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唐代詩人 > 杜牧

杜牧《長安秋望》賞析

杜牧2.92W

杜牧的《長安秋望》寫作者登上高樓鳥瞰整個長安,眺望終南山,描寫長安周邊秋高氣爽的景色。表現了詩人高蹈絕俗、明淨開闊的襟懷。

杜牧《長安秋望》賞析

長安秋望①

樓倚②霜樹③外④,鏡天⑤無一毫⑥。

南山⑦與秋色⑧,氣勢⑨兩相高。

【註釋】

①秋望:在秋天遠望。

②倚:靠着,倚立。

③霜樹:指深秋時節的樹。

④外:之外。指樓比“霜樹”高。

⑤鏡天:像鏡子一樣明亮、潔淨的天空。

⑥無一毫:沒有一絲雲彩。

⑦南山:指終南山,在今陝西西安南。

⑧秋色:晴高氣爽的天空。

⑨氣勢:氣概。喻終南山有與天宇比高低的氣概。

【白話譯文】

樓閣高聳於經霜的樹林之上,我登高遠望,天宇間不見一絲雲彩,宛若明鏡。終南山在澄明的秋天竟是那樣高峻,莫不是要與秋色試比氣勢的大小?

【創作背景】

此詩作年難確定,以大中四年(850)杜牧在長安,且多詠長安景色,故應是詩人晚年居住在長安所作。大中四年(850年),他被升爲吏部員外郎。但是杜牧仍然多次請求外放湖州刺史,連上三啓,終於應允了他的要求。但是也有人認爲,杜牧請求外放並不僅僅是經濟原因,而是不滿意朝政,認爲自己無法在朝中有所作爲。

【賞析】

這是一曲高秋的讚歌。題爲“長安秋望”,重點卻並不在最後的那個“望”字,而是讚美遠望中的長安秋色。“秋”的風貌纔是詩人要表現的直接對象。

“樓倚霜樹外”,是說作者所登上的高樓“倚樹”矗立。注意樹前的“霜”字和樹後的“外”字。“霜”給人的意象薄白淨潔。“外”含兩點意思,一是旁,一是上。合而觀之,是詩人登樓烏瞰,產生了一種樓高出樹頂之外的感受。樓立霜樹之上,人立高樓之上,創造出一種清高兀立的意境,並暗點題目。“鏡天無一毫”,這句寫仰首所見,很形象。鏡子似的天空,明淨得連一根極細微的毫毛也沒有,看不見一絲雲影,看不見一點風塵。意境極爲高遠明淨,寥廓清空,令人胸襟開朗,芥蒂一掃。“南山與秋色,氣勢兩相高”,遙望終南山,在天晴氣清的秋日,更顯得高峻巍峨,聳立天際,氣勢高遠。這氣象我們從對終南山的印象以及“氣勢”和“高”等詞語中想象得到,問題是“秋色高”怎樣理解。“色”有神態、氣色、景象之意,王維的“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漢江臨眺》)中的“色”字就同這裏的用法用意相似。那麼,這兩句是說終南山與秋高的神色氣象兩相較量,試看誰的氣勢更加高遠。篇末的“高”字,點出了詩人心目中所注視欣慕的是萬般“秋色”中的那種高遠無極的'氣象。

“高”是這首五言詩的“詩眼”,全詩各句都在圍繞着這個關鍵性的字眼着筆設景。樓高於樹,山高於樓,天高於山,詩人採用以實託虛,以意寫神的手法,輕筆淡墨地勾勒展示了秋日天空高高在上的神態氣色,使人感到高得寥廓無極、深邃明淨,虛無空靈,浩渺雄渾,若有若無。登樓極目,似與蒼穹接軌,清新氣流蕩滌心胸,悠然脫俗,升騰化外。而且由於對實物的描寫,沒有一筆重彩濃抹,讓人只覺得樹挺拔、樓矗立、山聳峙,一一立地凌空,直上九霄,豎列眉睫之前,又給人一種高直疏朗的美感。“胸有正氣格自高”,“秋色”的這種高直清明的只可意會的神韻,正是詩人胸襟、性格的外射。由此看來,這首寫意詩可謂晚唐詩苑的一朵奇葩。

拓展閱讀:杜甫的經歷和詩歌創作

一,讀書和漫遊時期(三十五歲以前)

所謂“放蕩齊趙間,裘馬頗清狂”。

開元19(時20歲)年始漫遊吳越,5年之後歸洛陽應舉,不第。再漫遊齊趙。以後在洛陽遇李白,二人結下深厚友誼,繼而又遇高適,三人同遊樑、宋(今開封、商丘)。後來李杜又到齊州,分手後又遇於東魯,再次分別,就沒有機會再見面了。

二、困居長安時期(三十五至四十四歲)

這一時期,杜甫先在長安應試,落第。後來向皇帝獻賦,向貴人投贈,過着“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的生活,最後纔得到右衛率府胄曹參軍(主要是看守兵甲仗器,庫府鎖匙)的小官。這期間他寫了《兵車行》、《麗人行》等批評時政、諷刺權貴的詩篇。而《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尤爲著名,標誌着他經歷十年長安困苦生活後對朝廷政治、社會現實的認識達到了新的高度。

三、陷賊和爲官時期(四十五至四十八歲)

安史之亂爆發,潼關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獨自去投肅宗,中途爲安史叛軍俘獲,押到長安。他面對混亂的長安,聽到官軍一再敗退的消息,寫成《月夜》、《春望》、《哀江頭》、《悲陳陶》等詩。後來他潛逃到鳳翔行在,做左拾遺。由於忠言直諫,上疏爲宰相房琯事被貶華州司功參軍(房琯善慷慨陳詞,爲典型的知識分子,但不切實際,與叛軍戰,採用春秋陣法,結果大敗,肅宗問罪。杜甫始爲左拾遺,上疏言房琯無罪,肅宗怒,欲問罪,幸得脫)。其後,他用詩的形式把他的見聞真實地記錄下來,成爲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別”。

“三吏”:爲“石壕吏”,“新安吏”,“潼關吏”;“三別”:爲“新婚別”,“無家別”,“垂老別”。

四、西南飄泊時期(四十八至五十八歲)

隨着九節度官軍在相州大敗和關輔饑荒,杜甫棄官,攜家隨人民逃難,經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過了一段比較安定的生活。嚴武入朝,蜀中軍閥作亂,他漂流到梓州、閬州。後嚴武爲劍南節度使攝成都,杜甫投往投,嚴武死,他再度飄泊,在夔州住兩年,繼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帶,病死在湘江上。這時期,其作品有《水檻遣心》、《春夜喜雨》、《茅屋爲秋風所破歌》、《病橘》、《登樓》、《蜀相》、《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又呈吳郎》、《登高》、《秋興》、《三絕句》、《歲晏行》等大量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