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病隙碎筆讀後感(通用6篇)

讀後感8.91K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是時候寫一篇讀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你想好怎麼寫讀後感了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病隙碎筆讀後感(通用6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病隙碎筆讀後感(通用6篇)

病隙碎筆讀後感1

生一爐火,擇一本書,品其中之精華。——題記

《病隙碎筆》是史鐵生寫於生病治療間隙的片段碎筆,篇幅很長,但語言通俗易懂,彷彿在和我們面對面的交流,用長者的身份教導我們怎樣面對人生,苦難,命運,愛情,金錢,信仰,道義,字字珠璣,平易又精闢,樸實又鮮活跳動,充滿智慧與哲理。史鐵生有嚴重的殘疾,但他堅持寫作,在三天一次透析的痛苦煎熬中,他完成了著作。

“人生就像一杯茶,不會苦一輩子”史鐵生在開始就談到了命運,命運就是說,這一出人間戲劇需要各種各樣的角色,你只能是其中之一,不可隨意調換,要讓一齣戲劇吸引人,必要有矛盾,有人物間的衝突,矛盾和衝突的前提,是人物的性格、境遇各異,乃至天壤之異。他將生命比作一場戲劇,而我們都是其中的演員,每一個人的角色都不一樣,命運不一樣。

在書中,史鐵生認爲當人無法被改變時,我們應該尋求愛,愛是一個神聖的詞。愛之永恆的能量,在於人之間永恆的隔膜。愛之永恆在於激越,在於每一個“我都是孤獨”。愛也許只是某一刻莫名的思念,也許只是遠遠觀望,默默陪伴。

帶着病體,史鐵生看到了世間的痛苦兇險,並不因爲自己虔誠而減少,對別人不尊重,只是樂觀的活下去,勇敢的面對這世界。他說,我的職業是生病,業餘寫點東西。能夠看出他對生的意志力很強,體驗到的是人生的苦難而表現出的卻是歡樂與充實;他用理性的文筆,顯現出對生活的熱愛,對命運的抗戰,對生的意志,對死的無畏。

這部書是對人的靈魂洗禮,改變了生命的追求,《病隙碎筆》這部著作是史老先生在病痛中寫作,寫出的卻是歡樂與充實,品《病隙碎筆》,解人生迷津!

病隙碎筆讀後感2

最早知道史鐵生這個名字,是因爲在中學教材裏有《我與地壇》的必背段落,他透過優美的文字將唯美的畫面,立體地展現在我們面前。很難想象這樣一個命途多舛的人能寫出這麼輕逸、唯美的文字。

再次接觸史鐵生,便是這本《病隙碎筆》。其文字抽象,但又充滿真實感情。好像是在寫個體的命運,卻處處流露真情,打動每一位讀者。人人都會生病,小病小痛後,才知道健康的可貴,作者透過樸實無華的文字使得我們感同身受。也許是經歷了天災人禍,病痛的折磨,史鐵生仍然相信老天爲你關了一扇門,必定爲你開啓一扇窗。在他的文字裏,看不到絲絲豪豪的怨天尤人,在他的文字中,看到的是希望,愛和信心。

《病隙碎筆》這本書給了讀者希望,給了大家對生命意義的新的解釋,給了我們全新的視角,透過閱讀,我們可以感受到生命的希望,珍惜健康的可貴。作爲鐵路警察,更要明白自身的責任,明白平凡的意義,紮實開展好工作,過好自己的生活。

病隙碎筆讀後感3

如未曾20歲開始雙腿癱瘓,寸步難行,何以言苦楚,如未曾患上尿毒症,臥牀生瘡,何以言病痛,如未曾晝夜不分地苦思冥想,涅盤重生,何以言人生。

“職業是生病,業餘在寫作”的史鐵生,卻用自己殘缺的身體,說出了最爲健全而豐滿的思想,成爲了當代中國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

他的《病隙碎筆》作爲2002年度中國文學最爲重要的收穫之一,已不是單純數量上的又一本散文隨筆集,而是一部充滿了生命體驗的人生筆記。他用生動而通俗甚至是優美的語言追尋和控索了關於我們人生的書籍和未知的道理:人生、命運、愛情、金錢、道義、信仰,健康的心態、成功的途徑和價值、孩子的教育、家庭的紐帶等六部分,充滿着智慧和安詳。

在我們常人無法想象的沒日沒夜的病痛裏,他這樣說:“生病也是生活體驗之一種,甚或算得上一項別開生面的遊歷。生病的經驗是一步步懂得滿足。發燒了,才知道不發燒的日子多麼清爽。咳嗽了,才體會不咳嗽的嗓子多麼安詳。剛坐上輪椅時,我老想,不能直立行走豈非把人的特點丟了?便覺天昏地暗。等到又生出褥瘡,一連數日只能歪七扭八地躺着,纔看見端坐的日子其實多麼晴朗。

後來又患‘尿毒症’,經常昏昏然不能思想,就更加懷念起往日時光,終於醒悟:其實每時每刻我們都是幸運的,因爲任何災難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個‘更’字。”這段關於生病的參透,讓我時常感慨萬千,我們常常抱怨自己沒有的東西,卻沒有爲自己的東西尚未減少而心存感激,比如身體健康、父母安在、前途在望等等。

雖然以病牀爲桌、藥水爲墨、病痛爲筆,但是這本書折射出的卻是生命與存在的明朗和歡樂。個體生命必須正視的問題和必須開解的難題,他都沒有迴避與躲閃,而是用輪椅上日日夜夜的凝練與濃縮,給予了我們智慧的回答。史鐵生用他寸步難行之軀,走到了我們健全人尚且無法抵達的理想之路。

病隙碎筆讀後感4

作家總是需要在文字裏隱含什麼東西,對於殘疾人來說這顯得很方便,因爲他們往往可以對生命有更多的感悟,或者可以讓人以爲他們對生命有更多的感悟。史鐵生對生命世界和各種深刻問題的認識,不是他依靠自己的特殊身份譁衆取寵的工具,而是他與生俱來的深邃的思想和睿智的頭腦帶給他的彌補內心傷痕的禮物。他很難有機會擁抱自然,接觸社會,這使得他能擁有這種層次的思想境界顯得更爲可貴。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他的文學成就和思想水平並不是因殘疾而生。如果沒有身體上的缺陷,史鐵生也許不會從事作家這個行業,但他對世界的認識依然可以獲得我們的認可。

可以認爲史鐵生的人生是悲慘的.,連生命最後的一些作品也要在疾病的縫隙裏完成。到了末日前夕的史鐵生飽嘗病痛的折磨,每三天就要去醫院作一次透析,而剩餘的日子裏狀態也不可能很好。但是我們不一定要同情他。畢竟人在臨終前大都是悲慘的,在花叢裏含笑而逝的大概只是少數。每個人內心都有一個悲慘的自己。我們會因爲一些一時的慘劇而同情某個人,但那種同情是不可能恆久的。我們最終同情的還是自己。

病隙碎筆讀後感5

翻開《病隙碎筆》靜默的閱讀,裏面的語句十分樸質但字字珠璣,充滿了智慧。有的語句很幽默,但越是幽默,我的心越是沉重。當我讀完這本書時,我感悟很多,並深深震懾於鐵生精神。

曾有記着問史鐵生職業是什麼?史鐵生說“職業是生病,業餘寫作。”的確,在他短暫卻輝煌的人生裏,他有48年在病中,他用殘缺的身體,寫出最飽滿而健全的思想,他體驗到了生活的苦難,卻用最光輝的文字述說存在的快樂與明朗。它照亮了我們的內心,讓我們得到信仰與夢想。

在《人的殘缺證明了神的完美》中,他說“我覺得人是應該有一個信仰的,信仰就像剛纔說的,我覺得我是殘疾的,但有一個完美的境界存在,那麼這就成爲我的信仰了,信仰和夢想差不多,沒那麼多實際的好處,它只是給你一種心靈的安慰。”

心靈的慰藉在這裏,已經超越各種其他東西了,這個世界,從來就擁有着不完美,完美的體現就是殘缺,身體的殘缺卻令他的心靈閃現着最神聖的完美。

浪是水,浪消失了,水還在。浪是水的形式,水的消息,是水的慾望和表達。浪活着,是水;浪死了,還是水。水是浪的根據,浪的歸宿,水是浪的無窮與永恆。

一個人並不是生來就要被打敗的,人雖可以被毀滅,但卻不能被打敗,史鐵生用自己的一生詮釋了生命的意義。

病隙碎筆讀後感6

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史鐵生

如果你喜歡了一位偶像,請你一定要爲他寫一些文字。對於喜歡的作家,我想我們更應該寫點東西吧。於是便有了這些文字。

我看過的書不太多,印象比較深刻,對自己思想有過強烈震撼的則就更少了,其中就有史鐵生的《病隙碎筆》和周國平《人與永恆》,前者更易懂,後者哲理性強些,稍有些生澀難懂。

史鐵生的《我與地壇》大家應該不陌生,我們這一代人高中語文課本中一定都讀到過,而且我們之中很多人是透過這篇散文認識了地壇。這篇文章也支撐了史鐵生在散文文學上的地位,也更加堅定了史鐵生寫作的信念。

職業是患病,業餘纔是寫作,史鐵生在《病隙碎筆》中調侃自己。《病隙碎筆》是哲學性的散文,是一個思索的過程,通篇無題,與殘疾並無太大幹系。所有的文字主要源自一個健康的靈魂對生命的困惑與痛苦的探索,源自一個思想者對人生基本命題的哲學思考與辯析。一直是在尋找,史鐵生是一個完全靠自己的覺悟修養自己品行的人,他窮盡自己的一生去思索人生,他不能行走,但他是思想的行者。

史鐵生在《我與地壇》中說道: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他早看透了生死,置之度外,他堅持活下去就是爲了尋找活着的信念。爲活着而思索,爲思索而活着。

關於史鐵生,我們可以看到很多作家筆下對他的文字和他本人的敬畏與推崇。周國平後來爲《病隙碎筆》作的序曾寫道:

三年前,在輪椅上坐了三十個年頭的史鐵生,生活中沒有出現奇蹟,反而又有新的災難降臨。

關於殘疾,史鐵生自己有一個清晰的認識:"人所不能者,即是限制,即是殘疾。"在此意義上,殘疾是與生俱來的,對所有的人來說都是這樣。看到人所必有的不能和限制,這是智慧的起點。看到並且接受人所必有的限制,這是智慧的起點,但智慧並不止於此。如果只是忍受,沒有拯救,或者只是超脫,沒有超越,智慧就會淪爲冷漠的犬儒主義。

《病隙碎筆》中有許多對於信仰的思考,皆發人深省。一句點睛的話是:"所謂天堂即是人的仰望。"人的精神性自我有兩種姿態。當它登高俯察塵世時,它看到限制的必然,產生達觀的認識和超脫的心情,這是智慧。當它站在塵世仰望天空時,它因永恆的缺陷而嚮往完滿,因肉身的限制而尋求超越,這便是信仰了。完滿不可一日而達到,超越永無止境,彼岸永遠存在,如此信仰才得以延續。所以,史鐵生說:"皈依並不在一個處所,皈依是在路上。"這條路沒有一個終於能夠到達的目的地,但並非沒有目標,走在路上本身即是目標存在的證明,而且是惟一可能和惟一有效的證明。物質理想和社會理想的實現要用外在的可見的事實來證明,精神理想的實現方式只能是內在的心靈境界。所以,凡是堅持走在路上的人,行走的堅定就已經是信仰的成立。

對於"職業是患病,業餘才寫作"的史鐵生,如果說這一生大部分時間是在和疾病鬥爭,我想他一定贏了。

命若琴絃,終成絕響。

一個人並不是生來就要被打敗的,人儘可以被毀滅,但卻不能被打敗,史鐵生用自己的一生詮釋了生命的意義。

史先生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