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關於出師表的讀後感

讀後感2.89W

南宋愛國詩人陸游對諸葛亮的《出師表》推崇備至。“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書憤》);“出師一表千載無,遠比管樂蓋有餘。”(《武侯書堂》);“出師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燈更細看。”(《病起書懷》)。陸游對《出師表》的高度評價,使得《出師表》在中國文學史上佔有相當分量。記得我讀中學時,課本就選用該文作爲教材;二十多年過去了,我兒子高中也快要畢業,《出師表》還穩穩當當坐在中學教材的一把交椅上,我覺得有點奇怪。爲什麼對於這篇文章,人民何以如此難以割愛呢?自詩經以來,中國文學燦爛奪目,難道沒有其他的文章可以取代出師表了嗎?

關於出師表的讀後感

教學文言文一般有二個目的,一是要求學生領會文章的含義,掌握思想性的東西,從中獲得做人做事的道理;二是要求學生掌握一些文言知識,包括字詞句之類的。這兩者在文言文的教學中,是相輔相成的。不掌握基本知識,難以領會文章含義;不領會文章含義,光學習一些字詞句的解釋,就不可能達到“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和“好讀書,不求甚解”的境界,不可能達到學會知識和學會做人的結合。我私下以爲,選編《出師表》作爲教材,而且這麼多年來不換的原因,主要應該是該文的思想性在起作用。我之所以認爲應該取消《出師表》恰恰是它的思想性出了問題。

時移世易,我以爲時代在變化,選擇文言文作爲教材的標準也應該發生相應的變化,不能夠一成不變地採取課文終身制。像《出師表》這樣的文章,雖然好;但也應該是“李杜文章千古傳,至今已覺不新鮮”的了吧?不過在我看來,讓《出師表》從中學課本上下來,告老回鄉,更主要的原因倒不是不新鮮,而是我們的時代,對文言文入選課本提出了新的要求。

應該撤掉《出師表》的第一個理由是,該文的指導思想已經不適合當今社會。諸葛亮撰寫《出師表》的時間是227年,這個時候,三國鼎立局面已經形成,三國軍事上互相掣肘,互相制約,基本上處於平衡狀態。在這樣一種狀態下,國家選擇什麼樣的道路至關重要。正確的選擇,我以爲應該是富國強兵。作到富國強兵,必須在三個方面下工夫:一是清明政治,身體力行幫助劉禪清除奸佞,開明政治;二是發展經濟,要利用相對平衡的有利條件,加快蜀國經濟的.發展,迅速壯大國力;三是發展文化,特別是教育,三國鼎立後,蜀國各方面人才凋零。人才的凋敝使它在後來的爭鬥中處於劣勢,出現了“蜀中無大將,廖化當先鋒”的困局。可惜的是西蜀沒有像他們的老祖宗劉邦一樣,選擇修養生息、發展經濟、增強國力的道理,而是在諸葛亮的指導下,選擇了有條明知不可爲而爲之的戰爭道路。戰爭的對象是擁有黃河流域先進文化和發達經濟的魏國,這就註定了西蜀必定走向衰敗和滅亡。

撤掉《出師表》的第二個理由是文中所表現的愚忠思想。所謂“士爲知己者死,女爲悅己者容”,這樣一種感恩圖報的思想在該文中表現得特別突出。作爲一種社會心態,一種社會道德規範,感恩當然是需要的。當今社會,不論東方還是西方國家,都提倡感恩,我們的學校甚至還提倡“感恩教育”,這無疑是對的,也是必須的。但是作爲一個國家的輔政大臣,他的任何行爲都關係到國家的生死存亡,就不能只考慮個人的感恩圖報,而應該從國家的根本大計考慮,從國家的長遠發展考慮。恰恰在這個大問題上,諸葛亮犯了錯誤。“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這裏諸葛亮說表明的正是感恩思想。這種思想用在國家的大政方針上,是非常危險的。這在蜀國已經有前車之鑑,而諸葛亮竟然不吸取。這個前車之鑑就是劉備和陸遜的彝陵之戰,這場戰爭正是爲關羽報兄弟之仇而發起的。現在諸葛亮又以報恩來發動對魏國的戰爭,等待他的是什麼樣的命運呢?當然是失敗而已。

撤掉《出師表》的第三個理由是諸葛亮開的是空頭支票,表中心誓旦旦,但卻根本不可能實現,也的確沒有實現。“親賢臣”這件事,他完全可以做到,但是竟然沒有做到。黃皓這樣的奸佞小人,諸葛亮完全可以一刀結果之,但是他竟然結果不了。這就爲後來的擾亂朝政埋下了禍根。他表態說:“北定中原,興復漢室,還於舊都”;“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六出祁山,無一勝利,沒有治罪。

撤掉《出師表》的第四個理由是諸葛亮的窮兵黷武。諸葛亮的窮兵黷武表現在他每次北伐都失敗,每次失敗都要再動干戈;不僅如此,他選擇的接班人姜維竟然也只知道一味的北伐,九次北伐,戰略戰術如出一轍,致使國力完全空虧,最後爲鄧艾、鍾會所滅。

基於上面的認識,我以爲《出師表》不能再做爲中學教材,而應該用其他的文章取代。

標籤:讀後感 出師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