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唐代詩人 > 李白

李白的人物影響

李白1.16W

李白的詩歌創作不僅對於文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同時也對於中國文化產生了重要影響。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李白的人物影響,歡迎大家分享。

李白的人物影響

李白的人物影響

李白醉酒李白爲盛唐浪漫詩派的代表,把中國詩歌的浪漫主義推向高峯。正是如此,他取得了“詩仙”之譽。再者,李白無論在內容或形式上都有創作性的發展。他的作品內涵豐富,想像超絕而且取材宏富。李白曾批評詩歌:“自從建安來,綺麗不足珍”。因此,他的作品明朗自然,一掃六朝以來的浮靡詩風。李白的思想和詩歌具有典型的盛唐時代的特徵,即昂揚奮發的進取精神和追求自由理想的思想意識。

李白廣泛吸取了歷史文化遺產,融合百家之說,形成了他複雜獨特的思想面貌。儒家仁民愛物的思想,使他的詩歌充滿了熱愛人民關心百姓的高尚情感。如“丁都護歌“,”秋浦歌“等。道家的批判意識和變化觀,使他透過社會繁盛的外表看出了大唐盛世由盛變衰的種種跡象和隱藏的弊病。在長安的一系列詩歌都體現了他的這種憂慮。墨家任俠的博愛精神,使他仗義疏財,樂於助人,他的“俠客行”,“少年行”就是李白自己任俠精神的寫照。

杜甫對李白評價甚高,稱讚他的詩“驚風雨”,“泣鬼神”,而且無敵於世,卓然不羣。

韓愈對李白極爲推崇,在“調張籍”有言:“李杜文章在,光芒萬丈長”;在“石鼓歌”又嘆“少陵無人謫仙死”。

李白的詩歌創作,在當時就征服了朝野上下,贏得了崇高的聲譽和地位,其對後世的影響則更爲巨大,這主要表現其人格魅力和詩歌藝術成就兩方面。李白詩歌中所反映出來的人格力量和個性魅力,極大地影響了後世文人,他那“天生我材必有用”的非凡自信,他那“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的獨立人格,他那“戲萬乘若僚友,視同列如草芥”的凜然風骨,那種與山水自然冥合的瀟灑風神,曾吸引過無數士人。

在中國古代封建社會那種人體人格意識受到正統思想壓抑的文化傳統中,李白狂放不羈的純真的個性風采,無疑有着巨大的魅力。在詩歌的藝術成就方面,他那氣挾風雷的詩作,使後世無數詩人爲之傾倒。他那變幻莫測的想象,壯麗而優美的意象,清新明快的語言,豪放飄逸的風格,對後世詩人有巨大吸引力,蘇軾、陸游等大詩人均受其影響。他是中國詩歌史上一位曠世奇才,他給中國詩歌的影響是多方面的、深遠的,他在中國詩歌史上的地位是不朽的。

李白生平

李白是我國曆史上繼屈原之後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在他去世一千多年後的今天,李白故里成了與其有關的地方力爭的焦點。本報3月26日刊登著名文學評論家雷達《李白“故里”在甘肅秦安》一文之後,許多專家、學者紛紛表達了自己的觀點。

祖籍成紀

李白究竟是什麼地方人?李白的族叔李陽冰《草堂集序》曰:“李白,字太白,隴西成紀人,涼武昭王暠九世孫。”魏顥在《李翰林集序》中說:“白本隴西,乃放形,因家於綿。 ”範傳正《唐左拾遺翰林學士李公新墓碑並序》曰:“公名白,字太白,其先隴西成紀人。”《新唐書》卷二○二《藝文中·李白傳》曰:“李白,字太白,興聖皇帝九世孫。”這一記載顯然是綜合李陽冰、魏顥和範傳正等人的記載而成文的。有關李白早年的事蹟,李陽冰與範傳正的記載是最爲可信的,因爲李陽冰爲李白的《草堂集》作序,是應李白的請求而作的。有關李氏的經歷,應當出自李白的口述。範傳正於憲宗元和年間至當塗訪問李白遺蹟,見到李白之子伯禽所儲存的記載李家世系的手疏,在這一問題上,李、範二人的記載又是一致的,因此我們應當相信二人的記載。而且,李白本人在其詩文中也多次申明自己是隴西人,在《贈張相鎬二首》之二中說:“本家隴西人,先爲漢邊將,功略蓋天地,名飛青雲上。”因爲李廣的後裔有一支是居於隴西成紀,後爲唐代著名郡望中的隴西李氏。李唐王室也自稱系出隴西李氏,則說明李白與唐王室有同宗的關係。

據史籍記載,北魏在全國定四海望族時,漢李廣十八世孫、涼武昭王李暠之孫李寶家庭被定爲首冠,足見成紀李氏後裔在南北朝時期已經極其著盛。歷史上所說的隴西李氏,就是指李廣的後裔,以成紀爲本貫、以隴西爲郡望的李氏,所以,成紀李氏的後裔和稱爲“隴西李氏”的後裔所指是相同的。

隴西李氏所宗其族的最早代表人物是李廣,因爲李廣是隴西成紀人,天水人爲其修建了衣冠冢。天水西關李家巷曾立有“漢飛將軍李廣故里”牌坊,並稱此巷爲“飛將巷”。這亦有力地證明了李白故里在今甘肅天水,即天水市所管轄秦安的事實。

生於碎葉

李白一家何以移居西域,範傳正說是“隋末多難,一房被竄於碎葉”,《新唐書》本傳上說“其先隋末以罪徙西域”,李陽冰《草堂集序》則說“中葉非罪,謫居條支,易姓與名。然自窮蟬至舜,五世爲庶,累世不大曜,亦可嘆焉。”這與範《碑》上的說法一致。

碎葉在今吉爾吉斯共和國境內,按武則天於天授元年(公元690年)曾敕兩京諸州各置大雲寺一區,藏《大雲經》。其時她正準備代唐自立爲周,《大雲經》內有女主受命的內容,故有各地建寺的命令。今知碎葉亦有大雲寺,其地且已發掘出兩座佛寺的遺蹟,及安西副都護杜懷寶造像題名,說明李白的祖輩在此生活時,直到李白降生,碎葉一直屬於唐王朝的疆域。

李白生於武則天稱帝、改國號爲周的長安元年,即公元701年。李白《爲宋中丞自薦表》雲:“臣伏見前翰林供奉李白,年五十有七。”此表作於肅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以此上推,可知李白應當生於武后大足元年,即長安元年(公元701年),此時下距中宗神龍元年(公元705年),有4年之久,說明李白在其父從西域攜至蜀中時,年已及5歲。這就是說,李白應當生於西域碎葉。碎葉是李白出生地,當然是李白的第二故鄉。

長於江油

李白的六世祖於隋末西徙碎葉,到了他的父親時,於中宗神龍元年(公元705年),帶着5歲的李白至綿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居住。現在的江油市內有太白公園,距市區5公里的青蓮鎮有李白故居。李白少長於江油,江油自然該是李白的又一個故鄉了,但李白故居原名“隴西院”,不稱李白故居。

昌隆地廣人稀,離成都雖不遠,但交通不便,李白一家徙居此地,生活應當很穩定。李白一家是同族中人一起遷徙此地的,這由李白排行十二的情況可以得知,說明堂房兄弟不少。

李白祖籍天水秦安,過天水時是將近5歲之孩童。在天水倒是流傳有一首李白的《南山寺》詩,詩曰:“自此風塵遠,山高月夜寒。東泉澄沏底,西塔頂連天。佛座燈常燦,禪房香半燃。老僧三五衆,古柏幾千年。”這是一首詠天水南郭寺的詩,詩中之景完全符合實際,但詩的格調與李白詩相差甚遠,有人認爲是後人僞作,似有道理。研究再三後,我突然發現,假如這首詩就是李白5歲時過秦州所作,豈不相匹?以李白神童之才,5歲作此詩當是能夠的,而詩的表述也像一個孩子的口氣。

酒隱安陸

李白在蜀地生活了20年左右,開元十二年(公元724年),在他24歲時,便離開四川。李白自三峽東下,至江南,又北上揚州,再到金陵,南下游歷了浙江一帶,最後從江南迴到楚地時,錢財已經蕩盡。他決定在安州安陸郡(今屬湖北)的壽山隱居。

安州安陸郡屬淮南道,郡治在今湖北安陸縣,其地在武漢市之北偏西。李白在壽山隱居了一段時間後,就入贅曾在高宗時拜相的許圉師之府爲婿。

李白在安陸時期的生活並不愜意,自己也說“酒隱安陸,蹉跎十年”。大約在開元二十年(公元732年)前後,即經南陽向長安進發,去謀求發展。

別室兗州

開元后期,李白與孔巢父、韓準、裴政、張叔明、陶沔等隱於徂徠山,時稱“竹溪六逸”。徂徠在兗州,即今山東兗州市。這時,許夫人大概已經去世,爲李白留下了一子一女,子曰伯禽,小名明月奴,女名平陽。於是李白帶着兩個孩子移家東魯。魏顥在敘及李白家室時,曰:“白始娶於許”,“又合於劉。劉訣,次合於魯一婦人,生子曰頗黎,終娶於宋(宗)”。這裏的“娶”“合”含義有別,許、宗是正式成婚的關係,所以稱“娶”,而劉氏與魯一婦人是同居關係,所以叫“合”。魯婦爲李白生下了另一個兒子頗黎,李白別室於東魯是不爭的事實。上世紀80年代在兗州市沙丘河中曾發掘出一塊石碑,上邊清楚地記載了李白在兗州的行跡。

逝於當塗

唐代宗李豫寶應元年,即公元762年,李白因受永王李璘事件的牽連,雖然在流放夜郎途中遇赦,但其時已日暮途窮,只得前往當塗依族叔李陽冰,無奈病情加劇,遂將詩文草稿交付於李陽冰,囑其代爲整理。李陽冰編爲《草堂集》,在序中介紹了李白的生平與成就。現在的安徽當塗縣青山有李白塋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