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柴靜《看見》讀後感

讀後感7.95K

柴靜《看見》讀後感

今天終於看完了柴靜的《看見》。20xx年9月初買的,整4個月纔看完。看得這麼慢,主要是因爲不太習慣柴靜的語言,看一會兒就覺得累,不像有的書,放下了還想把它再開啟。但是這本書還是很好的,很多內容值得思考。

柴靜《看見》讀後感

裏面內容很多,不多說了,只說第十八章“採訪是病友間的相互探問”吧。這一章,好幾個地方,看得我眼淚幾乎掉下來。這一章是關於藥家鑫案件的,柴靜還是用她的方式,只陳述採訪內容,不評論,但讓我深深體會到這種陳述比評論更能觸動人心,引人深思。

她在筆記裏寫道:“爲什麼人聲稱追索公正,要求死亡,但死亡來到這一刻,你感到的不是滿足,也不是爲它的殘酷而驚駭,而是一種空茫?它讓你意識到,剝奪生命是什麼意思?就是一切的發展,一切的可能,結束了。張妙死了,藥家鑫死了,但如果只是死,結束了就過去了,那就是白白死了。”隨後在柴靜的陳述中,以及她引述的一位以前採訪過的曾經患抑鬱症的男孩小宋的觀點中,你會不由自主地把自己放在被陳述者的位置上感同身受地體會和思考,體驗藥家鑫、藥慶衛遺憾和悔恨的心情,回想自己的成長過程,看着現在的孩子思考從中應該學到什麼。如果我們不能從藥家鑫、張妙的死去思考這些東西,而僅僅是對類似高曉鬆曾經發的微博“即便他活着出來,也會被當街撞死…生命都漠視的人會愛音樂嗎”拼命點“贊”,那他們真的是白白死了。

柴靜在書中,提到了“藥家鑫在公開採訪時說過一句‘農村人難纏’,這句話後面還跟着一句沒播的:‘我害怕她沒完沒了地纏着我的父母’”,看到這裏你會想到什麼?我首先想到的是柴靜很勇敢,她這句話會讓有些人,包括有些記者,不舒服,那些人斷章取義地誤導輿論,應該受到譴責。其次,我想起曾經看過一個視頻,採訪張妙的丈夫,他說:“他不是說農村人難纏嗎?我要讓他知道我們不難纏,我只要他以命抵命。他的父母如果願意,我可以替他贍養”,以及在藥家鑫死後,張妙家人去找藥慶衛索要20萬元,說是“藥父公開許諾過的”。對某件事,當你義憤填膺地贊成或反對的時候,你需要冷靜地想想,你是不是正在失去自己的判斷力?擺在你眼前的到底是不是真相?

柴靜《看見》讀後感

昨天凌晨接近1點噹噹網上下的訂單,當天下午5點鐘就收到《看見》這本書。

昨天晚上和今天白天,天氣晴間多雲,我用了大約8個小時的時間把這本書讀完。全書405頁,速度並不算快。

實話實說,我並不是非常喜歡柴靜,因爲周圍有太多人喜歡她。雖然邏輯有些無理取鬧,但這是真實的感覺。朋友中間,我知道有很多人是喜歡她,新聞課堂上老師和同學們也經常討論她。我覺得柴靜擁有這樣多的粉絲已經足夠了,我不用再跟着攙和了。我應該多關注那些躲在角落裏的人,觀察他們的一舉一動,從而找到些樂趣來。

但是,我必須承認,我還是尊敬柴靜的。不然,我也不會在收看“柴靜《看見》新書發佈會”視頻期間,開啟噹噹網選擇購買這本書。

這本書中,柴靜講述了自己在央視的10年經歷。內容主要以社會熱點故事爲主,比如非典、家暴、地震、兩會、藥家鑫案、盧安克等等。透過這些故事,我看到了柴靜對中國民權、環境、三農、教育等問題的思考。

中國青年報《冰點》主編李大同寫過一本《冰點故事》的書,講述的.是冰點背後的故事,故事寫的很感人,至今印象深刻。不過與李大同相比,讀過無數言情小說的柴靜或許更會講故事。她的故事雖然沒有莫言的荒誕和悲壯,但是竟也讓人在不經意之處抹眼淚。最重要的是,柴靜的書是在以新聞事實說話,感染力並不遜於莫言的魔幻現實主義。

很慶幸,一個青春期看慣了言情小說的柴小靜,最終能夠成長爲一名富有現實主義人文關懷精神的調查記者。由此觀之,柴靜是言情小說愛好者們的榜樣。

書中談到山西的煤炭工業的發展,主要揭露了煤炭經濟背後山西所付出的環境代價。當人們在津津有味地談論着山西煤老闆出行如何一擲千金、兒女婚禮何其豪華奢侈時,柴靜筆下的故鄉山西給人帶來的是一種壓抑感。有官員譏笑柴靜,“你怎麼不給山西辦點好事兒?”柴靜回答,“我辦的就是。”

“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鐵道部原新聞發言人王勇平因爲這句話而飽受爭議。柴靜在書中也提到了他。王勇平的同事說郝勁鬆反政府,王勇平卻對柴靜說:“他(郝勁鬆)是刺頭,但是我們社會需要這樣的人”。這句話,有意無意中改變了我對這位前新聞發言人的看法。

書中還講到了關於抗戰老兵歷史的故事,其中就涉及崔永元和導演康洪雷對還原抗戰歷史做出的努力。康洪雷的這段話最動情,說的是他和蘭曉龍採訪完抗戰老兵,回到酒店相對嚎啕的情景,“之後我們在想,哭什麼呢?是哭這些老兵壯麗的往事和寂寥的今天,還是哭什麼?後來發現,我們哭我們自己的無知,自己的可憐。我們快五十歲的人了,中國抗戰這麼大塊波瀾壯闊的史實,我居然絲毫不知,你不可悲嗎?”

書中還講了其他很多新聞故事背後的故事,比如周老虎事件、藥家鑫事件、虐貓事件……在虐貓事件中,柴靜提到了洛陽籍的攝影師馬宏傑,他扒火車、拍耍猴人,真是做到了“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羣衆”,贏得不少人的尊敬。在洛陽實習期間,我曾多次聽人談到他。

《看見》是一部講故事的書。在翻閱這本書的過程中,我也成了聽故事的人。想想也奇怪,這是個人人都喜歡講故事的時代,聽故事的人卻越來越少。但願柴靜講的這些故事,能有更多的人聽到吧。

標籤:讀後感 柴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