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相約星期二》的讀後感(精選7篇)

讀後感2.28W

品味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後感了。爲了讓您不再爲寫讀後感頭疼,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相約星期二》的讀後感(精選7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相約星期二》的讀後感(精選7篇)

《相約星期二》的讀後感1

莫里教授得了肌萎縮側束硬化症。比腫瘤更殘酷的絕症。

如果還有一個完全健康的一天,你會做什麼?這是學生在莫里教授臨終前幾天提的一個問題。教授想來想去,最滿意的安排竟然是這樣的:“早晨起牀,晨練,吃一頓可口的,有甜麪包卷和茶的早餐。然後去游泳,請朋友們共進午餐,一次只請一兩個,可以談他們的家庭,談他們的問題,談彼此的友情。然後會去公園散步,看看自然的色彩,看看美麗的小鳥,盡情地享受久違的大自然。晚上,一起去飯店享用上好的意大利麪食,剩下的時間就用來跳舞。教授說,我會跟所有的人跳,直到跳得精疲力竭。然後回家,美美地睡上一個好覺。”莫里最後的願望,在我們看來是很容易實現的,我們每天過的不正這樣平凡的一天嗎?人在健康活着的時候,每天都在做着自己認爲應該做的事,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美好而奢華的夢,或許是住上小別墅,開上寶馬車,或許是功成名就……就在我們每天在忙於追夢的時刻,不要去無謂地把自己搞的很痛苦。人生最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的感覺。一個人並不是除了偉大就是卑賤,絕大部分就是平凡,偶然來到這個世界,平平凡凡活着,安安靜靜離開。其實幸福很簡單,就在平凡之中。

《相約星期二》的讀後感2

我不喜歡莫里,儘管他那樣的人很難得,如果碰到的話我肯定也會爲那樣的人所觸動、引發各樣的情緒,被他的魅力所折服。還好書籍給了“離他很遠”這種理所當然的心理距離。他看似完美,因爲他正是非常邪惡,他的真誠爲目的服務:永生。一個終生的教師,這看起來很感人,我在其中看到的卻是“一個總是試圖教化他人的人”,這是很危險的。人必然會受自己的經歷所限,也總有與主流追求的價值觀相悖的時刻,“沉迷物慾”與“追求情感”並不總是主流,甚至“成爲一個正直的人”“幸福的人”也不總是主流。人們在現實裏多有掩飾,一個追求精神的人也可能表現出沉迷物慾的樣子,說到底用語言將行爲道德化分類本就是不合理的,那意味着總有人被否定。

這本書讓人不安的也在於此:看似你無法否認的真理,又時常顯示出對另一些的壓迫。而作爲擁有話語權的人,他的聲音必然使另一些聲音被淹沒,即便另一些聲音並不主流,甚至卑劣,那也是人類的情感,並且某個時刻表現出不被主流認可的卑劣的人,並不是那個人的全部,他也不應該因爲那樣的時刻而被予以一種俯視的同情。舉個例子大概是:你覺得嫉妒不好,爲了幸福我應該避免將它看得太重。而我理解的是:你覺得嫉妒不好,我也覺得,但爲了幸福我不會選擇避免與它接觸,而是爲擁有這份人類的情感而感到一絲甜蜜,不幸是人的一部分,不幸的情感也是,究竟是承認它更容易達到幸福還是否定它更容易,就像“爲什麼非得追求幸福”一樣,如果將語言用於純粹分類,而與道德分割開來,一切會不會變得更加容易呢?

《相約星期二》的讀後感3

一個老人,一個年輕人和一堂人生課。

—題記

米奇和大部分人一樣每天忙於枯燥的工作中,如果不是偶然調換電視頻道,看到一擋節目,他的生活可能會繼續下去。那檔節目的嘉賓竟是十幾年前與自己相約再見的教授—莫奇。當得知莫老患上AlS時間不多時,他去找了教授。從他們相擁那刻起,時間爲十四周的必修課,上課鈴聲便已敲響。他們相約在每個星期二見面。莫里說:“我們都是星期二人”。課堂上不需要課本,但討論的題目很多。設計到愛情、工作、社會、年齡、原諒,以及死亡。這堂課親切、嚴和、幽默。莫里老人對死亡的理解也令人敬佩。

莫里老人逼視着自己如何一部分一部分的衰亡。這比死亡殘酷的多。他不能動,活着全靠別人幫忙。他是怎樣對待的呢?對別人的照顧開始覺的不便,但又很快釋然了。他說:“我感覺到了依靠別人的樂趣,此刻當他們替我翻身,在我背上塗擦防止長瘡的乳霜時,我感到了一種享受。當他們替我擦臉或按摩腿部時,我同樣覺得很受用。我會閉上眼睛陶醉在其中。一切都顯得習以爲常了。就像回到了嬰兒時期。有人給你洗澡,有人抱你,有人替你擦洗。我們都有當孩子的經歷,它留在了你的大腦深處。對我而言,這只是再重新回憶起兒時的那份樂趣罷了。這種心態足以化解一切人生悲劇。他還說:“你就應懂得一個道理,拒絕衰老和病痛,一個人就不會幸福。正因你終究會變老的。”當下,青年人揮霍青春,中年人攬鏡自悲,老年人追悔莫及,這一切不過都是在浪費時間生命而已。我們真正應該做的是用心去感受不同的階段,不同階段下的美好事物。就算衰老已經在不遠處等你,就算病痛已經纏上你,你都有權享受幸福和快樂,而不是誠惶誠恐的度過餘生。

我們的人生總在不停的奔波當中。上學、就業、升職、結婚、生子、創業、賺錢,太多的羈絆使我們感到勞累。爲什麼呢?因爲我們需要,大多數人都毫不懷疑這一點。但是莫里老人告訴我們:這不是需要而是想要。他說:“擁有的越多越好,錢越多越好,財富越多越好,商業行爲也是越多越好,越多越好,越多越好,我們反覆地對別人這麼說—一遍又一遍,直到人人都認爲這是真理。大多數人都會受它迷惑而失去自己的方向。簡單來說,我們總落入他人的圈套,超出自己能力之外買的東西是你的需要還是品牌圈套;追逐名利不擇手段是你的需要還是世俗的脅迫。最快樂的是人而不是神。只要你肯,你就可以摘下面具。放鬆別人,放飛自己。

莫里選擇了在他昏迷後第一次沒有人在他身邊的時候停止呼吸。他走了,走的令人心痛。我堅信他是有意識這麼做的。他想安寧的離去,就像安寧的活着。我仍記得他說的那句話:“只要我們彼此相愛,並把它珍藏在心裏,我們即使死了也不會真正的消亡,你創造的愛依然存在着,所有的記憶依然存在着,你仍然活着,活在每一個你觸摸過,愛撫過的人心中。”

而這門課,還在繼續。你說,我聽。

《相約星期二》的讀後感4

書中講述了這樣一個真實的故事:社會心理學教授莫里,在七十多歲時患上了一種叫做ALS(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的病,也就是著名的天體物理學家霍金所得的那種病。這是一種非常兇險、無情的神經系統疾病,它通常從腿部神經麻痹開始,一點點地向上蔓延,先是腿行走不靈,然後是無法站立、無法坐直,直至使人不能再呼吸時爲止。霍金非常的幸運,他的病情不是持續惡化的,而是一次發作以後就會平穩很長的一段時間,然後再有下一次的發作。一般情況下,這種病都是持續惡化的,從生病開始,留給病人的時間一般不超過兩年。莫里就屬於這種情況。

知道自己得了絕症後,莫里決定帶着尊嚴、勇氣、幽默和平靜活下去。他與他的學生米奇約定每個星期二見一次面,一起討論“生活的意義”,包括“死亡”、“恐懼”、“衰老”、“慾望”、“婚姻”、“家庭”、“社會”、“原諒”、“有意義的人生”這些重要的課題。米奇是一個專欄作家、記者,他堅守和老師的這一約定,將每週二的時間空出來,退掉所有的約會和事物,飛行數百公里來到莫里家中,和莫里一道談心。從第一次相約到最後一次見面,這樣的討論持續了14個星期。米奇眼看着他的老師一次比一次衰弱,直到葬禮來臨。

餘秋雨在這本書的中文版序言中,寫下了這樣一段話:

我們人類的很多行爲方式是不可思議的,有時偶然想起,總會暗暗吃驚。

譬如,其中一件怪事,就是人人都在苦惱人生,但誰也不願意多談人生。稍稍多談幾句的,一是高中畢業生,動筆會寫“生活的風帆啊”之類的句子;二是街頭老大娘,開口會發“人這一輩子啊”之類的感嘆。兼有人生閱歷和思考水平的人,一般就不談人生了,這是爲什麼呢?

我覺得,大多數智者躲避這個問題,是因爲領悟到自己缺少談論的資格。再大的專家也不能說自己是人生領域的專家。越有教養越明白這些道理,因此就越少談論。

那麼,誰有資格談論人生呢?餘秋雨分析了各種類型的人,認爲大家都在等這樣的一個人:“他不太重要,不必在臨終之時承擔大多的外界使命;他應該很智慧,有能力在生命的絕壁上居高臨下地來俯視衆生;他應該很瞭解世俗社會,可以使自己的最終評判產生廣泛的針對性;他,我硬着心腸說,臨終前最好不要有太多子女圍繞,使他有可能系統有序他說完自己想說的話,就像一個教師在課堂裏一樣那麼對了,這位老人最好是教師,即便在彌留之際也保留着表述能力,聽講者,最好是他過去的學生……”這樣說來,莫里確實是非常適合的。莫里自己可能也意識到了這一點,所以纔會與他的學生相約。

這是一堂關於愛的教育課。愛自己、愛家人、愛朋友、愛自然、愛身邊的一切,是莫里給我最深的感受。莫里說,人生最重要的是學會如何施愛於人,並去接受愛。他說,要有同情心,要有責任感。只要我們學會了這兩點,這個世界就會美好得多。儘管莫里病魔纏身,但當他們父子三人坐在一起的時候,常常會有瀑布般的感情宣泄,親吻,打趣,相擁在牀邊,幾隻手握在一塊。莫里認爲:如果沒有家庭,人們便失去了可以支撐的根基。我得病後對這一點更有體會。如果你得不到來自家庭的支援、愛撫、照顧和關心,你擁有的東西便少得可憐。愛是至高無上的,正如我們的大詩人奧登說的那樣,“相愛或者死亡。”莫里對大自然的愛,讀了讓人心動:“我注意到了樹上的變化,風的大小。我似乎能看見時間在窗臺上流逝。這是因爲我的時間已經到頭了,自然界對我的吸引力就像我第一次看見它時那樣強烈。”對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莫里也有自己的看法:許多人過着沒有意義的生活,即使當他們在忙於一些自以爲重要的事情時,他們也顯得昏昏慵慵的。這是因爲他們在追求一種錯誤的東西,你要使生活有意義,就得獻身於愛,獻身於你周圍的羣體,去創造一種能給你目標的意義的價值觀。我們過多地追求物質需要,可它們並不能使我們滿足。我們忽視了人與人之間互相愛護的`關係,我們忽視了周圍的世界。“愛會贏。愛永遠是勝者。”“沒有了愛,我們便成了折斷翅膀的小鳥”。

這是一堂讓人產生頓悟的啓蒙課。莫里說:“如果你想對社會的上層炫耀自己,那就打消這個念頭,他們照樣看不起你。如果你想對社會的底層炫耀自己,也請打消這個念頭,他們只會忌妒你。身份和地位往往使你感到無所適從。唯有一顆坦誠的心方能使你悠然地面對整個社會。”這段話是如此的樸實無華,但何嘗不是對人生謎底的一種詮釋呢。我們有的時候,對於自己做過的一件事情,常常感到不如意,因此心中始終有一個結;如果別人對自己不公,也常常會記恨在心,難以釋懷。莫里說:臨死前要先原諒自己,然後原諒別人。“記恨和固執都是毫無意義的,這種情緒讓我抱憾終身。”我在想,幹嗎要等到臨死前才“原諒自己,原諒別人”呢?從今天做起不就更好?莫里說:“錢無法替代溫情,權力也無法替代溫情。我能告訴你,當我坐在這兒等待死亡時,當你最需要這份溫情時,金錢或權力都無法給予你這份感情,不管你擁有多少財富或權勢。”關於這個話題正面的或者反面的事例我們生活中太多了,但聽聽莫里的話,我們還是能夠有所觸動。

這是一堂關於心理健康的修身課。米奇去聽課時,需要先與理療師一起拍打莫里的背部,而且要拍得很重,目的是要拍打出莫里肺部的毒物,以免肺部因毒物而硬化,不能呼吸。請想一想,學生用拳頭一下一下重重地叩擊病危老師裸露的背,這種用拳頭砸出最後課程的情景是觸目驚心的,沒想到莫里喘着氣說:“我……早就知道……你想……打我……!”而米奇接過老師的幽默,說:“誰叫你在大學二年級時給了我一個B!再來一下重的!”還有一天,莫里設想着幾天後死亡火化時的情景,突然一句玩笑把大家逗樂了:“千萬別把我燒過了頭。”這樣的一種心態,真讓我們這些看上去非常健康的人感到汗顏啊!

如果再給你完全健康的一天,你會做什麼?這是米奇給莫里提出的一個問題。莫里思考了一個人的最低需要和最高需要,發現兩者首尾相銜。他說:“早晨起牀,進行晨練,吃一頓可口的。有甜麪包卷和茶的早餐。然後去游泳,請朋友們共進午餐,我一次只請一兩個,於是我們可以談他們的家庭,談他們的問題,談彼此的友情。然後我會去公園散步,看看自然的色彩,看看美麗的小鳥,盡情地享受久違的大自然。晚上,我們一起去飯店享用上好的意大利麪食,也可能是鴨子我喜歡吃鴨子剩下的時間就用來跳舞。我會跟所有的人跳,直到跳得精疲力竭。然後回家,美美地睡上一個好覺。”在莫里看來,只要明白了什麼是真實的需要,就會走向關愛和奉獻。

一天,莫里對米奇說,他已經擬定自己墓碑的碑文。碑文是:“一個終身的教師。”

《相約星期二》的讀後感5

當我終日忙碌,在生活的風雨裏疲於奔命;當我恐於衰老、畏懼死亡,在戰戰兢兢中迷失方向,莫里老人總會在書香氤氳裏款款走來,讓我由疲憊困惑、心悸沉寂歸於平靜。

讀完這本《相約星期二》已過了餘日,那些文字卻依舊像漸漸彌散的芬香,久久駐留在心房,帶給我溫暖的感動。書中講述一位名叫莫里的教授不幸患了絕症,步步爲營,生命的燭光即將熄滅。病重期間,莫里與來看望自己的學生米奇·阿爾博姆相約,要爲米奇在每週星期二上一堂課,課程關於人生。其中莫里老人談到生活,他詮釋了一生的真理,使人透徹又沉思。

我們曾經認爲的一切艱難、坎坷,一旦釋然便晴空萬里。莫里老人面對死亡那份從容、鎮定與適應,使人無法不對這個甚至無法行走的老人肅然起敬。“當你在牀上時,你是個死人”“我的意識還活着......我成了宇宙的一部分”甚至“千萬別把我燒過了頭”。一個承受痛苦,被絕症一點點侵蝕的人對生活如此樂觀,這正是莫里說過的“最難的事”與生活講和。他最終做到了。他雖在無盡疼痛與折磨中度過,但他擁有過愛,擁有過青春,也擁有過一切正常人擁有的東西,他已釋然,所以他並不羨慕健全的人。每個人亦可以做到放寬一切,仔細想想,我們在生活中所遇到的一切不如意,是否只像蠶繭外薄薄的絲衣看似是牢不可破的囚籠,其實只需輕輕一下便可輕易化解?

什麼是我們夢想中完美的一天?與莫里老人比起來,我們是在上帝的寵幸中誕生的孩子,不應再對這無比美好的一切無止境地進行物質索求,闊氣的豪宅,嶄新的鈔票,高檔的晚宴真的是我們需要的嗎?學着試着去追求內心深處真正的幸福,在自然的懷抱裏講和吧,不是平庸倒退,而是一種幸福的境界。“早上去散步,去健身房,與朋友共進晚餐,晚上去跳舞。”莫里想要的“完美的一天”讓人不免吃驚。現在,你驚訝的同時,請好好質問自己。在這裏,莫里老人所陳述的生活的追求,每個人學了一輩子,但沒有人全部理解。學得多的人總是快樂的,他們會很享受、滿足而不奢求。奇怪的是,幾乎所有人都只會在生命最後一刻看開一切,認爲自己生而有幸。這大概是面對死亡,一切都太渺小了,一切都可以看得不那麼重,或許真實的生活不需要金玉其外的華麗彩飾,簡簡單單的快樂足矣。

這個故事,這些課,這段話,都是生命的樂章在彈奏,是靈魂牽出了漣漪。一個老人,一個年輕人,一堂人生課,它們在紙上的厚度莫非太重,重到誰都無法承擔。每當我將目光灑落在素雅的封皮上,心靈便會被洗滌一次。甚至想忘記繁重的學業,拋棄生活的煩惱,再次拿起這本曾帶給我感動與感悟,透徹與深刻的書,再次與莫里,與米奇一起上的一節人生的必修課。

《相約星期二》的讀後感6

乍一看這標題像是一部愛情小說吧!其實不是!

這本書講述的是一個臨終老人和他的學生的故事。老人是社會學教授,他已年邁,患了絕症,他的學生是一名記者、作家,老人每星期給這個學生上最後一門課,時間是星期二。這便是這本書書名的由來

這門課上了十四個星期,每個星期學生都如約而至。他們談論的話題有:世界、自憐、遺憾、死亡、家庭、感情、對衰老的恐懼、金錢、愛的永恆、婚姻、我們的文化、原涼。最後一堂課是老人的葬禮。每上一次課老人的病情就會加重,說話就會更困難。到最後,要靠學生不停地用力地敲打背部才能說出話來。他是一名終生的教師。他留給了人們無限的思考!也許談人生太大、太空洞,但是人生的確很玄!誰也不知道下一妙會發生什麼。誰也不知道自己的人生會有怎樣的故事發生。那麼還在等待什麼、猶豫什麼、好好把握今天!每一個今天都是精彩的!

《相約星期二》的讀後感7

很早以前就聽人說過《相約星期二》這本書,書中說的是"一個老人"向"一個年輕人"講的"一堂人生課。拿來一讀,裏面的道理還真值得回味……

書中講的是一個年逾七旬的老教授莫里,知道自己得了絕症以後,在他生命的最後一段時間,給他的學生米奇約定每週的星期二聽他講課。老教授的談吐非常親切,幽默,對自己即將死去毫無忌諱,勇敢的面對死亡,讓人們對死亡消除了恐懼,他講的都是些生命和生活息息相關的社會問題,這堂課講了十四個星期,最後一堂課是葬禮。

他說:"人生最重要的是學會如何施愛於人,並去接受愛。要有同情心,要有責任感,只要我們學會了這兩點,這個世界就會美好得多。"他說,你應該發現你現在生活中的一切美好真實的東西。回首過去使你產生競爭的意識,而年齡是無法競爭的,當我們應該是個孩子時,我樂於做個孩子,當我們應該是個聰明的老頭時,我也樂於做個聰明的老頭,我樂於接受自己賦予我的一切權利,我屬於任何一個年齡,直到現在的我,我不會羨慕你的人生階段因爲我也有過這個人生階段。他說如果你想對社會的上層炫耀自己,那就打消這個念頭,他們照樣看不起你。如果你想對社會低層炫耀自己,也請打消這個念頭,他們只會嫉妒你,身份和地位往往使你無所適從,惟有一顆坦誠的心方能使你悠悠然的面對整個社會……

在我們現實生活中,我們也許不經常討論這些問題,但我認爲老教授的話很樸實,很耐人尋味,很值得我們學習,我們應該向莫里老教授那樣,把握好自己的生命權利,有一顆健康的心態,博大的胸懷,審視我們自己,不要一味的索取,一味的埋怨,不要怕,不要悔,要有同情心和責任感。這樣我們才活的更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