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唐代詩人 > 王昌齡

關於王昌齡詳細生平介紹

王昌齡6.82K

王昌齡 (698年—757年),字少伯,唐朝時期大臣,著名邊塞詩人,王昌齡與李白、高適、王維、王之渙、岑參等人交往深厚。其詩以七絕見長,尤以邊塞詩最爲著名,有“詩家夫子”、“七絕聖手”之稱。接下來就由小編帶來王昌齡詳細生平介紹,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關於王昌齡詳細生平介紹

王昌齡詩以七絕見長,緒密而思清,與高適、王之渙齊名,時謂王江寧。

王昌齡(698年-756年),字少伯,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詩人。他的詩和高適、王之渙齊名,因其善寫場面雄闊的邊塞詩,而有“詩家天子”(或作“詩家夫子”)、 “七絕聖手”、“開天聖手”、“詩天子”的美譽。世稱“王江寧”。

生平

嵩山學道

唐武則天聖曆元年(698年),王昌齡出生在山西太原。

唐玄宗開元八年庚申(720年),二十三歲,是年前後,曾居嵩山學道。

開元十一年癸亥(723年),二十六歲,約在是年前後,客河東幷州、潞州。

邊塞留名

開元十二年甲子(724年),二十七歲約在是年前後,赴河隴,出玉門。其著名之邊塞詩,大約作於此時。

開元十四年丙寅(726年),二十九歲。隱居於京兆府藍田縣石門谷。是年有《同從弟銷南齋玩月憶山陰崔少府》之作。“山陰崔少府”即崔國輔。

進士及弟

開元十五年(727年),進士及第,授祕書省校書郎(官汜水尉校書郎),後貶龍標尉,世稱“王龍標”。

開元十九年辛末(731年),三十四歲。在長安,以博學宏詞登科,再遷河南汜水縣尉。

開元二十一年癸酉(733年),三十六歲,當年四月,在長安參加宴會,有《夏月花萼樓酺宴應制》詩。

開元二十二年(734年),王昌齡選博學宏詞科,超絕羣倫,於是改任汜水縣尉,再遷爲江寧丞。

左遷交友

開元二十六年戊寅(738年),四十一歲,因事獲罪,謫赴嶺南。

開元二十七年己卯(739年),四十二歲,遇赦北還。秋,在巴陵(今湖南嶽陽)遇李白,有《巴陵送李十二》詩。

開元二十八年(740 年),王昌齡北歸,遊襄陽,訪著名詩人孟浩然。孟浩然患疽病,快痊癒了,兩人見面後非常高興,孟浩然由於吃了些許海鮮而癰疽復發,竟因此而死,在這時期,王昌齡又結識了大詩人李白,有《巴陵送李十二》詩,還有《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冬,王昌齡離京赴江寧丞任,此時已與名詩人岑參相識,岑參有《送王大昌齡赴江寧》詩,王昌齡也有詩留別。途經洛陽時,又與綦毋潛、李頎等詩人郊遊,也都有留詩。

天寶三載甲申(744年),四十七歲,在江寧丞任。四月曾因事暫至長安,與辛漸、李白、王維過從。

天寶七載戊子(748年),五十一歲,至此年,官江寧丞前後共八載。此年昌齡乃自江寧丞貶爲龍標尉。昌齡自金陵首途赴龍標,基本上是溯江前往,曾順道遊南陵,有《至南陵答皇甫嶽》。

妒才被殺

天寶十五載、唐肅宗至德元載(七月,肅宗即位靈武,改元至德)丙申(756年),五十九歲。約在此年離開龍標,還鄉。其去龍標,過辰溪,經武陵,扁舟沿江東去,約在今年七、八月後,有《留別司馬太守》《留別武陵袁丞》等詩爲證。

唐肅宗至德二載丁酉(757年),六十歲。756年冬到757年年十月之間,王昌齡路經亳州,爲亳州刺史閭丘曉所殺害,後張鎬杖殺曉。

作品

王昌齡詩今存180多首,可分爲兩類,一類是以《出塞》、《從軍行》爲代表作的邊塞詩,另一類是描寫婦女生活的詩,代表作有《採蓮曲》、《越女》等。

成就綜述

王昌齡存詩181首,體裁以五古、七絕爲主,題材則主要爲離別、邊塞、宮怨。就數量之多,體制之備,題材之廣說,王昌齡的詩實不如李白、杜甫和高適、岑參,但他的詩質量很高。邊塞詩可並高適、岑參而三,四傑以後,詩壇幾乎沒有邊塞詩作。唐玄宗改府兵制爲募兵制後,文人掀起了從軍熱以求邊功。開元十三年,王昌齡漫遊西北邊地,有了較深的邊塞生活體驗,創作了大量的邊塞詩,此時岑參11歲,高適還沒有開始邊塞生活,後人依次考證稱王昌齡爲邊塞詩的創始和先驅。

王昌齡的邊塞詩善於捕捉典型的情景,有着高度的概括和豐富的表現力。既反映了盛唐時代的主旋律,又對邊塞風光及邊關戰場場景進行細緻描寫,同時能夠捕捉到將士細膩的內心世界。其詩歌意境開闊,語言圓潤蘊藉,音調婉轉和諧,耐人尋味,在發情、造景、寫意等方面均有很高造詣。而王昌齡的宮怨詩可與李白爭勝,且其詩用意之深、寫景之妙、比興之切、造語之奇,都有獨道之處。王昌齡閨怨詩以悲天憫人的精神書寫那些久閉深宮的妃殯宮人的悲情哀怨,以細膩的筆觸多方面地展現她們的生活和感情世界,揭示她們在殘酷的宮殯制度下所遭遇的悲慘命運,客觀上批判了封建社會摧殘婦女的罪惡。這種思想傾向奠定了其作品的健康基調,洗盡六朝宮廷詩浮豔色情之污穢,有力地扭轉了齊樑歌詠的不良文風另一方面,就藝術表現而言,王昌齡又發揚了六朝華美豔麗、精雕細琢的表現手法,繼承了其形式美。因此王昌齡被譽爲是成功地用七言絕句寫宮詞的第一人。

詩歌形式

五古之嚴

王昌齡的五古,基本上都寫得嚴正肅然,高古勁健,頗有風骨。在他有生之時,就正是以這樣的詩歌風格馳譽於盛唐詩壇。王昌齡的五言古詩中也卻不難看出:特點鮮明、風格多樣,呈現出不同的美學風貌:其一,勁健奔放,雄渾豪邁。其二,清麗幽秀,超逸曠放。胡應麟《詩藪》曾將唐初至盛唐的五古發展劃分爲兩大流派,即所謂“古雅之源”和“清澹之派”,並把王昌齡等歸入前者。其三,悲愴慘惻,深沉蒼鬱。雄渾豪邁的圖景漸次而爲清幽超逸以致沉鬱蒼涼的畫面所代替,這與王昌齡的人生經歷、身世遭際是密切相連的。而這深沉悲愴的風格特點也正突出體現於詩人所描寫的目睹邊幕的蒼涼、黑暗和仕途的蹭蹬、坎坷的詩歌之中。其四,清新活潑,自然明朗。難能可貴的是,王昌齡雖所謂“謗議沸騰,兩竄遐荒”,因而抑鬱憂傷。但是,詩人也並未時時陷於痛苦,永遠沉於鬱悶,而是不時脫略事務、擺落蒼涼,從而也創作出一些頗具清新自然、活潑爽朗風格的五古詩篇。

七絕於美

初唐七絕僅七十七首,盛唐四百七十二首,其中王昌齡七十四首,幾乎佔了六分之一。王昌齡在盛唐詩人中年輩較長,寫作七絕時間也早,是唐朝詩人中較早大量寫作七絕並獲得優異成就的“七絕聖手”,獨以七絕成爲名家。七絕因爲他以及李白等人的努力,逐漸地成爲唐代流行的體裁,因此在七絕方面他與李白齊名。中唐、晚唐七絕數量之多,僅僅次於五律。吳喬《圍爐詩話》卷二指出:“王昌齡七絕,如八股之王濟之也。起承轉合之法,自此而定,是爲唐體,後人無不宗之。”由此可見,七絕至王昌齡而體制大定,表現手法完全成熟,給後人以很大影響。

詩歌內容

題材綜述

王昌齡的七言絕句在內容上可分三類,這三類都自有特色。而其中以邊塞詩第一、閨怨詩第二。

第一類是沿用樂府舊題的邊塞詩。盛唐邊塞詩人歷來以高適、岑參爲首。兩人又都擅長歌行長篇,高作昂揚奮激,岑作瑰麗雄奇。王昌齡卻另闢蹊徑,以短小的絕句形式,抒寫徵人的種種情思,既有“不破樓蘭終不還”(《從軍行七首》之四)的壯志和“已報生擒吐谷渾”(《從軍行七首》之五)的勝利喜悅,也有沙漠風前、長城月下懷念親人的離愁,都寫得含蓄深沉、情景交融,配以格調的舒緩自然、音節的宛轉瀏亮,成爲傳唱不衰的名作。

第二類是抒寫宮女思婦怨情的閨怨詩和宮詞。王昌齡在《宮詞》、《閨怨》諸作中從另一方面表現了他刻畫封建制度下婦女內心情感的高度藝術才能。從外表上看,宮廷生活是那麼靜謐迷人:“西宮夜靜百花香”(《西宮春怨》)、“芙蓉不及美人妝”(《西宮秋怨》),但在綺麗的情景中,詩人卻細膩入微地摹寫了她們深刻的內心痛苦,她們對幸福的憧憬,她們的失望,在失望之中仍交織着希望的複雜心理。這些作品文筆之龍麗,語言之凝鍊,情韻之深刻,都使後來作者難於爭勝。

第三類是送別詩。王昌齡的一生交遊很廣,和許多文人、官吏、隱士和僧道都有來往,特別是在他兩次遭貶、長年謫居的.情況下,他多麼需要親友的慰藉和友情的溫暖。他也把自己忠貞深沉的友情,獻給了那些正直的知心朋友。他一生寫了四十多首送別詩,不落窠臼,不同凡響,他的送別詩,在表現手法上可分爲以下四種類型:一、用不同的藝術構思,表現誠摯而深厚的友情。二、打破送別詩常規,不重在寫當前的離別,卻着意在寫別後的情景。三、不寫傷離,而以慰別爲“主意”四、無恭維、無應酬,以抒情、寫人見長。

邊塞稱世

王昌齡是著名的邊塞詩人,並在後代以邊塞詩稱世。而王昌齡邊塞詩的藝術特色主要表現在如下幾方面:

其一,王昌齡善於採用心理描寫,表現細膩多變的感情。王昌齡在詩中較早地抒寫征夫心靈的一位詩人,爲宋詞對人物心理進行細膩刻劃打下了基礎。他或透過瞬間征夫的心理變化,描寫他們跳動的心曲;或透過營中的歌舞聲,對征夫的內心痛苦進行抒寫;或者藉助邊關的特有的生活場景,寫征夫內心的憂愁;或者借戰爭,寫守邊將士捍衛國家尊嚴的英雄氣概。可以說感情的抒發非常細膩、真實。

其二,王昌齡詩情景妙合,意與境渾。王昌齡去過邊塞,真正看到了邊塞的大漠、雄關、孤城、長雲、雪山、烽火、羌笛等景象,因而在他的邊塞詩中,組成了一幅非常壯美的自然景物的羣體圖。這些意象的上面附着了邊塞將士的情與意,是特定環境中的特定物,即自然的物與將士的情兩相交觸,詩人還藉助化無形爲有形的藝術手法,構成了王昌齡邊塞詩的情景妙合,意與境渾的藝術境界。他創造情景交融的意境美,使用了各種各樣的方法。其一,選擇某些富有特徵性的景物,注入強烈的主觀情感,促使景與情水乳交融,真善美高度統一。其二,既採用賦體,描寫實景,又巧用直中含曲的方式,求得含蘊無窮的言外之意。其三,以苦心與孤詣,展開形象思維的翅膀,化無形爲有形,變抽象爲具體,使意境十分深蔚。

其三,王昌齡詩內容簡潔、明快、含蓄,具有很高的語言藝術成就。王昌齡的邊塞詩,非常講究語言的精煉,真正做到了言均意足,意蘊無窮。或簡潔、或明快、或含蓄,讓讀者回味無窮。另外,王昌齡在藝術上精益求精,對每一句都精心地加以處理,沒有閒筆,絕句的起句往往是驟響易徹,以雷鳴般的聲勢開啟一個局面,如:“秦時明月漢時關”、“大漠風塵日色昏”、“青海長雲暗雪山”、“琵琶起舞換新聲”等等,都是單刀直入,開門見山,不過最妙的地方還不在於起句,而是在第三句。絕句一般的都要在第三句另闢新境,翻出新意,所以首二句要平緩些才便於翻上一層。王昌齡調既已高險,還能在第三句上就勢一振,把思想感情再深入一步,實在是需要高超的藝術技巧。

表現手法

詩歌意境

在藝術風格上,王昌齡的七絕以委婉含蓄爲主要特色,表現曲折,意境深遠。其中不少是用比興、寄託手法,抒寫了詩人對現實的揭露和幽怨,因而與屈原的《離騷》在精神上有一致之處。王昌齡詩亦善用典故。其《詩格》提出“詩有六式”,第五就是“用事”:“謂如己意而與事合。”王詩用典不多,但往往用得巧妙而貼切,不露跡象。王昌齡很重視詩的境界,他的《詩格》提出“詩有三境”:“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他反對意與景的分離:“若一向言意,詩中不妙及無味。景語若多,與意相兼不緊,雖理通亦無味。”他很重視情與景的結合,認爲:“凡詩,物色兼意下爲好。若有物色,無意興,雖巧亦無處用之。”

語言風格

王昌齡的詩歌從語象選擇、句式運用到語句組合三方面都體現了詩人對典雅勁健的語言藝術風格的追求。在語象選擇方面,王昌齡多選用大的數詞、有力度的動詞、準確的形容詞來表現有氣勢的大場景或有氣魄的大胸懷,體現出了語言的力量美、氣勢美。在名詞選擇方面,王昌齡選擇的是典雅的、典型的語象。王昌齡在詩中多使用短句、變形句式、緊縮複句。使語言有力量感、經濟簡練。王昌齡詩歌中的語句組合也體現着他簡練清峻的語言風格。總結王昌齡的詩三大特點就是:語言簡練而內涵豐富;文辭平易但句意險峻;意興相兼、沉中見清。

修辭技法

一、層層深入環環相扣,王昌齡善於運用層層深入的手法,反覆渲染氣氛,爲突出主題服務。如《長信秋詞五首》。

二、典型情景畫面生動,王昌齡極善於捕捉和概括典型情景,給人以真切的形象生動的畫面感,如《從軍行》,王昌齡以邊塞爲題材的七絕,其畫面皆色彩渾厚,凝重,筆觸粗獷。而在宮怨、閨怨諸作中,王昌齡則轉變了畫風,且不在是油畫,而是工筆重彩的仕婦圖與金壁輝煌的界畫的組合。

三、善用比興深於寄託善用比興,深於寄託,代表作如《長信怨》。

評價

《河嶽英靈集》:元嘉以還,四百年內,曹、劉、陸、謝、風骨頓盡。頃有太原王昌齡,魯國儲光羲頗從厥跡,且兩賢氣同體別,而王稍聲峻。

《唐詩品》:少伯天才流麗,音唱疏越。七言小詩兒與太白比肩,當時樂府採錄無出具右。王言古作與儲光羲不相下,而稍逸緻可採,高才玩世,流蕩不持,卒取閭丘之禍,輕華之致,不併珪璋,豈亦定見耶!

朱警《王昌齡詩集跋》:少伯詩爲中興名家,與儲光羲相埒,而少伯稍聲峻,多遠調。至如“飛雨祠工來,靄然關中暮”、“東峯始含景、了了見鬆雪”,興象融化,有遺音矣。

《藝苑卮言》:七言絕句,王江寧與太白爭勝毫釐,俱是神品。

《詩藪》:摩詰五言絕,窮幽極玄;少伯七言絕,超凡入聖,俱神品也。

《唐詩別裁集》:龍標絕句,深情幽怨,意旨微茫,令人測之無端,玩之無盡,謂之唐人《騷》語可。

王昌齡經典名句

1、去時三十萬,獨自還長安。——《代扶風主人答》

2、仗劍行千里,微軀感一言,曾爲大梁客,不負信陵恩。——《答武陵田太守》

3、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送柴侍御》

4、前軍夜戰洮河北,巳報生擒吐谷渾。——《從軍行》

5、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6、琵琶起舞換新聲,總是關山舊別情。——《從軍行七首》

7、一片冰心在玉壺。——《芙蓉樓送辛漸》

8、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9、玉顏不及寒鴉色,猶帶昭陽日影來。

10、憶君遙在瀟湘月,愁聽清猿夢裏長。——《送魏二》

11、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12、錢塘江畔是誰家,江上女兒全勝花。

13、當君遠相知,不道雲海深。

14、所見同袍者,相逢盡衰老——《從軍行》

15、騮馬新跨白玉鞍,戰罷沙場月色寒。

16、莫道絃歌愁遠滴,青山明月不曾空。

17、繚亂邊愁聽不盡,高高秋月照長城。

18、飲馬渡秋水,水寒風似刀。——《塞下曲四首》

19、所見同袍者,相逢盡衰老。——《長歌行》

20、高樓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芙蓉樓送辛漸》

21、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採蓮曲》

22、明發不能寐,徒盈江上尊。

23、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閨怨》

24、功多翻下獄,士卒但心傷。——《塞上曲》

25、芙蓉不及美人妝,水殿風來珠翠香。——《西宮秋怨》

26、烽火城西百尺樓,黃昏獨坐海風秋。——《從軍行七首》

27、與君遠相知,不道雲海深。

28、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29、當君遠相知,不道雲海深。——《寄驩州》

30、青山明月夢中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