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唐代詩人 > 張九齡

張九齡感遇二首拼音版

張九齡7.4K

《感遇十二首》爲唐朝大臣張九齡遭讒貶謫後所作的組詩。這組詩託物寓意,抒發了作者的身世感慨,表現了作者的理想操守,是其五言古詩的代表作。下面爲您整理的是張九齡感遇二首拼音版,歡迎閱讀。

張九齡感遇二首拼音版

張九齡感遇二首拼音版

【其二】

幽人歸獨臥,滯慮洗孤清。

持此謝高鳥,因之傳遠情。

日夕懷空意,人誰感至精?

飛沉理自隔,何所慰吾誠?

【拼音】

yōu rén guī dú wò ,zhì lǜ xǐ gū qīng 。

chí cǐ xiè gāo niǎo ,yīn zhī chuán yuǎn qíng 。

rì xī huái kōng yì ,rén shuí gǎn zhì jīng ?

fēi chén lǐ zì gé ,hé suǒ wèi wú chéng ?

賞析

這個是一種修行境界在打坐中感受到(幽人歸獨臥,滯慮洗孤清.)淡泊明智(持此謝高鳥,因之傳遠情。)寧靜致遠(日夕懷空意,人誰感至精?)這種心如虛空唯一至精的感受誰能知道呢(飛沈理自隔,何所慰吾誠?)對自己還沒有達道的功夫的謙虛還是經常有一點心亂(飛沈理自隔)想更上一個境界一念不生是謂誠(何所慰吾誠?)

這個是一首寓言詩,大約是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736),李林甫、牛仙客執政後,詩人被貶爲荊州刺史時所寫。詩中以孤鴻自喻,以雙翠鳥喻其政敵李林甫、牛仙客,說明一種哲理,同時也隱寓自己的身世之感。二年後詩人就去世了,這首詩該是他晚年心境的吐露。

詩一開始就將孤鴻與大海對比。滄海是這樣的大,鴻雁是這樣的小,這已經襯托出人在宇宙之間是何等的渺小了。何況這個是一隻離羣索處的孤雁,海愈見其大,雁愈見其小,相形之下,更突出了它的孤單寥落。可見“孤鴻海上來”這五個字,並非平淡寫來,其中滲透了詩人的情感。第二句“池潢不敢顧”,突然一折,爲下文開出局面。這隻孤鴻經歷過大海的驚濤駭浪,何至見到區區城牆外的護城河水,也不敢回顧一下呢?這裏是象徵詩人在人海中由於經歷風浪太多,而格外有所警惕,同時也反襯出下文的雙翠鳥,恍如燕巢幕上自以爲安樂,而不知烈火就將焚燒到它們。

而且,這一隻孤鴻連雙翠鳥也不敢正面去看一眼呢!“側見”兩字顯出李林甫、牛仙客的氣焰熏天,不可一世。他們竊據高位,就象一對身披翠色羽毛的翠鳥,高高營巢在神話中所說的珍貴的三珠樹上。可是,不要太得意了!你們閃光的羽毛這樣顯眼,難道就不怕獵人們用金彈丸來獵取嗎?“矯矯珍木巔,得無金丸懼”這兩句,詩人假託孤鴻的嘴,以溫厚的口氣,對他的政敵提出了誠懇的勸告。不憤怒,也不幸災樂禍,這個是正統儒家的修養,也就是所謂溫柔敦厚的詩教。然後很自然地以“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惡”這兩句,點出了全詩的主題思想,忠告他的政敵:才華和鋒芒的外露,就怕別人將以你爲獵取的對象;竊據高明的地位,就怕別人不能容忍而對你厭惡。這裏“高明”兩字是暗用《左傳》中“高明之家,鬼瞰其室”的典故,但用得很渾成,使讀者不覺其用典,即便不知原典,也無妨於對詩句的欣賞。

忠告雙翠鳥的話,一共四句,前兩句代它們擔憂,後兩句正面提出他那個時代的處世真諦。然則,孤鴻自己將採取怎樣的態度呢?它既不重返海面,也不留連池潢,它將沒入於蒼茫無際的太空之中,獵人們雖然渴想獵取它,可是又將從何處去獵取它呢?“今我遊冥冥,弋者何所慕”,純以鴻雁口吻道出,情趣盎然。全詩就在蒼茫幽渺的'情調中結束。

張九齡是一個怎樣的人?

唐朝出名相,這個是衆所周知的,這和唐朝國力強盛,政治開明有關。如唐太宗時期的房玄齡、杜如晦。唐玄宗時期的姚崇、宋璟等等。而玄宗時期最知名的賢相就是詩人張九齡了。

張九齡是漢留侯張良的後代,相貌英俊偉岸,透着一股逼人的英氣,且才華橫溢,擅長詩文,最著名的詩句就是大家熟悉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玄宗欣賞張九齡的文章,誇他是文場中的元帥,自己會終生敬他爲師。據記載,唐玄宗每日朝政,聽取百官納諫。看見張九齡風威秀整,異於衆僚,不僅感慨地說:我每當見到張九齡,就感到神清氣爽,精神大振。由於人格端正,又富有才華,張九齡受到了很多人的愛戴。

司馬光說:“上(玄宗)即位以來,所用之相,姚崇尚通,宋璟尚法,張嘉貞尚吏,張說尚文,李元紘、杜暹尚儉,韓休、張九齡尚直,各其所長也。”的確是中肯的評價。張九齡爲人正直,敢說實話,甚至不怕忤逆玄宗,在古代的士人中,也堪稱楷模。

唐玄宗招口蜜腹劍的李林甫爲相,想聽取張九齡的意見。張九齡說:“既然是宰相,就要有能力,如果用人不當,那麼國家就要遭殃。如果招李林甫爲相,我覺得日後恐怕會禍害國家。”玄宗聽了老大不高興,由此也可以看出張九齡直言犯上的膽魄,絕非唯唯諾諾的庸官。有一天,玄宗在宮苑中宴請近臣,對張九齡、李林甫說:你們看,這宮裏池中養的魚,游來游去的,多麼鮮活可愛。李林甫趕緊獻媚地回答說:這個是有賴陛下的恩德所致啊!而在一旁的張九齡則冷冷地說道:池中的魚猶如陛下用人,它們但能裝景緻,以博取一樂罷了。張九齡話裏有話,玄宗當然不高興,而坐在一旁的大臣們,都讚歎張九齡的正直。

楊國忠爲拉攏朝中官員,每到夏天,用冰鏤刻成鳳凰的形狀,送給王公大臣用來避暑,只有張九齡拒絕楊國忠的禮物。張九齡如此不依附權貴,這在爾虞我詐、彈冠相慶的官場中,是需要有膽魄的。除此之外,張九齡識人鑑人的功夫也堪稱一絕。

楊國忠由於楊貴妃的關係,成了權臣。朝中的很多文武大臣都主動和楊國忠套近乎,而張九齡早已看出其中的利害關係。他和人說:今天朝中的大臣,都在趨炎附勢,其實是在火盆中乞食,一旦火盆冷卻,暖氣又在什麼地方呢?人不但會凍死,還會棄屍於荒野溝壑中,他們現在這樣討好楊國忠,其實離禍不遠了。果然,等到安祿山叛亂,那些曾經趨炎附勢於楊國忠的人,都受到了牽連。

如果說,張九齡看破楊國忠的結局,多少還是長期浸淫官場,觀察分析得出結論的話。那麼,張九齡看透安祿山會謀反,可以說是獨具慧眼了。

開元二十一年,范陽節度使張守珪命安祿山上朝奏事,張九齡看到後,對侍中裴光庭說:以後在幽州(東北)作亂的,必定是這個胡人。張九齡既有所想,必有所念,機會終於來了。到了開元二十四年,安祿山爲平盧將軍,因討伐契丹失利,張守珪奏請斬首,張九齡當即准奏。但唐玄宗吝惜安祿山驍勇善戰,只同意免官,不同意斬首。張九齡又復奏,玄宗還是不準,說:“卿豈以王夷甫識石勒,便臆斷祿山難制耶?”這句話的典故出自西晉時期,王夷甫(王衍)當時在洛陽看見石勒,對左右說,我看他相貌不凡,恐怕將來爲天下之患。玄宗非但不同意斬了安祿山,語氣中還暗含着埋怨張九齡獨斷臆測。

豈料這個是放虎歸山,等到安祿山謀反後,唐玄宗奔逃至成都,想起當年張九齡的勸告,追恨不已,但爲時已晚。張九齡識人堪稱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