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唐代詩人 > 李白

李白的蜀道難句子賞析

李白2.65W

《蜀道難》是中國唐代偉大詩人李白的代表詩歌。此詩襲用樂府舊題,以浪漫主義的手法,展開豐富的想象,下面就是小編整理的李白的蜀道難句子賞析,一起來看一下吧。

李白的蜀道難句子賞析

李白《蜀道難》賞析

【作者】施蟄存

噫吁戲!危乎高哉!

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韻一)

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

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

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巔。

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後天梯石棧相鉤連。

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

下有衝波逆折之回川。(韻二)

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緣。

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巖巒。

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拊膺坐長嘆。

問君西遊何時還,

畏途巉巖不可攀。

但見悲鳥號古木,雄飛雌從繞林間。

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使人聽此凋朱顏。

連峯去天不盈尺,(韻三)

枯鬆倒掛倚絕壁。

飛湍瀑流爭喧豗,(韻四)

砯崖轉石萬壑雷。

其險也若此,嗟爾遠道之人胡爲乎來哉?

劍閣崢蠑而崔嵬,

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所守或匪親,化爲狼與豺。

朝避猛虎,夕避長蛇,(韻五)

磨牙吮血,殺人如麻,

錦城雖雲樂,不如早還家。

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側身西望長諮嗟。

李白的詩歌,以樂府和歌行最爲著名,他的豪邁狂放的風格,在這些詩歌中表現得特別淋漓痛快。樂府和歌行,在詩的形式上,原無分別,如果以樂府曲調爲題目,就屬於樂府詩,如果自己製造題目,不譜入任何曲調,就屬於歌行體詩。“蜀道難”是魏晉時代早就有的歌曲,它屬於相和歌辭中的瑟調曲。這個歌曲的內容就是歌詠蜀道的艱難,行旅之辛苦。李白此詩,以《蜀道難》爲題,所描寫也是蜀道的艱險,所以它屬於樂府詩。

李白此詩極力渲染“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他爲什麼忽然想到這個題材,爲什麼做這首詩,對於這一疑問,歷來就有好幾種解說。

唐人王定保的《摭言》首先記錄了這首詩的故事。李白初到長安,去拜訪賀知章。賀知章是玄宗皇帝器重的詩人,他讀了李白這首詩,十分讚賞,誇獎李白有“謫仙之才”。接着,孟棨所著《本事詩》也說:李白從蜀郡到京師,住在旅館裏。賀知章聞其名,首先去拜訪他。看到他的狀貌姿態,大以爲奇。又請他拿出著作來看,李白就把《蜀道難》取出來請教。賀知章讀後,讚不絕口,稱他爲“謫仙”。這兩段都是晚唐人的記錄,大同小異,可知當時人以爲李白作此詩是描寫他從蜀郡出來漫遊時的行旅艱苦,又可知李白作此詩的時候相當早。李白到長安,在開元、天寶年間,此詩大約作於開元末年。

《新唐書·嚴武傳》說:嚴武在蜀中,任劍南節度使兼成都尹,驕恣放肆。其時房琯在他部下任刺史。房琯做宰相時,曾推薦嚴武。後來房琯因得罪降官,做了嚴武的下屬,可是嚴武對他卻極爲倨傲。其時杜甫在嚴武幕府中,任節度參謀,因爲誤犯了嚴武的父親挺之的諱字,嚴武幾乎要殺他。李白得知此事,遂作《蜀道難》,爲房、杜二人耽憂。《新唐書》這一段記載是從唐人範攄所著《云溪友議》中採錄的,可知唐代人對《蜀道難》的寫作背景,還有這樣一種說法。宋祁、歐陽修把這個故事寫入了官方正史。就肯定了它的正確性。但嚴武任劍南節度使,是在肅宗末年。請杜甫任節度參謀,是在肅宗的最後一年,即寶應元年(公元七六二年)。這年的十一月,李白便故世了。當時李白遠在江東,似乎來不及知道房琯、杜甫在嚴武部下的情況。而且從杜甫寫贈嚴武的詩來看,他們二人間的關係未必壞到如此。因此,如果說《蜀道難》是爲房琯、杜甫二人的`安危而作,在時間與史實上都有矛盾。

李白詩集有元人蕭士贇的箋註本,他對《蜀道難》提出了新的解釋。他以爲這首詩是作於安祿山叛軍攻佔長安,明皇倉皇幸蜀的時候,即天寶十五載(公元七五六年)六、七月間。當時李白在江南,聽到這個消息,以爲皇上幸蜀不是上策,“欲言則不在其位,不言則愛君憂國之情,不能自已,故作此詩以達意。”

明代的胡震亨,在其《唐音癸籤》中,也談到過這首詩。他以爲上文所引三家的解說都是“傅會不足據”。他認爲“《蜀道難》自是古曲,樑陳作者,止言其險,而不及其他。李白此詩,兼採張載《劍閣銘》‘一人荷戟,萬夫趑趄,形勝之地,匪親弗居’等語用之,爲恃險割據與羈留佐逆者著戒。惟其海說事理,故包括大,而有合樂府諷世立教本旨。若但取一人一事實之,反失之細而不足味矣。”

以上是歷代詩評家對《蜀道難》主題思想的探討。把這些意見和原詩參研之下,蕭士贇的講法似乎最合情理,而且使這首詩含有高度的比興意義。由此,明清兩代講唐詩的人,大多采用他的講法,例如唐汝詢、陳沆、沈德潛等,都肯定《蜀道難》是爲明皇幸蜀而作,分析得很詳細。

但是,有一件事,他們都沒有注意:丹陽進士殷璠編選的《河嶽英靈集》,選錄了與他同時代的二十四位詩人的詩歌,共二百三十四首。他在自序中說明這些詩起於甲寅,即開元二年(公元七一四年);終於癸巳,即天寶十三載。他選了李白的詩十三首,其中就有《蜀道準》。這是一個無可推翻的證據,證明《蜀道難》作於安史之亂以前。那麼,它顯然不是諷諭明皇幸蜀的詩了。如果《摭言》、《本事詩》的記載可信,則此詩的創作年代還可以提早到開元末年。爲此,我們不取以上那些講法,而把此詩定爲李白贈入蜀友人的詩。

初唐以來,樂府歌行的形式,一般都是七言古體詩,但李白卻創造了新的形式。他善於把三言、四言、五言、七言各種句法混合運用,成爲一種不同於魏晉的新型的雜言體。甚至,他有時還大膽地在詩裏運用散文句法。這是遠遠地繼承着楚辭和漢代樂府歌辭的傳統,而加以推陳出新的。就象這首《蜀道難》,七言句不到一半,其餘大半是不拘一格的雜言句。讀他的詩,要跟着作者的豪放的感情和參差的句法,一氣貫注,而以它的韻腳爲段落。長篇的詩,不論歌行或排律,換韻的地方一般總是思想內容分段的地方。讀詩的人應當懂得這個竅門。這一點,我在上文已經談到過,現在再提一提。這首詩,我就用依韻分段,以一韻爲一句的方法來寫定。

第一段以“天”字起韻,連押五韻。“噫吁戲!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雖然分二行寫,實在只是一句。全詩一開頭就用三字驚歎詞“噫吁戲”。屈原用過“已矣哉!”漢樂府歌辭有“妃呼豨”、“伊那何”,都是三字驚歎詞。此後也許在民間歌曲裏一向存在着,但在魏、晉、南北朝詩人的詩歌中卻不再出現。不過“噫吁戲”是“噫”字下再加一個“籲戲”。所以不能說是三字驚歎詞,應當標點作“噫!籲戲!”“籲戲”就是“於戲”,而“於戲”是“嗚呼”的古代寫法。《宋景文筆記》雲:“蜀人見物驚異,輙曰噫嘻。李太白作《蜀道難》,因用之。”可知“噫吁戲”是“噫嘻”的衍聲詞。胡元任又引蘇東坡的文章來作證。東坡《後赤壁賦》雲:“嗚呼噫嘻,我知之矣。”又《洞庭春色賦》雲:“嗚呼噫嘻,我言誇矣。”也就是李白的“噫吁戲”。李白把“噫嘻”衍爲三字,蘇東坡更衍爲四字,都用了蜀郡方言。

詩的創作方法,完全用賦體。全詩都是誇張地描繪蜀道的危險,行旅的艱苦。第一句先提綱總述:由於山路既高且危,所以蜀道之難比上登青天還難。以下四句,從蜀國古代史講起。據楊雄所作《蜀王本紀》:上古時蜀國之王有蠶叢、柏灌、魚鳧、蒲澤、開明等,其時人民椎髻哤言,沒有文化。從蠶叢到開明,共三萬四千年。李白節取了兩位蜀王的名字,說蜀國的開國史多麼悠遠。“茫然”是悠久不可知的意思,和現在的用法稍有不同。楊雄說蜀國古史三萬四千年,已經是誇大了;李白又加上一萬四千年,說是四萬八千年以來,一直沒有和三秦人行旅往來。太白山,或稱太乙峯,是秦嶺的主峯,峨眉是蜀中大山。這兩句說:從太白到峨眉,只有一條狹窄而危險的小路。因此,秦蜀之間一向無人來往。

《蜀王本紀》又記載了一個關於蜀道的神話。據說秦惠王的時候,蜀王部下有五個大力士,稱爲“五丁力士”。他們力能移山。秦惠王送給蜀王五個美女,蜀王就命五丁力士移山開路,迎娶美女。有一天,看見有一條大蛇進入山洞,五丁力士一齊去拉蛇。忽然山嶺崩塌,壓死了五丁力士。秦國的五個美女都奔上山去,化爲石人。這個神話,反映着古代有許多勞動人民,鑿山開路,犧牲了不少人,終於開啟了秦蜀通道。李白運用這個神話的母題①,寫了第五韻二句:“地崩山摧壯士死”,也可以說是指五丁力士,也可以說是指成千累萬爲開山闢路而犧牲的勞動人民。他們死了,然後從秦入蜀纔有山路和棧道連接起來。第一段詩到此爲止,用四韻八句敘述了蜀道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