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傅雷家書讀後感10篇

讀後感1.78W

品味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收穫肯定不少,寫一份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吧。可是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傅雷家書讀後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傅雷家書讀後感10篇

傅雷家書讀後感1

暑假裏,我讀了傅雷先生的《傅雷家書》,這本書讓我感受到了傅雷對兒子濃濃的愛。書中有傅雷夫婦給兒子傅聰寫的近百封家書,純真、質樸洋溢在字裏行間,令人感動。

從書中,我知道了,傅雷是非常細心的一個人,他對兒子的關懷無微不至,大到人生哲理,小到爲人處世,傅雷愛兒子,但卻不溺愛兒子,他對兒子悉心培養,希望他成爲一個時刻愛國、淡泊名利的人,這樣的父親怎能不令人敬佩呢?

信中,傅雷對兒子寫到:“長篇累牘地給你寫信,不是空嘮叨,不是莫名奇妙的說長道短,而是有好幾種作用的。第一,我的確把你當作一個討論藝術·······在演奏姿態方面。”多麼真摯感人的話語,傅雷把對兒子各個方面的關懷、培養都寄託在了這一封封書信裏,他希望讓兒子知道國家的榮辱、藝術的尊嚴,希望他成爲“德藝俱備、人格卓越的藝術家”。家書中,濃濃的親情洋溢在字裏行間,彷彿父母和子女是不只是親人,更是無話不談的朋友。

書中有這樣一句話令我記憶猶新:“人一輩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惟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一潭死水;或者要有極高的修養,方能廓然無累,真正解脫。”多麼深刻的一句話啊,當我們面對成功時,要謙虛坦然,面對失敗時,要積極進取,人生本就是一曲跌宕起伏的音樂,這些高潮和低潮構成了精彩的人生,坦然面對,才能真正幸福。這句話給了我深深的啓迪,我一定會永久銘記。

傅雷家書讀後感2

“一個人對人民的服務不一定要站在大會上講演或是做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業,隨時隨地地點點滴滴的把自己知道的、想到的告訴人家,無形中就是替國家播種、施肥、墾殖。”這是傅雷在給兒子家屬中的一段話。在《傅雷家書》中,我看到了一位父親對孩子的淳淳教誨,字裏行間,流露出傅雷對傅聰強烈的父愛。這種愛使人震撼,使我對傅雷愛子教子的精神所深深打動。

這本書主要是傅雷在書信中告訴孩子如何做人,如何搞藝術,以及如何對待生活等問題。他教兒子要做一個謙虛謹慎的人,做一個“德藝兼備、人格卓越的藝術家”。在生活上,傅雷也對兒子積極的引導。家書中大到事業人生藝術,小到吃飯花錢,事無鉅細,無不關懷備至。而且他敢於剖析自己,在子女面前承認錯誤,從自身的經歷中給出經驗和教訓,他無疑是兒子的良師益友。

人自愛其子,是一種自然的規律。生命有限,而傅雷卻透過自己的兒女來延續自己的生命,讓兒女學會對社會、對祖國、對世界負起責任來。在傅雷的文字之中,他高度負責的精神可見一斑。傅聰在異國漂流的生活中,他從父親的書信裏得到了無盡的精神養料,好像父母仍在身邊,給他力量,突破衝重重的阻力,踏上一條完美的成長道路。

傅雷家書讀後感3

《傅雷家書》,滿滿浸透着傅雷對傅聰成長的關懷和教育的苦心孤詣。

這份巨大的心力投入,從傅聰的音樂天賦在童年顯現時便已開始。傅雷在《傅雷讀書與做人》一書中給朋友成家和的信中寫道,“拿事實來說,他(傅聰)今天的路,沒有一條不是我替他開闢的,但畢竟是他自己走下去而走得不無成績的”。

作爲父母,沒有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成長得足夠好,且多是唯恐自己付出不夠而影響了孩子的發展。孩子究竟應受到什麼樣的教育?傅雷 在“傅聰的成長”一文中有關教育理念的論述值得參考:

“第一,把人格教育看作主要,把知識與技術的傳授看作次要。

第二,把藝術教育只當作全面教育的一部分。

第三,即以音樂教育而論,也絕不能僅僅培養音樂一門,……需要以全面的文學藝術修養爲基礎。 ”

對成年後傅聰的教育,傅雷說,“有一個基本原則,我始終覺得並不錯誤,就是:做人第一,其次纔是做藝術家,再其次纔是做音樂家,最後纔是做鋼琴家。”

這是傅雷的教育觀。

從這本家書中我們可以感受到,傅雷以他深厚的學養和廣博的視野,經年累月地,如春雨潤物般滋養和開化着傅聰的內心,使他完成了人格和世界觀的建立,這是最基本也是最艱難的攀登,攀登的高度,便決定了視野的所及。這也是本書給讀者的啓示。

傅雷家書讀後感4

每個人都體會過爸媽的慈子和教誨。當我讀着這本家書,感到的是一種另一番教誨,我似乎找到了另外一種爸媽之子,這也是大多數子女所體會不到的。這也許是這十年對她子慕不減的原因吧。是那一封封家書,就象一次次珍貴的談心,拉近了我們的距離,我像一個乖孩子在感受着,聆聽着,用心銘記着。

傅雷是我國著名文學翻譯家、文藝評論家,他是一個博學,睿智,正直的學者,極富個性。母親朱梅馥是一個具有東方文化素養,又經西方文化洗禮,既溫厚善良,又端莊賢淑的東方女性。 父親傅雷對當今中外的文學、音樂、繪畫、涉獵廣泛,研究精深,個人的文化修養極高。而他培養的對象又是從小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終於成長爲國際大師的兒子傅聰。他深刻懂得,藝術即使是像鋼琴演奏也需要嚴格的技術因素,但絕不是“手藝”,而是全身心、全人格的體現。他教育兒子說:“我始終認爲弄學問也好,弄藝術也好,頂要緊的是“人”,要把一個“人”’儘量發展,沒成爲藝術家之前,先要學做人,否則,那種某某家無論如何高明,也不會對人類有多大的貢獻。一個純粹投身藝術的人,他除了藝術和個人的人格,已別無所求。

從家信的話語中看出傅雷是一位對自己要求極嚴格的人,有些方面甚至有些刻薄自己的味道,傅雷讓兒子立下的三個原則:不說對不起祖國的話、不做對不起祖國的事、不入他國籍。愛子教子的精神令人感動。

傅雷家書讀後感5

讀了傅雷寫給他兒子的一封封家書,我對傅雷肅然起敬。他不僅是一位好父親,還是兒子的好朋友。他是一個真誠的人。

富蘭克林說過:“真誠和勤奮,應當成爲你永久的伴侶。”阿布巴卡?伊芒說:“人與人之間,只有真誠相待,纔是真正的朋友。”左拉說:“真誠通向榮譽之路。”喬叟說:“真誠纔是人生最高的美德。”可見,真誠是做人的根本。

真誠做人的事例,更是不勝枚舉。

曾鞏與王安石從青年時便是好友,感情深厚。有一次神宗皇帝召見曾鞏,問他:“你與王安石是布衣之交,王安石這個人到底怎樣呢?”曾鞏客觀直率地回答:“王安石的文筆及行爲確實不在楊雄之下,但爲人過吝,終不及楊雄。”後來,宋神宗高度評價曾鞏。真誠贏得了榮譽。

愛因斯坦經常拒絕採訪和畫像。有一次,一個畫家找他畫像,愛因斯坦照例回絕。但畫家真誠地說:“可我實在急需這筆錢。”愛因斯坦馬上回答:“噢,那就是另一回事了,我可以讓您畫像。”真誠贏得了機會。

真誠是獲得成功的前提,真誠可以改變人的命運,真誠是做人的根本。讓我們向傅雷、曾鞏等名人學習,真誠地待人吧!

傅雷家書讀後感6

《傅雷家書》中,傅雷曾對兒子寫到:“你有這麼堅強的鬥爭性,我很高興。但切勿急躁。”堅持真理固然是件好事,而如何闡明並說服他人更是一門藝術。

每個人心中都有每個人的真理,有時,他們是有分歧的甚至是互相矛盾的。若是想讓對方信服,那便要拿出充足的證據與完美的'語言技巧以及機遇。關於證據就不用多說了,沒有證據是不會稱之爲真理的。而更關鍵的是語言技巧與機遇。人們可以接受輕聲細語而會本能地抵抗那些咆哮聲。一次談話可能不夠清晰也不能使人銘記,而“軟磨硬泡”可能讓人在不知不覺間理解了你的用意。或許人們控制不了自己,當火竄上腦門時只是一陣咆哮,而對方不會細想你在說什麼,而只會反擊和抵抗。所以,請忍住,耐着性子解釋。人們可能放不下面子在別人身邊聽“絮叨精”;顧及面子而不好再一次次的說。所以請忍住心中的不願,慢慢說。

機遇同樣是可貴的。舉個簡單的例子,當別人生氣時,不能惹他;當別人高興時,不能掃他的興。找不對機遇時,便會失敗,或者過猶不及。只有耐着性子分析、等待,纔能有好時機,纔能有好結果。

忍耐可能不能滿足一時的興頭,但卻是長遠上成功的基礎品德。

傅雷家書讀後感7

新學期開學後,外孫所在的學校馬家溝小學一年七班,率先開展了好習慣21天,我愛閱讀活動,要求孩子們每天讀一篇文章,利用21天的時間,養成一個好的閱讀習慣,這是非常有意義的活動。爲了配合孩子的閱讀,任老師爲全體家長開出了一份閱讀書單,其中第一本就是《傅雷家書》。

我買回了這本書,一口氣讀了下去,這是一本嘔心瀝血的教子篇。《傅雷家書》字裏行間充滿了傅雷先生對兒子傅聰濃濃的愛,深深的情,我被每一封信深深打動了。大到事業,人生,藝術,婚姻;小到吃飯,花錢,細緻入微,事無鉅細,無不關懷備至。對於傅聰的人生之路,起到了關鍵的作用。樹人如樹木,若非善加栽培,必難欣欣向榮。《傅雷家書》是真情的流露,加上傅雷先生深厚的文字功夫和藝術修養,文字生動優美,感人至深。

透過閱讀《傅雷家書》,受益匪淺。

一,我們在教育子女時,忽視了同孩子的朋友關係,總喜歡把自己擺在家長的位置上,一味地說教,不能成爲孩子們的良師益友。

二,對於孩子不應溺愛,在鼓勵的同時,發現問題的苗頭,要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嚴格批評。傅聰的父母有明確的分工,爸爸側重啓發教育,媽媽側重生活瑣事,給孩子全方位教育。

三,父母要爲孩子樹立好的榜樣,做出表率,言傳身教,身教勝於言教。

《傅雷家書》就像一次次珍貴的談心,是孩子與父母真誠的交流,給天下父母和子女強烈的感染和啓迪!

傅雷家書讀後感8

《傅雷家書》可以使我們更好的提升自身修養的一本好書,在風雲暗涌的年代裏,傅雷透過書信親子愛子,傳達出一種高尚的品質。

愛子之情本是人間常情,而傅雷卻始終把道德與藝術放在第一,把親情放在第二。讀了《傅雷家書》,可以看到一位父親對兒子的深愛,也更突出了傅雷在藝術造詣高深,在生活對朋友愛惜尊重,政治上關心國家發展,又如益友、知己般與兒子平等探討藝術的多個方面的個性特徵,並且還能從傅雷對孩子的教育中獲得做人的道理,讓孩子體會父母之愛。可能如傅雷那樣,對我們有着一顆期盼之心,希望我們成人成才,有一份濃濃的、毫無保留的愛。明白了父母的愛心,我們就會努力學習、成人成才。

這是一本“充滿父愛的苦心孤詣、嘔心瀝血的教子篇”,也是“最好的藝術學術修養讀物”,更是平凡又典型的“不聰明”的近代中國知識分子的深刻寫照,我們可以像傅雷一樣從中體會做人、學習的道理。

認真品味這本好書,你會發現不一樣的親情世界,理解不懂得的人情世態。

傅雷家書讀後感9

暑假是閱讀的好時期,想想在涼爽的空調房裏,手中捧着一本·經典·,茶几上放着一杯飲料,自己則選擇最舒服的姿勢。這樣看書何止,是享受啊!這麼好的時光別浪費了,

這個假期我看了三本書,不過受益匪淺的還是《傅雷家書》

家書,現在已不復存在了吧,手機,電腦等早已取代了家書,即使你和你的家人遠隔千里,遠用手機互聯網就可以在身邊,但也正因爲如此,家書就顯得特別珍貴。

一封封黃頁紙的家書最容易勾起人們的回憶,更能體會親人的情感。

杜甫不是曾說“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它是家人的定心劑,放心藥。它是遊子在外奮鬥的動力,更是支援他的堅強後盾,它甚至在人孤立無援是是那無形的力量。

有了那麼多的期待,細細頻度《傅雷家書》,特別給人心動的感覺。傅雷一位翻譯家,他認爲兒子的道路跟他是那樣相似,所以他利用了自己年輕是積累的豐富閱歷,所接觸的人情世故一一交給了兒子,使他的人生道路更加通暢。

排除他的身份,他也是一位嚴厲,有時也感性的父親。不過他不避諱自己的情感,他與孩子之間不僅僅是父子,而是兄弟,所以那種架子是完全沒有的,在他寫給孩子的書信中,除了他對兒子的祝福,對他的建議,還有他明白的寫出了自己對兒子的那種思念,顯得非常感性,這位父親給我帶來一種莫名的親切感。

等到幾年後在此翻開這本書時,應該會有不一樣的感觸吧,因爲它常讀常新。

傅雷家書讀後感10

這一篇也是感情集中而豐沛的,藝術第一,國家第一。傅雷眼中的兒子,就如同一隻翅膀上綁了國旗的鷹,他翱翔於風長於烈日,經懸崖戈壁,走最高的、最好的路。可那隻鷹飛得再高再遠,只要人們能看到它,就能看到它的國旗。這隻鷹飛得艱難,飛得驚險,一個揮翅不當可能會出大問題,所以傅雷保護着,珍愛着,鞭策着,鼓勵着。只要有傅雷在,傅聰就很難出問題。

同時,傅雷更期望兒子徹底獨立地做人,自我警惕,自我鞭策。,要理解樂曲,理解鋼琴繼而理解藝術,理解真正的“爲人”。“熱巧要理論與實踐結合”,傅雷幫兒子走、陪兒子走了最艱險的路,餘下的困難或安逸,苦難或歡樂,都要兒子自我一步步探求。僅有如此,他才能不只是傅雷的兒子,而能夠是偉大的藝術家傅聰。

同時傅雷又是多麼謙遜的父親!他追求與兒子的平等對話,讓思想與感情分明而純粹。他願意與兒子爲友,期望與他交流、談論,互相影響,互相塑造,共同提高。我們深知命運,卻仍然要尋求幸福與歡樂。這是很長的、很好的一生,命運必須仍寵愛着我們。

傅雷家書,書心事,書夢想,書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