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國文教學的兩個基本觀點讀後感範文

讀後感3.02W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後感了。怎樣寫讀後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國文教學的兩個基本觀點讀後感範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國文教學的兩個基本觀點讀後感範文

葉老在《國文教學的兩個基本觀點》一文中指出:國文教學自有它獨當其任的任,那就是閱讀與寫作的訓練。學生眼前要閱讀,要寫作,至於將來,一輩子要閱讀,要寫作。第一,必須講求方法。第二,必須使種種方法成爲學生終身以之的習慣。解放後,他在講到語文教學時又進一步指出:在課堂裏教語文,最終目的在達到不需要教,使學生養成這樣一種能力,不待老師教自己能閱讀。因此,一邊教,一邊要逐漸爲不需要教打基礎(《閱讀是寫作的基礎》。

葉老的這一教學思想是合乎教學規律的。它要求我們必須把以自學能力和創造思維能力爲核心的現代語文能力作爲語文教學改革的中心任務。綜上所述,我認爲:教是爲了不教正是葉老語文教學思想的基本點,它充分體現了在教學過程中重在培養能力這一原則。要實現教是爲了不教,應從以下幾方面着手:

一、加強預習訓練,提高預習效果吐聖陶先生在語文教學方法論中指出:要強調預習,預習是自求瞭解的重要步驟。就是說,預習是語文教學過程中的首要環節。是透過學生勞力與心力並進,手與腦並用(徐特立語),以求瞭解課文,養成讀書習慣,訓練讀書能力的好方法。朱熹所謂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裏方是長進。正是這個道理。我在講課前總是要求學生先閱讀課文並注意思考。當出現疑難時,就要他們動腦筋、或請教於人。所有這些,都要靠學生親自動手、動口、動腦才能做到的。唯如此,方能鼓勵閱讀的興趣,增進閱讀效果,達到教是爲了不教的目的。

二、廢除逐句講解法,採用討論教學法葉老在談及關於語文教學的具體方法時,曾明確地指出:我認爲改進教學方法,必須廢除逐句講解的方法,這是私塾時代的遺產。即,教材是例子,透過指導學生精讀教材,養成獨立閱讀、寫作的習慣,使學生終生受用。葉老從教學實踐中總結了逐句講解的危害性:首先,這千篇一律的方法很難突出重點,很難有針對性;這是一種刻板、教條而又無的放矢的方法。其次,這種方法很難培養學生的自學習慣,而養成填鴨吃食、照本宣科的陋習。再次,它造成了學生對課文的厭倦,形同嚼蠟。

教育心理學告訴我們:所謂學習興趣,就是學生有選擇地、愉快地力求接近或探究某些事物而進行學習的心理傾向。而學生對逐句講解的厭倦,是產生不了這種心理傾向的,當然也就達不到應有的教學目的與效果。教學不僅是爲了給學生講授知識,更重要地是教給學生自己掌握知識的方法。這種探求知識的方法一旦掌握在學生手中,便如掌握了開啟知識寶庫的金鑰匙,將使學生終生受用。

十多年來,我曾嘗試葉老在學生是報告討論,在教師是指導訂正的課堂討論方式,其效果如下:

1、促使學生積極思維,提高了思維能力。

孔子曾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指出了學與思的辯證關係。這在今天,仍有其現實意義。我在給學生講授《理想的階梯》時,根據其難點與重點,設計出有指導性的思考題。

(1)課文的中心論點;

(2)課文在論證中列舉了哪些論據?

(3)你能再舉幾個課文以外的事例來證明論點嗎?

我要求學生在預習、研讀課文的基礎上做好準備以待課堂討論。對於議論文,一些學生興趣不太大,但這樣的設計卻吸引了學生,促使他們去認真閱讀、積極思維,整理課文中的論據,翻閱有關資料。在課堂討論中,他們不僅準確地分析出課文的論點論據,而且還列舉了課文以外的大量事實進行論證。諸如:珍惜時間研究物候的竺可楨、刻苦勤奮終於摘取數學王冠明珠哥德巴赫猜想的陳景潤、知難而上、多次試驗發現了鐳元素的居里夫人有的學生在複述時,還穿插了許多動人情節,使討論生動活潑,達到了預期的目的。

2、學生的口述能力得到了提高。

我班有個學生,很用功,成績也不錯。可他很少主動發言。當老師叫到他時,只見他汗流滿面,說話結巴,緊張極了。這樣缺少魄力、高分低能的學生,目前在中學生中爲數不少。這是值得注意的。我們培養的學生將面臨社會的選擇,像這樣在廣衆面前不敢或不會說話的學生,怎能去迎接選擇、開拓自己的未來呢?因此,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使之終生受用,也是語文教學的任務之一。爲此,在組織課堂討論時,我先讓學生在小范內進行說話訓練,使其思維得到廣泛活動,說話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訓練。然後各小組推舉代表發言,以發揮學生的最大能量。對於不慣發言或表述能力較差的學生,有意識地推他們爲代表發言,給他們以鍛鍊、提高的機會。至於詩歌、散文、童話等課文,我則將它們放在一起講授,透過故事會、朗誦會等形式,指導學生閱讀,引導他們進入角色,使其體會課文所表達的感情與主題。這樣要比老師自我陶醉地講書效果要好得多。這不僅培養和提高了學生的說話能力,而且還陶冶了他們的情操。

3、培養了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中庸》裏說: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葉聖陶先生的語文教學思想,實際上,也是繼承和發展了古人這一教學思想。它要求學生在大量閱讀的基礎上,透過審問之而明辨之,從而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如,《雄偉的人民大會堂》和《故宮博物院》都是把方位說明與記敘見聞結合起來的說明文。在教學中,如運用比較閱讀,會有效提高學生的辨析能力。我的做法是,先講析《雄偉的人民大會堂》的說明順序與結構方式,然後組織學生認真閱讀《故宮博物院》,讓他們自己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透過對比,找出兩篇課文的`異同點。學生經過認真閱讀、討論,總結出了課文的空間順序與結構特點,較好地完成了思考題。整節課大都是學生的活動,老師只是做些指點。結果,不僅每個學生的見解都得以闡發,而且在互相啓發、互相學習的基礎上,達到了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預期目的。

三、寫作訓練葉老認爲:學習國文,該認定兩個目標,培養閱讀能力,培養寫作能力。(《中學國文學習法》)他又說:語文知識的傳授,就有一定知識轉化爲能力的問題。即,學生的寫作能力是語文能力的集中表現,而作文教學則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環節。

1、仿寫訓練。

葉聖陶先生指出:我們預選定的文話項目有一百零八個,就代表着文章知識的一百零八個方面。(《關於〈國文百八課〉》)每一單元以文話統領文癬文法、修辭以及習問各部分,使之成爲一個嚴密的整體,以便學生掌握一項文章知識。在教學中,指導學生對課文從不同角度,各有側重地歸納出不同的文章知識,並將其運用到自己的習作中。如,學習了《記一輛紡車》,就要求學生學習場面描寫特點,仿寫一篇類似作文。德國哲學家狄慈根指出:重複是學習之母。這種仿寫訓練的結果,使學生不僅學習和掌握了課文知識,而且對他們也進行了知識轉化爲能力的訓練。

2、培養學生的觀察力,教給其觀察法。

觀察是人們認識事物的主要途徑。葉老認爲:要寫出自己的經驗,經驗又必須深切、正確。從整個生活裏下功夫。有了深切、正確的經驗,寫作就不愁沒有很好的材料。魯迅也曾經說過:對任何事物必須觀察透徹,方能下筆。可見,觀察在寫作能力的訓練中是十分重要的。學生生活周圍的事物紛繁龐雜,觀察時,往往無所措手足。教師要教給他們一些具體的觀察方法,方能收到預期效果。由於觀察的內容很多,類型不一,方法也就隨之而變化。歸納起來,有定點、定序、移步換景觀察,也有比較觀察、提綱觀察、表述觀察等。爲了指導學生掌握景物的觀察與描寫,我帶學生到濱河路,指導他們有重點、有層次地觀察黃河兩岸的景色。定點觀察濱河公園、河北岸果樹林的色彩變化;觀察初冬時節河水的流量及清濁程度等。然後以《初冬的黃河兩岸》爲題,寫篇散文。這樣做,學生不僅觀察、積累了寫作素材,而且認識了大自然,增加了知識,也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陶冶了情操。

總之,從課前的預習,到課堂的討論,直至課後的寫作訓練,這是語文教學的一個完整的過程。這個過程,突破了課堂的範圍,體現了語文教學的特殊性。這個過程,自始至終都十分清楚地貫穿着對學生語文能力的培養和訓練。同時,也明確地體現着教是爲了不教這一語文教學思想。這種訓練過程,循環往復,堅持下去,學生的語文能力就會提高,直到學生自能閱讀、自能寫作,那麼,教師便可以不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