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育隨筆

杜牧《早雁》賞析

《早雁》是唐代文學家杜牧的詩作。此詩採用比興象徵手法,借雁抒懷,以驚飛四散的鴻雁比喻流離失所的人民,對他們有家而不能歸的悲慘處境寄予深切的同情;又借漢言唐,對當權統治者昏庸腐敗,不能守邊安民進行諷刺。全詩通篇無一語批評執政者,但在秋天就設想次年春天胡騎還在,則朝廷無力安邊之意自明。風格婉曲細膩,清麗含蓄,爲杜牧詩中別開生面之作。以下是小編爲大家帶來的杜牧《早雁》賞析,希望能幫助到大家。

杜牧《早雁》賞析

早雁

金河秋半虜弦開,雲外驚飛四散哀。

仙掌月明孤影過,長門燈暗數聲來。

須知胡騎紛紛在,豈逐春風一一回?

莫厭瀟湘少人處,水多菰米岸莓苔。

全部註釋

1.金河:在今內蒙呼和浩特市南。秋半:八月。虜弦開:指回鶻南侵。

2.仙掌:指長安建章宮內銅鑄仙人舉掌托起承露盤。

3.長門:漢宮名,漢武帝時陳皇后失寵時幽居長門宮。

唐武宗會昌二年(842)八月,北方回鶻族烏介可汗率兵南侵,引起邊民紛紛逃亡。杜牧時任黃州刺史,聞此而憂之。八月正是大雁南飛的季節,此詩借雁抒懷,以驚飛四散的鴻雁比喻流離失所的人民,對他們有家而不能歸的悲慘處境寄予深切的同情。又借漢言唐,對當權統治者昏庸腐敗,不能守邊安民進行諷刺。通篇爲詠物體,前四句寫大雁驚飛,影過皇城,鳴聲迴盪在長安城上空。言外之意是:不知是否能引起皇宮中統治者的關注?後四句安慰大雁:胡騎尚在,你們到春天時也不要急於北飛,瀟湘之地也可以覓食。此詩通篇無一語批評執政者,但在秋天就設想明年春天胡騎還在,則朝廷無力安邊之意自明。這是非常含蓄的怨刺方法。

首聯想象鴻雁遭射四散的情景。金河,在今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南,這裏泛指北方邊地。“虜弦開”,是雙關挽弓射獵和發動軍事騷擾活動。這兩句生動地展現出一幅邊塞驚雁的活動圖景:仲秋塞外,廣漠無邊,正在雲霄展翅翱翔的雁羣忽然遭到胡騎的襲射,立時驚飛四散,發出淒厲的哀鳴。“驚飛四散哀”五個字,從情態、動作到聲音,寫出一時間連續發生的情景,層次分明而又貫串一氣,是非常真切凝鍊的動態描寫

頷聯續寫“驚飛四散”的徵雁飛經都城長安上空的情景。漢代建章宮有金銅仙人舒掌託承露盤,“仙掌”指此。清涼的月色映照着宮中孤聳的仙掌,這景象已在靜謐中顯出幾分冷寂;在這靜寂的畫面上又飄過孤雁縹緲的身影,就更顯出境界之清寥和雁影之孤孑。失寵者幽居的長門宮,燈光黯淡,本就充滿悲愁淒冷的氣氛,在這種氛圍中傳來幾聲失羣孤雁的哀鳴,就更顯出境界的孤寂與雁鳴的悲涼。“孤影過”、“數聲來”,一繪影,一寫聲,都與上聯“驚飛四散”相應,寫的是失羣離散、形單影隻之雁。兩句在情景的描寫、氣氛的烘染方面,極細膩而傳神。透過這幅清冷孤寂的孤雁南征圖,可以隱約感受到那個衰頹時代悲涼的氣氛。詩人特意使驚飛四散的徵雁出現在長安宮闕的上空,似乎還隱寓着微婉的諷慨。它讓人感到,居住在深宮中的皇帝,不但無力、而且也無意拯救流離失所的邊地人民。月明燈暗,影孤啼哀,整個境界,正透出一種無言的冷漠。

頸聯又由徵雁南飛遙想到它們的北歸,說如今胡人的騎兵射手還紛紛佈滿金河一帶地區,明春氣候轉暖時節,你們又怎能隨着和煦的春風一一返回自己的故鄉呢?大雁秋來春返,故有“逐春風”而回的設想,但這裏的“春風”似乎還兼有某種比興象徵意義。據《資治通鑑》載,回鶻侵擾邊地時,唐朝廷“詔發陳、許、徐、汝、襄陽等兵屯太原及振武、天德,俟來春驅逐回鶻”。朝廷上的“春風”究竟能不能將流離異地的徵雁吹送回北方呢?大雁還在南征的途中,詩人卻已想到它們的北返;正在哀憐它們的驚飛離散,卻已想到它們異日的`無家可歸。這是對流離失所的邊地人民無微不至的關切。“須知”、“豈逐”,更象是面對邊地流民深情囑咐的口吻。兩句一意貫串,語調輕柔,情致深婉。這種深切的同情,正與上聯透露的無言的冷漠形成鮮明的對照。

流離失所、欲歸不得的徵雁,何處是它們的歸宿?-“莫厭瀟湘少人處,水多菰米岸莓苔。”瀟湘指今湖南中部、南部一帶。相傳雁飛不過衡陽,所以這裏想象它們在瀟湘一帶停歇下來。菰米,是一種生長在淺水中的多年生草本植物的果實(嫩莖叫茭白)。莓苔,是一種薔薇科植物,子紅色。這兩種東西都是雁的食物。詩人深情地勸慰南飛的徵雁:不要厭棄瀟湘一帶空曠人稀,那裏水中澤畔長滿了菰米莓苔,盡堪作爲食料,不妨暫時安居下來吧。詩人在無可奈何中發出的勸慰與囑咐,更深一層地表現了對流亡者的深情體貼。由南征而想到北返,這是一層曲折;由北返無家可歸想到不如在南方尋找歸宿,這又是一層曲折。透過層層曲折轉跌,詩人對邊地人民的深情繫念也就表達得愈加充分和深入。“莫厭”二字,耽心南來的徵雁也許不習慣瀟湘的空曠孤寂,顯得蘊藉深厚,體貼備至。

這是一首託物寓慨的詩。通篇採用比興象徵手法,表面上似乎句句寫雁,實際上,它句句寫時事,句句寫人。風格婉曲細膩,清麗含蓄。而這種深婉細膩又與輕快流走的格調和諧地統一在一起,在以豪宕俊爽爲主要特色的杜牧詩中,是別開生面之作。

(劉學鍇)

作者介紹:

杜牧出生於詩書之家,雖不是鐘鳴鼎食般的生活,但未受過半點窮。祖父杜佑不僅官至宰相,而且是一位博古通今的大學者,著有二百卷的《通典》。這給了自幼好學的杜牧以深厚的家學功底,早在他參加科舉考試之際,就曾以一篇《阿房宮賦》傳誦於文士之間。太學博士吳武陵擊掌稱好,甚至跑去向主考官登門直薦。

杜牧確實有才華,而且政治才華出衆。他專門研究過孫子,寫過十三篇《孫子》註解,也寫過許多策論諮文。特別是有一次獻計平虜,被宰相李德裕採用,大獲成功。

可惜杜牧有相才,而無相器,又生不逢時在江河日下的晚唐,盛唐氣息已一去不返,諸帝才庸,邊事不斷,宦官專權,黨爭延續,一系列的內憂外患如蟻穴潰堤,大唐之舟外滲內漏。杜牧死後不過數年,農民起義便如風起雲涌,再過五十年,江山易幟。“請數擊虜事,誰其爲我聽”,杜牧的才能,湮沒於茫茫人海之中。

熟讀史書,看透時局,杜牧無法力挽狂瀾,只得無奈將一腔悲憤交於酒肆。對於杜牧而言,飲酒,成了療傷祛痛的樂事。

“高人以飲爲忙事”,“但將酩酊酬佳節”,“半醉半醒遊三日”……杜牧喜歡酒,即便在清明祭祀先人的路上,冒着絲絲細雨,也不忘向牧童尋問酒家。杜牧詩中,飲酒之句俯拾即是,他甚至情願“一世一萬朝,朝朝醉中去”。剛剛“乞酒緩愁腸”,卻不料又是“得醉愁甦醒”。酒浸肝腸,愁縈心間,唉,醉也不是,醒也不是,杜牧又發出“醺酣更唱太平曲,仁聖天子壽無疆”的夢話來。那麼,就將這副身子,這腔醉意,連同滿腹的經綸,交付青樓佳人,交付紅顏知己,及時行樂,來個春滿人間。

杜牧風流得別具一格,風流得聲名遠播,在繁華的揚州,杜牧的足跡踏遍青樓,宿醉不歸。乃至淮南節度使牛僧孺不放心,暗中派人保護。有一日,杜牧調任回京,牛僧孺勸他切莫“風情不節”,並且拿出兵卒們發回的滿滿一篋平安帖,杜牧見此,又愧又羞。正是“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倖名”,字詞之間,滿是豔情。杜牧的風流軼事,與他的才華一樣,傳之於世。

杜牧最爲膾炙人口的詩作,是詠史與七絕。杜牧的詠史,充滿着幽默與調侃,飽含借古鑑今之意。遊經赤壁,他說,假如周瑜借不到東風,則將是“銅雀春深鎖二喬”,一反常人思維,給人以全新的視角。過華清宮,想起當年楊貴妃喜啖荔枝的情景,杜牧感嘆“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小中見大,雖未出現唐明皇半個字,卻點出當年安史之亂的箇中原委。夜泊秦淮,歌舞昇平,可是,杜牧聽出來了,那是什麼樣的歌曲啊,分明是亡國之音,若照這樣下去,大唐亡國也指日可待了。杜牧詠史是表,諷今才爲其裏。

杜牧臨死之時,心知大限將至,自撰墓誌銘,但這篇短文寫得卻是平實無奇,絲毫不顯文豪手筆。據《新唐書》載,墓誌銘寫就,杜牧閉門在家,蒐羅生前文章,對火焚之,僅吩咐留下十之二三。或許,在外人看來,杜牧一生,俊朗豪健,而他在強作笑顏、把酒盡興的背後,卻是不欲示人的悲涼吧?!

標籤:賞析 早雁 杜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