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怪誕行爲學》讀後感範文(通用5篇)

讀後感2.78W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總結呢?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後感吧。可是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怪誕行爲學》讀後感範文(通用5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怪誕行爲學》讀後感範文(通用5篇)

《怪誕行爲學》讀後感1

利用週末的時間,終於將《怪誕行爲學》讀完了。《怪誕行爲學》是透過講述日常中最常見的行爲,來闡述我們的非理性行爲。在傳統經濟學中,其基礎假設條件之一就是,人都是理性的。但是透過《怪誕行爲學》的嚴密論證與闡述,此論點是不足以成立的,因爲人是這個世界上最複雜的生物。

先說說看《怪誕行爲學》的一點感受。此書中運用了大量對比試驗,以試驗結果來闡述自己的觀點。這在國內的圖書上是比較少見的(目前可能比較多的是數據)。對比試驗,我想不單單是一種科學探索的方法,更是一種以此可以借鑑到實際工作中的工作方法。因爲我們除了既定的經驗可以參考(實際上隨着環境的變換,其真實的參考意義到底多大還有待商榷),可以透過這樣的對比試驗,來檢驗我們的想法。如果你的試驗設計的巧妙,並且經受住了考驗,那麼在推廣開來,可能是成本最低化的一種途徑。

因爲書中涉及的內容比較多,今天晚上重點根據書中闡述的幾個方面的內容進行引述與總結,以便學以致用。

第一:約會的竅門。人們的平均行爲都具有相對的特質,也就是說人們都願意結合當時的環境、場合、以及可供選擇的參照物來做出對比。那麼,如果你想在一個環境中,脫穎而出,你要做的就是選擇一個看起來沒有你帥氣、沒有你漂亮,與你想比有一定差距的對象陪同。這聽起來對那個陪同的人不公平,但是人們會根據這樣的情況來做出判斷。所以,要想約會成功,選好夥伴很重要。既然已經知道了這條規律,那就要保密好,否則會引起你的夥伴的憤怒。

第二:有魅力僅存在特定的環境中。當我們在生活中,總會對一些特定的事情,或者某些人產生濃厚的興趣,具有特殊的好感。但是出現這樣情況的前提,就是存在於特定的環境中。隨着環境的變化,你的興趣點也會轉移。這條規律告訴我們,如果你在一個區域內,或者時間內,要去選擇那些與你具有共同特質的人,而這些人與你在這個環境內都有一些不適應,這樣彼此纔會產生吸引力。當然,不論是你對別人感興趣,還是別人對你感興趣,隨着時間和環境出現了變化,如果魅力減少了,也是正常的現象。沒有必要爲此而糾結。

第三:輪流做東比AA制更能促進感情。在這裏,社會科學家有個理論,叫做“付款痛苦”,就是說賺錢都不容易,付錢時都有一種非快感,任何情況下都是如此。但是“付款痛苦”的敏感程度隨付款金額增加而相對下降。這點給我們的提示是,如果輪流做東,那麼對於付款人來說,“付款痛苦”隨着付款金額增加而下降,同時還會留下好客的名聲。而同時參與的人,會因爲獲得了免費的享受,快感增加。其實套用老祖先的話說,就是禮尚往來。只有這樣,大家纔會更快樂,感情纔會更深厚。

第四:禮品是最佳的友情潤滑劑。在這裏,作者闡述了兩個概念,就是社會規範與經濟規範。社會規範更傾向於道德、感情等非金錢因素,經濟規範則強調的是投入產出的金錢關係。可以想象,社會關係中,如果過多的金錢交易,就變得世俗而更不容易被人接受。禮品,可以作爲友情的潤滑劑,可以有效的提升彼此之間的社會規範程度。同時,禮品在用在員工激勵上,要比金錢更能激發員工的忠誠度和勤奮度。結合自己的實際,我的朋友們,也許我要開始爲你們準備自己用心挑選的禮品啦。

第五:如何解決你的電子郵件癮與短信癮。產生電子郵件癮與短信癮的主要原因,是由可變強化式(什麼時候獲得獎勵或資訊是不確定的)因素引起的。在這裏先說明一下,固定強化式,就是你透過固定的行爲可以獲得固定的獎勵;可變強化式,是什麼時候獲得激勵是不確定的。我們對於電子郵件和短信成癮,很大程度上是我們對未來的不明確的因素缺少了把控能力,也可能是我們期望電子郵件和短信,會給我們帶來可變強化式的激勵。那麼,要想讓自己擺脫這樣的困境,首先要做的就是取消自動收發郵件的功能,同時將自己的郵件聯繫人進行分類處理。這樣可以對我們的電子世界生活有所改變。

 第六:錯誤的生活決策是影響我們生命的“頭號”殺手。書中作者列舉了自己生病期間的一些思考和解決對策,其實隨着醫學技術發展,真正影響我們生命的,是我們對生活決策方式的改變。那麼我們應該如何去做?書中的建議是將有益的和不益的結合起來。以自身舉例來說:出去見客戶是有益的,不愛鍛鍊身體是無益的。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對於一些可以步行或者騎車去見的客戶,就絕不坐車。如此,不就是兩相結合嗎?

第七:人們總是對自己擁有的過於高估。此點其實可以應用到很多地方,我們對自己的決策都認爲是完美的,我們認爲自己的產品是完美的,商家認爲自己想的都是對的。其實這裏更主要的是要引導我們要學會換位思考,真正的去想,人家想要的是什麼?而不是我要的是什麼。只有這樣纔會促成最終的合作。適度降低一點自己的期望,有的時候,對自己也是一件好事情。

以上七條是根據書中的要點進行的一個總結。其實真正讀此書,讓我佩服作者的,是他的思考方式。這樣思考方式,第一從大家都習以爲常的事情入手,卻發現了很多值得思考的東西;第二以大量實例爲依據,並且能設計出合理的行爲試驗,這種以實證論觀點的方法可以在很多工作中加以運用。

書讀一次只是皮毛,讀兩次是懂道理,讀多次才能產生生產力。生命不止,當學習不止。

《怪誕行爲學》讀後感2

工作之後,能夠靜下心來讀書的時間很少。週末回家的時候,閒暇之時,翻看一下在學校網購的書籍,感覺也別有滋味。《怪誕行爲學》就是我最近正在閱讀的書籍。

《怪誕行爲學》是一本行爲經濟學的通俗讀物,個人覺得它與《別做正常的傻瓜》相類似。不過,有區別的是,本書的作者由於童年時的經歷(全身被燒傷60%-70%),使得他看問題的角度和常人差異很大,他傾向於分析人們的非理性行爲。他就是出生於以色列的丹艾瑞里。

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的決策往往會受到心理因素或者情緒的影響,往往不能作出理性決策。例如,原本很容易作出的抉擇,在外界因素的誘導之下,往往會使人們的決策發生改變。商家往往會利用這一點,設定一個誘餌,往往能使客戶花費更多的金錢。人們對於自己收入的預期往往也會因爲與周圍環境的改變相聯繫。也許當初的預期並不高,但是在達到了這一目標之後,由於周圍人羣的收入較高,人們對於自我的要求就會提高,這就是所謂的“人心不足舌吞象”吧。這些非理性的決策就與人們喜歡比較有關,在奚愷元的《別做正常的傻瓜》一書中就已經作了一定的描述。

人們在選擇消費品的時候,通常被認爲往往是根據商品的價值屬性和價格等因素作出決策。大體上而言,偏好是比較穩定的。但是,也許因爲偶然的機會,偶然嘗試了某種商品,就在內心中形成了一種錨,由此導致自我“羊羣效應”式的偏好轉變,也就是書中所提到的所謂“供求關係”的失靈。至於零價格物品搭售使得人們的消費增加就是顯而易見了。商家們往往利用顧客們喜歡佔便宜的心理,在銷售一些商品的時候附帶贈送一些小禮品,使得顧客們不受自我控制地買了許多原本不需要的商品。所謂的“折價”銷售原理基本也是一致。

在社會中往往是市場規範和社會規範並存。人們在對待不同的事情時必須搞清楚應該運用哪種規範來解決問題。有些事件只能運用市場規範來執行,而有些問題卻只能運用社會規範,如果強行運用市場規範來解決,需要支付數倍的價格,而更多的時候則是支付多高的價格也解決不了實質問題,例如教育以及一些慈善活動

我們再把視線由普通的經濟現象擴展到各種社會現象之中,我們同樣能夠發現許多非理性行爲。平常品性很好的人,由於突然受到刺激,也有可能突然失控,還有可能造成比較大的危害。前不久發生的北科大學生搶劫也屬於該類情況。人們由於情緒上的衝動有時也會造成一些異想不到的後果(往往是平常自己覺得不道德的)。並不是每一個案件都是蓄謀的。弗洛伊德曾經這樣評價過人性,人格大體上都是分裂的,在每個人的內心都存在一個陰暗的本我,自我,一旦這個陰暗的自我被激發出來,往往會形成很嚴重的後果。而應對這類事件的發生,只能未雨綢繆。

艾瑞里雖然在書中側重於考察非理性行爲(諸如此類非理性行爲的介紹還有許多),不過在每章的最後還是在探討如何解決非理性行爲所造成的不良後果,目的還是在於使讀者能夠理解如何讓自己的行爲理性化。當然,非理性行爲的誘因有時也難以被透徹地觀察出來,這使得人們的行爲理性化更加困難。莎士比亞在《哈姆雷特》之中就曾經寫道:理性何等高貴,才能何等偉大。

《怪誕行爲學》讀後感3

今天是“英國脫歐”投票的一天,但是我並不認爲這種投票的民主最後產生的結果就一定是好的。每個人做出的決定都與自己的經驗有關,但是好多時候我們所謂的經驗是與實際的理論模型矛盾的,並不能帶來我們自以爲的好處。就比如我們認爲某人技能一直增強工資就能增高,但是實際上決定工資在一定層級後就主要是供需關係決定,這用很簡單的經濟學原理就能解決,我們自己思考明白就需要很長時間。

《怪誕行爲學》是一本行爲經濟學讀物,從人類的非理性行爲出發,分析了生活中種種和傳統經濟學中完全理性或者線性效用假設相悖的行爲。非理性行爲也有一套可以用理性來分析的邏輯,可以用人性解釋:如趨利避害,攀比心理等等。

重點根據談話涉及到書中闡述的幾個方面的內容進行引述與總結,以便學以致用。

1、免費、降價,各種明顯的購物佔便宜宣傳總是容易吸引我們眼球,但是當我們遇到此類活動需要購買東西的時候,我們先不要被便宜所矇蔽,我們在購買之前要先思考下,這些東西是我們需要的嗎?購買後使用頻率多少?我們購買的理由只是因爲它們免費或者有其他便宜?當博物館或者什麼景點或者什麼餐廳進行免費開放或者免費試吃的時候,我們要思考下要不要因爲貪免費而去那邊排隊等候?等候免費過程當中浪費的時間價值是否和免費帶來的價值能抵扣,是否有其他的機會成本?人頭攢動免費開放的博物館你能看到的估計只是很多很多的人,而無法靜下心來細細欣賞,貪便宜有時候還真是得不償失,所以還真是需要三思而後行。

2、錨定效應。當我們對一個物體有預期後就形成了一個錨,第一個錨不僅影響到我們當時的購買決定,而且影響後來的許多決定。我們經常在不自覺的情況下提高自己的消費水平,或者是不自覺的購買價格很高昂的東西,或者是有些不經意的習慣。當我們意識到有這些行爲的時候,不妨首先從質疑這種行爲開始,它是怎麼開始的?同時問下自己從中能獲取多大的快感,這一快感真的就如同你預期的那麼大?你能不能把預算壓低一點,更好的把省下的錢用在別處?我們還應該特別關注我們所做的首次決定,它的長期效應會滲透到未來我們所做的很多決定裏。即使它們在某個時間合理,現在仍然合理嗎?

3、評價富人。富人錢難賺,因爲他們吝嗇;富人錢好賺,因爲他們花錢金額很大。評價富人的時候我們很容易把富人跟窮人在比,而沒有放到他們自己的圈子裏面。我們分析事物的時候一定不能孤立分析,需要加上不同的環境。吳伯凡老師說:“富人吝嗇是在他背後實際上是一個他對於金錢,對於財富的一個邏輯,不管金錢、財富的大小,他都是喜歡玩那個遊戲,一旦是進入到這個遊戲裏頭,他就按照他的規則去玩兒,而且得到一種快樂。”要想分析富人,成爲富人就先從思想上變成富人,建立一套匹配的自我財富邏輯,完善改進。

蘇格拉底說:“不經審視的生活不值得過”。我很喜歡這句話,審慎的態度觀看生活,自由的思辨活出自我。書讀一次只是皮毛,讀兩次是懂道理,讀多次才能產生生產力。生命不止,當學習不止。

《怪誕行爲學》讀後感4

最近讀了《怪誕行爲學》的第四冊,名爲“誠實的真相”,整本書透過一些實驗探究了導致人們不誠實的原因以及如何剋制和限制不誠實行爲,這本書也解答了我的幾個問題:

Q1:主導欺騙的動因是什麼?

1)人們通常認爲欺騙方式的三要素是:從罪行的獲利、被抓住的可能性、被抓後可預料的懲罰,但實際上引發欺騙的本質是某人的經驗係數,即欺騙行爲是否會傷害個人的誠實形象;

2)經驗係數是如何影響犯罪機率的:私慾合理化能力增強(這件事對我是非常有利且合理的),會導致經驗係數增加,進而導致犯罪的機率也會增加些。

Q2:爲什麼鎖防不住小偷,卻還是要鎖呢?

在日常生活中,不知道大家是否有這樣的經歷,每當忘記密碼時都會悔恨不已——爲什麼要設定這麼負責的密碼,最終只是把自己鎖住了,那麼既然鎖不住小偷,還有鎖/密碼有何用呢?

實際上鎖/密碼起到的是監督作用,防的是小人,這些小人大多數時候誠實,但有可能會因爲未上鎖而偷竊的人,所以還是乖乖上鎖/密碼。

Q3:爲什麼有些簽名位置在表頭、有些在表尾呢?

在看這本書之前,我並沒有注意到簽名位置不同對於誠信行爲的影響,比如說托福考試確認時的前面位置是在整張表的前面的、儘管生活中更多的簽名位置在表尾;本書也設計了實驗對簽名位置與誠實行爲的關聯進行了探究。

簡單來說,表頭簽名起到的是到的提醒作用,而在表尾則是確認資訊。

Q4:爲什麼減了一天肥,到了晚上就想吃夜宵呢?

1)自我耗竭理論:抵制誘惑需要付出極大的努力和精力,自我耗竭會使得我們的部分理性和道德感降低。

2)一整天的工作讓人疲憊,所以到了晚上更容易屈從於個人慾望,意志力降低、控制慾望的難度也隨之增加,最終導致我們的誠信水平下降。

Q5:爲什麼說沒有人能抵擋住所有誘惑呢?那麼要如何對誘惑進行抵制呢?

1)每天控制衝動的簡單行爲卻削弱了自我控制的能力(自我耗竭理論),因此我們更容易受到誘惑的影響;

2)這裏有兩種抵制誘惑的方法:

方法一:理性自我放縱

當面對誘惑時,理性的人有時也應該屈從誘惑;

因爲理性的人這樣做就可以使自己的精神不至於有太多消耗,能對將來的`誘惑保持足夠的意志力。

方法二:及時脫身

每天早上在未耗損精力時,我們應該面對需要自我控制的情況(枯燥的工作);

當發覺難以逃避所受誘惑時,最好的辦法是陷入更深的慾望前透過轉移注意力、精力耗竭法及時脫身。

Q6:爲什麼我們在決策前反覆問了很多人的意見/建議,最後還是會選擇自己內心最初的決策?

生活中總是會面臨着形形色色的決策,比如秋招決定去哪?填報哪所學校?中午吃什麼?。。。不勝枚舉,這時候你可能會尋求求助,但實際上這些求助行爲都是要創造一個將我真正想要做出的選擇合理化的過程(這就是我們常說的硬幣原理);

我們經常不依賴於直接偏好做決策,而是依賴於直覺,直覺能告訴我們想要什麼。我們的大腦會快速地思考,爲自己的偏好找各種理由。

Q7:爲什麼說科技創新與驚天騙局只有一步之遙?

“每次商界有新的科技創新時,不管這種創新是郵政服務,還是電話服務、無線電、電腦或抵押貸金,這種進展都能讓人更接近科技和不誠實的邊緣。只有在科技的力量、影響和界限都能確定之時,我們才能決定是否應該廣泛地使用這些新科技。”——埃德巴雷森

Q8:造成不誠實的動因有哪些?

如圖所示,以下因素會增加不誠實行爲:

1)合理化的能力:我的決策是合理的,這樣就能夠說服自己去做不誠實的選擇;

2)利益衝突:互惠心理,即某人/機構給予好處;在個人利益和他人利益出現衝突時,可能會優先考慮個人利益;

3)創造力:創造力能使我們找到解決難題的新方法,也能使我們找到原則的漏洞,用利己的方式來重新解釋;

4)一個不道德的行爲:“破窗效應”

5)精神耗竭:意志力降低,控制慾望難度增加,導致誠信水平下降;

6)別人從我們的欺騙中獲益:我們更容易爲自己的欺騙行爲找到藉口,從而合理化不誠實行爲;

7)看見別人不誠實的行爲:當作弊者是我們所在社會羣體的成員,我們的行爲會與其一致,最後從社會角度來看是可接受的;

8)不誠實的文化氛圍。

從PM角度從這本書我還認識到了以下幾點:

1、本中提到“相對於真實貨幣,人們在非真實貨幣面前更容易變得不誠實”

聯想到當下層出不窮的代幣、金融貨幣,我們發現用戶對於這類非實體貨幣的感知實際上相對較弱的,從某種程度上用戶更易產生衝動消費;

2、不誠實行爲實際是用戶決策的結果,可以將不誠實行爲的動因抽象爲影響用戶決策行爲的技巧:

比如互惠心理,在設計產品時,可以先給予用戶一些好處,引導用戶做出決策;再比如文化氛圍的作用,拼多多等流行的社交電商,透過裂變、砍價的玩法實際上達成的也是透過營造氛圍促進用戶做出消費決策。

當然,影響用戶決策行爲的手段還有很多,在後面有機會我將專門介紹。

《怪誕行爲學》讀後感5

人總是以爲自己是理性的,卻往往在不經意間爲自己的不理性買單。

有時候我們想買一件商品,發現有三種不同的價位可供我們選擇,一種低檔位的,一種中檔位的,另外一種非常高檔位的。大多數時候我們都會選擇中檔位的。

這就是商家的陷阱,他們的目的就是想讓我們選擇中檔位的,高檔位的只是用來誘惑我們的。

精緻的餐具、優美的環境會讓我們覺得食物更美味了;漂亮的衣服、精緻的包包也會讓我們覺得更加美麗自信;我們總覺得自己的孩子是非常聰明可愛的;如果我們預先聽到過對一件事物的評論,我們就會在面對它的時候有一定的心理預期,也叫錨定。

作者丹·瑞斯透過大量的實驗證明:很多時候我們並不是理性的。在日常生活中是這樣,在經濟行爲中也是這樣。我們願意爲了10美元的東西能省5美元而花費精力,但不願意爲1000美元的東西省5美元而費勁;大多數的人都有拖沓的惡習,給他一個底線,或者外部的聲音作爲控制,就能很好的改善;幸福感並不是和自己的薪資有關,而是和周圍人的薪資有關。如何提高自己的幸福感,就要改變自己的比較系統,不要攀比;在不涉及金錢的時候,很多人都會作弊;也許你不會拿辦公室裏的一角錢,但你覺得拿一支鉛筆是沒有影響的。

讀這本書讓我對自身以及人性都有了更深的認識。恨多時候我們對事物的認知都會陷入自己的錨定範圍內,容易被困在問題裏,這個時候我們就要好好思考這件事情,是什麼影響了我們對它的判斷,我們應該怎樣做取捨,應該以什麼爲重心,我們的目的、目標是什麼,我們真正需要的是什麼,有什麼是可以被砍掉的

我想,人就是這樣一步步成長起來的。在明晰的規劃中,找準自己的目標,拒絕拖延,拒絕其他枝枝杈杈的干擾選擇,一次次反省和覆盤自己的錯誤,從而能夠找到正確的路堅定地走向自己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