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讀理想國有感

讀後感2.1W

讀理想國有感 1

拾人牙慧終究不如親自一閱,讀完《理想國》,讓我感觸頗深。大膽的想象使我感動,引發我的思考與聯想,智者都是相通的,人類最高的智慧都是共通的。

讀理想國有感

《理想國》一書是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的一篇重要對話語錄,書中記錄着柏拉圖透過蘇格拉底的身份與其他人對話的方式描述並設計出了一個理想政體,設計了人類歷史上最早的烏托邦。將真、善、美統一於一個整體中,達到絕對公正的理想政體,即理想國。

柏拉圖理想國的核心價值觀中,概括出其主題就是正義與善,有人說,"正義就是給予每個人恰如其分的回報";有人說"正義就是強者的利益";有人說"正義是弱者爲謀求最大利益而相互達成的契約",而對於這些觀點,柏拉圖都借蘇格拉底之口給予了否認。那麼什麼纔是正義呢?

爲了達到公平正義,實現理想,柏拉圖的理想國中提出教育這一措施。教育治國,才能實現理想中正義之國的建立,公民纔能有所進步,有所提升,才能安居樂業。其中,教育既有學校教育,又有社會教育。即人在工作之後還要繼續學習,提升自己。他認爲教育應該是終身的,是貫穿一生的。

我們常說的"學到老活到老",人們在一生中所受到的各種培養的總和,它指開始於人的生命之初,終止於人的生命之末,包括人發展的各個階段及各個方面的教育活動。

柏拉圖提出的這一理念適用於各個時代,不進侷限於理想國城邦中,在各種制度下,各個時代中,都適用。尤其是當代社會,知識大爆炸,獲得資訊的渠道和途徑逐漸多元化,而且知識的老化現象日益嚴重,所以面對嚴峻的現實,我們需要及時更新自己的知識儲備,這樣才能在競爭中取得進步和發展,更好的適應社會,適應時代的潮流。

所以教育治國,是柏拉圖建立理想國的根本方法,發展教育從而實現他的理想,建立理想中的正義之國,促進社會的公平正義。

但是真正的和諧友愛,公平正義的國家,成功與否在於統治者關心國家利益程度的大小,如果統治者是一位具有高超的智慧、真實的知識、完美的德行和絕對最高權力的結合的哲學家,並且透過發展教育培養爲社會奉獻的各方面人才,重視全民終身教育,終身學習,則大美之世,可計日而待也。

讀理想國有感 2

柏拉圖出生於雅典貴族,曾執教40多年,是希臘著名的哲學家,他和老師蘇格拉底、學生亞里士多德並稱爲古希臘三大哲學家。柏拉圖的一生著述頗豐,他的哲學思想主要集中在《理想國》和《法律篇》中。這本吳獻書先生翻譯的《理想國》由於是文言文的,看起來頗爲費神,但是看到精彩處,也往往爲譯者的深厚文采而感嘆不已。比起白話文的翻譯,文言的譯作中又多了一些不同的東西叫我們思考。

在《理想國》中,蘇格拉底與人的辯論,很多地方叫人深有感觸。在第一部分蘇格拉底與賽弗拉(今譯克法洛斯)的一番關於老年和財產的辯論中,蘇格拉底的幾句話對於我們的生活與學習很有用。“蓋餘素視高年人爲已嘗經歷絕遠路程之旅行家,而此路程或亦爲餘將來所必至。故餘對於過來人,深願一詢此路程之難易險夷。”有一門學問是經驗學,在經驗中得來的東西,不是任何書本所能全部記載的。雖然,書本上的東西本來就是人類幾千年發展的經驗,但生活的經驗,每個人都不一樣,有時候一句話便能讓你受益匪淺。

人一生就像一條長河,我們和無數的人一樣同遊那一條河,有人在前,有人在左,所經歷見到的東西也不一樣。但那些“過來人”,往往更高的時間層面或者僅僅是路程上就要比我們遊得久、遊得遠,認識的東西也不一樣,與老年人交談,尤其是睿智的老年人交談,總是一件受益的事兒。 賽弗拉對於老年人的一些觀點,很有智慧。他說曾經老年的索福克勒斯——古希臘三大悲劇詩人之一——曾有人向他問問題,“情慾之猶於老年時代有用乎,汝乃昔日之索福克勒斯乎?”索福克勒斯應答說:“居吾語汝,餘甚喜餘已脫離汝曹所謂情慾一端矣。餘覺脫離乎此,宛如脫離一狂暴之主人。”而賽弗拉說,情慾既滅,別有一種清淨與自由之樂境,不只是脫離了一狂暴之主人,簡直就是脫離了無數的狂暴之主人。這段話相當的睿智。對於我們年輕人很難想象若有一天“情慾既滅”那會怎麼樣,沒有情慾豈不是槁木死灰麼。這是一種年齡境界上的思考,讀這樣的書,我們增長的不知是見識,還是一種生活境界、生命境界和情感境界的感悟。 賽弗拉還有一段關於老年人的話,也很有意義。“凡人至自知其將死時,輒有一種素所未有之恐怖及憂慮纏繞於其腦中,即來世之說與今世行爲上所應得之刑罰是也。人固平日視此爲笑譚者,然至此則頗認其說之非虛。於是疑惑驚悸,紛至沓來。使之不得不回憶曩所開罪於人者爲幾何。人之所以至此時而有如是之景象者,大約以年老神衰之故。或又如飄泊扁舟將抵彼岸時,見解能較清晰耳。”一直以來,我們都很難說清楚到底這個世界上是不是有生死輪迴、前世今生的說法,而賽弗拉認爲“人之所以至此時而有如是之景象者,大約以年老神衰之故。

或又如飄泊扁舟將抵彼岸時,見解能較清晰耳。”生命長河未到下游未到彼岸我們永遠都不知道真正的河流是什麼樣的。對於人生的瞭解,見仁見智,但卻都有些盲人摸大象之嫌。而老年人,或許是頭眼昏花意識不清了,也或許是將抵彼岸了“見解能較清晰耳”。人在快去世之前,總是有很多奇怪現象這也是不能否認的。 在《理想國》中,蘇格拉底與人辯論,我們第一步的不感嘆蘇格拉底的才學,第二便是他對於事物的認識和思考方式,這對我們的思考問題的方式是一個很大的擴展。而最後一個,便是他和各種不同的人之間的辯論,我們從他們的辯論中可以重新的思考“公道”、“政治”、“婚姻”和“教育”這些東西。

《理想國》,讀完此書,讓人受益匪淺。

讀理想國有感 3

經典的影響力,不在於天馬行空的文句,也不在於振聾發聵的論斷,而在於它給世人幽暗閉塞的觀念世界以一道耀眼的閃光。它提出一個命題,它給出一個假設,這些根本的有關最古老悠久的意識形態的疑問,使得後來的思想家有了發揮的空間,也爲後世提供了無數社會體制的可能性。不管它是一位絕對權威,還是一個極端惡魔,對它的肯定抑或反對構成了我們在思想上賴以前進的基石。

作爲西方乃至世界上影響力最大的哲學家之一,柏拉圖一生立著無數,而《理想國》無疑是其中最能表現其政治思想的作品,其中哲學家與王的辯證關係也一直爲後人稱道。透過蘇格拉底與他人豐富多彩、環環相扣的對話,給後人展現了一個完美優越的城邦。這個城邦是歷史上大大小小“烏托邦”的開山鼻祖。理想國的宗旨是締造一個秩序井然至善至美的正義國家。圍繞這個宗旨,柏拉圖開篇不久就開始討論什麼是正義的國家,而不是什麼是正義的人,他從城邦至公民、從上往下、從大往小地理想化地安排了城邦公民的一切,生活、工作、教育及一切。該書是柏拉圖中期思想的總結,其語言華麗,邏輯縝密,想象豐富,闡述精彩,在歷史上頗具影響力。

所謂理想國,是柏拉圖推理出的一個充滿正義和美德的國家,這個國家由立法統治者,國家護衛軍,普通勞動民三個階級組成。該書的核心思想是哲學家應該爲政治家,政治家應該爲哲學家。哲學家不應該是躲在象牙塔裏死讀書而百無一用的書呆子,應該學以致用,去努力實踐,去奪取政權。政治家應該對哲學充滿嚮往,並不斷的追求自己在哲學上的進步,並用哲學思想來管理民衆。而這些所要體現的東西在他的《理想國》開始時候並沒有直接提出來,他是利用了正義二字逐漸將其拓展並且引申出來的。正義是一種好的表現,然而什麼是正義呢,面對這個看似很好理解的詞語,柏拉圖首先對它進行了深入的探討。

一、正義應是……

克法洛斯認爲:(讀書筆記 )“欠債還債就是正義。”(相信讀過《查士丁尼法典》的都會很熟悉這一句話,因爲這種說法與其第一條極爲相似。)或者說,正義就是“把善給予友人,把惡給予敵人。” 對於這種正義觀,蘇格拉底認爲,拿了人家的東西歸還,這不是正義。因爲,我們不能把東西還給瘋子,而且“把整個真情實況告訴瘋子也是不正義的。”

特拉徐馬霍斯認爲:“每一種統治者都制定對自己有利的法律。”“他們制定了法律明告大家:凡是對政府有利的對百姓就是正義的;誰不遵守,就有違法之罪,又有不正義之名。”特拉徐馬霍斯的這個定義類似於奧斯丁的論斷“法律就是主權者的命令”。顯然在這裏,正義被理解爲一種對強者的屈服,爲他們的利益服務成了其它人的義務。無論稱爲“強者”或者是“統治者”,我認爲這個詞的本意應當指那些在力量上存在優勢的人羣。他們形成權力是依賴於強力。

以上兩種觀點,柏拉圖都藉助蘇格拉底之口提出了正面的批評。柏拉圖沒有很確切地提出正義的完整定義,而是透過一個個否定步步逼近真理。我發現,這些否定的方式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其歸謬法的終點在於缺失智慧或德性就構不成正義。我們可以看到,柏拉圖心中的正義包含智慧和德性這兩個要素。

我們可以知道諸如“正義是給每個人的適如其份的報答”、“正義是強者的利益”、“正義是對利和害的一種功利計算”,這些觀點都是後世形成和發展的一系列重要的法理學命題,都曾是非常重要的思想。可見,柏拉圖的否定並未徹底地駁倒這些觀點,儘管書中蘇格拉底的一個個對手理屈辭窮。但柏拉圖自信論說圓滿的前提是以上這些正義觀都缺失智慧和德性的要素,而正義應當包含這兩者。這種“真理”的認識,顯然是某種意識形態的影響。而後世對這些被否定了的命題的再認識,也是一種觀念羣變化了的結果。

二、城邦的正義和個人的正義

蘇格拉底與阿里斯同的對話似乎就是一座城邦形成的過程。對糧食、住房、衣物的需要,決定了城邦離不開農夫、瓦匠、紡織工。隨着市場的產生,城邦又加入了商人、傭工。吃飽喝足後,爲了不成爲豬的城邦,還需要奢侈品與藝術品的提供者、醫生、法官等等。將這段對話簡單化,我們可以發現,柏拉圖是想這麼說:爲了生活,我們需要各種產品,所以生產者是不可少的,而且最重要的是由於人們不可能同時掌握多種技藝,因此一種人最好固定地幹一種事。當然,戰爭也是一種技藝,爲了精於此藝,蘇格拉底又說“護衛者的工作是最重大的,她就需要有比被衆人更多的空閒,需要有更多的知識和最多的訓練。 這種種安排,有一個原則,那就是不允許“模仿一切”的人出現,柏拉圖明白的說法律不歡迎“扮什麼,像什麼”的人進入城邦。因爲這樣,一種人只從事一種生產的狀態就會被擾亂。而且,從事生產的人不能從事護衛者的工作,這不但是由於成爲護衛者需要接受精心教育,更因爲“銅鐵當道,國破家亡”。

論述完城邦的正義後,柏拉圖開始透過分析法探討個人的正義。他認爲人的靈魂裏存在三種品質,即理智、激情和慾望,三者分別是人們在學習、憤怒和滿足自然慾望時動用的身體的一部分。理智是“人們用以思考推理的,可以稱之爲靈魂的理性部分”;慾望是“人們用以感覺愛、餓、渴等等物慾之騷動的,可以稱之爲心靈的無理性或慾望部分,亦即那種滿足和快樂的夥伴”。激情是“我們藉以發怒的那個東西”。 就如國家的正義——三個階層各司其職那樣,如果每一個人的三種品質在自身內各起各的作用,那麼這個人就是正義的。這三個品質彼此內在的和諧,理智起領導作用,激情和慾望受理智領導,這樣的人就具有節制的美德。柏拉圖強調,正義的真正內涵不是“外在”的各部分和諧一致,而是“內在”的和諧。一個正義的人應該自己主宰自己,自身內秩序井然。

透過對這幾章的閱讀,我發現柏拉圖的正義觀是圍繞德性和智慧展開的,並且智慧是指導人們實現德性的知識。可見,正義的核心是智慧,哲學在希臘文中的意思就是“愛智慧”,於是哲學與正義建立起了聯繫。

讀理想國有感 4

知道柏拉圖的人幾乎都知道《理想國》這本書,這本書不僅詳細記載了古希臘的經濟、政治、文化,更以對話體完整的表達了柏拉圖的.哲學見解和政治理想,在世界哲學史上、政治史上都是一份瑰寶。這個學期,我用心的讀完了電子雜誌版的《理想國》,感覺既有啓發又有異議。

看這本書,會被蘇格拉底睿智、深邃的思考所折服,他的詭辯不僅教對手難以招架,也讓讀書的人難以跟上他飛快、機智的思維。柏拉圖借蘇格拉底的辯論一步步將自己客觀唯心主義的哲學思想完整表達出來,同時透過對城邦的哲學、道德、政治、經濟、文化、藝術等方面的爭論,設定了一系列的制度和規定,並在辯論中不斷完善,一步步建立了他心目中的“理想國”的藍圖,向世人展現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理想國》傳達了作者的政治理想。柏拉圖心目中的理想國實質應該是封建貴族****的奴隸制國家。這個國家一定是智慧的、勇敢的、節制的和正義的。在這個理想的城邦中,人被分爲三等:掌握哲學思想的貴族統治者、掌握武力的武士階層,還有奴隸身份的廣大平民。柏拉圖認爲國家權力應掌握在哲學家的手中,哲學家必須是有護衛國家的智慧和能力的人,同時也是一些真正關心國家利益的人

只有這樣纔有利於城邦的正義。而代表勇敢的武士應努力維護城邦的安全,並維護統治者的任何決定。同時,他認爲掌權者和被統治者間應保持和-諧、團結的關係,被統治者要服從統治者的所有政策,這樣,才做到了節制和正義。柏拉圖描繪的這一理想藍圖,滿懷着憧憬,被後來的空想主義者所向往。

而讀到這部分,我卻覺得很多說法都似曾相識,早在中國的夏商周時期,就有用系統的禮制來約束臣民的做法,分封制要求奴隸服從統治,諸侯享有封地上一切努力的勞動所有,但有義務向君主定期朝貢、納稅,君王號召時要集合軍隊保護君主。而在中國傳承了千年的儒家文化,也與柏拉圖的許多主張有着相似之處。君主對全國的思想、

用道德和禮儀約束人民行爲、武力全部收歸中央掌權者所有……透過一系列的比較和思考,我明白了:這一切,都是爲了維護封建的****統治的需要,這一系列的教育灌輸、道德約束、假借神意,最終目的都只有一個,那就是維護封建統治,愚弄人民。所以,透過書中的政治辯論,我發現了很多我並不認同的柏拉圖的觀點。例如:爲維護統治,掌權者可以用假話欺騙民衆,甚至編造所謂的“腓尼基人的傳說”,假借神意來證明人生來就有貴賤之分,

“老天鑄造他們的時候,在有些人的身上加入了黃金,這些人因而是最可寶貴的,是統治者。在輔助者(軍人)的身上加入了白銀。在農民以及其他技工身上加入了鐵和銅。”這些都體現了柏拉圖所倡導的“理想國”的實質——封建貴族專職的奴隸制國家,特權橫行、等級森嚴,壓迫沉重,人與人之間嚴重不平等。我認爲,柏拉圖生在那樣一個時代,他已經是具有創新意識、目光深遠、有改革思考的智者。但是,因爲時代的侷限性以及階級的侷限性,柏拉圖代表的是封建貴族的利益,這決定了他的政策主張都是爲封建貴族服務的,他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客觀性和公正性,有很多的主張都不見得是正確的,他的主張也不見得是真正正義的。

《理想國》展現了作者超凡的教育理念。柏拉圖非常重視教育問題,他爲理想國設定的很多規矩、禮儀、道德,都沒制定成法律,而是寄希望於透過從小時候開始的教育來引導人的行爲和方向。正如書中所說:“一個人從小所受的教育把他往哪裏引導,能決定他後來往哪裏走。”柏拉圖認爲理想國的教育應從人小時候開始,包括質樸的音樂教育和體育教育,“樸質的音樂文藝教育則能產生心靈方面的節制,樸質的體育鍛煉產生身體的健康。”他希望監督詩人、強迫他們在詩篇裏培植良好的形象,同時監督其他的藝人,禁止描繪邪-惡、卑鄙的精神。他希望透過這樣,讓城邦的護衛者遠離罪惡的形象,潛移默化、耳濡目染,受到薰陶,從童年時,就和優美、理智融合爲一。這些從小抓教育的理念,無疑是有遠見的,並抓到了問題的關鍵之處。從一個人的童年開始施加影響,將服從統治的信念根植於心中,必然是最徹底、最有效、最穩定的統治方法。這些教育理念,對後世的教育發展有着很大的影響。

與前面一樣,讀到這裏,我又有了一些和柏拉圖相左的見解。柏拉圖覺得:爲加強思想統治,應該不惜控制所有藝人,阻止他們不論在繪畫或雕刻作品裏,還是建築或任何藝術作品裏描繪邪-惡、放蕩、卑鄙、齷齪的壞精神,“哪個藝人不肯服從,就不讓他在城邦中存在下去”。但是,我認爲:世界上善與惡、美與醜、正義與邪惡,都是相對應而存在的。因爲有惡,人們纔可以感受到善;因爲有醜,人們才能體會到美;因爲邪-惡的存在,人們才追求正義。摒棄一切反面的食物只保留正面是不可能做到的,追求極端只會適得其反。無論是藝術還是思想,都只有豐富、全面、博大精深時纔是最有利於人才培養、有利於社會發展的。所以,或許不應該過分去追求社會思想的統一和單調,人的思想是不可能長期永遠的被壓制的。

看這本書,不僅能瞭解古希臘的政治制度、經濟狀況、風俗人文等,還能跟着蘇格拉底的辯論培養一些哲學思維,一定程度上了解了哲學家思考問題的方式和對待生命的態度,同時也能學到很多爲人處事的道理。這些對我來說都是不小的啓迪。讀這本書,我收穫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