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讀《蘇菲的世界》有感(彙編15篇)

讀後感1.23W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收穫肯定不少,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後感怎麼能落下!現在你是否對讀後感一籌莫展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讀《蘇菲的世界》有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讀《蘇菲的世界》有感(彙編15篇)

讀《蘇菲的世界》有感1

《蘇菲的世界》是一本哲學啓蒙書,它用深入淺出的文字向讀者展示了哲學從古到今的發展歷程。從蘇菲在信箱中取出的寫着:“你是誰?”的一封信開始,在艾伯特的指點下,蘇菲從哲學的搖籃雅典出發,對蘇格拉底和柏拉圖的哲學有了初步瞭解。她對文藝復興時期的認識包括達芬奇的繪畫、莎士比亞的戲劇、古登堡的印刷機……涉及藝術、科學、建築、數學等許多方面。至於近現代,艾伯特的“哲學函授課”包含了康德、黑格爾、佛洛依德乃至於馬克思的哲學思想。看這樣一部作品,讓我看到了全人類的文明。在蘇菲的所到之處,到處都凝結着文明的精華。

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中世紀,文藝復興,浪漫主義,弗洛伊德……一千年,兩千年,一個世紀,兩個世紀,一種思想,另一種思想都在這本書裏被引述伸展得恰到好處。像另一個愛麗絲夢遊仙境一樣,如夢如幻,卻又無比真實。在這個缺乏夢境缺乏哲學的時代裏,我在這本書裏找到了它們兩者之間最完美的統一。

“我思故我在”,可讀完全書的我卻很茫然,我存在嗎?不過是在這個時段、在這個特定的空間的相對存在罷了。試問,多年以後,一切都歸於湮滅之中,我會存在?渺小的我會存在過,或曾經存在過?真不敢相信“恐懼”竟是我讀完書後的第一感覺。我不知道他人讀此書的過程中是否會有這荒謬的感覺。這是我真實而自覺荒謬的心靈體驗。訖今爲止,《蘇菲的世界》是讓我感覺最奇特的書,真的,在以往沒有任何一本書會這樣讓我沉迷其間而深感“恐懼”。要解決這種恐懼這中荒謬就只有透過自己的思考,透過思考來更加清楚的認識這個世界,這大概也是作者的最終目的吧。

其實我沒有什麼把握能夠真正透徹地瞭解世界和生命最初的意義和起源,可是我想,身爲一個活着的人,就應該對自己的生命和自己生活的環境負責。如何負責呢?最起碼,我們要知道自己究竟該如何生活纔是最好的。我們不能如此無所謂地生活着,像一具沒有靈魂的軀體。可是,生命的意義和世界的起源是一個太大的課題了,我只是一個剛剛開始打量哲學這個金色殿堂的小孩。

我原本以爲哲學是一門不切實際的學問,但當我讀完全書後才發現哲學其實是最貼近現實生活的,哲學是“關於天底下每個人都關心的一些問題的學科”。哲學所要解決的都是還沒有科學方法可以證明的問題——諸如善與惡、美與醜、生與死、秩序與自由等。我認爲哲學不是科學,因爲它沒有什麼精確的公式來計算、來衡量。哲學是對未知事物或不確切認識的事物的假設性解釋,是追求真理的開路先鋒。在我們的這個世界,僅有科學而無哲學,僅有事實而無洞察力和價值觀,是不能使我們免於浩劫和絕望的。科學給予我們知識,然而只有哲學纔給予我們智慧。

讀《蘇菲的世界》有感2

這本書講的是一個14歲的少女蘇菲某天放學回家,發現了神祕的一封信。——你是誰?————世界從哪裏來?

就這樣,在一位神祕導師的指導引下,蘇菲開始思索從古希臘到康德,從祁克果到佛洛伊德等各位大師所思考的根本問題。與此同時,蘇菲不斷接到了些極不尋常的來信,世界像跡團一般在她眼底展開。蘇菲運用少女天生的悟性與後天知識,企圖解開這些跡團然而事實真相遠比她所想的更怪異、更離奇……

因爲時間太短暫,我花了幾個晚上就把這本書看完了,內容太多了,結果什麼也沒發現,記住的也很少。印象非常深刻的倒是作者的構思。書的開始幾章,不覺得有什麼異常,但越往下讀,越覺得詭異,彷彿作者也有預料不到的結尾似的;尤其是那個哲學宴會,真是個悲慘的結局,也真是個奇怪的想法。這奇怪的是蘇菲和艾伯特竟然漸漸察覺到了少校和席德的存在,而這種察覺又是透過少校的筆寫出來的,這種角色的反抗,一邊是虛幻的,因爲它和角色一樣,存在於少校的內心;一邊又是真實的,因爲它是蘇菲和艾伯特的真實情感,脫離了少校的控制,最終獲得了成功。被創照者的安排下逃出了創造出的世界,同時也逃出了創造者的安排,這個小小的扭結,使人有一種糊塗的感覺,真實其實就是虛幻,二者無法分開。小說原本是虛幻的,就必須用心去承認小說裏所謂的現實世界,唯有這樣去讀才能把自己融入道小說中,體會書中任務的喜怒哀樂,激起共鳴,最大顯得地去體會作者地原創動機。可是當我把小說中的世界當成是真實的時候,作者筆鋒一轉,竟然搞出了原來的世界也是虛幻的現實。在那一刻,衝擊在心間的感覺竟是昨天已成虛幻,一切事情在我腦海中好像都變得千奇百怪,一個又一個的版本在腦海中浮現,到底那個版本是真?這好似看美國的恐怖片,總會給人驚聳的感覺。剎那間,我不知道自己是誰,誰又該是我,最可怕的是連自己是否存在都需要證明呢……。

蘇菲的世界固然是一篇哲學的發展史,但哲學與科學的發展是密不可分的,與人類文明的足跡點滴相印。與其說是在看一篇哲學史,倒不如說人類文明的通史縱會眼底。在浩瀚的歷史文明的發展史中,每一個我不過是道星光。一點水滴。那段深夜裏在教堂以小時衛單位計算曆史進程的對白再明白不過。它反襯着個人生命的短暫,無不倍覺珍惜與傷感。”我思故我在”!?可我茫然要問,我存在嗎?不過是在這個時候在這個特定的空間的相對存在罷了。試問多年以後,一切都歸於湮滅之中,我會存在?渺小的我會存在過,或曾經存在過?

讀《蘇菲的世界》有感3

這是我喜歡的一部書,是一部關於哲學啓蒙的書,當然我喜歡哲學是在我上過政治課後感興趣的。是“哲學是讓人變聰明的學科”這句話激發了我的興趣。之後我在網上找關於哲學的書籍,真是功夫不費有心人呀。我終於找到了,就是這部《蘇菲的世界》而且很有緣,它就是一部哲學啓蒙書,讓我看到從遠古的歐洲到現在幾千年的哲學思想。有蘇格拉底、亞里士多德、柏拉圖、黑格爾、等等。還有很多的哲學流派。他們在當時神學盛行的那個時代裏,闡述着各自的觀點。但從大的方面來說他們的觀點總是在袒護着神學,或者說是在袒護這教會,也許這和當時教會具有統治的地位有關吧。雖然他們都發表着各自的觀點,但都相信有上帝的。而在那個時代獨樹一幟的就說是蘇格拉底了,他雖然是一位唯心主義者,但他的求思精神是很值得提倡的。而在神學的世界裏,他的思想也是很有影響的。他死後他的徒弟也沒有讓大家失望,柏拉圖這位有名的哲學家繼承了他的思想,更好的是他發揚了蘇格拉底的思想。而我更看好的是他的那種教學方式,他讓每個學生都和他討論,不是讓老師講,學生聽,我認爲現在的老師也因該提倡這種方式。說到亞里士多德,我更看重的是他的那種分類法,他將世界上所有的東西都分類了。包括有機物還是無機物。比如狗這種動物,它屬於有機物,是貓科動物,是一種寵物,當然在你家的那條狗。說到這裏,我不的不說這本書還有吸引我的地方,那就是它的敘述手法很新穎。它將一個十五歲的小女孩思想來帶領讀者來解讀衆多哲學家的思想。而最後蘇菲卻是作者書裏的一個人物,而裏面的哲學導師用他哲學的先見或許說是聰明知道了一切,讓蘇菲來逃離作者的世界。書裏的媽媽、朋友、同學、鄰居都是虛幻的,而哲學導師想讓蘇菲掙脫這樣的世界。沒想到書中現實的他們也是賈德虛構出來的。當你讀完這本書後,你也發現這本書的構思也富有哲學意味。

現在我們也來說一下這本書中有名的哲學問題。至少我看來是這樣的。當你看到這些的時候你會有所思考吧。比如“你是誰?”“你爲什麼叫蘇菲?爲什麼不叫貝拉等等?”“世界上所有的馬都相同嗎?”“假如世界就是魔術師變出來的白兔,而我們是生活在兔子身上的一個很不起眼的東西,如果你會問一些日常的小問題,比如今天的三明治很好吃,今天的意大利麪有一點鹹等等。那麼你正在兔子的毛上向下劃,當哲學家來開導你是,你很感興趣,那麼你將開會站在毛絲的最上面,而不感興趣的將永遠掉落到毛片低下”那麼我正在努力的向上爬。我還沒有被世界的旋流個掉進去。“爲什麼積木是世界上最奇妙的玩具”“世界是有什麼組成的?”當時的哲學家會說是由水、木、土、火四種物質組成的,當你回到那個時代,我想你也會理解的。

當然,我在前面談過很多的哲學家,都是活在文藝復興以前的,但真正反對“上帝從在”的則到了文藝復興以後,那時候的一些先進的思想衝擊着“神學”,或許是教會吧。我認爲最震驚當時的是哥白尼的“太陽中心說”了。在文藝復興以前的很多世紀裏,每個人都相信“地球中心說”,然而幾千年後的文藝復興時代,卻打破了這樣的傳統觀念。當然現在看來哥白尼的這種想法是錯誤的,但比那些以“地球中心說”的人進步多了。當然他的命運也是悲慘的。教會殘忍的將他殺害。然而最有力的說法我認爲是達爾文了,他的《物種起源》首次科學的將人是由什麼而來的做出了回答。從而也直接反駁了“上帝造人”的說法。當你瞭解了達爾文的寫書過程時,你就不會認爲達爾文是一個想出名的人了,他在跟隨一艘考察船5年的時間裏,走過了世界上很多的地方,在兩座很大的島上,大發現了很多的動物化石,但他發現,兩座島上的同類化石有所差別的。之後他也發現兩座島上的麻雀也有所差別,並發現它們的食物也有所差別。他就想,上帝難道會創造這麼細緻的動物來嗎?早在他之前,就有科學家提出動物是有進而來的,但他沒有找到有利的證據,所以他沒有輕易的發表自己的意見。之後他發現了動物化石之間也有同的部分,這樣他才進行了研究,幾年之後他發表了這本書。我相信這是一位稱職科學家所做出的表現。寫到這裏你就會發現他很直接,也很有力的了“上帝”。此後人們進入了自然科學的時代。

還有一位較近代的哲學家,他所提出的浪漫主義也是讓我很贊同的。他說浪漫主義有兩種,一種是民族浪漫主義,還有一種是個人浪漫主義。何爲民族浪漫主義,、其實很簡單,就是熱愛民族的文化,熱愛民族的一切,那何爲個人浪漫主義,就是在個人風格上的獨樹一幟的特點。舉個例子,比如一些藝術家就是個人浪漫主義者。還有就是要談的就是馬克思,他被譽爲是“革命的導師”他提出了“社會主義”並發表了《共產黨宣言》,他也創建了自己的哲學體系“馬克思主義”他認爲社會的發展需要的是勞動工具和生產資料。當勞動工具和生產資料得到很好的發展,這樣社會纔會發展。他曾經也斷言資本主義社會必將會過度到社會主義社會,而做出貢獻的人也有我們的毛主席。他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創造了適應中國發展的理論體系。

這就是我看過《蘇菲的世界》後所發的感想,我想哲學的世界對於我來說是不會止境的。

讀《蘇菲的世界》有感4

剛開啟這本書,看到那麼多哲學的知識,我便失去了興趣。但讀到蘇菲收到一張奇怪的明信片時,我又好奇的想知道席德是誰。帶着這份好奇,我把書讀完了。

表面看來,這是一本講述哲學知識的書,但實際上,它也算的上是一本歷史書,甚至是一本懸疑小說。

書中介紹哲學家時,也同時介紹了許多歐洲古代的歷史文明。中世紀,文藝復興,啓蒙運動等內容,似乎與哲學沒有太大的關係,但書中也做了一定的介紹。而席德是誰,還有席德的父親到底是怎樣一個人,這兩個疑慮又將此書變得帶有一點懸疑色彩。當我看到狗開口說人話,香蕉皮內寫着字,蘇菲的哲學老師把他叫成席德時,我不禁打了個冷顫。

而這本書最令我欣賞的就是作者把許多看似毫無關係的用哲學課程聯繫在了一起。書中的蘇菲學習哲學是爲了擺脫席德父親的控制,這似乎有點奇怪,但當你知道席德的父親也是一位哲學家,這一切也就變得順理成章。

在書的結尾,席德與她父親和蘇菲與她的老師的位置關係完全顛倒了。原來蘇菲對於席德的疑惑變爲了席德對於蘇菲是否存在的猜想。似乎將他們換一個角度,故事又會產生新的趣味。

就像這本書一樣,其實我們身邊的許多事物甚至我們自己都有兩個或多個面。許多的事情就像一把雙刃劍,在你得到它帶來的好處的同時,也會受到一些無形或有形的傷害。正如魚與熊掌不可得兼,如果你想要得到其中之一,你就必須放棄另一個。而關於我們自己,你是否會發現,有時自己在朋友面前活潑開朗,但一到陌生人或不熟悉的人面前卻會一語不發?或是有些人在家總是面無表情,但在學校,單位對人卻是滿臉笑容。正是因爲我們對待不同的人的不同方式,才造就了這個多彩的社會。

我們無法改變事物的多面性,但我們可以正確的分析,並作出正確的選擇,爲我們的生活增添亮麗的色彩。

讀《蘇菲的世界》有感5

很早就見過這個書名,《蘇菲的世界》,我一直以爲就是類似人物傳記的一本書,我還猜測裏面記敘的事情就是一個名叫蘇菲的女孩,她的獨特人生傳奇如是等等,我孤陋寡聞了。可是說實話,這個書名並沒有吸引我。而會開始看這本書在於我聽說了它是一本哲學入門書,於是帶着我對哲學的似懂非懂,想從其中找尋到更多哲學的智慧,所謂啓蒙,那一定更好理解的,所以值得翻一翻呢!

翻開書的那一刻,我就被蘇菲稍顯詭異的生活經歷所吸引,通讀全書,發現這就是作者傳授哲學的一個絕佳的構思,很多人都說哲學枯燥乏味,根本就沒有心情去閱讀,因爲它晦澀,讀起來似乎比閱讀古文還要詰屈聱牙,甚至更可惡的是,你每個字都認得,可是組合起來你就會傻眼,但是作者JosteinGaarder卻換了一種方式讓你去學哲學。

生活處處是哲學,可是爲何大家一談到哲學都覺得“毛骨悚然”呢,我覺得是現代快節奏的生活,使得人們根本不願意停下來思考片刻,哲學所設計的問題,類似“你是誰?”我想這個問題的不確定性就給了我們很多思考的餘地,可是人們很少去想。

這本書透過哲學家給蘇菲上哲學課的形式給我們介紹了很多哲學家的哲學思想,例如我們耳熟能詳的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尼采……當然還有很多,從伊甸園到黑格爾,再到馬克思,回到近現代的哲學,如此種種,資訊量很大,我不敢說每位哲學家的哲學思想我都理解,因爲有些確確實實不是看了一遍就能理解的,這本書裏有三個敘述視角:蘇菲,席德,艾伯特。故事蹊蹺,蘇菲和席德,這兩個一樣大小的姑娘,彷彿就要被困惑而分不清自己是誰了,到底是小說主人公還是現實中的人,她們困惑,不過強烈的慾望促使她們去學習,不斷地學習,你會發現哲學就是使人智慧的一門學科,是理之源,萬物之解釋都可從哲學之中找尋答案。

因爲學生時代就或多或少的接觸過有關哲學的知識,例如尼采的“上帝已死”,蘇格拉底的“產婆術”,歷史書,高中這政治哲學篇裏也學過哲學相關的知識。因此,在看此書的時候,很多時候會產生共鳴,再加上它並非一本純理論的哲學書,所以看起來還是不錯的,每次作者講到一個人物,如果不好理解了,透過蘇菲的視角來通俗的解釋一遍,這時你便恍然大悟。

這絕不是看一遍就可以的書,需要多讀幾遍方能理解更多更深的東西!哲學任何時候都不會過時。

讀《蘇菲的世界》有感6

你是誰?世界從何而來?當你面對這兩個問題時會怎樣回答?確實,我第一次看到時不知該怎樣解答。有的人認爲這樣的問題幼稚,沒有任何意義,但現存的每一件事物必然都有個開始......

因爲生命會結束,很多人覺得命運的不公,也許“唯有清晰的認識到有一天終將死去,才能夠體會活在世上多麼美好。”大多人只有理想照進現實時,纔看得到生命之光。其實,“生與死正是一枚錢幣的正反兩面,不斷翻來轉去,當一面變得更大,更清晰時,另外一面也隨之變得大而清晰。”

在讀《蘇菲的世界》之前,我以爲哲學是一門不切實際的學科,但我讀過後才發現其實是最貼近現實生活的。我認爲,科學與哲學之間是相輔相成的,失去了哲學,努力追求似乎都失去了意義!

我確實無法真正領略到世界和生命最初的意義和起源,但身爲一個活着的人,應當爲自己的生命負責。不能碌碌無爲,至少爲一個小小的目標奮鬥過,至少在風雨兼程的路上拼搏過。一個軀體若是沒有靈魂,他不可能走得長久,幸福。

哲學家說人不能只靠麪包過日子,每一個人都需要愛與關懷,不過除了這些以外還有一些東西是人人需要的,那就是明白我們是誰,爲何會在這裏!這是自古以來人們都在爭論不休的問題,但卻找不到唯一的解答。但我們可以努力地活着!也許問題的答案更本不重要!也許到了人生的某一個階段,我們會找到屬於自己的答案!而現在所能做的,就是努力成長,學會勇敢。盛開在荊棘裏的花,撲鼻的芬芳纔會飄得更遠,更久......  《蘇菲的世界》是我讀的第一本關於哲學的書籍,對於看似遙遠的哲學我也有了新的理解與感受。我一直認爲做人要單純,其實哲學也是一種單純的思維吧!當你逾越了哲學上的關係,人生的體會又會更深切吧!單純是一種態度,我單純,所以我勇敢!當你開始仔細解答“你是誰?世界從何而來?”時,我想你的生命會讓你感到哲學是怎樣的一種態度......

讀《蘇菲的世界》有感7

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地方, 一本書也是如此,一件事物之所以備受人喜愛,定有它自身的獨特,一本書也是同樣,令人深思,發省,覺悟,然後承前人之志也。

其實在老師的推薦前就曾聽說過這本書, 第一反應只覺得名字很奇妙,……蘇菲是誰……她經歷了什麼……她的世界怎麼了………她是個怎麼樣的人………帶着種種疑問,我開啟了那本帶有綠色的大門,準備開始探尋一個奇妙女孩的世界。

“伊甸園”“魔術師的禮帽”“神話”“命運”一個個有趣的篇名帶我走進蘇菲一個個奇妙的一天,由一位不知來自何處的哲學大師引領着我們,走進一個個奇妙的時空,我們瀏覽了西方哲學文化的發展史由古希臘時期的蘇格拉底,薩特,由對哲學的一片空白到揭開了哲學的神祕面紗,我彷彿也參與其中來,共睹這其中之奧祕。

“你是誰?”“ 我是誰?”故事開頭作者就給予了我們這個疑問,令人深思,我也一樣,常常縈繞於我的心尖,久久無法散去,我上網找尋了一個可以解釋的答案:弗洛伊特曾提出的一個概念:本我 自我 超我。這或許可以解釋這兩個問題,本我是內心的自己,可以無拘無束 追求自由;自我是思想中的自己,用自己的認知思考問題;超我是現實中的自己,處處受着大大小小的拘束;這三個自己都是我,我是這三個的結合體,這聽起來也許有些難以理解,但作爲這個世界一個獨立的個體,這大概是最好的詮釋了吧。

我們在書中相遇,彼此相逢,彼此問候,明白了這個世界像一個魔術師的禮帽,而我們是這禮帽裏的兔子,我們對世界的瞭解還太少太少,更需要仔細的觀察思考,保持好奇,別讓世界改變了那個“本我”。雖然隔着一個時空,也能與你對話,讓你明白這中間的道理,這,也許纔是她的世界奇妙之處吧。所以用閱讀,來一場跨時空的對話吧。

讀《蘇菲的世界》有感8

《蘇菲的世界》這本書是我的第一本哲學入門書。哲學,在像我這般普通人眼中,是極其遙遠,更甚者說,是高大上的詞彙。我們總認爲,哲學是哲學家才能弄明白的事。可是看完這本書,我才明白,哲學是生活,是自然,是我們生活着的這個世界。就如柏拉圖所言,哲學源於驚疑,的確如此,若是沒有對世界的驚奇和對人生的疑惑,人就不會開始哲學的思考和探索。

蘇菲的世界也是我們的世界,就像艾勃特化身艾伯特給化身蘇菲的希德講訴哲學的起源和發展,喬斯坦*賈德何嘗不是化身書中的哲學老師那般給我們這般對哲學一無所知的人講訴哲學到底是什麼。我們理解的哲學都是學生時期書中如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等哲學大師給我們塑造的形象,即滿腹經綸的人在思考一些平常人不會去思考的問題。的確,一個生活在社會中的人,又有誰會去思考,我是從哪裏來的、世界又是從哪裏來的這些對生活無關痛癢的問題呢?其實不然,哲學的範疇是很廣的,大到我們未知的宇宙,小到我們夜裏的一個夢。

最近關注的了一位國內的物理學家——李淼,在查閱他簡介時發現,他取得的是哲學博士學位。我當時便好奇,難道是一個理科生最後攻讀了文科的學位嗎?非也,很早開始,西方的物理學家便被稱爲哲學家,他們的任務是探索真實的世界。那些發明創造都可以被稱爲哲學家探索世界後,利用發現的規律創造出的有利於人類發展的事物。當然,我並不認爲有利於人類發展,就一定有利於世界的發展,所以,對於科學家的評價,角度不同,得到的結果也不同吧。(我推薦大家可以去關注李淼教授的《給孩子講量子力學》系列叢書,以通俗易懂的語言講一些高深的理論,我受益匪淺。)

這本書,第一處直擊我靈魂的便是白兔子理論,即宇宙是一個白兔子,我們源於兔子頂端的毛髮,大部分人慢慢爬向皮囊深處,並安居於此,僅有少數人儘管小心翼翼,卻仍冒險爬向毛髮頂端,以期能看清整個世界。這句話不難理解,也許這個世界真有想西方所推崇的第一大魔術師——上帝的存在,也許沒有,在這裏不做過多討論,也希望留下一處值得爭論的點。我們大多數人都安於生活在毛皮之中,安於接受已有的一切規律和知識,但是,很少有人願意花費精力去探尋新的發現,更少有人願意冒險對現有理論進行批判或反駁。於是,哲學家產生了,他們努力將自己的視野開啟,向更高點冒險,想代替人類去看看這個世界。然而,這個世界太大了,我們已知的宇宙範圍不過是個以幾百億光年爲半徑的球體,何況宇宙一直處於向外膨脹的過程中,可探測範圍之外又有些什麼,沒有人可以給出明確的答案。所以,我突然理解,爲何牛頓之流的大科學家們最後都紛紛信仰宗教了。

我最佩服的是賈德的構思,艾勃特將自己處在上帝視角,創造並操縱着艾伯特和蘇菲,殊不知,自己也是賈德的精神產物,何其諷刺,又讓人驚歎不已。我不禁懷疑,我們這個世界是否又是某種上帝視角的自大狂所創造的呢?我身體裏的我是否真的是我自己?心理學家會分析人類的精神世界,可是,人類的精神世界的起源又來自哪裏?我們是該相信經驗還是理性呢?看完這本書,原本一張白紙的腦袋裏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問題,很多能想明白,很多不能,可是,我卻從未如此高興並慶幸這種存在的感覺。

好奇心是我們每個人都需要擁有的,因爲沒有任何東西是永恆的,只有改變纔是永恆的,所以,若是去了對世界的好奇心,便不再“存在”了。讀完第一遍《蘇菲的世界》,我還未能完全理清哲學的發展路線,不過,高興的是,我已從一顆熟睡的蝨子覺醒過來,決心冒險往毛髮頂端爬去,不清楚自己能看的有多遠,卻清楚自己離魔法師越來越近。

讀《蘇菲的世界》有感9

夜深了。

午夜時分,萬籟俱寂。坐在窗邊,望着窗外的世界,路燈散發着微弱的光芒,屈指可數的房屋亮着燈,月亮和星辰在夜空中窺探大地……

世界爲何要存在?人是什麼?

眼前的世界看起來是那麼真實,但它真的存在嗎?《蘇菲的世界》一書中提到,世界就是一杯魔術師從魔術帽中拉出來的一隻白兔。不過,這位魔術師到底是誰呢?是上帝嗎?好極了,或許就是上帝。人類則是寄居在兔子皮毛深處的微生蟲。可是大多數人都習慣將世界看成一種理所當然的存在,很少有人順着兔子皮毛上的細毛往上爬,以便將上帝看個清楚。

蘇菲接到的第一個問題是:

你是誰?

這個問題真是令人十分困惑。你也許會很快答出自己的名字,但那個叫做你的名字的人又是誰呢?

蘇菲想到自己的父親原本打算將自己取名爲“莉莉”,那她會不會變成另外一個人?同樣的,這本書的書名也會隨之變成《莉莉的世界》,那它會不會變成另外一本書?這真是很彆扭。

這使我想起了自己與蘇菲同樣的經歷,家人們原本打算將我取名爲“安琪”。我學着蘇菲的樣子,在鏡子裏做出與鏡中人握手的樣子,並說:

“你好,我的名字叫安琪。”

這不是太荒謬了嗎?我的名字並不是安琪,卻對鏡中人說自己是安琪,完全不對勁。

都說人是有自己的權利的,可人卻不知道自己是誰,無法選擇自己的性格與長相,甚至不能選擇自己是否要做人。這些都太離奇了。

這一切或許是上帝的惡作劇。上帝的手造就了太多纖細靈巧的孩子,累了,也會造就出一個不太伶俐的孩子。但是令人驚奇的是,上帝從來沒有創造過兩個完全相同的孩子……

這些都可以被稱爲“謎團”,而蘇菲對於這些謎團感到困惑,於是另一個人物終於現身了——艾伯特,蘇菲的哲學老師。

艾伯特順着歷史給蘇菲講解了許多有關哲學的思想。與此同時,蘇菲也收到了許多關於席德的神祕信件。

隨着時間的流逝,真相也逐漸浮出水面。艾伯特發現,其實他們並不是真正存在,他們身邊的所有人都是活在一個少校的心靈中。那位少校名爲“艾伯特”,而“席德”是他的女兒。艾伯特寫了一本《蘇菲的世界》,以此作爲席德的十五歲生日禮物。艾伯特說這份禮物會愈來愈大,而且可以用一輩子。

《蘇菲的世界》致力於探索生命的起源,歷程與世界的奧祕。它將讀者的思維引向了一個新境界,你會去探討一些從來沒有想到過的問題。

你是誰?世界從哪來?

讀《蘇菲的世界》有感10

哲學是什麼?或許有些人終其一生也無法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蘇菲很幸運,有一個神祕的哲學老師專門爲她函授這門課程。我也很幸運,能夠跟着蘇菲一起漫步在歷史的長廊,明晰各個時期偉大的哲學家們深刻而富有內涵的思想,同他們一起感悟人生的哲理。

初遇這本書,我便被它深深的吸引住了。讀着這些充滿着神祕色彩的文字,我竟有了一種不真實的感覺,放佛我進入了書中的世界,見到了蘇菲,見到了席德,也見到了行蹤飄忽不定的艾伯特老師。翻開蘇菲桌上的講義夾,我能夠清晰地看到每一章的課程內容。這使我不得不折服於艾伯特驚人的記憶力與淵博的學識。他是一個淵博的宿儒,就如同魯迅在三味書屋的老師一般,但他更有一種超脫的靈氣。

睜開眼,看見鏡中的自己,心中不免有些驚訝。如果我們不曾見過自己的容貌,定會爲面前這個陌生的孩子而感到匪夷所思。而當我們知曉了其中的奧祕,並漸漸一習一以爲常,鏡子也就失去了它所包含的特殊的價值。時間的推移令我們熟悉了身邊的事物,我們的好奇心也在慢慢減弱。哲學的產生正是源於人們強烈的好奇心。可事實卻在證明,人們並不瞭解哲學,也因此變得庸俗和平凡。

人是這世上獨一無二的生物,與植物、動物不同,人會思考。“我思故我在”是笛卡爾在思索人生時所悟出的道理,正如書中所說:“有一件事情必然是真實的,那就是他懷疑。當他懷疑時,他必然是在思考,那麼他必定是個會思考的存在者。”這話是極好的,對於我們也同樣適用。並不是只有像他一樣的偉人才能夠思考,我們也擁有着自己獨特的思維。終有一天,我們也會明白自己存在的意義。或許,我們可以從簡單平凡的生活中體悟出生命的哲理。

跟隨着蘇菲和艾伯特,從基礎學起,一步步邁進哲學的大門。我彷彿望見了門後那篇廣袤的天地。碧水藍天,芳草萋萋,優美的風光吸引着我,促使我加快了步伐。我看見了當年的蘇格拉底,這個全雅典最聰明的人、一位出色的哲學家最終卻服毒自盡。我爲他感到惋惜,抱怨命運的不公平。如此戲劇一性一的人生,恐怕連他自己也始料不及吧。如果我生活在當時,定會阻止他這樣輕易放棄了生命,儘管我知道在怎麼做也是無濟於事,這一切彷彿早已被命運安排好了似的。

提起命運,我不禁感慨生命的脆弱與短暫。一個好端端的人可能無緣無故倒在地上,經搶救無效而失去了生命。不必說這樣的事不可能發生在自己身邊的人身上,當它真正降臨時,就算想躲也躲不掉。悲劇的.發生正是源於我們沒有理一性一地看待一切不幸的事,沒有珍惜身邊的人。當那一天真正來臨時,我們纔會覺得後悔,感到痛徹心扉。

蘇菲的哲學課程仍在繼續,而我們對人生的思考和感悟也更加深刻了。人生就如一場夢,而我們便是夢中的星辰,照亮了黑暗的人生。一生一世,如夢初醒。因爲有我們這些生命的存在,世界纔會更美。

讀《蘇菲的世界》有感11

沉睡良久,我們忽然醒了過來。

從“現實”這個夢境,醒來到“被思考的現實”,世界漸漸有了一個輪廓,一切開始看清楚。

——題記

讀完這本書是在我十三歲零九個月的冬天。一個因爲清醒而顯得有些凜冽的溼冷冬天。

期末考試結束那天,放學回家的公車上,滿座,我站在那裏,手拉着扶欄,用一種平靜的姿勢。車身略微有一點搖晃,白色的車身外殼被雨點敲打着,傳遞着細密瑣碎的聲音。

車廂內溫暖而溼潤的氣流和嘈雜柔和的人語聲融會在一起。可以感覺到,細微的血管在體內跳動,突兀的存在,但是非常溫和。就像車窗外冬天的冷雨。

然後我彷彿逐漸地聾了一般,聽不見車廂裏嘈雜的人語聲,非常之寂靜。但是可以非常清晰地聽到,感受到,冬日潮溼的雨點打在車身上。

我安靜地直視着玻璃窗,外面佈滿了雨點,透明淡青的顏色。偶爾兩滴滑落,拉開長長的痕跡。

“我們太過於習慣這個世界,以至於不再對它感到驚奇了。”

這句讓人如夢初醒的話,出現在《蘇菲的世界》的前面幾頁,作爲一本哲學啓蒙書,這開頭真是微妙而精彩。對於在現實世界中逐漸被忙碌磨得粗糙遲鈍的人們來說,思考身邊這一切,似乎有些浪費時間和不切實際。

實際而忙碌地去生活並沒有錯,但一切微妙而深刻的思想和感受,都來自於細緻的思考和體驗。

海倫·凱勒在自傳中曾寫到過這樣一段話:

“有時我會試探我的非盲的朋友們,想知道他們看見了什麼。最近我的一位非常要好的朋友來看我,她剛剛在樹林裏走了很長時間,我問她看見了什麼。‘沒什麼特別的。’她回答說。如不是我早已習慣了這樣的回答,我也許不會輕易相信,因爲很久以前我就相信了有眼人看不見什麼。

我問自己在樹林中走了一小時,怎麼可能什麼值得注意的東西都沒有看到呢?而我一個盲人僅僅透過觸摸就發現了數以百計的有趣的東西。我感到樹葉的對稱美,用手摸着白樺樹光滑的樹皮或是松樹那粗糙的厚厚的樹皮。春天裏我滿懷着希望觸摸着樹枝尋找新芽,那是大自然冬眼後醒來的第一個徵象……”

人們對於自己身邊和擁有的事物,常常會覺得習慣和忽視,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也是一種殘疾,一種麻痹。

而世界上總有一些人,畢生像個孩子一樣敏感好奇。他們不安於眼前的世界,神經質般地不斷求索,他們尋找着自然的法則,對於人文世界有着最高的關懷。

外貌醜陋的蘇格拉底不知疲倦的思索和謙遜溫和的靈魂不斷髮問,相信真善美的柏拉圖書寫着自己的洞穴神話和理想世界,巴洛克時期和文藝復興交接下誕生的偉人莎士比亞讓世界的真假撲朔迷離,笛卡兒、洛克、史賓諾莎、休姆、柏克萊、盧梭、伏爾泰、康德、黑格爾、佛洛伊德……

他們都是哲學家,他們都敏感地意識到了生命這個龐大而神祕的存在,也意識到了溫柔緊密圍繞在身邊的這個匪夷所思的世界,他們是思考者,他們是實踐者,是時代精神偉大的推動者和建立者。

世界和生命的意識形態在漫漫的哲學史上不斷奇幻地彎曲、翻覆、跳躍、變形。真相是什麼?最終是否有一個真相等待它們的迴歸?可能世界已經“是預先被闡釋的,就像化好妝匆匆赴約的女人”?

真相可能永遠不被解答。

但是,思索的過程,已經幫我們建立了一個更高的精神世界。

車廂搖晃着。溫暖潮溼的氣流讓人心中靜好。

嘈雜柔和的人語聲或許並不是消失了,只是被排斥在主觀意識之外。細密的雨點以難以置信的頻率溫和地敲打着車身。我只是靜靜地直視着玻璃窗。

車窗玻璃外佈滿了雨點,透明淡青的顏色。偶爾兩滴滑落,拉開長長的痕跡。

那樣的透明痕跡,彷彿是無規律可循。

但是,有了過去的軌跡,未來,也大抵有了輪廓吧。

簡評:人們往往對身邊的一切麻木而遲鈍,置身於大千世界如同生存在夢境之中,久眠不醒。作者受《蘇菲的世界》的啓蒙,作了一次心靈的遠足,雖然最終無法揭示存在的真相,但這種精神之旅,無疑是有益的,它可以幫助我們試圖建立一個超越於現實的“更高的精神世界”。基於這樣的認識,作者從一次乘車的感受寫起,在一片嘈雜中有如此寂靜的觀照,這正是對思考之價值的生動圖解。因此,與其說這是一篇讀後感,不如說是一個思想者的心靈獨白:它引着我們超越於“夢境”般的現實,走向被思考的現實。一是現實的存在,一是精神的家園。

讀《蘇菲的世界》有感12

第二次讀《蘇菲的世界》,我又在裏面學到了很多東西。

這本書主要講了一個叫蘇菲的女孩,收到了一個神祕人的來信,透過這些信,她領悟到了很多哲學。在神祕人的幫助下,她知道自己只存在於一部書中,並逃了出來。

整本書可以說得上是撲朔迷離,但又結構清晰,有一個整體大框架,書中還夾雜着很多哲學,讓人感受頗深。

透過閱讀這本書,我像書中的蘇菲一樣,慢慢的領悟了一些道理,正確來說,是哲學。而這本書也給了我很多寫作技巧,像作者一樣在文中埋下一個“定時炸彈”,在寫作前思考出一個大的框架。“定時炸彈”可以讓讀者更有興趣將文章讀下去,找出謎底;大框架可以讓文章更加清晰,不會漏洞百出。

閱讀這些名著,我在裏面學到的不僅僅是內容,更是那些寫作大家的技巧。在我讀這些書的時候,就像是那些作者在向我講課,告訴我怎樣埋下一個好的伏筆,怎樣構造一個好的框架,怎樣將內容變得充實而又能引起共鳴。

讀了《蘇菲的世界》,我相信我學到的不只是哲學,更學到了那寫作家總結下來的寫作經驗與技巧。

寫後小記:讀名著,我從中學到的技巧,我會靈活運用到我的寫作上!

讀《蘇菲的世界》有感13

對現在生活習以爲常的我們,對於任何前人已知的事物,都抱有理所當然的想法。如空氣中爲什麼存在氮氣?人爲什麼生下來就會哭笑?地球會不會是塵埃?宇宙之外,存在着巨人嗎?宇宙會不會只是PM2。5?

讀完《蘇菲的世界》後,我的思維總是浮想聯翩,想要跳出世界,去探尋它的本質。

貓食魚再正常不過的事了。問貓爲什麼吃魚就等同於問地球爲什麼會繞太陽公轉這個問題。但是這個問題就是在吃魚的困惑中萌發,且一發不可收拾!

貓愛吃魚,這彷彿要追溯到遠古時期。從有貓這個生物開始論起吧!但貓怕水,生平連河邊都不敢去,攝取食源的途徑又是什麼?弟弟回答道:“還可能是河岸上淺水區抓唄!”這似乎有些不合邏輯,魚兒,難道會放着資源豐富的深水區不去,會游到淺水區候着貓吃不成?小貓釣魚的故事,也許只會出現在童話故事裏吧!

仔細想來,或許還要往後再推移,人類開始從業後吧!也許有兩種可能:一是人類自己主動餵它,二是它自己去魚市偷。羊毛出在羊身上,這兩個可能殊途同歸,其本質是相似的,必須是在捕魚的基礎上。

要不怎麼說魚是貓喜歡的食物之一呢,既然是之一,那另外的之一是什麼呢?老鼠?對啊,是老鼠。那更大的,更尋常的食物便是老鼠。這麼一想,一切彷彿就合乎常理了。老鼠氾濫,因此人們會餵養其天敵,便是貓。作爲獎勵,人們會餵養忠實的寵物一條魚。而魚肉鮮美,是鼠肉所不及的,這樣一想,心中的謎團總算理清些。這只不過是我的一種跳脫侷限的想法,也許經不起推敲。但至少是打破“理所當然”的思維吧!

這是《蘇菲的世界》這本書帶給我的寶貝!就算蘇菲存在與虛擬世界之中,但當她聽說“我思故我在”後,便努力尋找支點,敢於打破,撬動世界,然後超然於一切。

現在的我們生活在平淡如水的世界裏,所有的一切,乃至整個資訊化的虛擬世界都想要包圍着我們。我們所能夠做的,就是逃離監視,跳脫侷限……

讀《蘇菲的世界》有感14

文學是無數語言文字拼湊而成的藝術,科學是無數定理定律的知識體系,美學是無數人對現實的感覺所組成的審美意識,而哲學,我覺得它是無數個世界的概括與總結。

在現實生活中,很少有人提到哲學,也很少有人討論哲學。在大學裏有那麼一句話:選擇哲學,等於待業。這句話說明了哲學這條路是條死衚衕。在以前我對哲學從來沒有什麼概念,也從沒接觸過,但閱讀了《蘇菲的世界》之後,我總算明白哲學並不是那麼陌生,其實生活中無處不在,不論是文學、科學、美學等等它們都有哲學。

印象最深的就是開篇蘇菲收到收到了一封信,裏面只有一個問題:你是誰?多麼奇怪的問題。我也在一直思考這個問題。這個問題看似很簡單,卻又似乎永遠沒有答案。我是金介媛?還是說我是一個生活在銀河系裏的地球上的中國廣東廣州的人?但是在這個世界上叫金介媛的已經不知道有多少個,在未來還會出現多少個,他(她)們都叫金介媛,但是就是我嗎?而在廣州又有成千上萬的人他們就可以替代我麼?答案顯然不對。在思考了很久之後我只能回答說,我就是我,除此之外找不到任何詞彙來說清楚“我”是誰。就這麼一個問題,便把我吸引進了哲學的世界裏,它是多麼神祕,多麼有趣,我似乎永遠也捉摸不透它。

在書中我分清了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我認識了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黑格爾、笛卡爾、佛洛依德等等著名的哲學家。記憶中最有趣的一句話就是法國哲學家笛卡爾所說的一句話:Cogito,ergo sum. 這句法語翻譯成中文也就是:我思故我在。

我思故我在。根據字面上的意思很容易理解。意思就是,因爲我思考所以我存在,可是笛卡爾爲什麼要說這麼一句話呢?笛卡爾是當時懷疑論者的代表人物,他懷疑這世上的每一樣東西,但有一件事是他絕對肯定的,那就是他一直在懷疑。也因爲他一直在懷疑,所以他無時不刻的在思考,而因爲他必然是在思考的所以他也一定是個思考存在者。用自己的話來說也就是那句,我思故我在了。

但是這個時候我又有了新的疑問,爲什麼思考的就一定是存在者呢?不思考難道他就會從這個世界上消失麼?之後我便用我哲學的頭腦解開了這個疑問。

我原本以爲哲學是一門完全不切實際的學問,一門枯燥乏味的學問,但是當我讀完整本書之後,我才發現,其實哲學是最貼近生活的,它就是關於每個人心中的問題的學問,只有哲學纔可以開啟每個人心中的那個世界,只有哲學纔可以解釋我們心中的那些,善與惡、美與醜、生與死。

讀《蘇菲的世界》有感15

哲學一直是我談之色變,聞之避之的,總覺得太深奧、太枯燥晦澀又比較“無用”,所以除了上學時接觸的那點什麼馬克思主義哲學,知道那麼一丁點王陽明、柏拉圖,基本屬於“哲學盲”。但閱讀《蘇菲的世界》,可謂給我補上了很好的一次哲學入門課。

這本書最與衆不同的是,以小說的形式,透過一名哲學導師向一個叫蘇菲的女孩傳授哲學知識的經過,揭示了西方哲學史發展的歷程。體裁上算是一本關於西方哲學史的小說。鑑於對哲學著作的敬畏之心,閱讀之前先百度搜尋了簡介及相關資料,有評論說:“該書是20世紀百部經典著作之一,它不僅能喚醒人們內心深處對生命的敬仰與讚歎、對人生意義的關心與好奇,而且也爲每一個人的成長——使生命從混沌走向智慧、由困惑而進入覺悟之境,掛起了一盞盞明亮的桅燈。”這更堅定了我認真讀完的決心。

遺憾的是,一開始還是讀的有些懵,一直朦朦朧朧,不清不楚的感覺。可以說是開始跟隨敘事者堅持每月一本書悅讀以來最艱難的一次,無論是整體還是局部都無從理清思路,只能在一些細枝末節的地方有所認知、觸動和感悟,好像真正陷入了閱讀的瓶頸期,尤其是在聽完週六線上書吧董豔老師的精彩分享之後,那種巨大的差距感讓我更加焦慮,那種感覺真的很不爽利,也是這篇讀後感一直拖到現在的原因。但我知道,我們要想真正讀有所獲,必須跳出閱讀的舒適區,接受新的挑戰。今天,儘管還是懵懵懂懂的讀完全書,儘管感悟還是不繫統不條理,但我想,收穫還是蠻多的,有必要擷取一點呈現出來,以觴讀者,順便完成讀後感的作業。

本書從蘇格拉底時代到薩特,以及亞里士多德、黑格爾、祁克果、柏拉圖等人的思想都透過作者生動的筆觸躍然紙上,很多哲學思想理論帶給我很大的觸動。在第一章“你是誰”一節中,涉及到蘇菲自我認知、思考活着的意義時,有這樣一句話:“如果你沒有意識到人終將死去,就不能體會活着的滋味。”看到這句話,我立刻想起十多年前讀過的一本書《人都是要死的》,快速翻找,竟然找到了當時手寫的長長的讀後感,再次捧讀那些觸動人心的文字,感覺好熟悉,好親切!

生與死,人爲什麼活着,活着的意義是什麼?諸如此類的哲學問題一直很困擾人們。很多時候,我們會認爲永生是一種幸福,但書中的主人公雷蒙.福斯卡正是因爲有了不死的生命才永遠失去了真正的快樂!因爲他的不朽而飽嘗了太多的戰爭、流血、屠殺,看到了太多的衰老、死亡、腐朽;也正因爲他的永生才使他一切的奮鬥和貢獻都失去了意義,甚至變得毫無價值……的確如此,試想,如果一個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如果我們能清楚的意識到人終將死去,那麼無論是勇敢的橫渡湖泊還是身先士卒衝鋒陷陣,纔會讓人欽佩,因爲那是在冒着生命危險,那是一種犧牲奉獻的壯美!倘若你根本不會失去生命或者根本意識不到人終將死亡,即使你一樣的慷慨大度,勇敢無畏的奉獻和付出,但相對於你永生的生命來說,這些犧牲、付出又算得了什麼?難怪作者在書中說:“永生就是一種天罰!”“人可以征服饑荒,可以征服瘟疫,人可以征服自己嗎?”這樣振聾發聵的叩問真的震撼人心!估計人若能征服自己,那麼福斯卡也應該絕不會喝下長生不老藥了!

《人都是要死的》一書中卡利埃的一句“您是誰?”讓福斯卡感到一種早已忘卻的灼痛,正是這一最簡單又最難以解決的哲學問題使他原有的生命又在他周圍形成!當然也帶給他無盡的思索和探問:生與死意味着什麼?一個永生的人連膽怯的權利都沒有,一個永遠不會死去的人,無論經歷過多少、收穫多少,相對於無終止的一生,也只不過是一隻飛蟲、一朵水花、一隻螞蟻,僅此而已!真的,沒有人能和時間故弄玄虛,阻止他繼續流轉,沒有人能跨越生死界限,沒有人能窮盡自然的奧祕,更沒有人能獲得永生,因爲你獲得永生的同時也永遠的遠離了人類,已經孤獨的死去!

正如《蘇菲的世界》中,一開始的蘇菲被“你是誰?”“世界從何而來?”等問題深深困擾着,但她也清楚的意識到有一天她終將死去,她才能夠體會活在世上是多麼美好;她才堅定的認爲:“如果你沒有意識到人終將死去,就不能體會活着的滋味。”也纔開始在神祕老師的引領下一步步的探尋“世界從何而來”、“哲學是什麼”、“人爲什麼活着”……纔開始一點點的明白:“沒有任何事物會來自虛無”、“所有事物都是流動的,變化發展的”,“萬物中皆含有各物的一部分(整體存在於每一個微小的部分中)”,“最聰明的是明白自己無知的人”……

當然,毫無疑問的,我也跟隨蘇菲,跟隨神祕老師雖懵懂但也收穫頗豐的開始觸到了許多哲學的根鬚,多了許多探問和思索。

正如有人說:《蘇菲的世界》,即是智慧的世界,也是夢的世界。它將會喚醒每個人內心深處對生命的讚歎與對人生終極意義的關懷和好奇。

原來,哲學可以這樣讀!感謝喬斯坦·賈德的《蘇菲的世界》,我想,既然已經開啟了一扇窗,一定會有更多的哲學之光照進來。

標籤:彙編 有感 蘇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