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關於《目送》的讀後感4篇

讀後感3.27W

你要一直往前走,不要回頭,不要做那個只能目送的人。下面小編整理收集了關於《目送》的讀後感4篇,歡迎閱讀!

關於《目送》的讀後感4篇

關於《目送》的讀後感1

窗外略顯陰沉的天空,靜靜地望向大地。我翻過《目送》的最後一頁,不盡的感嘆,卻如鯁骨在喉,不言不語。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讀了《目送》以後,這句話深深打動了我。他,不再是騎在爸爸肩上的小點兒,不再是躲在自己身後的“膽小鬼”,不再是天真爛漫的愛鬧笑話的活寶……一個母親在看到子女不再依戀自己,將展翅翱翔,是怎樣的欣慰,是怎樣的喜悅,又是多麼心酸不捨的無奈啊!而作爲一個子女,看着父母步入天堂,漸行漸遠的背影時,又是一番心痛與懷念。樸實的語句中涌動着一股平凡而動人的情感。

《雨兒》中,那位口齒不清、患老年癡呆的母親和孝順的女兒令我難忘。母親雖然患病,卻一直心心念念着自己的兒女。不斷重複的對話,不厭其煩地敘述。作者輕聲的話語中,除了對待母親的耐心外,更多的是無比的心痛和難以言喻的酸楚。辛勞一生,年邁的母親竟連自己的孩子都無法辨別。

《寂寞》一文中,讓我認識了兩種寂寞。一種是孤身一人時,難以言喻的孤獨。另一種寂寞,或許是獨自一人面對事物,卻不感到孤獨的修行過程。就像《湖心亭看雪》中,張岱獨自欣賞茫茫大雪,與大自然融爲一體,卻不感到寂寞。

淚水“嗒嗒嗒”打在乾淨的頁面上。“媽媽要回的‘家’,不是任何一個有郵遞區號、郵差找得到的家,她要回的‘家’,不是空間,而是一段時光。”“媽媽是那個搭了‘時光機器’來到這裏但是再也找不到回程車的旅人。”是的,家庭的溫馨,不是一間空房子可以給予的。對於一個妻子,一個母親而言,家是有愛人溫度的地方,是有孩子歡聲笑語的地方。但是時光飛逝,小鳥學會飛翔,早已離去。伴侶在天空對你露出若有若無的微笑。家,未必找得到了。

兄弟情,友情,愛情,親情融於《目送》中,酸甜苦於心頭徘徊。

關於《目送》的讀後感2

龍應臺的作品《目送》,《目送》共由七十四篇散文組成的,是爲一本極具親情,感人至深的父親。由父親的逝世,母親的蒼老,兒子的離開,朋友的牽掛,兄弟的攜手共進,寫出失敗和脆弱,失落的放手,寫出纏綿不捨得絕然的虛無,一次次感受作者筆下的情感與思緒,讓人更加懂得每個人有每個人存在的意義。或許有一天你也會突然醒悟:“原來我也是一個這樣的人,平凡卻又不普通的,有情感寄託的人。”

“很多時候不是我們去看父母的背影,而是承受他們追逐的目光,承受他們的不捨得、不放心的、滿眼的目送。最後才漸漸明白,這個世界上再也沒有任何人,可以像父母一樣愛我如生命。”從嬰兒時的第一次哭,第一次笑,你的摯愛或是摯愛你的都一直陪着你,直到離開的那一刻他們都是愛你的。感性的話說給感性的人聽,理性的話說給理性的人聽。人生是場遊戲,家人,父母,兄弟,是願陪你闖關的人。

青春,年華,似乎是在我們這個年紀出現頻率最高的詞語。現在這個年紀啊,想要去瘋去玩去闖去鬧,似乎一切的食物都是爲自己而設計的。或許當未來自己老去時纔會想起自己的狂妄自大,甚至想要悔改。如果可以悔改青春,又有誰不想在自己最美的年華里有着綻放自己色彩的一筆呢?成長可以改變某些東西,也可以留住很多東西,一切都是自己的作爲。我們,都會像風一樣,轉蓬一樣,各自滾向渺茫,相忘於人生的荒漠。

愛情最美好的莫過於從“你”和“我”變成了“我們”,愛情最悲劇的便又是那“我們”分隔成了“我”和“你”。愛情裏誰願意謙虛。在一場場愛與愛之間的爭鬥,到底又是誰是贏家呢?相濡以沫,扶持到老,便是最好的結局。

龍應臺與兒子的事,講述的好像是現在的我們與父母的故事,但也說不定是在講述我們以後與自己孩子會發生的事,是啊:“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而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

“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這本書如黑暗中看見燭光,冷冰又溫暖。讀完有一些悲傷也有一點幸福,讀別人的年逾半百的感悟,便又會想起自己,想起自己的從前與以後,是的,真的,不好說。

有時候,時代太殘酷了,你閉上了眼,不忍注視。迷茫的時候,請孤獨的你選擇難走的'路,這路繁花,此些花尚有劇毒,你若願意,便一路繁花相送,直到...盡頭。

目送着自己逝去的時光,然後再繼續爲自己或是別人而奮鬥,生活乏味卻又有點趣味,動人的像首歌“甘於平凡,卻不平凡的潰敗。”深情款款不及冷淡一眼,拱手相讓不如搏命一爭。

“既許一人以偏愛,願盡餘生之慷慨。”

關於《目送》的讀後感3

絢麗的黃昏漸漸褪去,繁華的夜色闌珊過往,耳畔,《月光曲》漾出層層光暈,輕輕地,我合上了這本封面猶如綠色水墨肆意潑墨的水彩畫的書,憶你,門廊斜風細雨空濛,墨香氤氳聲如許,衣帶生風,濺溼一腔心情,留下一份沉重。回望,未湮……

《目送》是一本生死筆記,深邃,憂傷,美麗。《目送》的七十三篇散文,寫父親的逝、母親的老、兒子的離、朋友的牽掛、兄弟的攜手共行,寫失敗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寫纏綿不捨和絕然的虛無。

龍應臺說這是獻給自己父親、母親和兄弟們的書。有評論者認爲,這本書不僅是爲作者的同代人寫的,同時也是寫給上一代和更年輕的下一代的。在書中,展翅高飛的孩子、即將離去的母親和站立在小路這一端目送他們的作者——三代人的情感一樣豐沛,只是各自表達的方式不同。龍應臺以她流暢的筆法寫出了三代人的心情,寫盡了幽微,如燭光冷照山壁,如未湮回望之光撫亮心靈,讓每一代讀者都從中有所感悟:再多的遺憾不捨都不過是生命的過程,我們只能往前走,用現在來填補過去的空白和傷口,帶着愛和釋懷與生命和解,與未湮之回望相遇。

在《目送》中,龍應臺明顯地將筆觸伸向了“人”的內心世界,用散文的方式,述說着生命中的悲歡離合。她娓娓述說,述說着親情的血濃於水,也述說着親情離去的無奈與錐心疼痛,但更多的是告訴人們親人的重要與親情的珍貴,“作爲父母的子女,作爲子女的父母,彼此的身份,是在一生之中一次又一次的目送中完成轉換——只是第一次的目送是成長,最後一次的目送卻永別。”這或許就是龍應臺想要告訴給我們的生活與生命的本真。這些溫情的語言,如一劑醒腦益智的良藥,使我們深陷塵世羈絆的心靈,一次次得到解脫和自省。

“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頭一瞥。但是他沒有,一次都沒有。”當我看到這句話時,心猛地一震,繼而涌出一抹莫名的傷感——華安的一舉一動,牽動着媽媽的心,只可惜,他沒有再像小時般不斷回頭,而是,選擇將背影送給媽媽。因爲,他已經長大了,有了自己的思想了,他早已淡忘那個依賴母親的小華安了,他不再是那個用怯怯的眼光看周圍的那個小孩子了。他沒有看到,媽媽的眼神一直隨着他的行進而移動;他沒有注意到,媽媽的眼神一點點的燃起希望然後又一點點的暗淡下來。他用自己的時間,無形的抵抗了母親的靠近。

窗外,微風起,雨絲紛紛,風吟故里,幾度風雨暮,一曲笙蕭隨雲飛,穿越浮世煙囂,念溫婉淺笑安然。

記得,週日返校,母親在身後的千叮萬囑,“在學校記得多喝水。”“有事打電話”“考試認真考。”……而我,總是不耐煩的擺擺手,徑直走向學校,殊不知,身後是母親之濃濃親情凝成的目送,我,將回望,湮至朦朧。終於,又是一次徑直走向學校,我不經意間一回望,便是母親的溫婉淺笑,安然濺起點點溫馨,溫暖心頭,暖之餘溫久久不散。

星宿如許笑蒼茫,淚成行,咬噬星點憂鬱晶瑩淚,訴說心扉,風影傳音,溫婉淺笑間,才明曉,回望後,風景如此之美。

趁一切都還來得及,彼此還能擁有彼此,把時間調慢再調慢,陪彼此一起,將風景看透,細水長流,回望,未湮……

捻一抹未湮回望心香,靜坐流年之上,笑看紅塵過往。回首凝望,那逝去的時光,總會在你心底最柔軟的地方,或明媚,或黯然,留下了一行行或深或淺的痕跡,上演着一幕幕蕩氣迴腸。

龍應臺說:“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訴你,不用追。”

不必追!生命的腳步是無法追逐的,但是,也不能忘記回望,不能放縱回望漸湮漸深,直至朦朧,忘卻……

《月光曲》,依回漾,回望的花開,開到茶蘼,一瞬的煙花,宛如繁華過後的一場夢境,回望,未湮……

關於《目送》的讀後感4

柔和的橘黃色的燈光自雪白的燈罩中緩緩灑下,合上摩挲的書頁,思慮良久,仍不知以何爲題,提筆於紙上,方寫“目送”。

於我而言,太過悲情的書我是萬萬看不下去的,但《目送》卻成了例外,迄今爲止它是唯一一本令我心痛卻又不忍放下的書籍。

龍應臺描寫的是每個人都要面對的事情,但她卻可以用不同尋常的態度,寫得如此動情。她寫父親的逝、母親的老、兒子的離……她寫盡了無數人的癡怨離愁,道盡了無數人的無可奈何,試問在讀完書後,我又怎能佯裝淡定,置身於外?

“目送”,是我們每天都在做的一件事情——兒女目送父母容顏的逝去,父母目送兒女的遠去……如今仔細想來,平日裏的“目送”竟都是我們忽視的款款深情。我獨愛文中的一段話,相信也觸動了無數讀者,它寫道:“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對於父母來說,孩子成長遠去的背影,你不必追,無論你有多麼深愛他。

每一個人,都是孤零零的來到這個世界,最終也將會是孤零零地離開。作爲父母,清楚地知道自己絕不可能永遠地陪伴孩子,所以努力要做的便是在離開之前,教會孩子如何獨立,如何生活。儘管有時面對兒女的不解和背影很是無奈,但是也明白着——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只能一個人走。

對於孩子來說,父母日益衰老的背影,你不必追,無論你有多麼不捨得。

當我們看到父母頭上的銀絲,觸碰到父母臉上的皺紋,心中都不免傷感着時光的遺失。不知從何處看到的一段話:“父母的頭髮白了,把滿頭的黑髮給了兒女;父母的脊背彎了,把挺直的脊樑給了兒女;父母的皺紋多了,把年輕的面容給了兒女。”父母和兒女就好像是沙漏的兩端,這一端的充實又何嘗不是以另一端的流失爲代價呢?我們,就是這樣目送着他們日益衰老的背影,不斷成長着。我們與父母的一段情,因爲短暫,所以更美好;因爲難得,所以更寶貴;因爲失去,所以更珍惜!

“時間是一隻藏在黑暗中溫柔的手,在你一出神一恍惚之間,物走星移。”終有一天,我們也會爲人父母,親身經歷他們的艱辛,如同當初的他們一樣,又把自己的一切給了孩子,再目送着孩子們遠去,面臨即將到來的孤獨和死亡,到那時,拜祭,終究也只不過是生者的一份安寧。

人生,本就是一場沒有回程票的旅程,途中的路人行色匆匆,能夠相遇便是緣分,你與某些人產生了或朋友,或夫妻,或親人的關係。無論情深或是義重,都且行且珍惜吧!

願世間的每一段感情,都能被溫柔以待,所有的“目送”都不再有遺憾。

標籤:讀後感 目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