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柏拉圖《理想國》讀後感(通用9篇)

讀後感1.99W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後,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寫一份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吧。可是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柏拉圖《理想國》讀後感(通用9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柏拉圖《理想國》讀後感(通用9篇)

柏拉圖《理想國》讀後感1

知道柏拉圖的人幾乎都知道《理想國》這本書,這本書不僅詳細記載了古希臘的經濟、政治、文化,更以對話體完整的表達了柏拉圖的哲學見解和政治理想,在世界哲學史上、政治史上都是一份瑰寶。這個學期,我用心的讀完了電子雜誌版的《理想國》,感覺既有啓發又有異議。

看這本書,會被蘇格拉底睿智、深邃的思考所折服,他的詭辯不僅教對手難以招架,也讓讀書的人難以跟上他飛快、機智的思維。柏拉圖借蘇格拉底的辯論一步步將自己客觀唯心主義的哲學思想完整表達出來,同時透過對城邦的哲學、道德、政治、經濟、文化、藝術等方面的爭論,設定了一系列的制度和規定,並在辯論中不斷完善,一步步建立了他心目中的“理想國”的藍圖,向世人展現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理想國》傳達了作者的政治理想。柏拉圖心目中的理想國實質應該是封建貴族專制的奴隸制國家。這個國家一定是智慧的、勇敢的、節制的和正義的。在這個理想的城邦中,人被分爲三等:掌握哲學思想的貴族統治者、掌握武力的武士階層,還有奴隸身份的廣大平民。柏拉圖認爲國家權力應掌握在哲學家的手中,哲學家必須是有護衛國家的智慧和能力的人,同時也是一些真正關心國家利益的人,只有這樣纔有利於城邦的正義。而代表勇敢的武士應努力維護城邦的安全,並維護統治者的任何決定。同時,他認爲掌權者和被統治者間應保持和諧、團結的關係,被統治者要服從統治者的所有政策,這樣,才做到了節制和正義。柏拉圖描繪的這一理想藍圖,滿懷着憧憬,被後來的空想主義者所向往。

柏拉圖《理想國》讀後感2

看這本書之前,我一直都是持懷疑態度的,懷疑自己是否能看懂。爲時兩個星期整整14天才看完薄薄的一本《理想國》,很久沒有花這麼長時間看一本書了,但收穫還是挺多的。

首先,豐富了我對正義的認知。在看此書時,我對正義的理解就是正義,無正義本身和正義的表象(暫且稱爲表象)之分,我們追求正義,究竟就正義本身,還是由正義所帶來的榮譽、地位、權力?論及正義也僅僅是與道德和法律相聯繫,但《理想國》所提及的則包含更多的內容,不僅是法和道德,還涉及了智慧、節制、愛,給我以更全面的瞭解。正義不單是恪守法律、公正審判;不止於路見不平拔刀相助;還有明智的認知和判斷、對本性惡的有效節制、對社會、對國家的普遍愛的等等。

我認爲,理想國中的守衛者們都是正義的化身。蘇格拉底說,不能用一般人所追求的幸福去衡量比較守衛者的幸福與否及其程度。構建一個全體幸福的國家,必須要某些公民出讓自己一部分的權利、利益。當然,守衛者也是靠公民來供養的,社會也是有回饋於他們的。

但我還是忍不住從自己的價值體系出發去評價這些守衛者,去尊敬他們,認爲他們是偉大的。這是我要反省的地方,總是用自己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去評判別人。

此外,這本書是立足於理性的,這對於感性的我而言有莫大的幫助。讓我在看書過程中,在思考問題時,不自覺的優先運用理性思維去判斷是非,再用感性的思維去感知事物的價值。

此次閱讀僅有這些粗淺的理解也略感疲勞,希望下一次閱讀時能給我全新的感悟。

柏拉圖《理想國》讀後感3

《理想國》,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寫的,他是蘇格拉底的學生,這本書講述了柏拉圖對國家的構建、治理和正義。這本書代表古希臘的文化,博大精深,有相對比較理想化的一種社會。

其實我對這本書感興趣是因爲,上學的時候總會聽到關於烏托邦空中樓閣、柏拉圖式戀愛等等關於這本書的一些側面的評論。國家層面的理論,年紀太輕體的我始終無更深的理解,所以分享使我最感興趣的部分的柏拉圖式的戀愛,當然我也是以這個爲切入點的,很多人都以爲柏拉圖式戀愛是精神上的戀愛,並無男女之情的愛情。

而我讀完這個部分的時候我覺得柏拉圖式戀愛是,相愛的兩個人思想精神層面高度同步,愛侶之間最害怕的應該是同牀異夢,相互猜忌,表裏不一,口口說愛你的並不一定是真的愛你,但是從來沒有對你表示愛意的,從不關心你的人肯定是不會珍惜你的人。

在現代物慾橫流的社會,每個都人慾望都很強,我讀完後更向往着這樣的戀愛觀,“我負責貌美如花,你負責掙錢養家”,這話聽着沒有毛病,可是最後能實現的有幾個人?

想要對方掙錢養家,自己貌美如花,但彼此之間的思想南轅北轍,這樣的戀愛和婚姻也不長久呀,所以柏拉圖式戀愛應該是兩個思想高度一致的人,有共同的生活目標,在生活中相互包容和理解,彼此相互支撐對方並肩而行,舒婷說:"我愛你,也愛你腳下的土地。"的那種境界。

回到最原始的追愛,大家追求的僅僅是一份真摯的感情,沒有外部附加條件,有福同享有難同當,並不是大難臨頭各自飛,只是有些時候在追求的過程中,他或她並沒有達到彼此心目中嚮往的“柏拉圖式的戀愛”僅此而已。

所以耐心等待,會在對時間裏相遇對的人,皆大歡喜,遇到屬於你的柏拉圖式戀愛。

柏拉圖《理想國》讀後感4

讀完柏拉圖的《理想國》,我對“何爲正義”陷入了深深額思考中,到底何爲正義呢?

一位波某某君認爲:正義的目標就是“物歸原主”,使每個人得到其應有之物。而實現這一目標的行爲就是正義,讓好人得到應得的,從壞人處拿回他們非分之有——也即鋤強扶弱,懲惡揚善。

但我想問:怎麼判定一個人是“好人”還是“壞人”呢?怎麼判定一件事物,到底是誰的應有之物呢?每個人站在自我的立場,當然會盡一切可能地謀求一切可謀求的利益。幾乎沒有人會認爲自己是“壞人”的,也幾乎很少有人認爲自己謀求利益最大化的努力是不義的。每個人所謀求的利益是有交叉的,那麼當這種衝突產生的時候,當然雙方都會認爲自己是在取得應有之物,自己是有理的一方,是正義的一方,公婆皆有理,那麼誰來仲裁呢?仲裁者以某種標準來維護了“正義”,那誰又規定了這種標準就意味着“正義”了呢?

另一位“辯手”塞某某君認爲:正義,就是強者的利益!

他不否認統治者與被統治者在某些方面存在利益的一致性,比如在涉及對外關係的問題上——像外敵入侵等,當權者或許會站到國民整體的利益代表的立場上,美其名曰代表民族或國家的利益。但這就像放羊的人跟羊羣的關係一樣,牧羊人保護羊羣是爲了更好地薅羊毛。

正義,是維護強者的利益,所以它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於是會出現“竊鉤者誅,竊國者諸侯,諸侯之門而仁義存焉”(莊子語)的差別對待。正義是一羣人對另一羣人的暴政,是統治者們實行暴政的道義工具。

蘇格拉底的廢話我們依然不談。這個論述我其實是比較贊同的。波君談的是社會層面,或者說是道德層面的“正義”,塞君談的則是政治層面的“正義”。

我認爲呢,這個問題可以分三個角度:

一,人類社會的和諧執行勢必要求既定規則的存在。法律、倫理、道德,都是規範人際關係的制度工具,而它們都是對於是否對錯的價值判斷。這個對與錯,也即“正義”與“不義”,或許並不是統治者爲鞏固政權而設定的,是先其而存在的,統治者要明確它、捍衛它,目的是維持社會秩序。否則老百姓都坑蒙拐騙、殺人放火,什麼政權也不願見到這種亂象。

二、鑑於以往的歷史而言,階級的對立確實存在,所有政權形式確實都是一個階級對另外階級的暴政。那麼在一些根本的利益問題上,統治者所代表的階級,當然會以政治權力和國家暴力爲後盾,設立對他們有利的社會制度,將對他們有利的標榜爲正義,將對其有害的斥爲不義。

三、正義不是絕對的。成王敗寇,笑到最後的纔有話語權。歷朝歷代,哪一個造反的不說自己是替天行道,平叛的說自己是保境安民?

同樣,不義也不是絕對的。世上徹頭徹尾的不義之人是難以立足的,因爲遏制不了自己的慾望和行爲,終會衆叛親離——道上的話可能叫“不講規矩”。盜亦有道,哪怕是殺人放火的集團,其內部仍然是存在一定的規矩的,否則他們將難以成事。就像梁山好漢,他們儘可以殺人如麻,殘害無辜,彼此並不覺得這是“惡”。但如果不講義氣,壞了宋江這樣的“好漢”,那就“十惡不赦”了。

柏拉圖《理想國》讀後感5

“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說的真是一點不錯。一本好書就可以讓人明白很多的道理。一本好書可以讓人陷入深深的沉思。每讀完一本好書就會讓人豁然開朗。是書讓人類走上了進步的階梯,有了今天這欣欣向榮的世界。書這無聲的預言家,預知着未來,預知着中國的夢。

知道柏拉圖的人幾乎都知道《理想國》這本書,這本書不僅詳細記載了古希臘的經濟、政治、文化,更以對話體完整的表達了柏拉圖的哲學見解和政治理想,在世界哲學史上、政治史上都是一份瑰寶。這個學期,我用心的讀完了電子雜誌版的《理想國》,感覺既有啓發又有異議。

我沒想到,我隨意讀的一本書,竟讓我邂逅了這位古希臘大哲學家;我也沒想到,正是他,讓我從新對身邊的很多東西有了新的認知;甚至讓我對快樂,幸福,痛苦,善,正義,勇敢,激情,慾望,智慧,愛情等有了新的定義,而正是這些新的定義,讓我多多少少地掃去了那些舊的理念,開始往另一條曲徑去通幽,而且,因爲我不是生活在兩千多年前,我是個無神論者,我可以更真切的去選擇我需要的,我不是格勞孔,總是贊成蘇格拉底的,所以我同意,智慧是快樂的,正義是善的,慾望與激情是惡的,而理念與激情是追求智慧的最好組合,愛要是蘇格拉底或伯拉圖的似的愛,而勇敢需要好的智慧做伴,做正義的事,不做王權……

但我不贊成天堂與地獄會接納好人與壞人,靈魂也不會脫離肉體而存在,更不會不朽,而且王權不一定是哲學家,雖然他可能不是指我們現在的哲學家,但絕對不是最有智慧的人……

現在可以說爲什麼要感謝他了,其實我那兩天很矛盾的,一方面,我認同着物質與金錢是最好的快樂,另一方面,我又把自己放在一個不屬於現在大多數人所默認的幸福之上,並把他作爲一種追求。怎麼說呢,就象伯拉圖在理想國所寫的,我是金,銀,銅的混合體,雖然這是不成立的,但是可以把他看作是一個最好的比喻,他們在我靈魂裏不協調的運作。可是,蘇格拉底說,可以讓善駕御其他兩種,這是可行的,而且,我所要的東西,就是那種,當然,哪一種,這是我的一個理念。

柏拉圖《理想國》讀後感6

有句老話說,一千個讀者的心中,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在物慾橫流的現實社會中的我們,心中都有一個自己理想的國度,於是就有了一千個不同的理想國。

走進柏拉圖的《理想國》,透過它我恍惚看到了蘇格拉底他那承受着所有善與惡的永恆不滅的靈魂,看着他追尋着智慧與正義,走向上的路,從未停下過腳步。也正是透過智者們的經久不息的討論,藉着蘇格拉底同格勞孔等人的辯論,以正義爲地基,構築起柏拉圖他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國。

這是一個智慧、勇敢、節制而且正義的國家,由立法統治者,國家護衛軍,普通勞動民三個階級組成:讓勇敢節制、心胸寬廣、溫雅親和、良好的記性以及智慧敏銳的哲學家來做國王,讓他們積極參與政事;選擇那些不忘原則的,不易受騙的人做護衛者,而捨棄其餘的人;有節制美德的農民和手工業者。他們雖然一土所生,彼此都是兄弟,但是老天鑄造他們的時候,在有些人的身上加入了黃金,這些人因而是最可寶貴的,是統治者。在輔助者(軍人)的身上加入了白銀。在農民以及其他技工身上加入了鐵和銅。個人與國家是共通的,人的靈魂具有理性、意志和慾望三個部分一樣,最理想的國家也應由相應的三個等級組成,把分工看作國家的構成原則。在一個國家中,當護國者、戰士和輔助者,這三種人都各司其職,互不干涉,那這個國家就是正義的。一個人的各種內部品質都在起着它應有的作用,做着該做的事情,那麼這個人就是正義的。從大的城邦到城邦中的每種人乃至於他們的生活,工作,教育以及其他的一切,在智者們的對話中,給我們描述了一個理想化的國度,他心目中所渴望的一切。

哪怕這樣的國度僅僅只是那些先哲們天馬行空的思索,這樣的國度只是立於雲端的的烏托邦,但是它卻真真正正地在人們心中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在大浪淘沙的歷史洪流中存留下來,成爲不朽的經典。

我同樣有我的理想國,在我理想的國度裏,我希望一切都是我付出無數汗水,親手得到的,親手創造的,縱然有付出的辛苦,但也有收穫時候的美好。

我願成爲自己國度的哲學王,成熟睿智地應對我所面對的一切,勇敢地護衛我應當守護的而不忘初心,遵守本分做我應該做的事,用理性和正義構築起屬於我的理想之國。

柏拉圖《理想國》讀後感7

《理想國》是一部政治學經典,但在讀這本書時,我的思維常常在字裏行間悄悄的遠行,所以有時候不得不停下來想想自己的思維跑到了哪裏,是怎樣跑的。這本書不是很容易讀懂的,在細讀起來總是覺得在和先哲對話時少了那份開闊與氣度,多了些唯唯諾諾,人云亦云,很想用自己的話去理解去探索可那畢竟是一道很漫長且艱辛的路,所以我將慢慢的前行,那樣收穫的也許才更多。

在《理想國》裏蘇格拉底剛開始討論的話題就是“正義”問題。正義真的是一個很難解答的問題,有時想與其長期的在屋裏思索理念上的正義還不如做一件正義的事,爲一些不公發發自己的聲音來的更爲實際。也許這是浮躁也許這也是心虛,因爲正義千百年來許多人都未明白,彷彿自己能恍然若悟的機率也很小。但我卻相信自己和柏拉圖一樣,對正義有着強烈的憧憬與嚮往!可他認爲絕對的正義在神那裏,作爲一個唯心主義者這是一個很好的答案。而對於自己甚至對於整代中國人來說缺乏信仰總是讓我們有時候焦慮、孤寂、無所適從,不知未來、過去,甚至不明白現在。柏拉圖最後說“讓我們永遠走向上的路,追求正義和智慧”。我很喜歡,也許理解不同但真的很喜歡因爲有了自己別樣的感觸。

柏拉圖不僅是一位偉大的政治學家也是一位哲學家,其哲學智慧儘管沒有專門的哲學專着,但卻幾乎體現在他的每部着作當中。不論是從早期的《理想國》,過渡階段的《政治家》還是思想有了較大轉變的《法律篇》,都閃耀着西方哲人的智慧之光。

在哲學上,柏拉圖繼承了蘇格拉底的唯心主義,成爲西方客觀唯心主義哲學的始祖。他建立了以理念論爲核心的客觀唯心主義體系。在閱讀《理想國》這本書時,柏拉圖的一個主導的觀念及其對話的起點就是:理念本身是實在的,感知、具象與經驗的都是虛幻的。比如說,在書中就柏拉圖與大家辯論的緣起正義而言,什麼是正義?蘇格拉底的對手給出了正義的多種解答,諸如傳統的仰或當時流行的:正義是有話實說、欠債還錢、把善給予友人,把惡給予敵人、幫助朋友,傷害敵人等,這些都是正義的具體事例,正如現在問我們一樣我們總會回答成正義的人或正義的事。

因爲他認爲真正的知識是理念,不是存在於客觀可見的物體之中的。而其哲學觀點可以簡單的總結爲認爲理念是事物的永恆不變的“範型”,是獨立於個別事物和人類意識之外的實體。感性的具體事物是不真實的,它是完善的理念的不完善的“影子”或“摹本”。這些都在《理想國》的正義論與洞穴理論部分得到了很好的闡釋。根據馬克思主義哲學觀點,他的理論是典型的唯心主義,但作爲一個智者與先驅他建立了以理念論爲核心的客觀唯心主義體系。

一個人的哲學觀對其理論有着很大的影響,其理論也隨處可以看到其哲學觀。在《理想國》裏柏拉圖的這種理念說對其在辯論中思維的展開、發展都起着重要的'引導作用,是這本書對話的起點也是其中的一個主導觀念。在看這本書時我常想起中國的哲學問題,想起另一位的哲學大師王明,也許他們觀點什麼的相關的真的很少,也許唯一的關聯就是他們都被稱作唯心主義,而唯心主義在過去思維裏,在我們從小被教導或明或暗的教導馬克思主義唯物論與辯證法時,我們對唯心主義也許不是厭惡反對但至少也退而遠之,不敢親近,就如王明大家很多人也許只知道“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於寂。

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這句話。這句話充滿了詩意與人生很難理解的韻味,可這句話也是我們在哲學上所批判的。而真正的進一步知道王明是餘秋雨的書裏提到了這位老鄉,這位在抗日戰爭期間日本人專門派人爲其守墓,有個日本將軍甚至有個腰牌上寫道“一生俯首拜陽明”,讀到後我深深的觸動了,覺得如此對一個厲害的人物在我們厚厚的課本里竟然沒有提過,自己也知之甚少。後來也大概瞭解了一下王明,明白了其偉大,儘管我自認爲自己是一個唯物主義者,但這不能阻止我們去欣賞他的偉大。

柏拉圖《理想國》讀後感8

《理想國》是柏拉圖的傳世名作,亦被稱爲“關於正義的學說”,同時《理想國》也被後人譽爲震古爍今之書。原書共分爲十卷,以“理想”爲定義,主要涉及國家專政問題、獨裁問題、正義與非正義問題、善與惡問題、教育問題以及男女平權等諸多問題。

在這本書中,柏拉圖所關心的理念主要是正義與非正義的評價,他透過蘇格拉底與玻勒馬霍斯、格勞孔、阿德曼託斯的辯論對話的形式,把自我的治國理想滲透於其中。柏拉圖的理想國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的烏托邦。在他的理想國裏,統治者務必是哲學家,他認爲現存的政治都是壞的,人類的真正出路在於哲學家掌握政權,也只有真正的哲學家才能拯救當時城邦所處的危機。這種信念構成了柏拉圖成熟的政治哲學體系的核心。在他的眼裏“哲學家”有着特殊的內涵。這種構思,不但顯示出哲學家的膽略,更顯示出思辨的智慧。在這資料龐大的十卷中,我肯定不能一一講到。所以,我只能就其中的一兩點談談自我的想法。

正如前面所說,柏拉圖所關心的理念主要是正義與非正義的評價。所以,能夠這樣說,《理想國》真正奠定了西方正義學說的基礎。書中把正義範疇作爲討論的中心,並透過歸謬的方法,先提出正義的不確切定義,然後歸納抽象來尋找正義的真正含義,這也就是所謂蘇格拉底真理“助產術”的來源。“什麼是正義?”《理想國》一開頭就提出了這樣的問題。第一卷裏,柏拉圖和格勞孔、西蒙尼德、玻勒馬霍斯、色拉敘馬霍斯等人先後討論了“欠債還債就是正義”,“正義就是給每個人以適如其份的報答”,“正義就是把善給予友人,把惡給予敵人”,“正義就是強者的利益”等觀點。

從第二捲起,柏拉圖開始討論城邦的正義,並認爲正義是理想城邦的原則,好的城邦應當具備勇敢、智慧和節制。“每個人務必在國家裏執行一種最適合他天性的職務”,也就是各守本分、各司其職。當其城邦的三個階層(統治者、守衛者和勞動者)各守其責、互不僭越、和諧分工、互助合作的時候,這個城邦才具備了“正義”的美德。然後,他從城邦的正義類比地推出個人的正義,認爲那是“大”與“小”或“外”與“內”的關係。個人的正義就是“正義的人不許可自我靈魂裏的各個部分互相干涉,起別的部分的作用。

柏拉圖《理想國》讀後感9

《理想國》封面底赫然寫着“烏托邦的起源,西方哲學的濫觴”,可見《理想國》在西方哲學史中的不朽地位,可與中國的《論語》比肩,但若是比起《周易》和《道德經》,我倒是覺得還是遜色點。

上學期在看文獻的時候,屢屢見到學者引用柏拉圖的《理想國》,心想柏拉圖的《理想國》不進去走一遭算是繞不過去了。借了之後,翻看幾頁之後,甚不在意,也就束之高閣,沒有耐心去看。因疫情耽擱半年之久,返校之後,才決定重新拾起,認真細讀,並做筆記,纔算是一知半解,稍知其理想了。

柏拉圖談到靈魂有三種構成,分別是理性、慾望和激情。慾望只有在理性和激情的調節控制下才不至於毀掉一個人。同時十分強調心靈或者靈魂的高貴品質,而輕視肉體的慾望,可以說,柏拉圖是西方哲學身心二元論的“始作俑者”,這成語用的不太恰當,但是確如柏拉圖這種類似”存天理,滅人慾”以陶冶心靈或靈魂的思想在當時也許會振聾發聵,警醒世人。但是於今,我們都知道這是錯的,但仍有其意義所在。

偉大作品的魅力就在於哪怕是錯誤的論斷也會被一代又一代的人啓發和引用。我不明白的是柏拉圖所說的激情到底是指什麼,換句話說如果用另一個詞代替激情的話,會是那個詞語比較合適?是動機還是信念還是什麼?我始終沒整明白。

柏拉圖有個最爲經典的穴喻論,廣爲流傳。每當讀到此處,便覺得自己不就是那個洞中之人嘛,在自己狹隘認知的世界裏看着自以爲真的影像,就認爲自己看清了世界,可是當自己勇敢的走出洞穴,見到真正的太陽和大千世界之後,方纔悔悟過去的自己不過是井底之蛙,見識淺陋之極,所有過去爲之斤斤計較的一切都是庸人自擾,不值一提。

而能帶領人們發生身體轉向和靈魂轉向,走出自己狹隘的認識誤區,見識接近真理的真實世界的就是至善,至善就像太陽光的創造者,帶人匯入理性、愛智和正義的光明之途。老子也講過上善,所謂上善若水,水潤萬物而不爭,而同時,水無定形,不捨晝夜的流動,就像追求真理永無止境一般。

教育的目的不就是讓學生從可見到可知,使其發生身體和靈魂的轉向,引導學生不斷突破認知侷限,追求真理和至善的智慧嗎?

其實我們每個人也都像洞中之人一樣,有時候會被自己的眼睛等感官所矇騙,對所可見的世界影像信以爲真,以爲這就是真實世界的全部,爲之多情而餘恨,爲之計較而自擾。然而當你真的懷揣對真理和至善的追求,發生身體和靈魂的轉向,走出自己的狹隘認知,方能超脫自我,一步一步接真理至善的真實世界,方能逐漸卸掉認知枷鎖,成爲瀟灑曠達和獨立思想之自由民,達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的境界,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能夠真正做到樂天知命就很不容易了。

柏拉圖提到的“哲學王”也很有意思。柏拉圖認爲哲學家是無用爲大用(我是個人這麼認爲的)看似最被人看不起的廢物,但是由於無權利之慾,德行純粹而全面發展,倘若受人愛戴,哲學家爲王治理國家,那國家就會昌盛。反之,哲學家不受人愛戴,人人爭權奪利,哲學家便是這個渾濁社會中最無用的廢物,不得不隱遁山林。

柏拉圖提到的哲學家和我國古代隱士頗有幾分相似,盛世出將入相,亂世隱遁山林,以內聖外王爲士人最高理想追求,學而優則仕。

以上所提,是我讀完《理想國》感受共鳴最爲強烈的內容。讀完之後,也覺得對自己的人生也有很大的啓發意義。哲學即便是形而上,就像現在的人工智能一樣不明覺厲,但是哲學的起興和發端不也是在愛智之人的躬身俯仰之間嘛。

最後如果讓我掩卷冥思的話,我會由衷的提起這幾個關鍵詞:平等對話、邏輯論證、類比隱喻、身心二元、靈魂轉向、可見可知、哲學爲王。當然還有其他比較重要的元素,在此就不一一解釋了,當然前面所說也是個人感悟,有不對的地方,還請賜教!

在我心中,哲學家是很進階的稱謂,雖不能至,心嚮往之。作爲一個庸人,熱愛哲學的初衷無非是讓自己不再庸人自擾,給自己的身心找一個家,一個無需庸人自擾的靈明清淨之家——一言以蔽之,熱愛哲學,是爲了靈魂詩意的棲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