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唐代詩人 > 杜甫

賞析杜甫《蜀相》

杜甫2.25W

杜甫《蜀相》主要寫的是什麼呢?要如何進行賞析呢?下面來看看!

賞析杜甫《蜀相》

蜀相

杜 甫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作者生平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詩聖”。原籍湖北襄陽,生於河南鞏縣。初唐詩人杜審言之孫。唐肅宗時,官至左拾遺。後入蜀,友人嚴武推薦他做劍南節度府參謀,加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後世又稱他杜拾遺、杜工部。

杜甫是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現存詩有1400多首。他與李白齊名,世稱“李杜”。綜觀杜甫一生的思想是“窮年憂黎元”、“致君堯舜上”。所以他的詩歌創作,始終貫穿着憂國憂民這條主線。他的詩具有豐富的社會內容、強烈的時代色彩和鮮明的政治傾向,真實而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亂前後一個歷史時期的政治時事和廣闊的社會生活畫面,因而被稱爲一代“詩史”。1962年,杜甫誕生1250週年時,世界和平理事會把杜甫列爲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寫作背景

唐肅宗乾元二年(759年),自安史之亂以來一直在顛沛流離的詩人杜甫來到成都。第二年春天,他滿懷時事興衰之感和對三國時諸葛武侯的景仰之情,到“錦官城”(成都)西北郊拜謁了始建於晉代的武侯祠廟。祠廟前那株相傳爲“孔明手植”的巨柏,歷經滄桑,遒勁挺拔;綠樹叢中的黃鸝百囀千啼,自鳴得意。詩人面對年久失修,頹圮破敗的祠堂,追念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可貴精神和赫赫業績,不由得觸景生情,熱淚滿襟,於是寫下了這樣一首流傳千古的七律《蜀相》。

◎誦讀提示和整體感知

這首詩是杜甫在成都遊武侯祠之後寫的,但詩題不作《題成都武侯祠》而作《蜀相》,是因爲詩的主旨是歌頌諸葛亮的才智和功業,同時惋惜他的壯志未酬。讀時須把握感傷、嘆惋的基調。

就內容來說,可分兩層。前一層寫武侯祠,先指出它的所在,用了設問的方式,讀時須有明顯的自問自答語氣;後描述祠中景象,但不是客觀描述,從“自”、“空”二字可以看出祠中的淒涼、冷落氣氛――詩人的詠歎正是從這一聯開始的,所以這兩個字必須重讀,而且要有感傷的情味。後一層是主旨所在,先概括諸葛亮一生的功業,後述惋惜之情。全詩以“長使英雄淚滿襟”作結,含無限深意,這裏說的“英雄”也包括詩人在內,要讀得沉重一些,表現詩人壯志未酬的痛苦心情。

◎鑑賞要點

借古人抒發自己的懷抱。

這首詩的寫作時間大約是唐肅宗上元元年(760年)。六年後即唐代宗大曆元年(766年),杜甫到了夔州(現在重慶奉節),那裏也有一所武侯祠,他參觀後又寫了一首《詠懷古蹟・其五》,(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遣像肅清高。 三分割據紆籌策,萬古雲霄一羽毛。伯仲之間見伊呂,指揮若定失蕭曹。運移漢祚終難復,志決身殲軍務勞。)兩相比較就可以發現,這首詩主要是借古人抒發自己的懷抱,它的核心是“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這兩句;而後一首主要是歌頌諸葛亮的才智、功業和鞠躬盡粹、死而後已的精神。

◎全詩賞析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這首聯兩句,前一句“丞相祠堂何處尋”是自問。這裏不稱“蜀相”,而用“丞相”二字,使人感到非常親切。特別是其中的“尋”字,表明此行是有目的的專程來訪,而不是漫不經心地信步由之;又因杜甫初到成都,地理不熟,環境生疏,所以才用了這樣一個“尋”字。這個尋字有着豐富的含義,它還有力地表現出杜甫對諸葛亮的強烈景仰和緬懷之情,並因人而及物,同時也表明丞相祠堂是詩人渴望已久、很想瞻仰的地方。後一句“錦官城外柏森森”自答。這是詩人望中所得的景象,寫的是丞相祠堂的外景,點明祠堂的所在地,用來呼應前一句。“柏森森”三個字還渲染了一種安謐、肅穆的氣氛。這兩句直承“蜀相”的詩題,起得很得勢,用的是記敘兼描述的筆墨。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映階”,映照着臺階。古代的祠廟都有庭院和殿堂。人們要進入殿堂,要拾階而上。“好音”,悅耳的聲音,這裏指鳥鳴。

這頷聯兩句,有如特寫鏡頭,由遠寫到近,從祠堂的外部說到祠堂的內部,寫的是丞相祠堂的內景。“映階碧草自春色”,是承接第一句的丞相祠堂。碧草映階,足見草深,表明祠堂缺人管理和修葺,遊人也很少來到這裏。“隔葉黃鸝空好音”,是承接第二句的古柏森森。黃鸝隔葉,足見樹茂;黃鸝空作好音,表明武侯嘔心瀝血所締造的功業,已被後人遺忘。這兩句詩襯托出了祠堂的荒涼冷落,並含有詩人感物思人、追懷先哲的情味。它同時還含有碧草與黃鸝並不理解人事的變遷和朝代的更替這一層意思。特別是詩句中的“空”和“自”兩個字的巧妙運用,使這一聯的含義更加豐富。對於這兩句,杜詩的評註者們有的認爲是寫景,有的認爲是“真正抒情,而非實在寫景”,這兩種說法當然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更確切些說,應當把這兩句看成是“景語含情,情語寓景”。這正如宋代範文在《對牀夜語》一書中所說的“情景相融而莫分也”。這樣的例子在杜詩中是屢見不鮮的。如杜甫在夔州時所寫的《武侯廟》一詩,開篇兩句:“遺廟丹青落,空山草木長。”寫出了廟外景色的荒蕪,寄託着詩人對諸葛武侯身後淒涼的哀惋,就是生動的一例。清代王夫之在《姜齋詩話》中說“情景名爲二,而實不可分。神於詩者,妙合無限。巧者則有情中景,景中情。”杜甫的寫景抒情詩句,可以說是真正達到了這種境地。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三顧”,這裏指諸葛亮在南陽隱居時,劉備三次登門拜訪的事。諸葛亮《出師表》上說:“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頻煩”,多次地煩勞。另一說見清代汪師韓的《詩學纂聞》,汪師韓認爲“頻煩”是唐代俗語,意思與“鄭重”差不多。“天下計”,是指統一天下的謀略。具體地說,這裏指諸葛亮所制訂的以荊州、益州爲基地,整飭內政,東聯孫權,北攻曹操,而後統一天下的策略。“兩朝”,指蜀先主劉備和後主劉禪兩代。“開濟”,“開”指幫助劉備開創基業;“濟”是指輔佐劉禪匡濟艱危。“濟”,有完成的意思,也可以解釋爲守成、成了事業。“老臣心”,指諸葛亮盡忠蜀國,不遺餘力,死而後已的精神。

這頸聯兩句寫得格外厚重,含義十分豐富,既生動地表達出諸葛武侯的雄才大略、報國苦衷和生平業績,也生動地表現出他忠貞不渝、堅毅不拔的精神品格。同時還鄭重地道出詩人所以景仰諸葛武侯的緣由。因爲這一聯是全首詩的重點和核心,所以詩人從開篇起便暗運斧斤,不斷蓄勢,一路盤旋,到此才着力點明,並用了濃重的筆墨。這也正合乎律詩中間二聯“宜乎一濃一淡”的寫作法則。這一聯同時還是杜甫以議論入詩的範例。本來,以抒情爲主是詩歌的顯著特徵,一般並不夾有議論。但是杜甫在這方面卻打破了常規,而常以議論入詩,這不僅使他的詩歌內容有了特色,還體現了杜詩的一種技巧。清代沈德潛曾經說過:“人謂詩主性情,不主議論。似也,而亦不盡然。 ……但議論須帶情韻以行。”杜詩的議論正由於有情韻,不僅沒有沖淡詩的氣氛和完整形象,反而使詩的抒情氣氛更爲濃重,形象更爲豐滿。仇兆鰲說這兩句詩寫得“沉摯悲壯”;浦起龍認爲這個聯語“句法如兼金鑄成,……亦如�金渾化。”都是很有見地的。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出師”句指的是諸葛亮爲了伐魏,曾經六出祁山的事。蜀漢後主建興十二年(公元234年),他統率大軍,後出斜谷,佔據了五丈原(今陝西省眉縣西南),與司馬懿隔着渭水相持了一百多天。八月,病死在軍中。“英雄”,這裏泛指,包括詩人自己在內的追懷諸葛亮的有志之士。

這尾聯兩句承接着五、六句,表現出詩人對諸葛亮獻身精神的崇高景仰和對他事業未竟的痛惜心情。這兩句詩是敘事兼抒情,再加上前面六句的有力鋪墊,使讀者感到收束得既有精神,又有餘味。清代王漁洋曾經說:“爲詩結處總要健舉。”沈德潛也認爲“宕出遠神”是詩歌結尾的一種好方法。所有這些妙處,都在本詩的結句中得到充分的體現。一千多年來,這個名句震撼着千千萬萬志士仁人的心。宋朝抗金名將宗澤臨終前誦讀了這兩句詩,又大呼三聲“渡河”,才離開了人世。

在我國古典詩歌中,憑弔古蹟的作品非常多,有的人到一處名勝古蹟,照例做一首詩,裏面有沒有感情呢?多少有一點,但談不上深厚。在杜甫憑弔古蹟的詩中,雖然說的是古代的事,但也抒發了他內心的情感。《蜀相》就是很典型的例子。這首詩前半首寫景,後半首抒情。前後兩個部分以一個“自”字,一個 “空”字爲紐帶。詩人看到這樣一個值得紀念的偉人的祠廟竟變得如此破落、荒涼,從而引起種種感慨。這首詩看似抒的弔古之情,實際上也是作者抒發自己內心的感慨。

◎完美的藝術形式

《蜀相》是杜甫的名篇之一。對於壯志未酬者,它既是頌辭,又是輓歌。唐代詩人劉禹錫說:“片言可以明百意,坐馳可以役萬里,工於詩者能之。”《蜀相》一詩囊括歷史,融匯古今,語言凝鍊而內涵豐富。如果把劉禹錫的話用來評《蜀相》,杜甫是當之無愧的。

古代詩歌跟古代散文一樣,很講究起承轉合的章法。所謂“起承轉收,一法也”。《蜀相》這首詩的.第一、二句,緊扣詩題,寫專程尋訪丞相祠堂,這是“起”;第三、四兩句,直承上文,寫祠堂內的春色,這是“承”;第五、六句,推開一層,寫對諸葛武侯評價,這是“轉”;第七、八句,收束全詩,寫對諸葛武侯的悼念,這是“合”。在短短的八句當中,有敘事,有寫景,有議論,有抒情,筆墨淋漓,感情深摯,統體渾成,充分體現了杜詩“沉鬱頓挫”的風格。

這首詩的另一個寫作特點是:成功地寫出了丞相祠堂的特定情境,準確地攝取了森森的古柏、映階的春草和隔葉的黃鸝這些最能表現典型環境特徵的景物,用來烘托一種寂靜、肅穆的氛圍,藉以表達在這種氛圍中詩人所產生的憑弔古人的特定心境。此外,詩句還具有非凡的概括力,這突出地表現在第五、六句對諸葛亮的爲人和一生功業的表述上。

“李杜文章萬丈高,就中詩律杜陵豪。”杜甫的律詩的確取得了他人難以企及的成就,尤其是夔州以後的詩作,更加成熟。他的律詩對仗工妥,用字精當,聲音和諧。正如他自己所表白的那樣,“晚節漸於詩律細”、“語不驚人死不休”。杜甫律詩的這些長處,我們在細讀《蜀相》這首詩時,是能夠領悟得出的。

◎關於丞相祠堂

公元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蜀,任命諸葛亮爲丞相,詩題《蜀相》,寫的就是諸葛亮。

諸葛亮是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和軍事家。他曾經爲劉備制定了一系列統一天下的方針、策略,輔佐劉備振興漢室,建立了蜀漢政權,形成了與曹魏、孫吳三足鼎立的局面。劉備去世後,諸葛亮又輔佐他的兒子劉禪,多次出師北伐中原,因身心交瘁,積勞成疾,最後死於軍中,實現了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鏗鏘誓言,贏得了後世人們的景仰和推崇。

“丞相祠堂”,今稱武侯祠(劉禪繼位後,諸葛亮被封爲“武鄉侯”,武鄉在今漢中市的武鄉鎮,所以死後又被劉禪追諡爲“忠武侯”),在成都市南郊。成都是三國時期蜀國的都城,諸葛亮在這裏主持國政二十餘年,立下了勳業。晉代李雄在成都稱王時爲他建立了祠堂。後來桓溫平蜀,成都遭到了很大的破壞,只有武侯祠完整無損。“錦官城”是古代成都的別稱。成都產蜀錦,古代曾經設有專門的官員管理,他們住在成都的少城(成都舊有大城、少城),所以又稱成都爲錦官城、錦城或錦裏。另一種說法是因爲成都地近錦江,這裏山川明麗,美如繡錦,因而得名。“森森”,是形容柏樹的高大而茂密。據《儒林公議》、《太平寰宇記》等書記載,武侯祠前有大柏樹,相傳是諸葛亮親手栽種。