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唐代詩人 > 李賀

李賀《南園十三首(其五)》原文及賞析

李賀1.14W

《南園十三首》,是唐代詩人李賀的組詩作品。這十三首詩或寫景,或抒情,刻畫田園生活的安逸,抒發韶華易逝、抱負難酬的感嘆,語言清新,詩情雋永,耐人尋味。同時這組詩是瞭解、研究李賀居鄉期間的思想和生活的第一手資料,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下面跟着小編來看看李賀《南園十三首(其五)》原文及賞析吧!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李賀《南園十三首(其五)》原文及賞析

李賀《南園(其五)》原文及賞析 篇1

李賀這首述志抒情詩以及下面的兩首詩就是在當時這種情況下產生的。李賀在辭去奉禮郎的職務之後,回到了昌谷。此時,他在思想上產生了劇烈的鬥爭,掀起了陣陣思想上的波濤。在爲國建功立業的思想支配下,李賀產生了投筆從戎的念頭。一氣呵成地寫出了這首詩。

南園十三首(其五)

李賀

男兒何不帶吳鉤,

收取關山五十州?

請君暫上凌煙閣,

若個書生萬戶侯!

鑑賞:

唐王朝自綿延八年的“安史之亂”後,中央集權力量受到了極大的削弱,各地方藩鎮形成了自立一方的割據力量,他們不服從中央政令,自立制度,父死子繼,出現了分裂國家的“藩鎮割據”的局面。李賀這首述志抒情詩以及下面的兩首詩就是在當時這種情況下產生的。

李賀在辭去奉禮郎的職務之後,回到了昌谷。此時,他在思想上產生了劇烈的鬥爭,掀起了陣陣思想上的波濤。在爲國建功立業的思想支配下,李賀產生了投筆從戎的念頭。一氣呵成地寫出了這首詩。

這時候,詩人的思緒已經飛越關山,到了平定藩鎮的前線,他似乎看到自己騎在高頭大馬上,揮舞那鋥亮鋥亮的吳鉤,馳騁沙場。這時,他似乎在向幻想中的自己提出發問:男子漢大丈夫爲什麼不佩劍帶刀,奔赴戰場,去收復被亂臣賊子佔據的五十州美好江山?

此處以發問起首,透露出詩人豪邁的氣勢,昂揚的情緒,以及急迫的心情。山河破碎、個人的遭遇,不由得他不急切地想建功立業,幹一番事業,爲國報效,也改變自己懷才不遇的困境。

三、四兩句承接一、二兩句,繼續用設問的句法,進一步抒發出強烈的感情。“若個書生萬戶侯?”封建社會中被認爲最高的褒榮—— 繪圖凌煙閣,有幾個是書生呢?這二十四個功臣皆是在沙場上,在戰爭中奮鬥、搏擊出來的!這是羨慕、是嚮往、是自愧,也包含着一種對自己懷才不遇的遭際的激憤情緒。從整首詩看,雖有激憤的情緒,但並不低沉,並不悲傷,而是激越昂揚,有強烈的鼓舞力量!

詩歌在創作上是一氣呵氣,氣勢是一瀉而下;但由於感情是複雜的,百感交匯,所以從詩的內在蘊藉來說,又有波瀾起伏、一波三折的韻致。

其六

尋章摘句老鵰蟲,曉月當簾持玉弓。

不見年年遼海上,文章何處哭秋風。

這是和上一首同時寫成的一首述志詩。上一首是正面敘述自己要投筆從戎、爲收復被藩鎮割據的五十州國土出力的感情;這一首則是從反面—— 否定學文、以爲學文無補於事。

詩的開頭兩句構置了一幅臨窗苦讀的畫面。這兩句中,“ 曉”是詩眼。又是一個夜晚即將逝去,拂曉將臨之時,天邊的天幕上已經隱隱地露出冷清的一抹曙色;一彎殘月掛在窗前,射出一縷慘白的餘光。詩人還在窗前慘淡淒冷的氣氛下,尋章摘句,弄些雕小技般的詩賦,似乎就要在這樣的環境中終老此生了。

這令人悲哀的氣氛、這令人悲哀的`遭遇,它激起讀者深沉的同情,也引發讀者懷着沉重心情去思索:

是啊,難道就這樣終老此生?這,也正是詩人描繪這一畫面時的思索!所以曾經是使詩人那麼醉心的書山跋涉、詩海徜徉的生活,現在卻顯得那樣淒冷孤獨,渺小卑微。

此情此景之中,詩人的思想翅膀又騰飛起來,它又越過千山萬水,穿過寥廓的空間,到了河北道所屬的地域。這裏年年月月在廝殺,到處都是劍影刀光,而那些悲秋的文章,即使有如宋玉憂國憂民的情懷,又何益於水深火熱中的國家?詩寫到這裏就更加沉痛,更加悲切了。一位向來以創作爲自己生命主要內容的詩人,竟然發出了文章何用的哀號,這哀號是詩人的心在流血,是心血沸騰時發出的撕裂人心的呼喚!

有人說此詩隱晦曲折,有人說這首詩含蓄,看來都未得要領。這首詩的特點恰恰是明朗,心靈之火在噴涌。開頭兩句似乎是含蓄,但這只是詩的蓄勢,把氣勢蓄滿,爲後兩句忿憤之情的噴發作了勢態的積蓄。

其七

長卿牢落悲空舍,曼倩詼諧取自容。

見買若耶溪水劍,明朝歸去事猿公。

寫完上面兩首,詩人的思緒在繼續擴展、升騰,他要付諸於行動了。開頭兩句沿着上一首“習文無用”的思維軌跡前進,人的思想超越了時間,把時間退回到一千年前的空間去,看到了司馬相如這樣一位大才子,看到了東方朔這位號稱聰慧機智的卓越人物。

這兩位歷史人物的遭遇使人更感到悲傷了。一個是家徒四壁,窮困潦倒到悲慘的境地;一個是無法實現抱負,爲了能夠爲社會所容,只能用一種詼諧的方式來掩飾自己,結果變成了小丑一般的人物,留了個“俳優”的不光彩的名聲。才華、機智如司馬相如、東方朔那樣的人物,文場尚且如此,學文的結果如何,就不難預料了。這是詩人承接上一首的思緒,想到了古代人物的遭際,這樣就更加強調他學文無用的信念。

三、四兩句是他的行動方案。經過上兩首的思想矛盾和彷徨,詩人堅定了,他將行動起來了。買一柄寶劍,找一位武藝高強的名師,習武學藝,然後馳騁沙場,幹一番事業,搏取個凌煙閣上繪像的功績。在前線軍幕之中尋找自己的出路,爲國出力,建功立業。

這裏表面上似乎是由於詩人找到了出路,情緒上也轉爲昂揚。但從詩人的內心來說,他並不是樂意棄文習武,投筆從戎,這只是在現實中屢受挫折、尋求不到出路的一種逆反心理的表現,感情悲痛。

詩中把歷史人物和現實狀況融匯在一起描寫,古今一理,使得詩人的感慨具有強烈的歷史縱深感和形象的現實感。

李賀《南園(其五)》原文及賞析 篇2

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

請君暫上凌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

賞析

這首詩由兩個設問句組成,頓挫激越,而又直抒胸臆,把家國之痛和身世之悲都淋漓酣暢地表達出來了。

第一個設問是泛問,也是詩人自問,含有“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豪情。“男兒何不帶吳鉤”,起句峻急,緊連次句“收取關山五十州”,猶如懸流飛瀑,從高處跌下,顯得氣勢磅礴。“帶吳鉤”指從軍的行動,身佩軍刀,奔赴疆場,那種氣概十分豪邁。“收取關山”是從軍的目的,山河破碎,民不聊生,詩人不甘蟄居鄉間,無所作爲。因而他嚮往建功立業,報效國家。一、二兩句,一氣呵成,節奏明快,與詩人那昂揚的意緒和緊迫的心情十分契合。首句“何不”二字更是極富表現力,它不只構成了特定句式(疑問),而且強調了反詰的語氣,增強了詩句傳情達意的力量。詩人面對烽火連天、戰亂不已的局面,焦急萬分,恨不得立即身佩寶刀,奔赴沙場,保衛家邦。“男兒”兩句,詩人反躬自問,有勢在必行之意,又暗示出危急的軍情和詩人自己焦慮不安的心境。次句一個“取”字,舉重若輕,有破竹之勢,生動地表達了詩人急切的救國心願。然而“收取關山五十州”非常不易,書生意氣,自然成就不了收復關山的大業,而要想擺脫眼前悲涼的處境,又非經歷戎馬生涯,殺敵建功不可。這一矛盾,突出表現了詩人憤激不平之情。

“請君暫上凌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詩人問道:“封侯拜相,繪像凌煙閣的,哪有一個是書生出身?”這裏詩人又不用陳述句而用設問句,牢騷的意味顯得更加濃郁。從表面上看,詩人是從反面襯托投筆從戎的必要性,實際上是進一步抒發了懷才不遇的憤激情懷。由昂揚激越轉入沉鬱哀怨,既體現了反襯的筆法,又表現出起伏的節奏,峻急中作迴盪之勢。就這樣,詩人把自己複雜的思想感情表現在詩歌的節奏裏,使讀者從節奏的感染中加深了對主題的理解、感受。

李賀《南園》組詩,多就園內外景物諷詠,以寫他的生活與感情。但這一首不借詩人的所見發端,卻憑空寄慨,在豪情中也流露出憤然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