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從文自傳》讀後感

讀後感2.33W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後感了!那要怎麼寫好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從文自傳》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從文自傳》讀後感

《從文自傳》讀後感1

《從文自傳》這本書大致可以分爲兩部分,前半部分是些有關沈從文生平經歷的自敘。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沈從文兒時的頑皮、逃課、以及那段軍旅生活。從這一部分可以看出沈從文兒時那種不安於封建制度的束縛,對於大自然的熱愛,好奇心對他以後的寫作產生過巨大的影響。爾後半部分則是寫沈從文爲自己的創作集寫的序、題記等談論文學的文字。讀完這本書,印象最深刻的還是前半部分那些有趣的經歷,但知識有限,所以不能對《從文自傳》提出獨到的見解,以下是書中我最喜歡的句子

“我的心總的爲一種新的聲音、新鮮顏色、新鮮氣味而跳,我的人是本人生活以外的生活,我的智慧應當從直接生活上的來,卻不需要從一本好書一句好話上來”、“我生活中充滿了疑問,都得我自己去尋找答案,我要知道的太多,所知道的又太少,有時便有點發愁”、“我明白人活在社會裏應當有許多事情可做,應當爲別人去設想,爲未來的人類去設想,應當如何去思索生活,應當如何去爲大多數人犧牲,爲自己一點點理想受苦,不能隨便馬虎過日子,不能委屈過日子。

在《從文自傳》中還有多我喜歡的句子、段落,例如寫湘西邊城的風景,鳳凰城的吊腳樓,具有特色的民間風俗等,在這我不一一陳述。觀其沈從文的一生,可以說他既是幸運的,又是不幸的。幸運的是他生在那個風景如畫的湘西邊城,一脈清波賦予了他對美的認識與思考,使他感情流動而不凝固,所以在沈從文的小說中,我們總能感受到他對大自然本色的描寫,似乎像是世外桃源,從沒污染過。但是,也因爲時代的因素,使沈從文經歷了一些不爲人所知的艱辛。他顛沛流離的生活,加上別人又不能理解他的作品,他曾一度精神崩潰,也想自殺過,但他再次歸隊,面對人生中的挫折,他的心似乎被什麼弄柔和了,一生中僅有的柔和,就像沈從文自己說的:”凍結中的生命,似乎有了春天的日光照曬,在起始融解。“於是,沈從文又重新活過來了。從從文對待人生的態度,我學會了怎樣去更加坦然的去面對人生中的挫折與艱辛,人生再苦也不過如此。

歷史的長河會沖洗掉塵埃,而留下的是那些沉甸甸的鵝卵石,在星河中熠熠生輝。而沈從文,就是那麼一位文學巨匠,一個時代的巨匠,不管社會怎麼變遷,我想他那獨特的作品總會在星空中閃出光亮,永不熄滅。

《從文自傳》讀後感2

聽蔣勳講沈從文,說他的自傳如何好,一時好奇,便找來讀。

小時候學《邊城》,只記得那爺爺喚“翠翠”,“翠翠”。名字好比一抹山的顏色,小姑娘個性單純得很。往後讀《湘行散記》,看那旅途艱險如何被他輕鬆帶過,反倒是人物和山水描寫得生動。

對有的作者我是一下子便喜歡,對沈從文的文字反倒是後知後覺。聽別人說他好,聽得多了,便好奇自己到底哪裏錯過了,再回頭看,漸漸才發現他文字的獨特風格。

這本自傳從他幼年時講起,貫穿整個青年時期,以他到達北京並在小旅店的簿子上寫下“沈從文年二十歲學生湖南鳳凰縣人”爲止,這也是他真正從文的始端。

作品篇幅不算長,然而字極精煉。在第一篇《我所生長的地方》裏,有譬如這樣的句子:

“不過一切城市的存在,大部分皆在交通、物產、經濟的情形下面,成爲那個城市枯榮的因緣,這一個地方,卻以另外一個意義無所依附而獨立存在”。看得透徹。

“兵皆純善如平民,與人無侮無擾。農民皆勇敢而安分,且莫不敬神守法。”有如寫史。

還有“地方東南四十里接近大河,一道河流肥沃了平衍的兩岸,多米,多橘柚。”彷彿一筆勾勒就出神韻,好看得很。

蔣勳曾特意提及沈從文寫自己如何逃學,後者則自己解釋“當我學會了看世界一切,到一切生活中去生活時,學校對於我便毫無興味可言了。”他認爲智慧應當是從直接的生活上而得來的,而不是來自書本。他好奇新鮮的事物,幼時生活在水邊,自認一派清波對他“流動而不凝固”的感情有深刻影響。他形容自己的性格“不安於當前事務,卻傾心於現實光色,對於一切成例與觀念皆十分懷疑,卻常常爲人生遠景而凝眸。”

《自傳》裏記錄了他童年如何頑劣,青年時期則從戎,見識不少。他記錄所歷經的年代,殺戮是如何的尋常。看似對於數字不敏感,實則精細地記錄着,令人震驚。他描寫人物,寥寥幾筆便刻畫其特點。他也記錄自己的成長,在後來的年月裏,逐漸接觸書本、報紙,學得新的知識。文字成了他的長處,他作書記,寫得一手好字。

沈從文寫作與別人的不同處在於不加道德判斷的描述。他忠實地觀看和記敘,不爲主觀偏見而掣肘。人性的複雜在他的文字裏顯現得多。他對於自己的態度也明瞭:

“接近人生時我永遠是個藝術家的感情”,我深爲這一句話而感動。

總有人要磨掉棱角體悟人生,擁有天真方能擁有慈悲。

《從文自傳》讀後感3

讀沈從文,從來未曾讀過他的自傳,反而他的其他作品諸如《邊城》、《瀟瀟》等讀了又讀。直到近日才草草地翻閱了一下。我想這多少有些本末倒置吧!

從來不敢說對他有多瞭解、有多喜歡。而事實上,我也真的不瞭解他,至於喜歡似乎更談不上。我只是喜歡他筆下那一個個充滿人性光輝的人物,對於他本人真是沒感覺。

不過,說實話,我真的挺佩服他的,真的。正如他自己所說的他的水平實際上只限於小學未畢業,而他卻有如此神來之筆,實在難得。《從文自傳》主要是記錄他進入大都市北京之前的人生經歷。我很難想象,一個差不多與我同齡的年輕人在那個時代竟與我是如此的相似,卻又那麼不同。

《從文自傳》中記錄了一件關於他生病的一件事,給我特別深刻的印象。他六歲那年與他的弟弟同時出疹子,發高燒。時值六月大熱天氣,既不能躺下睡,躺下便咳嗽發喘:又不要人抱,抱時便全身難受。家人都以爲他們必死無疑,已爲他們準備好了棺槨。可意外的是他們竟然活了下來。這讓我想起了一個詞叫“大難不死,必有後福”,我想這的確是一個神奇的詞。

我本以爲,沈從文是一個小老頭,或者是個書呆子。因爲他的讀書生活也是在整個四書五經死記硬背中度過的,沒有一點生活情趣。只是沒想到,童年的他也和我們一樣,是個淘氣的孩子。

他雖不得已早早地進入私塾讀書,但他常常逃離私塾去野外玩。他去市場上看人家打鐵、殺牛、磨針、做傘、製鞋;到城外廟裏去看人家在殿前下打拳、下棋、絞繩子、打架、採蕨菜、打獵;偷人家的李子、枇杷……總之,樹上、船上、水中都是他玩耍的地點。每每讀着這些質樸的文字,想象着一副副充滿生活氣息的場景,彷彿也回到了自己的童年時代,看到了童年的自己的影子。忽然之間覺得,我們之間的距離是如此之近,他就像是自己童年的夥伴,或是鄰家的大哥哥。

他是懷抱着讀大學的夢想踏上北京之路的,但北大始終只是他的一個夢而已。他懷抱信仰而來,即使在最艱難的日子裏,他也始終堅守着他的信仰。北大教授林宰平曾平價他說:一個人僅僅活下來,容易;可是活下來,抱着自己的理想不放,堅持下去,卻很難。我佩服他的大概就在此吧!

讀完他,心中有一絲感動。也終於明白了他的作品所供奉的是怎樣的人性殿堂。突然發現,自己有點喜歡他了。他也值得喜歡,不是嗎?

《從文自傳》讀後感4

沈從文帶我們走進有單純可愛的姑娘的邊城。我們看見了美麗的古城風貌。他,文字質樸敦厚,詩意濃厚。溫潤如玉的先生,一定是很多人心中的完美男子。

他樸實無華,帶着一顆寬容的心癡愛了張兆和一輩子,他對張的稱呼從三姐,三三,寶貝到小媽媽。張兆和親切的呼喚他爲二哥。張與沈曾經趣事今人也覺得有趣。沈從文寫很多情書給張。當時不諳世事的小姑娘拿到張給的情書到當時的校長鬍適那裏去告狀。胡適對張說,他非常頑固的愛着你。張兆和回,我很頑固的不愛着他。最後,他也還是臣服於沈從文的柔情裏。

如果沈從文沒有生在湘西。那他就不會是沈從文了。

鳳凰城牆外繞城而過的清澈河流是他兒時的樂園,給了他童年的快樂。他與小夥伴們在這裏游水嬉戲,也常在河灘上看見被處決的犯人的屍體這美與野蠻的結合,都對沈從文後來的創作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他十五歲當兵,五年行涯生旅,大部分時間輾轉於湘西流域。河水不但滋養兩岸生命,也滋育性情。所以他的小說、散文都與水有關。可以說對水的生命體驗,培養了他的特殊的審美心理,轉化成他小說優美的詩意。

不是每個人都是乖巧的,而童年應該是充滿樂趣的並且頑皮的。沈從文小時候天性活潑好動又貪玩。看戲弄丟了書包,第二天依舊去上課,被老師知道後被責罰,心理也特別不爽,就直接說出來恨老師當衆責罰羞辱。老師開導他,樹木往上長,人必須求進取,不能呢過自輕自賤要自尊自貴纔是,沈從文呢一改以往頑劣的脾氣,勤奮學習,成績提高很快。所以說,你的生命裏不只是需要名師指引的,還需要從善如流,知錯就改的自己。

湘西的大山啊,高大,堅實,巋然不動的其實,影響了他的基本品質。他心靈的潛在力量也隨時將要爆發,有一種不可抑制的原始野性。而他的性情也來源於此,他想說什麼,就說什麼。真性情,得到大家的喜歡。坦誠真率。他一生的追求,是美。

他的唯美,不是驚豔,是平凡中的神奇。對美的感受,讓他似平凡的詩那樣迷人。

從文永不過時,因人性尚性,讓人舒服的美。

《從文自傳》讀後感5

很喜歡沈老的文字,佩服大師運用文字的技巧,沒有華麗的詞藻,便能構造一個幽美的境界。想想現在的學校老是讓學生讀各種作文選,以期提高寫作水平,其實多讓學生讀讀這類的`課外書,是非常好的。

提起筆,卻不知如何下筆。帶着感動讀了《從文自傳》,讀後讓我的感受是感慨,讓我驚異,從沒想過一代文豪小時候居然是天天逃課,與諾貝爾文學獎擦肩而過的文豪居然是小學文憑,初中都沒畢業。儘管許多的舉動讓我不解,讓我詫異,可是我不得不說我非常羨慕他。至少多年以後,至少當自己吹垂老時回憶童年時,那些記憶值得回味,那些過去值得留戀,我想這就是一種幸福吧!不象我們,童年的記憶基本上與學校,與作業聯繫在一起。回首觀望,在我們匆匆流逝的歲月裏,基本有一半的時光都是在學校度過,陪伴我們的永遠是寫不完的作業,考不完的試卷。蟋蟀,蛐蛐,河裏洗澡,好象永遠只能觀望。這一切只因我們的父母告訴我們要好好讀書,考上了大學,才能走出大山。於是放棄了本屬於我們的自由,本屬於我們的天真,本屬於我們的好奇,本屬於我們的童年,少年,青年。可是現如今呢?真的上了大學,卻發現原來過去父母說的都是美麗的謊言,大學就方便麪,聞着永遠比吃着香,大學生就象趴在玻璃上的蒼蠅,前途一片光明,可是卻無路可走。時常聽人說,寫作的不是學文學的,從商的不是學經濟的。一直不解,《從文自傳》,似乎在對此解釋。其實與其說,〈從文自傳〉在介紹他自己的一生,不如說他是在說一個普通的人怎樣成爲一個詩人,作家。誠然,從文之所以有日後的成就,我想與他童年有密切的聯繫。他打破了限制,他爲自己的興趣選擇了逃課,他愛家鄉的山,愛家鄉的水,他的童年對一切都充滿了好奇,充滿了興趣,什麼都想看看,什麼好奇的事他都要去湊熱鬧,見到不懂的事,他都願意去想,去動腦筋。於是他在平平常常的生活中也能發現事物的美。童年過後,他也沒在學校讀過書,他的思想依然沒限制。相比之下,大學中的我們好像在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無所事事,可謂悲矣!

他是地區民族作家的代表,我這個少數民族地區的中文學子時刻以他爲榮!

《從文自傳》讀後感6

我想在湘西沈從文應該是家喻戶曉的人物了,他是我國近代著名的作家,他的《邊城》讓世人知道了湘西,而《沈從文自傳》讓我瞭解了在湘西這片土地上生活着的沈從文。

用現在老師們的話來說沈從文小的時候就是個典型的壞學生。上私塾逃學是家常便飯,後來父母給他換到了遠一點的學校,去學校的路上,他拐着彎兒走很多遠路,就是爲了看路上的光景。鐵匠鋪打鐵的,殺牛的,織竹籃子的,只要有人的地方,他都要停下看一看,甚至路過牢獄處,從殺人的地方走過去,要是看到沒有收的屍體,他都要撿起石頭來砸一下或者用木棍子去戳幾下。他喜歡下雨天,因爲可以不穿鞋子,走路時專門走水坑,看到河裏有人撈東西,他也要停下看好一會兒,逃課去野外捉蟋蟀,在巷子裏跟人打架……總之,只要不學習,幹什麼都行,這時候的他過得很快樂。而不是像現在的孩子每天就是上課,好不容易有個週末還得上各種輔導班,沒有了一點孩子應有的活潑與朝氣,在這一點上現代的孩子是多麼悲哀的。

沈從文出生於湘西鳳凰,沱江陪伴着他成長,這也養成了他對水有一種特殊的情節。沈從文特別喜歡下雨喜歡,因爲一到下雨的時候他便可以不穿鞋子,光着腳跑到河邊,水池裏去玩耍。而且在雨天走在路上他還會專門去踩水坑。他不光喜歡水,而且喜歡和水有關的事情。比如說,有一次沈從文看到有人在河裏撈東西,他便坐在河邊看了好久。正是出於對水的這種喜歡,也使得沈從文的性格像水一樣,看似溫柔,卻力道內存。

我不知道當時的湘西是怎樣一個閉塞的地方,導致那裏的孩子竟然喜歡看看頭,面對四百多個被砍的頭和耳朵竟然會覺得新鮮刺激,在這些孩子中沈從文也是其中之一。當時人命賤如草莽,也可能正因爲如此,沈從文後來的軍旅生活中才會更堅強吧。軍隊的生活是那麼的苦可他卻說:“我們雖各在收入最少的卑微位置上做事,卻生活得十分健康。有時即或胡鬧,把所有點點錢完全花到一些最可笑事情方面去,生活也仍是健康的。”雖然很累很苦卻依然健康的活着,這裏讓我看到了他的堅強與樂觀。

沈從文——一個生活在水邊的孩子,一個擁有水一樣性格的湘西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