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讀《三國演義》有感範文(通用10篇)

讀後感2.11W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需要寫一篇讀後感好好地作記錄了。那麼你真的會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讀《三國演義》有感範文(通用10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讀《三國演義》有感1

《三國演義》是我國的四大奇書之一,也是我國的四大名著之一,所以在我國文學史上佔有很重的地位,也得到了很多的評價,其中,有許多故事都使很多人拍案叫好,包括:三顧茅廬、草船借箭、死孔明嚇退活仲達等……,其中我和表哥對這本書都覺得很好。

我讀完這本書後,我覺得有很多故事情節都十分精彩,如三顧茅廬之類的,但我最感興趣也認爲最精彩的那就是關羽過五關斬六將的那個情節。當時關羽因爲要保護二位嫂嫂及侄兒的情況下,不得已只好屈服於曹軍之下,但關羽雖處在曹營下,卻無時無刻地掛念的大哥,時時打聽大哥的下落,直到有一天關羽終於知道大哥現處在河北袁紹那裏,他趕快提刀跨馬護送着兩位嫂嫂及隨行的女眷們乘車,到了東嶺關口,因偏將孔秀執意要請示曹丞相之後,此時,關羽已怒火上升,就把孔秀劈成兩半,消息傳到洛陽,雖洛陽守將韓福和孟垣商量對策,但哪裏是關羽的對手,兩人都被關羽所劈死,像這樣,關羽一連闖過五個關口,殺了六員守將,才渡過黃河,他雖然感到有些愧對曹操,但此時的他只想趕快和大哥碰面,殺了這麼多人,也是沒有辦法的事。從這我感受到關公的重義氣,即使大哥在天涯海角,只要有消息,也要把兩位嫂嫂平安的送到大哥手上,把自己的生死置之身外,一切以兩位嫂嫂的安全爲重,透過這,我對《三國演義》這本書更加有興趣了。

我表哥也和我一樣,也有他自己覺得精彩的情節,而他認爲精彩的不是關羽過五關斬六將,而是的蘆救主。劉備雖然對劉表的召請,心裏感到疑懼,但又不得不去,所以,劉備便帶着趙雲,跨着的盧,向襄陽出發,蔡瑁裝得非常恭謹,到了第二天早上,荊襄九郡四十二州縣的文武官吏,開始參加劉備代替劉表主持的「豐年大宴」,趙雲非常小心的跟在劉備身旁,於是,蔡瑁又設下計策,把趙雲支開,等到酒過三巡之後,伊藉執着酒杯,個人總結走近劉備席前,悄悄地向他說過:蔡瑁想要殺你,你趕快從西門逃走吧!於是,劉備立即跨上的盧向西門逃出去,但沒想到走不到幾里路,前面有一條又深又急的河,此時,劉備只好向急流中跨下去,這時,劉備嘴裏喃喃地念道:“的盧,你要救我!”的盧好像是聽懂他話似的,奮力竄起來,使劉備脫離了險境。表哥覺得感受到人不可只注重外表,認爲它是壞的而捨棄它,就像是的盧一樣,縱使它是會克主的,但劉備卻不在意它,可能是劉備的仁心感動了的盧馬,所以,在主人最危急之時,它無克主反而是救了主人一命。

這些人物和國家我們不難看出人的性格的重要性。性格關係着成功。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不要忠義,也應該要有誠信吧。如果一個人把現實生活中最爲寶貴的誠信也丟掉了,那這個人還有什麼呢?金錢、地位、官職?這些都是次要的。誠信是一個人的永久身份證,如果沒有了誠信,大家都不信任你,而且又在你背後指指點點,你不會難過嗎?這些又豈是金錢、地位、官職能彌補的?我相信,你也不想做一個缺點多的不勝枚舉的人吧!所以,讓我們開啟誠信的大門,用我們永久的身份證去面對人生吧!

讀《三國演義》有感2

最近我讀了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讓我有感於懷。

從公元220年——280年的60年時間裏,魏、蜀、吳三大強國進行了激烈的戰爭。

在這本書中,我認識了很多身經百戰和足智多謀的英雄,如劉備、關羽、張飛、曹操……我最佩服的是諸葛亮和曹操。

諸葛亮字孔明,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他被請出了茅廬,協助劉備統一天下大事,他有勇有謀,深謀遠慮,他的病逝讓人十分惋惜、悲嘆,他的病逝讓蜀國不能統一天下,但是人們銘記他的品德、智慧。杜甫的“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這句話表達出了對諸葛亮深深的追思。

曹操字孟德,是東漢末年著名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三國中曹魏政權的締造者,先爲東漢大將軍、丞相,後爲魏王。其子曹丕稱帝后,追尊其爲魏武帝。一生以漢朝大將軍、丞相的名義征討四方割據政權,爲統一中國北方做出重大貢獻,同時在北方屯田,對農業生產恢復有很大作用;曹操以前我也不喜歡他,但後來我知道了,他賊眉鼠眼是因爲他的疑心太重,如果他疑心不重他可能在很早就被殺了。

三國中,最可惜的是昭烈帝劉備,他的手下有當時除呂布之外最強的三個戰士:關羽、張飛、趙雲和最好的謀士,但他還是得不了天下。

讀《三國演義》有感3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這首流傳千古的詩乃是北宋大文豪蘇軾的《水調歌頭》。回想中國華夏古韻的歷史,大多“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我似乎感覺到承載着一個朝代的凝重歷史車輪滾滾駛來。終於,在元朝明初,一個人——羅貫中用筆演繹了那段歷史,也因此成就了自己。

《三國演義》是我國曆史上第一部長篇小說,它將歷史事實與藝術虛構的手法融爲一體,開創了長篇小說一派的先河,在我國小說發展史上佔據重要地位。

品讀三國,掩卷凝思,一個個英傑才俊在我腦海中翻騰:一方霸主如曹操、孫權、劉備、袁紹;博學多才的諸葛亮、龐統、徐庶、張昭;驍勇善戰的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黃忠、呂布等等。這些人或奸詐,或忠厚,或暴躁,或機智,形態各異,不勝枚舉,他們身上的英雄氣概渲染着一代又一代雄健的國民,久久難以消逝。

展開三國風雲歷史,最值得一提的要數聞名遐邇的“赤壁之戰”。精彩的草船借箭突顯諸葛軍師“上至天文,下至歷史”的神才謀略;周瑜打黃蓋——一個願打一個願挨,赤膽忠心的大將黃蓋爲保全大局,不惜上演苦肉計,假降曹操,爲火燒赤壁告捷打下頭陣;還有風流倜儻的大都督周瑜,雖足智多謀、英姿勃發,只可惜心胸狹窄,最後大業未成身先去,活活氣死在江東。

《三國演義》能夠成爲中國四大名著之一,被列入華夏曆史文化的瑰寶,除了其在文學上不菲的價值之外,它通篇所詮釋的一個“義”字纔是令其流芳百世的靈魂所在。“桃園三結義”的兄弟情義,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君臣忠義,義薄雲天的關雲長“溫酒斬華雄”“華容道義釋曹操”,各路英雄、各種英才都在“義”中盡抒情懷。“義”作爲中國儒家所稱頌的古人做人的基本美德之一,在當今越來越注重現實的社會更是難能可貴了。

最後讓我們在吟誦這首詞的過程中再去回味一下遙遠的三國吧。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讀《三國演義》有感4

《三國演義》是一部鉅著。讀後感想頗多,不能一一盡述,獨對曹操印象深刻,特別是對曹操的幾次敗仗的描寫,“濮陽攻呂布、宛城戰張繡、赤壁遇周郎、華容逢關羽潼關割須斷袍……”很是讓人回味。

那回在濮陽,曹操被燒得焦頭爛額,險些死於亂軍之中。誰知他仰天大笑曰:“誤中匹夫之計,吾必當報之!”足見其鎮定自若,豪情萬丈,換了別人也許早就“急急如喪家之犬”了,笑過之後,妙計速發—“今將計就計,詐言我被火燒傷,已經身死,布必引兵來救……”如此這般,果然大破呂布,由此可見曹操臨危不亂的頑強和詭譎。

初戰馬超時,曹操輸得割須斷袍,奪船避箭,可以說狼狽不堪,才勉強撿回一條命。當時的曹操不但面不改色,又是一陣大笑:“我今日幾爲小賊所困!”一面笑,一面又已佈下疑兵陷阱,觀察到馬超勇有餘而智不足的弱點從中吸取教訓,變硬拼爲智取,遂大敗馬超。曹操在敗軍之際,仍然成竹在胸,不爲勝負所亂,同時他樂觀態度又安定了軍心,實爲難得的將才。

“赤壁遇周郎,華容逢關羽”是曹操敗得最淒涼的時候,火燒之後,逃亡路上又值大雨傾盆,寒風刺骨,人困馬乏,死傷無數。八十三萬大軍幾乎片甲不留。曹操卻出人意料地連連大笑,笑敵人乏謀少智。狹路相逢關羽時,合當命休,可他也並不坐以待斃,料定關羽是重情重義之人,竟“死皮賴臉”地向關羽哀告舊時恩義,終得逃出虎口。若是項王窮途末路時必會很有骨氣地叱道:“吾聞漢將購吾頭千金,邑萬戶,吾今德若。”

小說戲劇性的一次次安排笑聲未停,計謀已成。將曹操一代梟雄的形象描繪得惟妙惟肖。“是非成敗轉頭空”,昔日的得失已煙消雲散了,但曹操在逆境中頑強不屈,永不放棄的精神仍然值得我們借鑑。《三國演義》塑造的許多不朽的藝術形象必將在歷史的長河中熠熠生輝,永不磨滅!

讀《三國演義》有感5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在三國鼎立的年代,許多英雄拋頭顱,灑熱血。趙雲、關羽、劉備、諸葛亮……等。他們爲了心中的目標,努力地學習、奮鬥、拼搏,爲的就是那心中無愧的選擇!

趙雲,這位五虎將軍在長板戰亂的時候,他爲什麼要拼死保護劉備的妻兒老小?爲什麼他在長板坡肯把馬讓給劉備的夫人?因爲他心中有他那無愧的選擇,他最終把精神轉化爲一種動力——從曹操八十三萬軍中衝了出來,這不禁讓人回憶起那首高亢激昂,鏗鏘有力的詩:“血染爭袍甲紅,當陽誰敢與爭鋒?古來衝陣扶危主,只要常山趙子龍!”

糜夫人在當陽板坡中,身受重傷,趙雲找到她時,她隨時都有生命危險,趙雲三番五次請她上馬,她卻覺得自己是個累贅,爲了不連累阿斗和趙雲,爲了讓趙雲順利衝出包圍圈,她毅然投井身亡。戰將全憑馬力多,步行怎把幼君扶?拚將一死存劉嗣,勇決還虧女丈夫!”

典韋,他是曹操的貼身將領,率領虎衛軍,爲了保護曹操,他不惜捨去性命,他手無寸鐵,身無片甲的保護曹操,人們都說曹操是亂世梟雄,可爲什麼這麼值得典韋保護呢?因爲他選擇了曹操,就要爲曹操效力,他認爲爲曹操付出生命是應該的,這難道不是從心靈上做出的正確的選擇嗎?這是他心靈深處的大義,是爲國奮鬥而義無返顧的大義。

請讓我們從內心,從心靈上做出正確的選擇吧!

鑑前世之興衰,考當今之得失。從古人心靈深處的選擇中我們感受到了他們的大義所在。是心靈的選擇讓他們至今閃耀着奪目的光芒。

捨棄自私,選擇高尚,捨棄奸詐,選擇誠信,捨棄小我,而完成大我……這纔是人們從心靈從靈魂上的大無畏的問心無愧的選擇。

讀《三國演義》有感6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我對詞中的英雄一詞發生了疑問,書中講到的人物驍勇善戰,然而,羣雄逐鹿於亂世之中,誰纔是真正的英雄呢?

有人說,孔明是真正的英雄。因爲他足智多謀,處事果斷,上通天文,下曉地理,是千年難見的一代賢相,火燒新野、草船借箭、三氣周瑜、六出祁山……無不體現這一點。然而,我認爲孔明完全可以有更大的作爲。劉禪無能,根本扶不起來,孔明卻把自己的一生,死死的綁在了蜀國這輛毫無希望的戰車上。

我倒覺得曹操是一位真正的英雄。儘管書中說他大逆不道,奸詐多疑,還敢“挾天子以令諸侯。”但能者居上,爲何偏姓劉的能當皇帝?他是政治家,牢牢抓住天子,使他做任何事都變的'名正言順;他是軍事家,不計前嫌,招賢納士,以少勝多的官渡之戰,使敵我力量

發生了巨大變化;他是文學家,有“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己”這樣膾炙人口的詩句。當然嘍,他太多疑,以至於剛愎自用。但功大於過,曹操無論在哪一方面都稱得上英雄。

那再看他人:孫權不過仰仗父兄基業,建功甚少;周瑜雖年少有爲,但氣度狹小,意氣用事;關羽,太驕傲;張飛,勇有餘而謀不足;呂布,一見利忘義之徒也……

總之,我以爲,三國英雄,曹操一人而已。

讀《三國演義》有感7

暑假裏我讀了《三國演義》一書,使我受益匪淺。

《三國演義》是我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三國演義》以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個統治集團政治、軍事鬥爭爲主要描寫內容。它講述了從東漢末年時期到晉朝統一之間發生的一系列故事。

《三國演義》刻畫了許多人物形象,其中有人稱奸雄的曹操,庸主劉禪,氣量狹隘的周瑜,忠厚的魯肅,勇猛的張飛,重義的關羽,納賢的劉備等等,這些人物給了我很深的教育。

在《三國演義》中,我最欣賞的就是曹操了。曹操在《三國演義》中被稱爲奸雄。雖然作者羅貫中有着“擁劉反曹”的寫作傾向,他被寫成奸詐之人,但是他的軍事才能仍然在小說中彰顯。他在東征西戰中,佔領了長江以北的大片土地,連少數民族都臣服於他,他是三國君主中最有才幹的,魏國也是三國中最強盛的,是他奠定了魏國的基礎。。

曹操求賢若渴是最令人欣賞的地方。曹操爲了選拔更多的人才,打破了依據封建德行和門弟高低任用官吏的標準,提出了"唯纔是舉"的用人方針,於公元210年春天下了一道《求賢令》。曹操在令中一開始就總結歷史經驗,認爲自古以來的開國皇帝和中興之君,沒有一個不是得到賢才和他共同來治理好天下的,而所得的賢才,又往往不出里巷,這絕不是機遇,而是當政的人求訪得來的。有鑑於此,曹操立足現實,指出現在天下未定,正是求賢最迫切的時刻。他希望左右的人不要考慮出身,幫他把那些出身貧賤而被埋沒的賢才發現和推舉出來,只要有才能就予以重用。後來,曹操於公元214和217年又下了兩道《求賢令》,反覆強調他在用人上"唯纔是舉"的方針。他要求各級地方官吏在選拔人才上,力戒求全責備,即使有這樣那樣的缺點也受有關係,只要真有才能就行。經過一番努力,曹魏集中了大量人才,當時各地投奔到曹操門下的人很多,形成猛將如雲,謀臣如雨的盛況。而且對於有才幹的人曹操還能做到不計前嫌,比如賈詡追隨張繡時,用計殺曹操,若非典韋死拒寨門,曹操早就被殺了,而曹操對這樣的仇人,非但不殺,反而予以重用,因爲曹操知道賈詡是非常難得的人才。

曹操的成功不僅因爲他的傑出才能和善於招攬人才,還在於他有着豁達的胸襟和廣闊的胸懷。在赤壁的慘敗之後,曹操並未一籌莫展,而是笑着說了一句"今北方仍由我所據",並且華容道上三次大笑展現出他對待挫折的樂觀態度。曹操同時也是個很有文學情趣的人,喜歡作文賦詩,即使大戰在即也情趣不改,他的許多詩作都是樂府中的名篇。他和他的兩個兒子曹丕、曹植並稱“三曹”。在我國文學史上佔據重要地位。

《三國演義》中的人物各具其態,有長有短。總的來說,讀過這本書之後我大開眼界,曹操給了我很深的感受,他很值得我學習。

讀《三國演義》有感8

羅貫中在《三國演義》卷首語:“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精闢的總結了歷史的發展趨勢。讀罷《三國演義》掩卷沉思:這分分合合豈非人力所爲?

《三國演義》是一部歷史演義的長篇小說,以描寫戰爭爲主,分爲黃巾之亂、董卓之亂、羣雄逐鹿、三國鼎立、三國歸晉五大部分。在廣闊的背景上,上演了一幕幕波瀾起伏,氣勢磅礴的戰爭場面,成功刻畫了幾百個人物形象,其中文人某事的鬥智鬥勇,各方的用人原則和謀士的腦力風暴一次次撞擊左右了戰爭的結果。告訴我們一個樸素的道理:

善於用人是成就偉業的保證。

曹操三次頒佈求賢令以獲得良才爲己所用,事實證明人才的招攬爲其統一北方規劃了可行的藍圖。

曹操的謀士毛玠曾經向他提出了一個建議:“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以畜軍資”,曹操採納了謀士毛玠的建議,並予以實施。也就是說,曹操的路線和策略是“奉天子以令不臣”。袁紹的謀士沮授也曾進言“挾天子而令諸侯,畜士馬以討不庭”,可是袁紹手下其他的謀士不贊成,袁紹一猶豫,曹操就搶先了一步,獲得民心。可見袁紹不善於用人,雖然空有雄兵猛將,卻不懂軍事不過是政治的工具,最後難免失敗。官渡之戰中又錯失許攸,因爲不能聽進人言以超強實力完敗,也充分說明問題。可見知人善用威力無限。

“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東漢末年正值亂世,許多有識之士,治國良才,隱居山林期待救世伯樂以一展雄才大略。諸葛亮就是其中最讓讀者敬佩的一位。

劉備便親自前往拜訪,去了三次才見到諸葛亮。與亮相見後,諸葛亮遂向他陳說了三分天下之計,分析了曹操不可取,孫權可作援的形勢;又詳述了荊、益二州的州牧懦弱,有機可乘,而且只有擁有此二州纔可爭勝天下;更向劉備講述了攻打中原的戰略。這篇論說後世稱之爲《隆中對》。()《隆中對》是此後數十年劉備和蜀漢的基本國策。我們常常讚歎諸葛亮未出茅廬便知天下三分,實際上這天下三分其實是諸葛亮根據天下形勢以及自己的聰明才智策劃的。否則以劉備無立足之地的形式能和孫曹抗衡應該是難於上青天。一人之得,便得三分天下,善於用人真是成功的前提啊。

其實非是《三國演義》能看出用人之重要性,就是歷史中例子也比比皆是:秦始皇任用李斯、王翦、蒙恬、尉繚,可謂英雄不問出身,只要你有才能我便用你。而且能夠平等對待臣下。最終這些人都爲秦始皇成就偉業立下汗馬功勞。劉邦在總結楚漢之爭中自己獲勝時說說:“軍事謀劃,我不如張良;治理國家,我不如蕭何:統軍作戰,我不如韓信。這三人是當代豪傑,我能任用他們,這是我得勝的主要原因。項羽連一個多謀善斷的范增都不肯用,所以失敗了。”可謂一語道破天機。同樣的是漢武帝,啓用董仲舒、主父偃、衛青等人實現了大一統的鼎盛局面。唐太宗善於用人,成就貞觀之治。唐玄宗前期善於用人,出現開元盛世,後期任用奸臣出現天寶危機。

興亡誰人定,盛衰豈無憑。演繹也好,歷史也罷。人才決定興衰;無論當今,還是未來,知識經濟時代的競爭,說到底是人才的競爭。誰佔有人才,誰就會搶佔科技創新的制高點,誰就是贏家。

未來的競爭其實是人才的競爭,隨着全球化的不斷深入,人才交流不斷頻繁,經濟發展的第一要務還是教育的發展。讀罷《三國演義》深感作爲教育工作者的責任重大。國家、民族的未來在我們手上,爲了國家、民族的未來盡全力,去奉獻。

讀《三國演義》有感9

三國爭霸一直都是文人,學者,普通老百姓津津樂道的傳奇時代之一。無數風流人物悉數登場,各領風騷。

劉備。演義中的劉備仁慈的太過了,十足一個僞君子。我一想到劉備,就想到關於他的兩句名言,“劉備借荊州有借無還“,”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劉備是我討厭的角色之一,但不得不佩服他的韌勁。他能有關張這樣的兄弟,他能有屢敗屢戰的勇氣,多次寄人籬下,卻從未放棄過爭霸天下的決心。他的眼淚威力不可謂不大,”劉備的江山是哭出來的。“

劉備雖然波折叢叢,但還是在取得西川,成功建立自己的政權。不得不說,劉備是一個讓男人也敬愛的男人,以仁義之名行權術之實,多少賢人才士爲他死心踏地,助其成就霸業,不由人不爲之讚歎。

孫權。孫堅孫策爲他打下了江山,他受兄長遺命保家業,壓力不可謂不大。孫權的外交手段實在高明,在當時已經能熟練運用實力均衡的戰爭法則。在曹操百萬雄師南下、劉表投降的時候聯劉抗曹,結果周瑜火燒赤壁讓曹操遭受了最大的挫折;在曹操敗走漢中、關羽連場勝利直逼許昌的時候毅然聯曹抗劉,呂蒙白衣渡江順利襲殺關羽奪回荊州重創劉備實力。”

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孫權軍事實力不可恭維,但是政治手段的確高明。孫權最終順利穩固政權,黃袍加身,這也是對他的最大肯定吧。”三國英雄,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

讀《三國演義》有感10

三國演義是中國的第一部代體古典名著小說,這書上的事發生在東漢末年時期到晉朝統一起間,在這戰火不斷中出現了三個大國——魏、蜀、吳他們三國,他們經常爭鋒相對發生了許多令人驚歎不已的故事,有火燒赤壁、三英戰呂布、刮過療毒等等的故事。

那麼有些功勞都歸功於誰呢?當然是蜀國的軍師諸葛亮了!就舉一個例子諸葛亮在城裏只有三千兵力,而司馬懿卻有是萬精兵,諸葛亮的兵嚇的東跑西竄亂了手腳,而諸葛亮卻很淡定,他想起了一個計發,那就是空城計,只見他一聲令下:“把城門開啟,你們藏在房子裏,而我在城樓上彈琴不管發生什麼事都別出來。”只見不遠的天空全是塵土,十萬大軍就在不遠處,只見諸葛亮在優雅的彈琴,城門前有兩位士兵在掃地,他們的心情很好嘴上充滿了笑容,司馬懿心想我瞭解諸葛亮他一定會在城裏設下重重機關,然我們大傷體力,最後再發動總攻那可就不好了,有一位大將說道:“這諸葛亮一定沒有多少兵力我們就殺過去吧!”司馬懿又說道:“安全第一撤退!”之間地上的塵土再次飛起。

至此諸葛亮嚇得一身冷汗,但是他最終還是趕走了司馬懿,得知消息的司馬懿氣得都快吐血了!

這諸葛亮真是說什麼什麼就有,說什麼沒有什麼就沒有。他只是神機妙算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