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唐代詩人 > 李白

李白唐詩《橫江詞六首(其五)》鑑賞

李白7.33K

《橫江詞六首》是唐代偉大詩人李白的組詩作品。作品名爲寫景,實爲寫心,處處流露出李白北上的急切和惡劣天氣下不可渡江北上的惆悵與焦慮。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李白唐詩《橫江詞六首(其五)》鑑賞,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李白唐詩《橫江詞六首(其五)》鑑賞

原文

其五

橫江館前津吏迎,向餘東指海雲生。

郎今欲渡緣何事?如此風波不可行!

【註釋】

⑴橫江:橫江浦,安徽和縣東南,古長江渡口。

⑻海雲生:海上升起濃雲。

【創作背景】

對於這組詩創作背景的看法,學界還沒有取得一致意見。上海復旦大學及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先後出版的《李白詩選》,均據此詩中“郎今欲渡緣何事”一語,認爲“郎”乃古時對年輕男子的稱呼,因此推定此詩乃公元726年(開元十四年)李白初出蜀時所寫。李協民則認爲這組詩是公元742年(天寶元年)秋李白由南陵奉詔赴京途中所作,詩中“顯示當時李白初受玄宗信任,急欲上到西秦爲玄宗效力,大展宏圖”,而“白浪如山”的橫江,卻阻擋了去“西秦”的道路,可望而不可及,最急人,詩人把急切欲渡的心情寫到了十二萬分。而黃錫圭《李太白編年詩集目錄》將此詩繫於公元755年(天寶十四年),地點在當塗採石戍之橫江館前;何慶善也認爲這組詩是“安史之亂爆發前夕的天寶十四年秋”所作,詩中的'橫江風波象徵着“黑暗腐朽的政治局面”、“岌岌可危的國家命運”,寄寓着“大亂將興、大禍將起、迫在眉睫的危急形勢”。安旗先生則認爲這組詩是公元753年(天寶十二載)秋天,李白由幽州歸來南下宣城途中經橫江浦時所作,認爲橫江風浪象徵安祿山行將叛亂,寄寓着詩人對唐王朝危急形勢的憂慮。

【賞析】

“橫江館前津吏迎,向餘東指海雲生。”橫江驛館面前渡口的官吏來送,可見那時的津渡是公家渡口,津吏長期生活在當地的渡口,對這裏的氣候變化了如指掌,他遇到李白後,伸出手臂,用手指一指東邊,說:“你看,海雲出現了。”意思說,馬上海潮就要來了,渡船不能渡人了。接着問到“郎今欲渡緣何事?”,翻譯成現在的話就是:“大人您今天渡船北方有什麼事呀?”有人根據“郎”這個字,認爲李白在橫江渡時還是一個年輕人,因爲年輕的男子才叫“郎”,但實際上,這“郎”顯然不是指人的年紀。“郎”在古代有五種含義:一是地名,春秋魯邑;二是官名,戰國開始設定,秦漢以後遂爲朝廷官吏通稱;三是指少年男子之通稱;四是指女子對情人的暱稱;五是姓氏。詩中的“郎”可以用解釋爲第二種,即郎官之意,比如《史記·司馬相如傳》:“賦奏,天子以爲郎”,又比如《漢書·明帝紀》:“館陶公主爲子求郎”。李白曾在宮中呆了三年,大大小小也算一個官,但這兒離京城有好幾千公里,一個渡口的小吏能夠知道他在京城做官,可能是因爲李白身上穿着唐玄宗贈給他的宮錦袍,人家一看,當然知道他就是一個官了。還沒等李白回答,那人就說:“如此風波不可行!”意思是:不管有什麼事,是大事或小事,反正今天是行不得了,因爲很快就要風起浪涌了。

譯文

橫江館的津吏上前來相迎,向我指着東邊生起的海雲說:相公有何事這麼着急過江?像這麼大的風波是不能開船的。

名家點評

《李翰林詩範德機批選》:絕句一句一絕,乃其大本。其次,句少意多,極四韻而反覆議論。此篇氣格合歌行之風,使人詠歎而有無窮之思,乃唐人所長也。諸家詩非不佳,然視李、杜,氣格音調絕異,熟讀自見。

《升庵詩話》:古樂府《烏棲曲》:“採菱渡頭擬黃河,郎今欲渡愁風波。”太白以一句衍作二句,絕妙。

《批點唐詩正聲》:風骨飄然,是何等意興,何等音節!反覆讀之,令人悲慨。

《增訂唐詩摘鈔》:此詩四句一氣,其意言內已盡,而言外更無盡,是絕句第一流。

《唐詩箋要》:此篇與《少年行》,俱是樂府妙境,常言俗語,古意盎然。朱子所謂“如無法度,乃從容於法度之中”者。

《唐宋詩醇》:樑簡文《烏棲曲》雲:“郎今欲渡畏風波”,白用其語,風致轉勝,若其即景寫心,則託興遠矣。

《唐詩箋註》:質直如話,此等詩最難,如《山中答人》及《與幽人對酌》等,都是太白絕調。

《詩法易簡錄》:全是本色。橫江之險,只從津吏口中敘出。“緣何事”三字,更有無窮含蓄。絕句中佳境,亦化境也。

《唐人萬首絕句選評》:託津吏勸阻,意更佳。

《李太白詩醇》:趙秋谷曰:“橫江館前”一首,此樂府也;“問餘何事”一首,此古詩也。翼云云:既訝他“欲渡”,而又問雲:因何急事要去也?又手指江曰“如此風波”,正與“向餘東指”句應。“不可行”,是固沮其行而深戒之辭。

作者簡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是屈原之後最具個性特色、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美譽,與杜甫並稱“李杜”。其詩以抒情爲主,表現出蔑視權貴的傲岸精神,對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於描繪自然景色,表達對祖國山河的熱愛。詩風雄奇豪放,想像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善於從民間文藝和神話傳說中吸取營養和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瑋絢爛的色彩,達到盛唐詩歌藝術的巔峯。存世詩文千餘篇,有《李太白集》30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