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關於《青春》的讀後感

讀後感1.4W

青春讀後感篇一:青春讀後感

關於《青春》的讀後感

“韓式”的青春

----讀《青春》有感

初讀韓寒,“韓式”批評真是無處不在。整整一本書,對國家稅收的批評,對比賽不公平的批評,對社會通貨膨脹的批評,對國產電影的批評…可能這就是韓寒的青春的表現形式----用仇視的眼光窺視着世界的每一個角落,然後憤青般氣勢洶洶的感嘆謾罵。也罷,這的確應是青春的衝動,畢竟青春是燥熱不羈的。還記着韓寒在《青春》中這麼說:“本該在心中的熱血,它塗在地上。”年少無知的我們正值青春年華,社會的一切對我們來說都是那麼新奇。起初,我們都懷揣着一份熾熱的好奇心,盼它能給予我們源源不斷的力量。但我們徹底地錯了,國家的高額費用與稅收及各種經濟上的問題組成的冰天雪地的世界,讓我們心中燃燒着好奇心的火焰愈發微弱,此時,象徵我們青春的朝氣與蓬勃無限的活力也隨着我們臉上的青澀一點點消逝,而最終在黑暗無邊莽莽大雪鋪就的社會裏走出來的一兩個人,他們也許個性迥然不同,但唯一出奇的相似之處就在於心中由好奇心燃起的未熄滅的火苗,也只因藉助它們的光明,他們在這個世界裏摸爬滾打,直至成功。而韓寒的《青春》就是這些成功的人心中願望的凝集了,只不過想說的話由韓寒來吼出,話中有着對自己迷惘的夥伴的心中的熱血全部塗在地上的祭奠,還有爲自己全然沒有完成青春使命的夥伴伸張的正義,演變成了對社會的批評。也許這就是《青春》一小部分的內涵。

換個角度來想,韓寒用自己的筆藉助自己青春殘留的微光來寫出現實的殘酷不公。我們這些少年爲何不在即將涉世前做好充分的準備呢,哪怕讓燃燒着好奇心的火苗多燃燒那麼一秒,青春的無限多開發一點也是好的。我們正走在青春之路的開端,一點點踱至青春的門檻,我們的生機與活力正在慢慢顯現。那些活力,

動力,熱情,向上,堅持,努力都將是我們最寶貴的財富。每個人在最初時都有,只不過韓寒是少數幾個仍尚存這些精神的人之一罷了。

辛辣諷刺的背後執筆人的精神,纔是我們應學的。

青春讀後感篇二:《青春》讀後感

那些撰文批判社會現象的,都說過這麼一個理由,因爲我愛這片土地和生活在之上的人們,所以我要罵它,這樣它纔會進步。

網上有不少惡搞朝鮮歌曲的視頻,當然最著名的還是朝鮮電視臺主播大媽抑揚頓挫的腔調。

我自己感覺朝鮮就是幾十年以前的中國,那麼紅色,那麼高壓,人民都很愛國,都忙着建設社會主義,敢說一句政府不好的,都是反革命,都要打倒。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三八線另一邊的韓國,跟隨了美國的韓國有了驚人的發展,有著名的電子企業三星,有很多光鮮亮麗的明星,有很繁榮的旅遊業。因此奧巴馬在12年的一次演講中也提到三八線兩邊發展差異之大,有着暗諷中國的意味。我覺得這理所當然是因爲韓國人接受了美國的思想,民主,自由,敢於創新,當然百姓也敢罵政府。

一直很喜歡韓寒,從小覺得他很拉風,他的書學校不讓看,老師要沒收,於是就覺得此人不一般。看他的文字想起一個人,那個人是魯迅,有幾分21世紀魯迅的味道,韓寒自己都在簡介處寫:“我只是一介書生,在這個又痛又癢的世界裏,寫了一些不痛不癢的文章而已,百無一用。”

12年他出了本雜文集《青春》,當然也看了,書名就很吸引我。

書中有這句簡介:“機械的勞動,無望的未來,很低的薪水,但去了別的地方薪水更低。很高的物價,除了吃得飽和穿得暖以外,別的什麼都做不了。”

我想就是他超脫出了一般“憤青”撕心裂肺的呼喊,而是更爲精準地看到了事情的根,看到了本質。在這層本質的意義上他的.文字多了一份內斂,少了一些浮躁,文章的思想多了一份深度,少了一些感慨與惋惜。

比如:他在雜記中的第一篇文章《青春》裏這樣寫道:“這個世界沒有第三者,現實是最大的第三者。”這無疑是一個非常貼切的表達,但他不僅僅停留在這裏,他在後面繼續寫道:“也許唯獨是在跳樓的時候,他們的人生價值纔有所體現,那就是被當作一個生命被提起和記起,可惜現在又變成數字了。”這簡簡單單52個字包含了什麼?包含了作者對於富士康員工的價值在哪裏的探究,在哪裏?在跳樓的一瞬間,但是轉瞬即逝又都化爲虛空變成了一個簡單的數字。這不僅僅是一個人被簡單化、機械化、程式化的生產流水線的擠壓,從另一層意義上也是當下衆多年輕人在整個社會的現狀。他們都是一個個數字,他們也都爲着一個個數字忙碌奔波。

韓寒,他利用他的年少,他狂妄,他敢於用熱血編織對社會虛僞陰暗的揭穿的文字,他了不起,他爲了中國,爲了使中國更進一步,他提起了他的筆,他的文章令我們反思社會,他的文章讓我們輕輕一笑。沒錯,我們中國人活了下來,很不容易。沒錯,物價在漲,工資卻未提高。

我們青年人所有理想是有一套房子,好在這個城市裏有一個立足之地。一套房子幾乎抹滅了我們的夢想。

父母從小時候開始,就教育我們,要我們讀好書。可以讀好書的目的僅僅是爲了高學歷,好找工作,爲了高薪,爲了房子,爲了討老婆。至於我們讀其他的書,如課外書,那麼會遭來他們極力的反對,他們感興趣的,只是課本罷了,那是賺錢工具,那是發財之路,“書中自有黃金屋”被曲解。

《青春》的內容一點也不青春,一點也不瀟灑,甚至透着一股血腥味,我一直認爲早點認識到社會的冷漠和殘酷是有好處的,至少不至於大學畢業後才感覺被這個社會欺騙了。 怎麼說呢,未來的希望還是在我們手中的,不管多麼渺茫,寧願跌倒一百次,華麗的跌倒勝過無謂的徘徊。

標籤:讀後感 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