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關於第七天讀後感【最新】

讀後感1.67W

《第七天》仍然是小人物的故事,溫馨又揪心的愛情,分等級的殯儀館,養父子感人至深的親情,劉梅等鼠族的辛酸,冤假錯案。

  關於第七天讀後感一:

餘華的《第七天》是一部催人淚下,引人深思的長篇小說。從人過世以後的角度講述了生命的幸福與苦難,揭示了社會的殘酷和世間悲劇,以及人與人之間的冷漠、無情與貪婪。在這樣的世界裏,親情和友情是我們生活裏唯一存在的依靠。餘華以第一人稱敘述了故事的主人公,楊飛在死後的七天裏每天都遇到不同和他一樣在生活底層的人們,時時刻刻有人遭遇不同的事故導致死亡,來到了“死無葬身之地”。這裏聚集着沒錢買墓地的亡靈們,他們都存留着遺憾和生前的後悔,不過終究可以在這裏獲得他們所渴望的安寧,並與之前死去的家人、朋友們相匯直到在世的家人有錢幫助買墓地。

我對這本書的感觸特別深,被愛感動的同時也爲世間的不平等和殘酷而感到惱怒。第一天,楊飛從轟然倒塌的廢墟中爬起,帶上預約號前往了殯儀館。殯儀館裏竟然還分成了普通區、貴賓區和VIP區。 餘華展示了社會上人與人之間的貧富差距。有錢人都趾高氣揚的走向進口焚屍庫,擁有着價值連城的墓地,且能確保自己的遺體完好無損。然而普通人靜靜的等侯着,走向國產的焚庫爐。楊飛就是這樣的普通人,並沒有墓地,不知去何方。餘華運用諷刺的方式展現了現實社會中其實也是如此。第二天,他回憶了自己過去的婚姻。上流社會的李青死心塌地的跟在他的身邊兩年多,之後她卻厭倦了平凡、清平的生活,爲一個海歸博士而跟他離了婚。後來李青第二次的婚後生活過的極其不幸福,結果自殺了。人們總是會被金錢所迷惑、對自己生活感到不滿,貪婪的追求更多,然而最後變得一無所有。楊飛和李青的愛情被現實所隔絕,但是兩人之間的掛念和愛一直存在着。第三天,楊飛講述了自己的出身。出生時, 從廁所洞裏掉落到了火車鐵軌上,被楊金彪即時發現並辛苦拉扯長大。他年幼在楊金彪的細心呵護下茁壯成長。在閱讀這一章節時,我被他們的父子情深深地感動了,使我熱淚盈眶。楊金彪對楊飛傾注了無限的愛,他把自己的一身都獻給了楊飛!在工地工作時還把他綁在背上衝好奶粉放在胸前喂楊飛喝;爲了照顧好他終身未娶;毫不猶豫地支援着他的工作事業;得了不治之症離家出走爲了不拖累他。親情和友情在冰冷的世界上留下了人性的溫暖,但世間的悲劇卻連續不斷。在之後的四、五、六、七天裏,楊飛在一路上聆聽了許多亡靈的故事。有二十七個嬰兒被丟入河中;鼠妹因男友買假iPhone給她而跳樓自殺;男友爲她買墓地而賣腎……

小說故事情節非常激動人心,採用倒敘的手法給我了殘酷和溫暖兩種截然不同的感受,批判了現實社會中存在的問題。餘華在揭示世界上的種種問題的同時不忘人與人之間的溫情,讓我覺得在絕望中存在着希望。在享受閱讀這本小說時,我也更加認知到了現實社會中的爭論。餘華關注了當下的現實生活,描繪了普通人的喜怒哀樂,並引伸出了人的存在和生命價值等問題的多個答案。可是在控訴社會上各種問題的同時,作者沒有解釋產生這些悲劇背後的原因,使我產生了一些對故事的疑問。這個小說美中不足的地方是對人物形象沒有特別的深入。餘華只勾畫出了人物的外貌形象,並沒有深層次的講述他們的人物變化和細節描寫。這樣缺少說服力,使我感覺他們是因爲情節的需要而虛構出來的。但是小說情節和內容還是讓我看的津津有味、陷入其中,讓我開始思考現實中和書裏世界的不同和相似度。

看完這本書後的第一感覺是被書中的世界和楊飛遇到的各種遭遇所震撼了。這本小說引人入深、扣人心絃,使我看的特別快。我極力推薦餘華的這本小說。文章的語言十分簡練樸實,通俗易懂;內容引人思考,具有很強的感染力;故事讓人驚歎、不由自主的思考起現實社會!

  關於第七天讀後感二:

花了三個多小時一口氣讀完了餘華的新作《第七天》,發現裏面的故事都是似曾相識,比如強拆事件、棄嬰事件、襲警事件等等。作者將這些事件串聯起來,成爲一篇小說,但我們在閱讀的過程中無法感受到作者對這些事件傾注的情感,作者幾乎就像微博大V一樣將這些事件進行轉播和改編。

《第七天》和《活着》都是描寫死亡的,《活着》中的主人公福貴是生不如死,但死後能夠買到墓地安葬;而《第七天》中的人物都是各種慘死:有跳樓死的、有被車撞死的、有賣腎死的、有治不起病死的,還有被強拆死的。這些底層的死者死後因買不起墓地,都是死無葬身之地,不能夠得到安息。《活着》更多地體現了一種人文關懷,而《第七天》更多地體現了作者的社會責任感,對底層民衆生活的關心,爲遭受不公正待遇的人民打抱不平,同時表達了對各種政府不作爲的不滿。

《第七天》正如書名那樣,講述了主人公死後七天的遭遇,每一天都遇到不同的人,發生不同的事,這其中摻雜着回憶與虛妄、愛情與感傷、高貴與渺小、荒誕與真實,接觸到人間的煉獄。主人公的幽靈楊飛,一路行進,從殯儀館出發,一路跌跌撞撞,見到一羣和他一樣死無葬身之地的亡魂,這其中有作者的親人,鄰居,也有陌生人。他們都是生活在底層的人民,遭遇到各種慘死。

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在第三天中楊飛回顧自己的身世,楊飛的母親在火車快進站時上廁所生下楊飛,楊飛從廁所丟到鐵路上被年僅21歲鐵路工人楊金彪撿到,從此開始了他們之間父子情深的故事,讀之無不爲之動容。楊金彪對楊飛傾注了無限的愛,上工他將小楊飛綁在背上,衝好奶粉放在胸前給小楊飛吃。他能夠根據小楊飛的聲音判斷他是否餓了、渴了,還是需要換尿布。因爲楊飛的存在,他拒絕了所有的女孩,終身未娶。當楊飛要與親生父母相見時,他將自己所有的積蓄都拿出來爲楊飛置辦行裝。爲了楊飛能夠有更好的工作機會,他毫不猶豫地支援楊飛到北方城市工作;當他得知自己得了不治之症時,爲了不連累楊飛又離家出走。

我覺得這部小說的神來之筆就是塑造了楊金彪的形象,他一生善良勤勞,爲曾經“遺棄”楊飛二十四小時而內疚一生,死於異鄉後,爲了能夠與楊飛見一面,他自願在殯儀館工作,兢兢業業,一絲不苟,維護着公平正義。

  關於第七天讀後感三:

這是一個比《活着》更艱難的故事,一個比《兄弟》更絕望的故事。書的內容看似很荒誕:主人公是一個死去叫楊飛的靈魂在七天裏的見聞和回憶。這本書講述一個人死後七天的經歷。

《第七天》仍然是小人物的故事,溫馨又揪心的愛情,分等級的殯儀館,養父子感人至深的親情,劉梅等鼠族的辛酸,冤假錯案……楊飛的這些經歷在就像我們所生活的世界,我們周圍最常見的人或事,還有每天被新聞包裹的世界和那些可見的與不可見的生活。餘華用一種魔幻現實主義的手法穿梭於生和死這兩個極致的世界,批判審視着現實,給讀者最殘酷和最溫暖兩種截然不同的感受。《活着》是八十年代父輩們的生活,那《第七天》就是這個年代正在奮鬥着的一代人的世界。楊飛等人是這個時代最具代表的面孔,與世無爭隨遇而安,兢兢業業買房結婚然後相濡以沫努力過着平凡人的生活……

餘華喜歡在絕望中給人留有希望,這本書也是。死去的世界裏,有這樣一個地方:水在流淌,青草遍地,樹木茂盛,樹枝上結滿了有核的果子,樹葉都是心臟的模樣,它們抖動時也是心臟跳動的節奏。很多的人,很多隻剩下骨骼的人,還有一些有肉體的人,在那裏走來走去。這就是死無葬生之地,在這裏樹葉會向你招手,石頭會向你微笑,河水會向你問候。這裏沒有貧賤也沒有富貴,沒有悲傷也沒有疼痛,沒有仇也沒有很……這裏人人死而平等。

用一週的時間讀完《第七天》,沒有欣喜,也沒有失望。餘華是我很欣賞的作家,我對《活着》讀了許多遍。在七天裏,我看到餘華對這個社會的憤怒和無奈,看到文字的張力,看到了餘華的荒誕和絕望。一個幽靈告訴你他的的故事。一個幽靈和許多幽靈在遊蕩,因爲他們死無葬身之地……

標籤:讀後感 第七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