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目送讀後感3篇

讀後感3.22W

導語:龍應臺的《目送》是本生死筆記,它深邃,憂傷而美麗,在她的文章中我讀懂了什麼叫孝敬。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目送讀後感,歡迎借鑑參考。

目送讀後感3篇

目送讀後感一

這個寒假,我讀了著名女作家龍應臺的散文集《目送》。它,是一本適合三代人共讀的人生之書。

《目送》收錄的七十三篇散文,寫了父親的逝世,母親的老去,兒子的成長單飛,朋友親人的離散牽掛,兄弟的重逢攜手。整個寒假,我雖然只讀了其中二十六篇,卻已經深深感動。

同名主打篇《目送》,給我的感受最深。這篇文章分成兩個段落,第一段作爲母親,龍應臺敘述了兒子華安從第一天上小學起到中學、直至出國上大學十多年間的幾個感人片段,她一次次目送孩子的背影離去,一次次目送他成長。第二段,龍應臺作爲女兒,追憶自己成長的歲月中,與父親的一次次別離:總是目送父親的背影漸行漸遠,直到有一天,在殯儀館熊熊爐火裏永遠地消逝……所以她說:“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

由此,我想到自己。當我第一次踏進小學的校門時,也曾一次次回頭注視父母離去的背影;當爸爸或者媽媽出差離家時,我也曾趴在視窗,目送他們的背影消失在小區的拐角。當我第一次離開父母遠赴甘肅黃羊川,參加南京電視臺的那次拍攝活動時;當我邁入南外大門,參加人生第一次入學考試時,我也都能感到背後目送我的那兩雙熱切的眼神。

對於13歲的我來說,人生纔剛剛起步,還不能完全體會龍應臺“目送”中飽含的深意;但是我想,那些路我一定會走,那些目送背影的瞬間我一定也都會經歷。只是我希望以後,自己也能有龍應臺的那顆感動的心,那支感恩的筆。

目送讀後感二

龍應臺的《目送》是一部對親情和周邊人物的感悟散文。特別喜歡她寫的親情,抒情、真切、含蓄,併爲之深深感動。《目送》是全書的首篇,描寫的是目送孩子的成長,目送父親的遠去。第二篇《雨兒》寫患老年癡呆症的年邁母親,母女情感真心實意,讓人感動,第三篇《十七歲》寫的是青春期兒子的“獨立”,還有《愛情》、《明白》、《胭脂》、《爲誰》等等,這些都是寫父親的逝,寫母親的老,寫兒子的離,把個人生命中最私密、最深埋、最不可言喻的‘傷逝’和‘舍’”銘刻在心,訴諸文字,處處是感同深受的親情滋味,篇篇有讓人沉吟難忘的人生情景。

古人云:四十不惑。人過四十後,經歷過許多次的生老病死的場面,再讀《目送》這類親情散文,感悟很多,特別是《目送》中的:“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人在生命的路途中,很多時候都是這樣:平靜中透露着的哀痛,讓人不甘又無奈。永遠記得兒子在第一次拿到學習成績單時的情景,手拿獎狀,在人羣中急切地尋找我地樣子,那時的我就是他的天;大學四年,每次打電話時,即便是在腳骨折臥牀時,他的聲音是歡快的語調,第一句話永遠都是“媽媽,我很好!”我很感謝兒子的孝順,但心裏也明白,兒子長大了,能自己擔待所有的傷痛,對父母的依戀會越來越少,每每想到這,那種酸楚而又心存喜悅的無奈,瞬間會填滿我整個胸膛。讀《目送》會我又一次地感受到送父親走時的那種撕心裂肺的哀痛,也會想到了每次回家看母親時,母親那歡愉的目光和不停叨嘮的話語。世間大小小起起落落的事,最後還是沉寂於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目送》所描寫的都是人們所經歷的,所以能引起人們的共鳴。讀《目送》總有想流淚的感覺,爲逝去的或正在遠去的親情,挽留不住的是匆匆的生命腳步,能留下的就是記憶;讀《目送》懂得了對於生命,的態度不是挽留,而是珍惜;讀《目送》有些更深的感悟:再多的遺憾不捨都不過是生命的過程,我們只能往前走,用現在來填補過去的空白和傷口,帶着愛和釋懷與生命和解。

目送讀後感三

品讀目送時,不知不覺地就會進入到文章中,隨着作者的'腳步感受人間的真情。她寫的文章既有女兒般的柔情、細膩,可又不失堅強。讀來就如同作者正守着一杯茗茶,與你徐徐道來生活中細小甚至微不足道,但是又無時無刻不觸動你心絃的故事。親情,友情。

文章第一個故事,是寫作者送兒子去上學。可是如今兒子早已長大,思想也開始成熟。不再是那個若干年以前拉着媽媽的手,怯生生地用兩顆純潔的眼眸小心地試探着這個陌生世界的孩子了。而如今兒子也只是勉強忍受母親的柔情,不再如同剛上小學時,一步三回頭地不捨得望着母親。在兒子過安檢時,只給這個爲他操勞了一生的母親留下了他那清瘦的背影。

可當年,作者正值兒子這個年齡,讓父親送到學校時,也一樣的最後留給父親的僅是一個背影罷了。文章最後寫到:不必追。這句簡短但又富含着深意的一句話,如同一塊硬物,觸到了內心最柔軟的地方。它是對生命成長的一種尊重,是對生命即將消逝的一種尊重。更是一種對待生命的高度理性。

母親,這是一個再熟悉不過的字眼。是母親陪着我們成長,包容我們的過錯。也是母親在我們最累的時候安慰,陪伴着我們。

作者的母親已經老去,神志也開始不那麼清楚,可是唯一不變的就是對兒女的愛。就好像她寧願忘記自己是誰,也一定要記住兒女的面孔和名字。即使再心碌,也不要忘記回家看看。因爲家裏還有兩個孤獨的身影,正癡癡地等着你回家和他們說說話。老人只要兒女能在身邊,還有什麼可想的呢?

《目送》以最能打動人心的故事,走入我們的生活。給我們以人生的啓迪。告訴我們要獨立,要堅強。因爲: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

標籤:目送 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