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高爾基《我的大學》讀後感範文1000字(通用5篇)

讀後感1.65W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你有什麼總結呢?何不寫一篇讀後感記錄下呢?你想好怎麼寫讀後感了嗎?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高爾基《我的大學》讀後感範文1000字(通用5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高爾基《我的大學》讀後感範文1000字(通用5篇)

高爾基《我的大學》讀後感1000字1

“在蒼茫的大海上,狂風捲集着烏雲。在烏雲和大海之間,海燕象黑色的閃電,在高傲地飛翔。”是在小學時學過的高爾基作品《海燕》中的一句話。一直就喜歡豪邁、澎湃的文字,這篇文章中形象的言語、高昂的氣勢讓我愛不釋手,對高爾基的文字的喜愛也更加深入。

高爾基原名阿列克謝·馬克西莫維奇·彼什科夫,是前蘇聯無產階級作家,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他出身貧窮(在沙皇俄國出生),幼年喪父,16歲時爲了生計而在社會上到處奔波,當過裝卸工、麪包房工人。貧民窟和碼頭成了他的社會大學的課堂。他與勞動人民同呼吸共命運,親身經歷了資本主義殘酷的剝削與壓迫。在飢寒交迫的生活中,高爾基頑強自學,掌握了歐洲古典文學、哲學和自然科學等方面的知識。人間的苦難,生活的辛酸,磨練了他的鬥志,對社會底層人民痛苦生活的體驗和深切瞭解成爲他創作中永不枯竭的源泉。

高爾基早年的不平凡的經歷使他寫成了著名的自傳體三部曲《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這三本著名的書都以主人公阿廖沙爲線索,反映高爾基從小到大的艱辛生活。童年的坎坷經歷,母親去世後孤身一人在社會這所大學自謀生計,雖然遭遇了許多挫折與無奈,也在這裏,他學到許多著名大學所學不到的知識開拓了視野,提高了覺悟,終於成長爲一個革命知識分子。

《我的大學》描寫阿廖沙在喀山時期的活動與成長經歷。阿廖沙16歲報着上大學的願望來到喀山,但理想無法實現,喀山的貧民窟與碼頭成了他的社會大學。阿廖沙無處棲身,與他人共用一張牀板。在碼頭、麪包房、雜貨店到處打工。後來,因接觸大、中學生、祕密團體的成員及西伯利亞流放回來的革命者,思想發生變化。阿廖沙閱讀革命民主主義和馬克思主義著作,直至參加革命活動。在革命者的引導之下,擺脫了自殺的精神危機。喀山的4年使他在思想、學識、社會經驗方面都有長足的進步。

在書中,作者把他自己青年時代的生活經歷貫徹了其中。從這個被真實記述下來的教程中,我們可以看出青少年時代的高爾基對小市民習氣的深惡痛絕,對自由的熱烈追求,對美好生活的強烈嚮往,在生活底層與勞苦大衆的直接接觸,深入社會,接受革命者思想影響和如飢似渴地從書籍中汲取知識養料是他得以成長,從生活底層攀上文化高峯的重要條件。

在《我的大學》裏,高爾基用自己的筆觸反映了當時俄國知識分子的生活和民粹派反抗沙皇統治的活動,展示了這一時期俄國知識分子的思想狀況。在高爾基的自傳小說中,我們看到青少年時期的高爾基就已經對俄國的醜惡現實十分憎惡,一直努力探索生活的道路。

高爾基《我的大學》讀後感1000字2

馬克西姆、高爾基的《童年》舉世聞名。在一個很平凡的星期天下午,我翻開了它。情緒也隨着書上一行行黑色的宋體字忽起忽落……

主人公阿廖沙痛苦的童年打動着我:四歲喪父,跟隨悲痛欲絕的母親和慈祥的外祖母到專橫的、瀕臨破產的小染坊主外祖父家,卻經常挨暴戾的外祖父的毒打。但善良的外祖母處處護着他。在外祖父家,他認識了很多“安安靜靜”的親戚,其中包括兩個自私、貪得無厭的、爲了分家不顧一切的米哈伊洛舅舅和雅科夫舅舅,還有兩個都叫薩拉的表哥。樸實、深着阿廖沙的“小茨岡”(伊凡)每次都用胳膊擋外祖父打在阿廖沙身上的鞭子,儘管會被抽得紅腫。但強壯的他,後來卻在幫二舅雅科夫擡十字架時給活活的壓死了……

阿廖沙的童年是在一個典型的俄羅斯小市民的家庭裏度過的:貪婪、殘忍、愚昧;父子、兄弟、夫妻之間勾心鬥角;爲爭奪財產常常爲一些小事爭吵、鬥毆……但在這個黑暗的家庭裏,有一個勤勞、堅強、善良的外祖母。她常常給阿廖沙講好聽的神話故事,也潛移默化地教他做一個不想醜惡現象屈膝的人。

阿廖沙的童年是黑暗的,就像他的家庭一樣。周圍殘酷的`事情太多了,有時甚至連他自己都不敢相信竟會發生那樣的事情。但好在有外祖母——全家人的精神支柱。阿廖沙也還認識很多的人:搬進新房子後的幾個房客、隔壁的三少爺,等等。阿廖沙從家人的一些“奇怪”的舉動中懵懂的明白了一些道理。

和阿廖沙相比,我們的童年是燦爛的,是彩色的;是沒有煩惱痛苦的,更是無憂無慮的。有那麼多的孩子甚至不懂叫做“打”,因爲我們從沒有經歷過被人打、被人拿鞭子抽的滋味。那也許是一種無法的痛苦吧。當然,除此之外,我們的生活中也很少有家人之間的勾心鬥角,爲爭奪財產而打架鬥毆之類貪婪、兇狠的事情。更不會發生殘忍的把某個無辜的人無端地折磨致死這類想都沒想過的“恐怖事件”。

天哪,如此比較,我們的童年和阿廖沙的有着天壤之別。我們每天生活在蜜罐兒裏,被甜水泡着,被金燦燦的錢堆着……我們是多麼呀!我們從來不用考慮衣食住行,這讓大人麼操心就足夠了,還輪不到我們呢。

但擁有着這些,我們並不知足。我們總是奢求更多。因爲,在我們眼裏,大人們掙錢是那樣的容易,似乎都不費吹灰之力。我們多天真埃的確,我們不用像阿廖沙那樣只十一歲就到“人間”獨自闖蕩。但讀過《童年》之後,我們應該悔過自己曾經的奢侈,我們應該不再浪費,我們應該學會。

那麼,就從現在開始吧。我們不再奢侈,不再浪費;我們開始爲長輩着想,體諒他們;我們更應該開始滿足自己的幸福生活。爲了以後,爲了將來,爲了我們到“人間”的那一天。

高爾基《我的大學》讀後感1000字3

在臨近暑假結束的時候我終於細細的品味完了這本高爾基大師的傑作《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很多人都很喜歡讀書,我也不例外,我就屬於其中一個書迷。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書就是這部書——《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

讀完第一部分《童年》我不禁潸然淚下;讀完其二《在人間》我又爲舊俄國的黑暗制度而氣憤;讀完其三《我的大學》,我被主人公在社會大學鍛鍊的精神所深深打動。

他在小時候,父親就因病去世,不久就隨着母親來到外祖父家裏。當時他還親眼目睹了毒打兒童的醜事,兩個舅舅也是個粗野自私的市儈。外祖父家裏,瀰漫着人與人之間熾熱的仇恨,大人們都中了仇恨的毒,連小孩也熱烈地參加了一份。但是它的外祖母卻與外祖父和其他的人不同她經常個阿廖沙講一些故事,阿廖沙常常被這些故事有所吸引,因此他對文學產生了叫大的興趣。

阿廖沙的外祖父的性格由一件事改變了。阿廖沙的外祖父開了一家染坊,可沒過三年隨着家業的衰落而被倫爲家業破產。此後,他的性格發生了改變,他變得貪婪、專橫、殘暴。經常毒打阿廖沙的外祖母和他的孩子,幼小的阿廖沙也曾經被他用樹枝抽的失去了知覺。可是他的外祖母確實一個慈祥善良,聰明能幹,熱愛生活,對誰都有人讓之心,似乎是一名聖人。她正如一盞燈照亮了阿廖沙那敏感而又孤獨的心,還經常將一些歌頌正義和光明的童話給阿廖沙聽。

高爾基曾經用過這樣一句話來稱讚她:“在她沒來之前,我彷彿是躲在黑暗中睡覺,但她一出現就把我叫醒了,把我領到光明的地方……是她那對世界無私的愛豐富了我,使我充滿堅強的力量以應付困苦的生活。”

由於外祖父的家業破產,還沒有我們大的阿廖沙因無法受外祖父的教育而被迫到社會上打工,獨立生活。他曾經在鞋店、聖像作坊等地做工,收緊了種種屈辱。可是,書可以使他找到慰藉,在探索文學的道途中阿廖沙重新了自己的人生。

他艱苦的打工,使他疲憊不堪,但是他一得到書籍,就像一個很飢餓的人撲在麪包上,他一直想去上大學,可是無情的學校總是對貧窮的學生是關着門的。終於有一天“特別的大學”——專門收留窮苦學生的學校向阿廖沙敞開了大門,是阿廖沙開始了新的生活。沒有多長時間阿廖沙終於可以去喀山大學讀書了,就因尼古拉·葉夫列伊諾夫的一句話,阿廖沙才產生了上大學的念頭這一句話就是——“您生來就是爲科學服務的。”他上大學以後,不知什麼時候來到麪包店生活。也不知道過了多久,他從表兄寄來的信中得到一個噩耗,他的外祖母去世了,而且他的外祖父也快死了。他是多愛他的外祖母啊!

這本書牽起我無數的悲哀對以前男女不平等,黑暗無比,我對外祖母的慈祥、善良、無比的熱愛生活而十分的喜歡她。更爲主人公的堅強而欽佩!

高爾基《我的大學》讀後感1000字4

《我的苦難,我的大學》是時在《知音》雜誌編輯趙美萍老師寫的自傳類型的文章。她從一個小學畢業生成爲《知音》的編輯,這一路來,期間的奮鬥與挫折,數不勝數。

她在失去父親後,經過千萬的波折,她和母親妹妹從蘇北的農村來到安徽的繼父家裏,但生活卻沒有絲毫的好轉,生在他鄉處處受人排擠和欺負,母親和繼父的婚姻也並不幸福,小學畢業的她不得已離開學校到山上當起了採石女,拼命賺錢養家。聽到同存一個在上海打工的人講起外面精彩的世界。不敢人生就此下去的她去了上海。她最早在一家餐館做幫工,因爲老本的騷擾憤然辭去。之後她進了童裝廠,她在周圍人的質疑和不屑中一步步做出自己成績。在介紹與童裝廠的合約之後。趙美萍決然的跳槽進了廣告公司,開始了與文字有關的工作。在這家公司,她創造了最短時間拉到業務的記錄。後來,他在強烈的競爭下成爲《知音》的編輯,進入雜誌社後更是全身心投入到編輯和寫作中去。如今,她有了自己的事業和家庭,成了衆人羨慕的成功者。

從趙美萍的親身經歷中我深刻的感覺到一個人如果真的想成功,是沒有任何事情可以阻擋的,而且我們所謂的苦難想對她而言根本算不了什麼。在生活中我們總是在爲自己找藉口,總是抱怨別人不給我們機會,或家裏條件太差,從小沒經過培養,甚至還會認爲是別人影響了自己。我們總是喜歡逃避責任,遇到一點小錯則就不敢面對。或許是因爲我們的生活條件太好了,從小就沒受過什麼苦,不懂得珍惜現在所擁有的東西,不會想到以後我們的人生該怎麼辦。由此,我想現在的我也因該是真個樣子吧。

剛開始來到大學,我就對自己說我要怎樣怎樣,鬥志昂揚。可是在知道自己與別人的差距之後,就開始不自信了,很多事都不敢嘗試,怕自己會被別人笑話。雖然自己知道,只要努力去做了,根本就沒人嘲笑你,但是一直都走不出自己的那個圈圈。曾有過幾次嘗試,但是結果都不怎好。也就因爲這樣,自己就越來越不相信自己了,總是在沒開始時就否定自己。因此,以致現在的自己什麼能力都沒得到提高。但看了這本書後,我真的覺得我不能就此下去,趙美萍她在那樣惡劣的環境下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道路,雖然苦難一次又一次降臨在她身上,但她並沒有屈服於命運,憑着堅強的毅力和執着的信念戰勝了它們。而我的那些苦難算得了什麼呀,還有我現在又有什麼資本不前進呢?

大一快過去了,過去浪費的時間已不能挽回了。我現只想好好珍惜現在的,努力爲我的夢想奮鬥。我想,從現在起,我不可以再做一個膽小鬼了,不管遇到什麼困難,我都要堅強的面對。我相信,任何苦難都不能讓一個爲夢想執着的人倒下。

高爾基《我的大學》讀後感1000字5

《我的苦難,我的大學》的作者是趙美萍,在這本書裏,作者以自己的親身經歷了講述那象牙塔裏的帶着不羈,迷茫與痛苦的青春,因爲經受了生活太多不公平待遇而自卑,怯弱的小女孩形象,他最親愛的爸爸,因爲麻風去世,這個家在瞬間崩塌,而母女三人也從此步入了永無止境的黑暗。她和妹妹還有媽媽三人相依爲命,即使這樣,命運的天平也不會向他們傾斜一點點,因爲被村上的惡霸纏上,在那個法制還不健全的時代,他們被迫踏上了逃亡之路……

“成長是痛苦的,而生活並未停止成長。”這是本書開始的第一句話。而奠定這痛苦基調、過早而又徹底地摧毀了縈繞於作者懵懂幼年的平靜與溫馨的,是一場不期而至,猝不及防的災難—父親的病變。

《我的苦難,我的大學》的作者趙美萍從未踏進過大學,但有着很多大學生不可及的睿智。其實苦難纔是最好的大學,他可以磨礪我們的意志,小女孩的成長史痛苦卻又振奮人心,就像破繭的蝴蝶,那是大自然最好的安排,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有趙美萍那種不屈不饒的精神,就像一顆被壓在大石下的野草,不管遇到怎樣的壓力,都不要停止生長。用野草一樣的生命力,直面我們的工作中任何挑戰。

閱讀,讓她明白了:苦難是一筆財富。所以她在後來的生活中將她的自信,堅忍表現得淋漓盡致。正是這樣的堅忍,讓她在進入那個廣告公司後創下了用最短時間拉到業務的記錄。而對於文學的堅持,則成就了她的編輯工作。

雖然只是小學畢業,但她憑着對文學的熱忱與堅持,四處投稿,因此與《知音》結下不解之緣。在參加《知音》筆友會時,她無意間聽說《知音》要面向全國應徵編輯,雖然三個應徵要求中有兩項與她無緣:一是大學本科學歷;一是三年的編輯工作經驗。但不服輸的她決定冒險一試。她將發過的作品全部複製寄給雜誌社,期望打動考官。最終她成功了,用她的苦難財富!

此書中,作者這樣描述自己:“如果用植物來比喻那時的我,狗尾草應該是最恰當的——它在農村隨處可見,任何動物都不喜歡它,但它總是倔強而卑微地生長着。任何雪雨風暴都不能使它徹底苦味和滅絕。”是啊,風雨無法摧殘,野火無法燒盡,霜雪無法凍殘,這就是生命和意志的了力量。

看完本書,我的心態變得很好了。面對一些會讓自己難過的事,不會讓自己無厘頭的亂想,自己發呆,自己痛苦,我也看得很開了,生活應該是鍛鍊,創造自我,而不是糾結毫無意義的事。面對生活,抱怨不是應有的態度,逃避不是合適的方法,脆弱不是放棄的理由。只有泰然迎上去,走過崎嶇和荊棘,才能達到更遠的目標和更廣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