐漸深刻。

戰爭與和平優秀讀後感5

這5天來,我讀了《戰爭與和平》這本書,裏面主要講述了:1812年,俄、法兩國再度交戰,安德烈·保爾康斯基於多勃琪諾戰役中身受重傷,而俄軍節節敗退,眼見莫斯科即將陷於敵人之手了。羅斯托夫家將原本用來搬運家產的馬車,改派去運送傷兵,娜塔莎方能能於傷兵中發現將死的安德烈·保爾康斯基。她向他謝罪並熱忱看護他,但一切都是徒勞了,安德烈·保爾康斯基仍然逃不過死亡之神而去世了。

皮埃爾化裝成農夫,想伺機刺殺拿破崙,但卻被法軍逮捕而成爲俘虜。其妻愛倫於戰火中,仍繼續其放蕩行爲,最後,因誤服墮胎藥而死亡。

幾番奮戰後,俄國終於贏得勝利,皮埃爾於莫斯科巧遇娜塔莎,兩人便結爲夫 婦,而安德烈·保爾康斯基的妹妹瑪莉亞也與娜塔莎之兄尼克拉結婚,而組成一個幸福的家庭。

透過衛國戰爭的勝利,托爾斯泰也表達了對在戰爭中收到創傷的各方人民的憐憫之心,他是一位有博愛觀念的作家。俄國人民在這場慘烈的戰爭中表現出來的英勇和和愛國熱情,被史書稱讚,也表現出了俄國人民這種頑強的性格和鬥志,是任何民族都打不垮的。

在戰爭與和平的歷史背景中,俄國還是一個奴隸制國家,當西方文明的資本主義滲透進來時,他們遭遇了沉重的打擊,一個大國仍然要被強大的小國衝擊和壓迫,當然這也給俄國的社會進步帶來了契機。

這本書告訴我們:珍惜和平,享受着和平帶來了幸福生活,而我們也要爲保護和平貢獻自己的力量!

戰爭與和平優秀讀後感6

托爾斯泰曾說:“它不是傳奇,不是長詩,尤其不是歷史記事”。的確,一部真正偉大的小說,應該是包羅萬象的。我們置身其中,似乎可以掌控大局,但又感覺如沙礫般渺小。因而,凡是讀過《戰爭與和平》的人,都在心理構造了一部屬於自己的《戰爭與和平》。在我看來,它是一羣年輕人在時代的大格局下對人生的不同選擇,或喜或悲,引人深思。

性格決定選擇,書中的每一個人物,包括那些並不重要的配角如伊波利特,莫特瑪,小尼古拉等。都有他們自己的性格,自己的選擇。性格不是一成不變的,書中許多人物的性格,都隨着時代或多或少改變着。如皮埃爾,從單身到結婚,從私生子到繼承人,從海倫到娜塔莎,從雅各賓派到共濟會,從戰爭前到戰中戰後,從貴族老爺到俘虜再到釋放,從初出道時的年輕氣盛到後來的好學深思。他的性格一直處於一種無法停止的狀態,每經歷一件事情,他都產生一些新的思想,並不知不覺中完成改變。

再如安德烈,他的一生經歷過很多大的變故,從軍、負傷、喪妻,對娜塔莎的愛情到放手,甚至死亡。相對於皮埃‘而言,他性格的變化是比較突然的,這與他所處的環境和自身性格有關。他冷靜,聰明,善良,敏感,但遇事往往缺少皮埃爾的那種氣度,所以常常後悔,安德烈死在戰場,深感可惜,但除此之外,我找不到一個更好的結局開安排他,畢竟他在臨死時徹悟了。

娜塔莎很可愛,不過略顯輕浮了些,所以一經阿納托裏誘惑便放棄了對安德烈的愛情。經歷了戰火洗禮後的娜塔莎成熟多了,沉靜多了,但同時她又失去了以往的活潑與快樂。以至,傑尼索夫再見到她時,竟會大吃一驚。但,無論這些變化多麼不可思議,我們都會覺得它合情合理。

無論他們怎樣變化,皮埃爾還是皮埃爾,娜塔莎還是娜塔莎,安德烈還是安德烈,他們天生具有的根本性格是永遠不會變的,他們的選擇是俄國青年的代表,在戰爭的洗禮下,他們又使俄國充滿讓世界戰慄的力量。

戰爭與和平優秀讀後感7

手捧《戰爭與和平》,彷彿就置身在那個硝煙瀰漫的時代。這是俄國著名作家托爾斯泰的鉅著,他向我們描繪了一幅宏偉壯闊、生動逼真的歷史畫卷。我在書中看到了戰爭的殘酷,同時認識了很多鮮明的人物,給予了我很多的啓發。

書中安德烈的一生跌宕起伏,他厭惡上流社會的虛僞,積極參軍作戰,看到妻子難產死去,一系列的打擊使他心灰意冷。但隨後他漸漸振作起來,娜塔莎激起了他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於是他再次走上了戰場。他經歷了反反覆覆、時而興奮、時而落寞的痛苦的內心掙扎過程,他的一生都在思考生命的意義到底是什麼?人應該怎麼樣生活?最終,他爲了嚮往的和平生活付出了自己生命。

而他的好友皮埃爾寬厚善良、樂於施捨、不修邊幅,他和安德烈一樣不安於自己的生活,卻認真探索人生的目的和意義,把解決農民的痛苦、祖國的前途當作自己的最終目標。我覺得皮埃爾是英雄,他傾盡家產組織民團,親赴戰場與士兵生死與共......爲了國家的和平,他放棄了個人的利益,冒着生命危險去刺殺拿破崙,他有一顆金子般的心靈。

戰火最終停止了,和平終於來到。而書中的這些人物在十幾年的戰爭中慢慢成長,爲祖國和平挺身而出,這是另我最爲感動的。

我們身處在和平年代,卻在這個寒假迎來了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新型冠狀病毒。很多人在這場疫情中不顧自己的安危,衝在一線,正是有他們的無私付出,才迎來了這場疫情的勝利。不管是戰爭還是和平年代,英雄一直在我們的身邊。作爲祖國的下一代,我們要學習他們的愛國精神,好好學習,珍惜和平生活的來之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