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唐代詩人 > 王勃

王勃詳細介紹

王勃2.98W

王勃初唐時代的詩人,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合稱“初唐四傑”。王勃的思想人格交融儒、釋、道多種文化因子。

王勃(約650年-約676年),字子安,漢族,唐代詩人。古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出身儒學世家,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並稱爲“初唐四傑”,王勃爲四傑之首。王勃自幼聰敏好學,據《舊唐書》記載,他六歲即能寫文章,文筆流暢,被贊爲“神童”。九歲時,讀顏師古注《漢書》,作《指瑕》十卷以糾正其錯。

十六歲時,應幽素科試及第,授職朝散郎。因做《鬥雞檄》被趕出沛王府。之後,王勃歷時三年遊覽巴蜀山川景物,創作了大量詩文。返回長安後,求補得虢州參軍。在參軍任上,因私殺官奴二次被貶。

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八月,自交趾探望父親返回時,不幸渡海溺水,驚悸而死。王勃在詩歌體裁上擅長五律和五絕,代表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主要文學成就是駢文,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堪稱一時之最。代表作品有《滕王閣序》等。

生平

永徽元年(650年)出生。[1]王勃出身世家,是隋煬帝時經學大儒王通的孫子[2],詩人王績的侄孫。王勃小時候很聰慧,從小就能寫詩作賦,天下目爲神童。《舊唐書》載:“六歲解屬文,構思無滯,詞情英邁,與兄才藻相類,父友杜易簡常稱之曰:此王氏三珠樹也。”楊炯《王勃集序》上也說:“九歲讀顏氏漢書,撰指瑕十卷。十歲包綜六經,成乎期月,懸然天得,自符音訓。時師百年之學,旬日兼之,昔人千載之機,立談可見。”王勃寫文章往往前先磨墨數升,然後暢飲酒酣,引被覆面臥,待酒醒時“援筆成篇,不易一字”,時人謂之“腹稿”。[3]

麟德元年,王勃上書右相劉祥道,曰“所以慷慨於君侯者,有氣存乎心耳”[注 1],劉祥道大爲讚賞,向朝廷表薦,麟德三年(666年),對策高第,被授予朝散郎之職。王勃恃才傲物,經常得罪人。後任虢州參軍。王勃私匿罪奴曹達,被告發。王勃懼事泄,殺曹達,以“擅殺官奴”論死。其父受牽連貶官交趾(今越南北部)縣令。不久,王勃遇大赦,僅去官職,[4]上元二年渡舟前去交趾省親,[5]次年(上元三年)秋返回廣州,渡海溺水而死,一說溺水被救起,不久驚嚇而死,年僅二十七歲。[6]許多從事漁業、航海者悼念王勃,尊稱他爲水仙王,供奉於船上、港口、河邊。

早年經歷

王勃幼年時就非常聰慧,六歲時便能作詩,且詩文構思巧妙,詞情英邁,被父親的好友杜易簡稱讚爲“王氏三株樹”之一,表明了王勃早年就顯示出傑出的文學才能。九歲時,王勃讀顏師古注的《漢書》後,撰寫了《指瑕》十卷,指出顏師古的著作錯誤之處,表現了王勃早年就博學多才。十歲時,王勃便飽覽六經。十二歲至十四歲時,王勃跟隨曹元在長安學醫,先後學習了《周易》、《黃帝內經》、《難經》等,對“三才六甲之事,明堂玉匱之數”有所知曉。

未冠而仕

龍朔三年(663年) 王勃回到家鄉,寫《上絳州上官司馬書》等文章,尋找機會,積極入仕。麟德元年秋(664年), 王勃上書劉祥道,直陳政見,並表明自己積極用世的決心,深得劉祥道讚賞“此神童也!”麟德二年,王勃透過皇甫常伯向唐高宗獻《乾元殿頌》,借獻“頌”以圖仕進之意甚明。乾封元年(666年),王勃透過李常伯上《宸遊東嶽頌》一篇,接着應幽素科試及第,授朝散郎,成爲朝廷最年少的命官。之後,才思泉涌,筆端生花,撰《乾元殿頌》,文章綺麗,驚動聖聽。唐高宗見此頌詞,歌功頌德,詞美義壯,乃是未及弱冠的神童所爲,驚歎不已:“奇才,奇才,我大唐奇才!”王勃的文名也爲之大振,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合稱“初唐四傑”,並推爲首位。

禍起《鬥雞賦》

王勃當上朝散郎後,經主考官的介紹,擔任沛王府修撰,並贏得了沛王李賢的歡心。一次,沛王李賢與英王李哲鬥雞,王勃寫了一篇《檄英王雞文》,討伐英王的鬥雞,以此爲沛王助興。不料此文傳到唐高宗手中,聖顏不悅,讀畢則怒而嘆道:“歪才,歪才!二王鬥雞,王勃身爲博士,不進行勸誡,反倒作檄文(古代用於徵召,曉諭的政府公告或聲討、揭發罪行等的文書,現在也指戰鬥性強的批判,聲討文章。),有意虛構,誇大事態,此人應立即逐出王府。”唐高宗認爲此篇意在挑撥離間,欽命將他逐出長安。於是,王勃被逐。他憑着自己的才情和苦心經營剛剛打通的仕途,就這樣毀於一旦。

二次被貶

王勃所遇到的第二次打擊,是在虢州參軍任上殺死自己所匿藏的.官奴而犯罪。咸亨二年(671年)秋冬,王勃從蜀地返回長安參加科選。他的朋友凌季友當時爲虢州司法,說虢州藥物豐富,而他知醫識藥草,便爲他在虢州謀得一個參軍之職。就在他任虢州參軍期間,有個叫曹達的官奴犯罪,他將罪犯藏匿起來,後來又怕走漏風聲,便殺死曹達以了其事,結果因此而犯了死罪。幸虧遇大赦,沒有被處死。此事甚爲蹊蹺,王勃爲什麼要保護罪犯曹達,既藏匿保護又怎能將其殺死。據新舊《唐書》所載,王勃此次被禍,是因情才傲物,爲同僚所嫉。官奴曹達事,有人懷疑爲同僚設計構陷王勃,或者純屬誣陷,不無道理。這次被禍,雖遇赦未丟掉性命,但宣告了他仕途的終結。

魂歸南海

王勃因殺死官奴曹達,連累了他的父親王福疇,王福疇從雍州司功參軍被貶爲交趾縣令,遠謫到南荒之外。這件事對王勃的打擊,遠遠超過對自己的懲罰。王勃爲人雖有放浪不羈的一面,但他立身處世的基本原則,卻以儒家的禮法爲標尺。王勃在《上百里昌言疏》中表達了對父親的內疚心情:“如勃尚何言哉!辱親可謂深矣。誠宜灰身粉骨,以謝君父……今大人上延國譴,遠宰邊邑。出三江而浮五湖,越東甌而渡南海。嗟乎!此勃之罪也,無所逃於天地之間矣。”從中可體會到身爲孝子的王勃內心強烈的羞愧和自責。王勃出獄後在家裏停留了一年多,這時朝廷宣佈恢復他的舊職,他已視宦海爲畏途,沒有接受。他在上元二年(675年)的秋天從洛陽出發沿運河南下,於八月中旬到達淮陰,又從淮陰到楚州,離開楚州,繼續沿運河南下,入長江後折向西行,到了江寧。大約在上元三年(676年)春夏,王勃已至交趾王福疇處,見到了他生活窘困的父親。不久後,王勃便踏上歸途。當時正值夏季,南海風急浪高,王勃不幸溺水,驚悸而死。[5-6]

現今越南乂安省宜祿縣(Nghi Lộc)宜春鄉仍然有王勃墓。[7]

風格

王勃的詩多描寫個人生活、抒發個人情志;也有一些抨擊時弊,少數抒發政治感慨、隱寓對豪門貴族的不滿之作;其中寫離別懷鄉之作較爲著名。工於五律、五絕,明代胡應麟《詩藪·內編》以其五律“興象婉然,氣骨蒼然,實首啓盛、中妙境。五言絕亦舒寫悲涼,洗削流調。究其才力,自是唐人開山祖。”

他的文學主張崇尚實用,他在《上吏部裴侍郎啓》認爲“君子以立言見志。遺雅背訓,孟子不爲;勸百諷一,揚雄所恥。苟非可以甄明大義,矯正末流,俗化資以興衰,家國由其輕重,古人未嘗留心也。”對初唐文壇的風氣轉變起了很大作用。

名句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杜少府之任蜀州》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滕王閣序》

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滕王閣序》

關山難越,誰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盡是他鄉之客。——《滕王閣序》

著作

王勃的詩文集原有30卷,現僅存《王子安集》16卷,存詩80多首,文章90多篇。他最著名的作品是《滕王閣序》。關於〈滕王閣序〉的由來,唐末王定保的《唐摭言》有一段生動的記載,原來閻公本意是讓其婿孟學士作序以彰其名,不料在假意謙讓時,王勃卻提筆就作。閻公初憤然離席,至配室更衣,專會人伺其下筆。初聞“南昌故郡,洪都新府”,閻公覺得“亦是老生常談”;接下來“臺隍枕夷夏之交,賓主盡東南之美”,公聞之,沈吟不言;及至“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一句,乃大驚“此真天才,當垂不朽矣!”,出立於勃側而觀,遂亟請宴所,極歡而罷。

另有:

《漢書指瑕》十卷

《周易發揮》五卷

《次論語》十卷

《舟中纂序》五卷

《大唐千歲歷》若干卷

《皇帝八十一難經注》若干卷

《合論》十卷

《玄經傳》若干卷

《續文中子書序詩續》若干篇

都已亡佚。

現存版本:

明崇禎張燮編《王子安集》16卷

清同治甲戌蔣清翊著《王子安集箋註》20卷

楊守敬《日本訪書志》著錄卷子本古鈔《王子安文》1卷,並抄錄逸文13篇(實爲12篇,其中6篇殘缺)

羅振玉《永豐鄉人雜著續編》輯有《王子安集佚文》1冊,共24篇,增楊氏所無者12篇,補足楊氏所錄6篇殘缺之文

日本京都帝國大學部影印唐鈔本第1集有《王勃集殘》2卷

另有清宣統三年刊姚大榮《惜道味齋集》有《王子安年譜》。

近年何林天根據輯自日本的一些佚文,點校整理了《重訂新校王子安集》,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標籤:王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